(1.河北科技工程职业技术大学 河北 邢台054000;2.韩国又石大学 河北工程大学 河北 邯郸 056038)
2003年国际工业遗产保护联合会(TICCIH)通过了《下塔吉尔宪章》,宪章认为工业遗产是具有历史、技术、社会、建筑或科学价值的工业文明遗存。这些遗存包括建筑物、机械、车间、制造厂以及工厂、矿场和用于加工和提炼的场地(矿区)、储藏所和仓库,能源产生、转化和利用的场所,运输及其所有的基础设施,也包括与工业相关的社会活动场所如住房、宗教场所或教育场所等。2011年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通过《都柏林原则》将工业遗产的概念更加细致,分为有形遗产,包括可移动与不可移动的工业遗产;无形遗产,即深植于工人群体中的技术、记忆和社会生活等。2006年,在中国工业遗产保护论坛上发布了《无锡建议——注重城市化加速进程中的工业遗产保护》,其中对工业遗产概念的界定与上述两份文件的基本相同,但将研究对象的时间范围限定在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另外考虑到产业交叉渗透的情况复杂,中国学者为了更专注地进行研究,将工业遗产的产业范围限定在第二产业尤其是制造业。
2017年之前中国的工业遗产保护缺少专门的政策法规,相关条文散落在文物保护、城市规划建设等文件中。最有针对性的就是2006年中国文物局颁布的《关于加强工业遗产保护的意见》,全文仅5条内容无法为保护管理提供有效保障。2017年国家文化旅游部率先制定《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评价标准》,其中关于工业遗产的资源价值权重仅占15%,而关于旅游设施和商品服务的内容权重高达85%,对于保护工业遗产资源来说是极不合理的评价标准。2018年国家工信部发布《国家工业遗产管理暂行办法》,该办法更多的是原则性的建议,缺少法律法规的强制性和约束力,缺少国家遗产的评价指标、遗产的保护措施、利益者的责任权利和违法惩戒措施等关键内容。综上可见,我国亟需一部详尽地针对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的法规条例,打破现在多方管理、约束力不足、评价标准不合理的制度瓶颈。
图1 中国工业遗产政策法规体系
中国最具有权威性的评选是文化旅游部的《国家工业遗产旅游基地》和工信部的《国家工业遗产名单》。自2017年起,文旅部评选出一届共计10个国家级工业遗产旅游基地。同期中国工信部评选出四届国家工业遗产,共计164项。
表1 文旅部工业遗产旅游基地名单
表2 工信部国家遗产名录
总体来看,上述工业遗产旅游基地和国家工业遗产的分布结果是不太合理的。第一,从空间分布看,近现代工业遗产的集中分布区如北京、天津、上海、江苏、广东等地,而这些地方未入选旅游基地或排名反而靠后。第二,从时间分布看,工业革命之前和建国后入选的数量过多,近现代工业遗产数量过少。需要对相应评选程序和标准进行改革,让结果反映历史发展的实际情况和回应工业遗产保护切实需要。
图2 各时期工业遗产数量占比
图3 各省工业遗产数量排名(个)
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的实践过程可分为探索尝试、主动参与和专业运营三个阶段,具体的分析如下:
1.探索尝试阶段(1994年—2001年)
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改革开放重点从农村转向城市,中国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城市化快速推进,发展服务业取代工业成为北京、上海等大都市的首选。同时市场化改革全面深入,使城市房地产开发迎来热潮,对城市原有的工业遗存产生威胁。这时中国学术界还没有针对工业遗产的研究,但是一部分人开始接触到西方城市更新的理念和老工业区转型的信息。在此背景下,中国北京、上海、天津、广东等最发达地区的一些企业、艺术家和设计师开始自发地探索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的模式。这个时期改造项目数量有16个,大致可分为三种情况:第一种以北京双安商场等为代表,企业从实用角度出发将工业遗产改造为服务本地居民的社区、商场和批发市场;第二种以北京798艺术区、上海M50创意园为代表,艺术家被废弃工业区的低廉租金和独特建筑风格吸引,自发聚集从而形成艺术区;第三种以广东中山岐江公园为代表,哈佛大学景观设计学博士俞孔坚团队借鉴西方工业景观改造手法,将原广东粤中造船厂遗址打造成公共游憩空间。
2.主动参与阶段(2002年—2006年)
2002年之后,中国学术界开始以“工业遗产”为主题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政府层面也开始行动,2003年中国国务院推出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计划,鼓励当地向文化旅游等第三产业转型发展,2005年国土资源部评选出首批国家级矿山公园,2006年中国古迹遗址保护理事会起草并由国家文物局发布《无锡建议》,这标志着中国首部关于工业遗产保护的宪章性文件诞生了。这个时期,对工业遗产进行保护利用的省份扩展到14个,山东、江苏、浙江、福建、河北等东部地区和青海、宁夏等内陆地区都进行了相关实践。改造项目为42个,改造利用模式主要是三种情况:第一种是在理论指导下建立的博物馆,如青岛啤酒博物馆、汉阳铁厂博物馆、福州马尾船厂博物馆等;第二种是在国家政策引导下建立的矿山公园,如湖北黄石国家矿山公园、青海格尔木盐湖国家矿山公园、宁夏石嘴山国家矿山公园等;第三种是在北京798艺术区出名后,各地跟风建设的创意产业园,如大连15号库创意产业园、重庆501艺术基地等,采取这种改造模式的占到了总项目数的一半,由于缺少调查研究盲目建设,许多产业园改造遭遇失败。
3.专业运营阶段(2007年—至今)
2007年国家旅游局评选了国家级的工业旅游示范点,其中包含了大量的工业遗产地,2010年国土资源部公布了第二批国家矿山公园33个。北京、南京、杭州、武汉等地开始编制本地区工业遗产保护总体规划,使工业遗产保护利用更加法治化和规范化。这个时期参与主体更加多元化,不仅包括政府、国有企业和房地产开发商,还私人企业、文化旅游企业、规划设计公司和城市运营智库等深度参与。学者研究成果更加丰富和深入,设计方的改造经验更加成熟,地方政府和产权人也更加理智,改造项目经过可行性论证、公开招标、签订合同、专家评审、政府审批等流程,越来越规范化和专业化。这个时期的改造利用更加注重与地域文化结合和传承历史记忆,更加注重项目本身的个性化和特色化,更加注重整体生态环境和文化体验氛围的塑造,更加注重获得经济收益和品牌影响力。这个时期的改造项目总数超过200个,除了海南省和西藏自治区以外全国各省区均有实施。创意艺术区、矿山公园和博物馆仍然是最主要的改造方向,但也出现了明显的变化。创意艺术区在主体功能、规划设计和运营管理等方面,逐渐向历史文化街区和休闲旅游度假区转型升级,比如四川成都东郊记忆音乐时尚产业园、浙江杭州良渚玉文化产业园、山东淄博1954陶瓷文化创意园等拓展了主题类型。而南京晨光1865创意产业园和无锡北仓门生活艺术中心等依托工业遗产打造文化休闲街区,并且具备了创新企业孵化器和产业综合服务平台的功能。博物馆和矿山公园的主题特色化更加明显,生态性和体验性都变得更丰富,比如河北唐山开滦国家矿山公园建设有生态公园、煤矿博物馆、地下坑道体验线路、老唐山风情街等项目,专题性博物馆层出不穷如云南水电博物馆、上海玻璃博物馆、上海纺织博物馆、河南洛阳东方红(拖拉机)农耕博物馆和吉林长春电影制片厂旧址博物馆等。另外还出现了非文创艺术类的产业园区,如首钢生态运动遗址公园、广州联合交易园(轻纺产业)、武汉新工厂电子商务产业园等。
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的实践发展过程的特点可以总结为:从自发式探索、缺少运营管理的乌托邦时代,逐渐向专业化开发运营、追逐实际经济利益的商业化时代转型。在此过程中,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变得更加科学规范,文化旅游产业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发展模式也更加多样化。后期发展的情况需要密切跟踪调查,再进一步评价保护利用的综合效益。
表3 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的阶段划分及特征总结
中国的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实践经过了早期自发探索、主动模仿和专业化运营等阶段,在保护理念、运营模式、设计手法等方面日趋专业化和多样化。可以说,中国也发展出适应当下经济社会环境和本土文化特色的新模式,但也存在制度建设落后、区域发展不均衡、对遗产的保护力度弱于开发利用的缺点。笔者建议未来的学术研究要更加注重对遗产的开发潜力、保护利用效果等定量评价方法的探讨,减少以个人主观看法为主的策略研究,同时加强对保护管理体系和制度建设的研究,保证实践过程中以遗产保护为重要和核心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