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时期江门市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路径研究

2021-05-24 08:30黎彩眉
中国经贸导刊 2021年11期
关键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十四五

黎彩眉

摘 要:以广东省江门市为例,对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路径进行研究。研究发现,通过改革江门市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发展均有明显进步,但农业社会服务业发展滞后,土地碎片化经营等问题仍然突出。建议“十四五”期间江门市要突出产业结构优化,坚守粮食安全底线,加快融合创新,系统、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关键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农业产业体系 农业生产体系 农业经营体系

供给侧是世界各国研究农业发展问题的基本出发点,供给侧结构性矛盾取代总量不足成为我国农业发展面临核心问题。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现代农业生产体系、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三个重点(韩长赋,2016)[1]。作为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主线,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具体实践内容也以此为重点,是由农业产业体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业生产体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业经营体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组成的“三位一体”的综合改革体系。江门市地处珠三角西岸,农业生产自然条件优越,农业发达,农村面积较大,农村人口多,是广东省重要的“三农”大市。江门市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及面临的问题在全省乃至全国具有普遍性,以“三大体系”为脉络开展个案分析,具有标本意义。

一、江门市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成效

(一)农业产业体系改革成效

一是產业结构稳步优化,种植业产量水平稳定,高附加值渔业增长明显,2017、2018、2019年种植业及渔业两大产业累计总值占比为718%、716%、718%数据来源:根据江门市统计年鉴2018年、2019年、2020年整理获得。二是产品结构不断丰富,特色明显,培育了6个省级“十大名牌”农产品,89个省级特优新农产品,拥有新会陈皮、台山鳗鱼、开平马冈鹅、恩平勒菜、鹤山红茶等一批各具特色的优质产品。三是产业聚集化发展加速,截至2020年3月底,全市累计创建农业产业园区220个,面积近43万亩,涵盖粮食、蔬菜、禽畜、水产、种业等多个行业,三区四市区域分工明显。

(二)农业生产体系改革成效

一是土地质量持续改进,构建起了相对完备的农村防洪除涝、农田水利、农村供水三大保障体系,重点推进了病险水库(闸)除险加固、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等工程建设,实施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改造等项目。连续三年高质量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面积68万亩,三次荣获省专项奖励资金。二是农业科技贡献显著提升。通过加强农业产学研合作,推动全市农业科技创新发展,成为全国首个同时与农业农村部直属“四大院”签订合作协议的地级市。近三年来,全市培育农业新型研发机构5家,其中“国字号”、“省字号”现代农业发展平台分别达到5个和2个,建成袁隆平院士工作站等省级以上产学研合作载体20多个(见表1)。三是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走在全省前列,率先在全省实施了《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奖励办法》,现已建立市级以上农业标准化示范区69个,制订和发布农业地方标准化生产规程49项,建成省级“菜篮子”基地21个。

(三)农业经营体系改革成效

一是农业经营主体总量大,江门市农业经营人口多,经营主体分类齐全,近年来家庭农场、新型农业合作社等发展迅猛。据江门市第三次农业普查专业数据,江门共有4422个农业经营单位,耕牧农地的经营户密度为1008户/千公顷数据根据江门统计信息网,http://wwwjiangmengovcn/江门市第三次农业经济普查专业数据整理获得,较广东省平均883户/千公顷密度更高,规模更大。数据根据广东统计信息网,http://statsgdgovcn/广东省第三次农业经济普查专业数据整理获得二是农业经营主体学历结构具有比较优势,高中及以上的占135%,较广东省平均114%高二点一个百分点,较全国平均83%数据根据国家统计局,http://wwwstatsgovcn/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整理获得高五点二个百分点(见表2)。三是农业经营新业态发展势头旺盛,农业(田园)综合体、休闲观光农(渔)业、乡村旅游、会展节庆农业、农村电商等新产业新业态发展迅猛,具备市场吸引力。

二、江门市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业产业体系改革方面

一是农业社会服务业滞后于农业生产。农业综合服务业产值增长过慢,占比过低。2009—2019十年内江门市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占比增长不足1%,2019年占比为187%数据根据广东统计信息网,广东省统计年鉴2020整理获得,明显低于广东省平均水平(349%)及珠三角水平(449%),产业形态仍处于中低端水平。二是江门市农产品品牌综合实力不高,现有品牌化经营的农产品比例过低。以本地优势品牌珍香米、丰穗米为例,两大品牌总销量仅占全市大米总产量1%和41%。江门农业的庞大体量中,绝大部分农产品以低附加值农产品形态出售,缺乏加工增值和品牌溢价。三是产业聚集度不够,现代化的农业园区建设不足,土地规模化经营占比过低。据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江门市规模经营的农业土地仅占总面积的20%左右,其余均为碎片化经营。现已初步建成的农业产业园区产业要素不齐全,生活配套设施不足,企业招工难问题突出,园区企业产业链互动性弱,多为单打独斗,缺乏金融、保险等专业团队进驻,产业集聚水平低。

(二)农业产业体系改革方面

一是土地碎片化经营普遍,农业土地流转缺乏专门社会服务机构,流转效率低;流入农业龙头企业、家庭农场经营比例过小,流转效率低;同时工业污染、农业化肥的过量使用等导致部分农用地地力下降,农业面源污染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二是除水稻生产外,农业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不高,农机化技术培训覆盖面不足,农业机械操控人才缺乏,专业化农业机械合作组织发展滞后。三是农业标准体系建设滞后于现代农业发展需要,标准体系覆盖率有待提高,标准更新周期有待缩短,标准体系内容局限在生产技术环节,缺少生产环境、质量安全、包装、运输、加工、销售及管理环节等流程标准。

(三)农业经营体系改革方面

一是规模化经营户少,据第三次全国农业经济普查数据,江门市规模化农业经营户为10470户,占全部农业经营户27%2,低于珠三角347%的平均水平3,也远远低于国家同期规模农业经营户170%4的比重。二是农业生产经营人员老龄化程度深,全市55岁以上农业经营人员占比较全国高十个百分点(见表3),农业生产后继无人风险明显。三是新业态运营管理水平不高,项目同质化严重,市外客源少,重游率不高,不少项目自我反哺能力差,难以平衡日常维护成本,同时,项目规模小,餐饮、卫生、室内体验、停车等配套设施建设明显不足,项目功能不完整。

三、坚持“三位一体”,系统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一)突出结构调整,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1以“优”“特”“牌”为主线,调整农业产品结构。第一,以“优”“特”“牌”为主线,调整农业产品结构。“十四五”时期,我国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国内市场持续扩大,居民消费水平持续升级。一要充分研判新阶段居民农产品消费需求及趋势,顺势调整农产品供给结构,同时要增强乡、镇一级农产品源头管理,保证质量安全。二要以特色农产品为突破口,发展特色种植。结合区域农业资源禀赋,充分利用特定地理、气候条件、历史人文基础上形成的“土”菜、“土”果、“土”味,以现代营销渠道宣传推广。三要以品牌化为方向,打造区域农产品品牌矩阵。要进一步改革农产品认证多头管理的弊端,优化行政体制流程,简化农产品品牌创建程序。江门市要在现有新会陈皮、鹤山花卉、台山大米、开平马冈鹅等区域性公共品牌基础上,引导条件成熟的经营主体开发自有品牌。

第二,以农业现代化示范区为载体,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一要抓创建。利用PPP模式,加快农业特色产业园区、示范区、农业综合平台建设,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启动资金不足、断流问题。整合财政资金及社会资本,在全市范围内着力建设1-2个国家级、3-5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平台。二要抓升级。把握“十四五”时期国家支持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创建机遇,充分利用示范区建设不受行政区域限制政策红利,加快现有农业园区升级建设,积极争取纳入国家开发区公告目录管理,有效对接国家、省有关资金、项目、用地、用海等方面政策。三要抓提质。改革现有园区分级管理传统,创新体制机制和项目管理模式,赋予农业园区更多建设自主权。要集中资金、人才、土地等优质资源,着力补齐农业产业园基础配套不完善、要素资源不集中、服务保障不到位、产业链不完整、品牌优势不明显等短板。四要抓辐射带动。积极发挥好现代农业产业园对周边农业产业辐射带动和保障功能,发挥好园区社会化公共服务能力强的优势,为周边区域提供技术指导、信息服务、包装加工、营销指引等公共服务,提高区域农业发展质量和实现产品增值以带领农户致富。

(二)坚守国家粮食安全底线,建设现代农业生产体系

1坚持“藏粮于地”,夯实农业生产基础。以养促用,狠抓土地质量提升,加大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特别是畜禽类养殖废弃物污染和黑臭水体农业污染整治力度,从源头起减少污染产生。以高效生态循环农业为发展方向,探索农膜、秸秆等废弃品再资源化。深化土地制度改革提升土地流转经营效率,推进农村转移人口与土地流转动态平衡,坚决杜绝土地丢荒;同时积极盘活村组荒山、荒地、荒滩、荒坡等土地资源,通过宅基地整理、中心村建设、旧村改造等途径,增加有效用地面积,保障规划开发。

2坚持“藏粮于技”,转换农业发展动力。要积极响应中央“藏粮于技”的号召,加强供给侧生产要素的改造,一是要在机械化上找动力,积极开发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农业机械,健全各类农业信息资源,完善农业市场信息、科技服务信息为农业发展的服务功能。二是要在科技服务上寻求突破,进一步发挥江门市现有涉农科研机构、平台的作用,加强农业“种”“产”“学”“研”合作,针对当前农业生产向深加工发展需要,增设以农产品深加工为研究对象的专业研发机构和团队,建议组建农产品深加工研究中心、旱作节水农业研究中心、农业生物繁育中心等研究机构,建设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和创新团队。

(三)坚持融合创新,建设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1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激发农业经营活力。一要着力壮规模。把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龙头企业作为重要扶持对象,强化主体间的合作黏性,解决农业经营主体小、弱、散现状,同时加强农业产业孵化平台和孵化服务的升级改造,着力扶持本土优质农业经营主体发展。二要着力建市场。在县、镇一级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专业流通市场或卫星市场,在现有市级以上农业合作社和农业龙头企业中,甄选3-5家重点培育成新型农产品流通营销主体。三要着力促融合。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创新发展多种形式经营模式,创新农业共建共营共享发展的体制机制,培育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四要着力扶服务。加快补齐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短板,突出土地托管、代耕代种、病虫防治、秧苗育供、加工储藏、市场拓展、品牌建设、污染防控等农业社会化服务的组织发展。

2大力提升农业经营主体素质,强化农业人才支撑。以“一懂两爱”为标准,加强全市农业经营人才队伍建设。一要大力培养本土农业人才,细化管理新型职业农民政策体系,在现有智库基础上,独立拓建农业人才库。将新型职业农民列入市“十四五”发展规划,与市内高校签订涉农人才专项培养计划,鼓励开设乡村规划建设、乡村住宅设计等应用型专业教育。二要积极引进外部人才,畅通智力、技术、管理下乡通道,加快推进人才下乡,促进各方人才向农村集聚,要进一步打通财政、税收、融资、融技等政策堵点,为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扫除行政壁垒。三要促进农业土地的流转经营,建议以镇为单位,划定一定比例的科研专项流转田及人才下乡廉租房,成本费用由政府提供补贴,为高层次农业人才迅速落地,灵活开展农业科研项目提供基础保障,为农业人才事业发展提供土壤。

3大力拓展乡村新业态,开辟农业发展新模式。一是推进“现代农业+旅游”。依托农村青山绿水推动农业与旅游资源深度融合。挖掘农村本土文化特色,把传承农村文化、建设美丽乡村、体验农业生产、享受农产品成果等相结合,打造有内涵,既可开放待客,也可独立经营的农业综合体。二是推进“现代农业+互联网”。加快农业信息化发展,鼓励供销社、信息网络企业、农业龙头企业等探索建设多种形式的农业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基层综合服务平台。集中力量打造农产品的网络公共品牌,充分利用网络销售平台作用,促进加工流通企业与电商企业对接融合。做好冷链配套物流基础建设,解决好网络连通后,实地收购、配送“最后一公里”问题。

参考文献:

[1]韩长赋构建三大体系推进农业现代化[EB/OL] 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16/0518/c1001-28358378 html,2016-05-28

[2]黃季焜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问题:政府职能和市场作用[J]中国农村经济,2018(2)

[3]倪洪兴开放视角下的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J]农业经济问题,2019(3)

[4]《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

[5]《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

[6]习近平中国农村市场化建设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7]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

〔本文系2019年广东省党校(行政学院)系统科研规划立项课题“基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乡村产业振兴路径研究——以江门市为例”(项目编号:19JJ10)研究成果〕

〔黎彩眉,江门市行政学院(中共江门市委党校)〕

猜你喜欢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十四五
中国区域发展七十年暨“十四五”区域发展展望
浅谈“十四五”背景下湖南高职管理会计教育发展现状
高校“十四五”规划中学科建设要处理好五对关系
“十四五”规划研究的新坐标新方位
中辉大鹏数字电视公司“十四五”发展规划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海尔的影响
学习习近平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 扎实推进淮南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与现实依据
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领“十三五”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