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小燕
【摘 要】“以问题为中心”是促使学生展开主动探究的一种有效方法,学生经历问题产生、分析和解决的整个过程,能够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使课堂教学效果显著提升。文章以高中历史学科为例,探讨了如何构建“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问题教学 高中历史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1.12.136
“以问题为中心”是一种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教学模式,在高中历史课堂上的应用主要是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学习主观性和积极性,完成对历史知识的探究,使学生能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而并非单纯地接受经过教师加工的结论或者观点。在这一教学模式下,学生能够把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发展历史思维,形成对历史的辩证认识,提高对历史问题以及现实生活中社会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
一、高中历史应用“以问题为中心”教学模式的意义
(一)有利于深化教学改革
“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是指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主要以提问的方式将内容表达出来,以问题刺激学生的探究欲,从而让学生实施主动学习的行为。这一教学方式转变了过去由教师占据主要位置的授课方式,将教师和学生的地位转换过来,落实了新课改所倡导的“以人为本”理念,有利于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推动了高中历史课堂的课程改革。
(二)有利于学生思维创新
创新是时代的追求,是时代和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动力和源泉。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在高中历史课堂上通过构建“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能够促使学生在发展思维,发挥各项潜能。在教师所提供或创设的各种条件支持下,学生有了足够的上升空间,脱离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使学生创新的机会大大增加,在解决各种各样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层次自然得到提升,使学生想出更多富有新意的解决问题的办法。
(三)有利于学生综合发展
现阶段的教育教学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的各方面素质都得到均衡的发展。在“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下,学生思考、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发展,其自主探究、合作学习、逻辑推理、质疑创新的能力也会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这对于高中生的学习和成长十分有利。成功的教育不应当是将学生培养成为只会背诵和抄写知识的工具,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教育真正成长、成人、成才,使其成为社会所认可和需要的接班人和建设者。毫无疑问,“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可以让这一目标更好、更快地达成。
二、“以问题为中心”的高中历史教学方法探究
(一)巧设问题导入
提问是师生互动的主要方式,一般情况下,教师对学生提问主要是在课堂教学阶段,是学生在对教学内容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之后,因此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学生都可以从教材中找到答案,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意义不大。笔者认为,历史教师可以将提问放在课前导入阶段,以富有趣味和探究价值的问题作为开头,问题内容结合将要讲授的内容和学生的兴趣来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促使学生从对问题的思考中產生深入探究的欲望,以此激活学生的学习状态,从而让教师接下来的工作顺利展开。例如,在讲《鸦片战争》时,教师可以结合多媒体工具的应用,先给学生播放有关鸦片战争的部分视频,充分满足学生的好奇心,也可以让学生加深记忆,然后对学生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历史上的鸦片战争吗?它是什么原因导致的?这一事件的历史作用如何?鸦片是什么?鸦片有什么样的危害?”随后教师可以给学生一点思考的时间,再抽取学生展示自己的答案。当学生给出自己的回答后,教师要对学生积极的表现予以肯定,然后导出课题,引导学生展开对本课的系统学习。
(二)创设问题情境
在正式的授课阶段,历史教师对学生所提的问题就不能局限于教材,可以适当地在问题中补充一些课外知识,从而开阔学生的学习视野,丰富知识,使学生的思维充分活跃起来,调节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而增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探究兴趣。例如,在讲“第一次工业革命”时,历史教师可以依托现代教学工具的支持,为学生呈现社会生活与工业生产中的各种设备,比如火车、高铁、地铁等交通工具的发展,结合时事热点提问学生,了解学生对社会问题的关注程度以及对工业发展的知识储备。这样学生就可以从自己熟悉的事物入手,思考这些事物产生、发展的全过程,进而深入地理解教材内容。
(三)小组讨论互动
教师既要注重学生的独立思考,也要引导学生通过合作讨论来促进思维之间的相互碰撞,进而为学生的思维创新提供契机。不管学生的知识储备有多么丰富,理解能力有多强,如果学生一直依靠自身进行独立思考,难免会使思维陷入狭隘、闭塞的境地,导致对某一个历史问题形成片面的认知。为了避免这一情况的发生,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就某一个知识点或问题进行讨论,鼓励学生各抒己见,这样可以让班上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在不同的意见中发现自身思维的不足,弥补自身认知缺陷,进而可以对知识点或问题形成客观的认识,有利于学生辩证历史思维的养成。
(四)自主设计问题
当教师完成了提问工作,达到了启发学生思维、锻炼学生各项能力的目的之后,教师就要让学生尝试在把握已学知识的基础上自主设计问题,再和其他学生展开互动,各自分析、思考、解决对方所提出的问题,一方面可以巩固学生的课堂学习成效,另一方面又可进一步推动学生的思维创新,使学生的自主学习素养得以提高。比如,有的学生在学完“大众传媒的变迁”后就提出:“随着人们对互联网价值的大力开发,传统纸质媒介的应用愈加式微,传统纸质媒介还有保存和发展的需要吗?我们应该如何协调好互联网和传统纸质媒介的关系?”在对这一新问题的思考中,学生就可以将自身所学知识和创新性思考应用到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当中。
综上所述,课堂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将知识转化成学生自身的智慧,就高中历史学科而言,实现这一目的的重要抓手是发展学生的思维,学生具备思维能力是其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目标达成的必然要求。教师需要明白,课堂教学是为了让学生掌握有效学习的方法,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而不只是简单地让学生掌握历史知识。因此教师的教学工作一定要以学生的困惑为出发点,以问题为导向,构建高效的、灵活的问题教学模式,满足所有学生的需要,吸引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乐于探究,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让课堂教学的效果真正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