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 涛,吴伟敏
(南京邮电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江苏南京 210023)
教育信息化2.0 提出“三通”提高增质、两平台融合发展。“三通”之间相互关联,“校校通”是基础,“班班通”是工作关键,“人人通”才是真正要实现的目标,是本质的核心点。为落实中共十九大精神,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更加规范有序地推动“网络空间人人通”发展,切实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教育部于2018 年发布关于《网络学习空间建设与应用指南》,将网络学习空间中资源建设策略、方向与要点作为重点。
泛在学习理念与移动终端的普及,使学习者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根据自身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资源进行学习。然而学生直接面对海量的资源与学习服务,学习效率和学习积极性并未得到真正提高。因此,有学者将泛在学习环境与个人学习空间相结合,认为个人学习空间的个性化服务能解决泛在学习环境资源利用率低的问题。
知识管理是对人和知识的动态管理过程,知识在流动中才能体现价值[1]。知识管理的特性决定其能与泛在学习强强结合。知识转化模型(SECI)是知识管理领域的重要理论模型,深刻揭示了显隐性知识间的转化关系,模型中的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的四化,即“社会化”“外在化”“组合化”“内隐化”,以及每次知识转化螺旋上升的4 个场(BA),与现有泛在学习环境下个人学习空间的资源设计对应结合,能有效解决泛在学习环境下个人学习空间的局限性。本文通过对SECI 模型、泛在学习环境与学习空间特性的分析阐释,深入探讨泛在学习环境下个人学习空间资源设计策略。
泛在学习指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基于任何设备获取任何所需学习资源,享受无处不在的学习服务过程[2]。Chen 等[3]对泛在学习本身所具有的几个特点归纳总结为永久性、可获取性、即时性、交互性和教学行为的场景性。普适计算、长期潜能、代理、移动手机以及突触可塑性是当前泛在学习研究热点;段春雨等[4]提出20 世纪泛在学习处于理论研究阶段,到21 世纪由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特别是普适计算及代理技术的出现,为泛在学习环境搭建提供了技术支持。学习资源是泛在学习环境的核心要素,随着当前学习资源呈指数级增长,人们开始关注资源能否真正促进有效学习;而对于资源建设模式中存在的问题,郑庆思等[5]认为现有资源存在离散程度高,缺乏严格的分类体系问题。泛在学习环境下学习资源虽然发展迅猛,但带来了资源利用率低以及资源之间离散程度高等问题。
对于以“人人通”为目标而构建的网络学习空间资源设计,史先红[6]提出资源要具备易用性、可共建共享、可更新、可评价等特征,但实际建设中存在重数量轻质量、重建设轻应用,以及学习资源出现“技术观”与“信息观”问题。个人学习空间学习资源存在表面数字化,缺乏组织性和系统性,在课堂之外资源难以共享的情况[7],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参与度低。谢森茂等[8]发现网络学习空间下混合式教学对学生考试平均成绩并没有显著影响。对于网络学习空间中学生学习成绩提升不明显与学习效率不足现象,林清亮[9]、杨现民等[10]认为问题来自于设计与实施等方面,主要是学习资源从传统到信息化过程的生搬硬套、不加改进以及资源应用形式化。为此,唐烨伟等[11-12]提出相应的个人学习资源设计策略,如资源设计要以问题和任务为驱动,要依据情境设计不同种类的学习资源,要有适当的交互环节和简洁的呈现方式等。
综上所述,当前个人学习空间资源设计策略主要解决资源的生搬硬套、不加工处理以及死板的应用形式,对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差的问题[13]未提出有效解决方案。
泛在学习是移动学习适用场景的进一步扩展,泛在学习环境下学习资源设计提出“学习元”概念[14],要求具备多终端适用的、支持无缝学习以及进化性特性学习。泛在学习环境下个人学习空间发展也存在资源利用问题,孙姚同[15]提出泛在学习空间中的学习资源如何做到与多终端适应、如何优化开发内容以及增强表现形式的对策;李海龙等[16]提出泛在学习环境下个人学习空间资源设计策略包括资源流转、共享,以学习者风格、教学环节为基础,要包括静态资源和动态生成性资源,与多种平台结合、有多元化展现形式等。此类设计策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学生学习参与度低、自主性不强的问题。
综上所述,泛在学习环境存在学习资源繁多而导致资源利用率低以及资源关联度不高的问题。对于个人学习空间而言,学习资源的合理设计与使用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学习自主性以及知识吸收内化的关键所在。而当前个人学习空间与之结合可以使个人学习空间解决以往存在的一些问题,如通过资源的情境感知加强学习参与度等。
泛在学习环境下的学习内容既有显性知识又有隐性知识[17],对于显性知识的获取在此前的资源设计策略研究中已经取得较好成果,但对隐性知识的习得掌握却未曾有研究涉及,因此急需引入另一种设计策略。本文从SECI 知识管理模型视角出发,结合泛在学习环境下个人学习空间中各学习模块与学习者之间的关系,提出学习资源设计4点策略,以期对泛在学习环境下学习效果不明显、知识迁移不足与学生资源利用率低等问题从理论层面提出对策。
SECI 模型用于描述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之间的转化过程[18]。该模型准确地揭示了知识的起点与终点,其中包含从个人隐性知识出发,通过共享产生共鸣的社会化,到概念化、系统化,最终升华内化为成员的隐性知识,如图1所示。显性知识是规范的、可用文字清楚表述的,隐性知识则常常难以规范表达,具有浓厚的个人色彩,与每个人的学习成长环境结合在一起[19]。
Fig.1 SECI model framework图1 SECI 模型框架
知识转化创生模型中的“S”指社会化,由隐性知识向隐性知识转化,主要通过模仿、观察和实践,不借助语言,通过经验的分享从而引发彼此间的心智共鸣,在潜移默化中感受知识;“E”指外在化,由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转化,这个阶段在知识转化过程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将隐性知识用显性化的概念和语言清晰表达的过程,其转化手法有隐喻、类比、概念和模型等,可以使原先的隐性知识被他人所接受;“C”指组合化,由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组合,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如计算机网络、数据库等,将各种显性知识概念整理、组合、分析进而重组以及系统化,由此产生新的知识,并通过一定的媒介进行扩散;“I”指内隐化,由显性知识向隐性知识转化,显性知识通过练习、操作被个人或团体吸收、升华并转为新的隐性知识,提升其内在能力。
知识转化4 个阶段彼此依存,缺一不可。个人知识转化4 个阶段并不是静态、一成不变的,而是动态、螺旋上升的过程,即旧的隐性知识通过系列转化为新的隐性知识,又以新的隐性知识为起点进行新一轮知识转化。
知识转化过程离不开“知识场”。SECI 模型创始人Nonaka 引用“场”概念来描述在知识转化与创造过程中所需的共享域。SECI 模型4 个转化阶段对应不同的“知识场”。知识的社会化发生在“原始场”,知识的外在化发生在“互动场”,知识的组合化发生在“虚拟场”,知识的内在化发生在“练习场”,如图2 所示。
在泛在学习环境下的个人学习空间中,“原始场”是知识转化过程的起点,是社会化情景,学习者之间既可以面对面也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交流,相互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体验等。通过空间所构建的学习情境,可以促进学习者体会隐性知识,个体间的交流对隐性知识的转移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互动场”使得知识外在化,学习者通过个人学习空间中的互动交流平台以开放的心态将个人的隐性知识转化为更加清晰生动的语言或定义,将自身的想法以准确的形式表达,并在学习者相互影响下更加清晰地表述知识的语言或文字;“虚拟场”作用于知识的组合化阶段,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将初步概念化的显性知识进一步加工重组。学习者通过空间中保存的课程学习进度、作业练习记录,归纳反思,在空间中留下自己的想法,结合原有知识产生新的知识,实现更好的知识管理;“练习场”作用于知识内在化过程。学习者在习得显性知识后,根据学习进度安排的个性化学习路径,通过专项练习与实际操作,实现知识迁移能力与知识创造能力的提升。
SECI 模型中4 种“知识场”运用可有效促进隐性知识的转化与内化吸收。本文将泛在学习环境下个人学习空间中的“知识场”结合使用,提出以下4 种资源设计策略,各策略中涉及到的“知识场”与知识转化如图3 所示。策略促进的“场”的形成并非是完全一一对应的关系,而是相应策略起着主导作用。
Fig.2 SCEI model of individual learning space in U-learning environment图2 泛在学习环境下个人学习空间SCEI 模型
Fig.3 “Knowledge field”created by design strategy图3 设计策略对应营造的“知识场”
在SECI 模型中知识本身具有很强的情境依赖性,知识的转化也离不开情境支持的“知识场”。资源的“情境化”设计主要体现在两方面:①情境化功能,有助于提供对应的“知识场”;②模块化设计,有助于根据实际情境不同迅速通过小模块重整成为符合情境需求的资源。
3.1.1 情境化功能设计
在SECI 模型视角下,泛在学习环境下个人学习空间的学习资源不单单是学习内容,也是不同“知识场”构建的基础。合理利用学习资源有助于为泛在环境下个人学习空间形成不同目标指向的“知识场”。个人学习空间连接了虚拟学习环境和个人学习环境,也连接了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在个人学习空间中的学习过程往往具有学习行为的主动性、教学行为的情境性、学习过程的互动性以及学习环境的泛在性等特征,因而在此基础上的资源设计也应当具备这些本质特征。泛在学习环境下个人学习空间的学习资源应具有情境化特点,从而为知识转化提供相应的“知识场”。如资源的推荐要符合学习者当前所处学习环境以构建起原始场,从而提供良好的社会交流环境,激发学习主动性;通过情景化模拟让学习者对知识进行整合、自我加工,达到更好的知识管理效果。
3.1.2 资源模块化设计
泛在学习环境下个人学习行为既发生在虚拟学习空间也发生在真实学习空间[20]。在虚拟学习空间中学习者使用的设备终端多种多样,为了支持学习者在多种学习情境以及多样学习设备上都能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营造学习的“原始场”,促进知识“社会化”进展,学习资源应当以模块化形式进行设计。
学习内容的信息量直接影响学习者的信息加工负荷。资源模块化设计可以使资源推送过程不给学习者带来额外的认知负荷,只学习当前需要的内容。从知识体系来看,资源模块化设计允许将知识单元或资源内容进行分解,知识点以独立的形式存在,在不同学习情境中涉及到的相关联知识点和部分资源可以即时从原有单元中抽取出来,组合成最符合当前学习情境需求的学习资源。资源模块化依据学习者需求,将视频资源以及文字资源进行模块化分解。在资源库中搜集适合的资源,将视频资源分成若干片段,通过学习空间中的分析技术对每个片段进行分析。基于分析对各片段内容进行描述,给予标注,最后将分解完成的视频资源作为可重用的知识模块进行存储,以方便后期资源库调用组合。
知识4 阶段转化与转化所处的“知识场”本质上是人与人、人与学习资源、资源与资源之间的交互中一步步完成的。泛在学习环境下个人学习空间十分关注与学习者以及学习者与资源的交互,通过交互才能进一步了解学习者需求,进一步达成个性化学习,因此重视学习资源的交互性设计有利于知识转化。
3.2.1 资源本身的交互性设计
学习活动本质是学习者与学习资源之间的交互。而SECI 模型中,互动场促进了学习者的知识外在化进程,注重学习资源的交互性有助于泛在学习环境下个人学习空间中的知识转化。个人学习空间中资源本身的交互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学习资源的非线性推送。学习者可根据自身实际需求选择资源中合适的切入点进行学习;②学习资源的良好响应,无论学习者使用何种方式搜索,个人学习空间资源库都能迅速响应;③拥有友好的交互界面,可以自动调整界面显示内容,如在移动设备上交互界面不宜使用过于复杂的操作,以符号展示更有效率;④资源具备情境和设备自适应性,能依据不同情境和设备情况推荐不同形式的资源。
3.2.2 支持社会性交互
在个人学习空间中,学习者除了与学习工具、学习资源、学习软件交互之外,还会与教师和其他学习者进行互动。在个人学习空间中的社交互动不仅给用户提供自我表达和寻找倾听者的机会[21],还有助于提升自我。社会性交互最大的功能是创建人际关系网络,以便帮助学习者开展兴趣驱动的协作学习。泛在学习环境下个人学习空间的学习资源可通过在资源中加入社会性线索,以促进学习者进行社会交互。基于社会性线索,学习者既可通过资源内容找到知识相关的专家学者,也可直接从资源节点中发现其他学习者的记录进而发现周围与自己学习兴趣相关的学习者,并能提供资源使用者的联系方式,促进学习者之间的交互。
人与人之间对同一事物的理解千差万别,对知识的理解亦如此。SECI 模型中即使是相同知识,经过不同人的转化最终吸收内化的效果也会各不相同。因此对于不同学习者要理解其学习风格和学习需求,对症下药提供其所需内容。泛在学习环境下个人学习空间的学习资源差异化设计其实也是个性化设计,可以满足学习者个性化学习需求。
3.3.1 资源差异化整合
泛在学习环境下个人学习空间资源来源是多方面的,既有原生于线上的网络资源,也有线下的传统教材内容。网络学习资源广泛散布在互联网中,其结构和内容呈现形式多种多样,对于大多数不成体系、零散、碎片化的资源,个人学习空间要能对网络中现有的学习资源进行搜集归纳,将搜集来的资源以相关知识点或相关内容为核心进行整合,使得零散的网络资源具有一定的知识体系结构,便于学习者在学习空间中搜索和学习。而对于产生于线下的传统教材内容,因其本身具有较完整的知识结构以及统一的内容呈现形式,将传统教材引入网络环境中,原有的结构不足以适应节奏快速变化的学习过程,因此要对其进行调整,将完整的知识单元拆分为较小的知识点,利用个人学习空间中的音视频媒体对呈现形式进行重构,使传统教材资源焕发新的活力。
3.3.2 资源层次化设计
在SECI 视角下,隐性知识具有浓厚的个人色彩以及群体差异性。从心理学角度看,学生之间存在个性差异;从教学目标来看,单一的教学目标不适应学生的实际需求[22]。面对学生的个性差异以及教学目标的多元化状况,单一层次的学习资源无法满足以上需求,因此需要分层设计学习资源。个人学习空间可以记录学习者以往的学习课程及进度,学习者可根据自身状况调整下一步的学习计划,在对相应知识有所了解和规划的基础上挑选适合当前学习进展的学习资源。对于同一知识点或知识单元应该设计“基础”和“强化”双层次版本,利用个人学习空间中的学习分析与个性化推送等功能,对知识基础薄弱、知识理解不足的学习者提供“基础”版资源,将知识拆分细化,通过多媒体展现的方式将知识内容以浅显易懂的形式呈现给学习者,以此帮助学习者筑牢基础知识;对于知识掌握程度较高的学习者提供“强化”版资源,相对提高问题难度和深度,提高学生思考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
SECI 模型中知识不是一成不变的,在经过“知识场”的转化过程中会不断更新、扩大和进化,因此资源也要具备“进化性”能力。资源的“进化性”设计主要体现在资源内容进化和资源之间的关联进化。
3.4.1 资源内容进化
在SECI 视角下,学习者对显性知识内化,需要经过练习场作用,即通过实际的练习实践,对自身学习的评价、对他人的评价以及对资源的评价都能加深知识的理解内化进度。泛在学习环境下个人学习空间中的资源允许使用者评价及编辑内容。学习资源由用户产生,在对外发布之后被别的学习者接收,任一处于个人学习空间中的学习者都能编辑已有的资源内容,进而资源得到成长,被更多用户所接受[23]。与此同时,学习者会基于学习资源逐步建立起一个人际网络,随着加入进来的学习者数量增加,资源内容也会不断迭代升级,最终形成满足不同用户需求的学习资源。个人学习空间中的学习者在对资源评价以及对他人的评价过程中,除了使资源变得质量更高以及个性化外,还会进一步加深理解知识,使显性知识内化为自身的隐性知识以及个人技能。
3.4.2 资源间关联进化
学习资源在自身内容进化生长过程中与其他资源会由于学习者的编辑搜索产生语义关联,或由于系统自动挖掘产生的语义关联建立起不同的关系,如相似关系、上下逻辑关系、包含关系等。泛在学习环境下个人学习空间中的资源种类繁多,通过资源语义挖掘产生的关联可以用于知识导航,引导学习者了解某一学科领域的知识框架关系。资源进化过程中相似的资源会自动联结成一个资源群体,学习者可以利用资源之间的语义关联组合成一门完整的课程资源。随着资源的不断进化,所有资源都会汇集到一个资源网络,成为网络中的节点,并且在与其他资源动态关联中不断发展。
泛在学习环境是促进未来终身学习体系不可或缺的环境因素。“三通”两平台中的“人人通”建设是核心。泛在学习环境下个人学习空间可以满足学习者个性化学习需求,未来的个人学习空间应该具有高度的互动性和自主进化性。本文以SECI 知识创生模型为基础提出的泛在学习环境下个人学习空间的资源设计策略,如“差异化”“情境化”“进化性”“交互性”设计,其最终目的是使学习者能最大程度地吸收知识,提高知识迁移能力。在“进化性”与“交互性”资源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会逐步形成相应的学习共同体。教育信息化时代,学习资源如何设计才能被学习者最大程度地掌握和吸收一直是教育工作者探究的难题。研究者应当具备跨学科视野,从多学科结合中找出合适的资源设计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