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红杰
“十三五”以来,河南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要扛稳粮食安全这个重任”的指示精神,积极推进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坚持“稳定面积、主攻单产、改善条件、强化科技、创新机制、完善政策”的增产路径,突出中低产田改造、科技进步和机制创新,着力夯实稳粮增粮基础,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3000多万亩,新增粮食产能189亿斤,粮食播种面积持续稳定在1.5亿亩以上,累计粮食产量6418.2亿斤。其中,2020年全省粮食产量1365.16亿斤,比上年增长1.9%,①数据来源:2020年河南省农业农村发展统计年报,河南省农业农村厅,2021-03-10.这是河南省粮食总产量连续第四年稳定在1300亿斤以上,并首次跨越1350亿斤台阶。“十四五”时期,我国农业发展现代化将加速推进,对粮食生产安全的要求进一步提高,河南作为粮食生产大省,推动粮食产业发展“由大到强”转变是必然要求,加快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近年来,河南省深入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大力发展粮食产业经济,在粮食生产和现代化粮食产业链方面取得积极成效。
近年来,河南深入贯彻“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地位更加稳固,粮食生产能力呈现出稳中有升态势。从粮食生产能力看,河南省粮食单产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特别是小麦亩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60多公斤,已连续多年位居全国首位。“十三五”期间,河南小麦产量3623.6亿斤,其中,2020年,小麦产量750.63亿斤,占全国小麦产量28%以上,居全国第一;油料产量117.4亿斤,占全国油料产量17%,居全国第一,其中优质花生面积2200万亩,占全国25%,居全国第一。②数据来源:河南省统计年鉴(2020年)
近年来,全省粮食加工业呈现出较高增速态势。以2019年为例,河南省粮食加工业总产值突破两千亿元,比2018年增长8.6%。粮油加工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896亿元,年处理小麦能力4973万吨,生产面粉1691万吨,居全国第一。粮油加工能力(含食品、饲料和深加工)超过1亿吨,主食产业化率48%。③数据来源:2020年河南省农业农村发展统计年报,河南省农业农村厅,2021-03-10.其中,小麦粉及其工业化馒头、挂面、方便面等年产量均占全国近1/3,速冻食品年产量占全国2/3以上。
河南工业大学、河南农业大学、河南省农科院、中粮郑州科研设计院有限公司等院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在粮油育种、储运、加工、装备、信息、管理等方面拥有完整的科研体系,在全国具有较强的科研优势。郑州粮食批发市场、郑州商品交易所分别是全国第一家粮食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制订了全国第一部规范化的粮食现货交易规则和商品期货交易规则,对全国粮食市场体系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
河南自然生态环境独特,农耕文化源远流长,平原面积占55.7%,灌溉面积占50%以上,耕地利用率较高,农作物复种指数达178%。地处中原,区域位置优势突出,有发达的交通运输网络,是承东启西、连贯南北的现代综合交通枢纽,也是“一带一路”建设、国家粮食和物资应急调运与集散的重要运输通道和节点。同时,国家相继出台河南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规划、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以及河南省出台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等,为河南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良好政策环境。
当前,河南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具备了一定基础和条件,但相关的体制机制尚未完全形成,粮食产品结构和地区结构矛盾突出、粮食产业竞争力较低,部分地方生产能力不稳、加工水平相对较低、流通环节不够高效畅通,产业融合度不足。
一是粮食生产基础不牢。农业从业人员占比过高、劳动生产率偏低是典型问题。全省农业从业人员占40.7%,远高于全国29.5%的平均水平;而农业从业人员人均产值仅有16000多元,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约低四成。④数据来源:河南省统计年鉴(2020年)虽然近年来河南在全国率先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并取得积极进展,截至“十三五”末,已建成高标准粮田6000多万亩,但还有6000多万亩中低产田基础设施不完善,已建成的高标准农田内存在部分农田建设标准较低、设施不配套等问题。
二是产品结构不优。近几年来,河南优质小麦得到较快发展。截至“十三五”末,全省优质麦种植面积发展到1204万亩,占全省小麦的1/7,但真正达到专种专收专储的比例很低,85%以上的小麦为普通麦。产品同质化严重,多数加工企业的产品品种、质量处于同一个水平线上,农产品精深加工只有20%。市场上普通民用面粉占到面粉加工总产量的55%左右,专用粉占面粉加工总量的比重为22%,食品工业用粉不足4%。⑤数据来源:2020年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河南省统计局,2021-03-07.如有“中国面粉城”之称的永城市,面粉产品中80%为普通面粉,只有10%的专用粉、营养强化粉和高等级粉,生产高质量食品所需原料必须依靠省外购入或进口。一些地方和农户为追求粮食产量,化肥、农药使用量较大,微生物、农药残留超标等问题时有发生。
三是产业链条不长。2020年,河南省1204万亩优质麦订单率达84%以上,但占全省播种面积85%以上的普通麦订单为零。粮油加工主要以初加工和粗加工为主,精深加工不足,加工转化率61%。年处理小麦粉2351万吨,实际加工能力为5175万吨,产能利用率仅为45%,比全国平均水平低6个百分点。河南粮食产量居全国第二,占全国粮食产量的10.1%;⑥数据来源:2020年河南省农业农村发展统计年报,河南省农业农村厅,2021-03-10.粮食加工总产值居全国第六,占全国总产值的6.6%,粮食加工水平和产粮大省地位不符。优质粮食专种、专收、专储、专用“四专”水平不高,标准不一,优质小麦、优质花生等在育种、种植、收购、储存、加工、运输、销售等环节缺乏有效衔接。
四是企业和品牌不强。粮食企业小、散、弱状况仍较为突出。截至“十三五”末,全省粮食企业1234家,龙头企业237家,日处理500吨以下小麦粉加工企业数量和工业产值占企业总数和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分别为69.2%和28.8%;⑦数据来源:2020年河南省农业农村发展统计年报,河南省农业农村厅,2021-03-10.日处理500吨以上的小麦粉加工企业数量和工业产值分别占企业总数和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30.7%和71.3%,⑧数据来源:2020年河南省农业农村发展统计年报,河南省农业农村厅,2021-03-10.呈现明显的“倒三七”结构(70%小企业贡献了不到30%产值,30%大企业贡献了70%产值)。面粉及面制品加工企业众多,面粉、挂面、方便面等小麦制品均占全国1/3以上,但缺乏全国知名大品牌、强品牌。
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尚未完全形成,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等制约突出,主要是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粮食生产效益不高。近年来,粮食生产成本逐年攀升,种子、化肥、机械等生产成本呈现出大幅增长态势,而农民种粮的收入却保持基本稳定,加上通货膨胀的影响,农民种粮获得的收益较为微薄,甚至个别时候出现入不敷出的情况。以2020年为例,河南小麦亩均收益仅为371元,较去年同期下降近70元,⑨数据来源:2020年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河南省统计局,2021-03-07.这在很大程度上打击了种粮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同时,对种粮农民而言,外出务工所获得的收入相对较高,个别时期一个月的务工收入可以超过种粮一年的收入水平,外出务工成为种粮农民增加收入的重要途径。对于个别种粮大户而言,尽管规模化种植提高了生产效率,但种粮收益却十分有限,其获取的流转土地租金支出相对较高,使得种粮大户主观上不大愿意继续流转土地的征用。
二是粮食价格形成机制不健全。河南长期施行国家对于粮食的价格保护政策,实施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这一政策在现行标准下,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粮食生产的发展,但这一价格政策也对优质粮食品种的生产产生了挤压效应,一定程度上使得市场活力不足。从河南期货交易市场看,河南省具有竞争优势的小麦、稻谷农产品交易不活跃,期货所具有的价格发展功能尚不能有效地发挥。从现货市场看,“稻强米弱、麦强粉弱”的基本状况依然相对稳定。从面粉行业来看,一般情况下,面粉加工企业毛利约为2%,最低收购保护价使得企业较少进行开工生产。尤其是大米加工企业,这类企业的相当部分财力用在保障最低收购价上,企业运营负担明显较重,库存压力和财政压力均较为突出。
三是科技创新能力不够强。粮食产业在河南拥有较长的发展历程,也培育出了较强的粮食领域的科技创新实力,但河南作为科技创新相对薄弱的省份,粮食科技创新领域的实力与粮食种植生产大省地位较不匹配。尤其是产学研方面结合不足,粮食(主要是主粮)生产加工设备的研发投入和科技水平不高,成果转化尚处于较低水平。根据河南农业农村厅统计数据,2020年河南粮油加工企业科研费用投入不足8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仅为0.4%,⑩数据来源:河南省统计年鉴(2020年)大幅度低于全国R&D 投入强度(2%以上)。不独于此,全省粮食加工企业创新水平较低,多数企业尚未形成明显的自主创新能力,企业发展方式相对较为传统,现代化水平较低。比如,河南南部一些地区(信阳、驻马店等地市)的粮食加工企业,多采用国外进口设备,国内设备性能和技术水平已经不能满足粮食生产加工需求,加工工业、产品成型以及部分个性化设备需求需要依靠国外设备来满足。
四是农工服产业融合水平相对较低。从河南粮食生产经营主体看,仅种植面积在十亩以下的农户就超过一千八百万户,小农户、小规模运营主体与现代化农业的融合明显不足。同时,各类农业生产合作社、新型经营主体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形成较强的引领力,相当部分的合作组织流于形式。优质粮食生产不足,高品质粮食生产示范基地建设进程缓慢,一些农业生产龙头企业设立的优良基地也仅有不足八百万亩,占全国比重约为十分之一左右,不及临近的皖、苏、鄂等省份。从成效上看,优质粮食生产工程虽取得一定成效,但国家级别尚缺少持续性的投入机制,整体发展的成效相对较低,对生产和消费的反馈引导作用有待进一步提升。
今后一个时期,河南聚焦扛稳粮食安全重任,立足打造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核心区,必须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和“粮头食尾、农头工尾”要求,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延伸粮食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为重点,以统筹建设示范市县、产业园区、骨干企业、优质粮食工程为载体,实施优粮优产、优粮优购、优粮优储、优粮优加、优粮优销“五优联动”,形成产品优质、产业融合、产出高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新格局,加快实现由粮食生产大省向粮食产业强省跨越。到2025年,初步建成适应河南省情和粮情的现代粮食产业体系,粮食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粮食产业经济总产值达到5000亿元。推进策略上,本研究认为重点建设粮食产业现代化发展的“六大中心”。
立足粮食生产资源禀赋与比较优势,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土地整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巩固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促进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相统一,夯实河南作为全国粮食核心主产区的战略基础。把绿色优质小麦和优质花生作为河南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突出优势,坚持绿色导向和市场导向,构建适应消费升级需要和具有地方特色资源禀赋的绿色生态粮食产业体系。根据面粉及面制品和油料等不同产品的市场定位,优化供给结构,减少普通和低端供给,扩大高效和中高端供给,提高粮食产品和服务质量,增强小麦口粮和优质花生的供应保障能力。到2025年,绿色优质粮食产品有效供给稳定增加,全省粮油优质品率提高30个百分点左右。
充分发挥河南小麦生产、粮油加工和主食产业发展等方面的优势,结合粮食生产功能区的划定和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统筹协调推进成品粮油加工、粮油食品加工、饲料加工、精深加工。培育一批粮食生产载体,大力发展现代粮食产业园区、粮食物流园区和粮食交易中心(市场)等,做大做强以主食产业为主导,集粮油加工、仓储物流等多功能综合型现代化产业集群。通过粮食产业集群培育,使馒头做得更“大”,让面条更“长”,让食用油更“香”。在小麦集中产区,分别打造强筋类、中筋类、弱筋类面制主食产业化集群;在稻谷种植产区,重点打造米制主食产业化集群;在油料集中产区,重点打造集油料研发、生产与主食相关产品的产业化园区。力争到2025年,全省粮食加工转化率达到92%,主食品工业化率提高到65%以上。
依托重要交通枢纽和“一带一路”中欧班列,借助河南省打造内陆开放高地和建设现代国际物流中心的重大战略机遇,优化连通境内外、辐射东中西的物流布局,发展主食和成品粮等冷链物流,统筹粮食批发市场、物流市场、交易所等商流和物流,放大粮食多式联运的集聚效应,畅通生产、收储、加工、运输、销售、消费供应链,提高粮食供应链管理水平和流通效率,增强粮食物流保障能力。
聚焦粮食行业创新发展需求,以企业为技术创新主体,充分发挥河南工业大学等高校和科研机构拥有全国最完整的粮油学科群的独特优势,利用小麦和玉米深加工、粮食储运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生物育种创新中心等“国字号”平台提升创新服务能力,促进人才培养、科技研发、生产制造、推广应用相结合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实现科技创新支撑粮食产业发展、粮食产业需求引导粮食科技创新的良性互动,形成粮食高新科技创新制高点。
图1 “一带一路”中欧班列(郑州)运行示意图
聚焦“省级粮食质量检验监测中心为龙头、市级粮食质量监测站为骨干、县级粮食质监站为基础”三级联动的建设目标,以粮食质检机构、涉粮大学和粮食企业为建设主体,重点实施省市县三级质检机构的监测能力提升,服务优质粮油种植、收获、收购、储存、加工、销售环节的质量调查、品质测报和快速检测、质量检验等,促进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
针对装备水平低、高端产品远远落后于市场需求的实际,结合主食产品多样化特征、种粮农户和涉粮企业等不同主体需求,加强面向全国市场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粮机装备、检测仪器的研发和制造,加快研发优质花生烘干、储存技术和设备,推进粮食储存、加工、质量检测等不同领域仪器装备的成套化、智能化、自动化、国产化和“走出去”,为扛稳粮食安全重任提供有力支撑。
立足河南粮食产业发展实际,以切实扛稳粮食安全重任为基础,以加快推进河南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可提出以下推进路径。
一是严守耕地红线。强化地方政府在耕地保护中的主体责任,严守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目标红线,积极推进耕地和农田品质提升行动,加大激励性保护耕地力度,进一步提高基层政府和农民群众保护耕地的积极性。二是提高高标准农田建设质量。积极争取国家层面加大对河南建设高标准粮田支持力度,在主产县(市、区)高质量建设“吨粮田”,提高建设投资标准,扩大专项资金的使用范围,加大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及其配套设施建设力度。优先将优质专用小麦生产基地布局到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高标准农田建成区,新建高标准农田重点向优质专用小麦种植区域倾斜。三是推行优质粮油单品种集中连片种植。在高标准农田、粮食生产功能区选择一批自然条件适宜、产业基础好、比较优势强的县(市、区),开展优质小麦、花生等特色粮油示范创建,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灵活采用土地流转、联耕联种等方式,加快带动小农户、散户集中发展,促进优质粮油规模化种植。四是开展粮食产村(镇)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对纳入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百县千乡万村”三产融合示范区建设工程、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先导区、产业兴村强县示范行动的县、市和乡镇进行奖补,先行先试,总结经验,面上推广。
一是健全完善粮食价格形成机制。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积极稳妥改革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以市场定价、价补分离为取向,以确保口粮绝对安全、防止谷贱伤农为底线,分类完善改革方案,释放反映供求关系的价格信号”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把确保粮食供给作为首要任务,充分发挥河南市场优势和产业优势,积极稳妥推进小麦、稻谷收储制度改革,逐步建立小麦、稻谷市场化价格形成机制,引导农民为市场生产、为满足消费升级生产,减少对政策性粮食收储的依赖。具体改革试点方案,建议由河南省人民政府研究提出,国家粮食安全政策专家咨询委员会给予支持和协助,国家有关部门协调,报国务院批准后实施。同时,通过完善拍卖机制、定向销售、包干销售等,加快消化河南政策性稻谷库存。二是健全种粮农民利益保护机制。加大中央财政支农支粮等各类项目对河南等粮食主产区政策倾斜力度,扩大资金使用支持范围,将优质花生等油料品种纳入支持范畴。积极探索建立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农业补贴制度,加大中央财政资金扶持力度,推进重点作物绿色高质高效行动,集成推广“全环节”绿色高质高效技术模式,增加绿色优质粮食和油料供给。探索实施粮食“保险+期货”、完全成本和收入保险等“绿箱”补贴措施,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三是加快出台主产区利益补偿实施方案。针对河南等粮食主产省区农业占比高、地方财力弱、对国家粮食安全贡献大的实际情况,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制定具体可行的粮食主产区贡献补偿实施方案,进一步调动粮油生产加工大省(县)政府重农抓粮积极性,商品粮大省和产粮(油)大县奖励资金用于粮食流通领域的比例不低于60%。可以考虑进一步加大对河南等粮食主产省区均衡性转移支付在全国的比重,将河南等粮食主产省区人均公共预算支出的水平提高到不低于全国地方平均水平的80%。
一是加强“优质粮食工程”的指导。认真落实《关于深入实施“优质粮食工程”的指导意见》,在“优质粮食工程”三年实施成果的基础上,从产业链、供应链整体出发,协调推进粮食产后服务、粮食安全监测、优质粮油生产等内容,促进粮食代清理、代干燥、代储存、代加工、代销售与粮食质量检验、品牌培育、市场营销的有机衔接,形成合力,中央财政对“优质粮食工程”继续给予奖励支持,打造优质粮食工程“河南升级版”,发挥整体建设效能,提升优质粮油供给能力。二是推动粮食产后服务体系建设向上下游延伸。一方面,积极支持产后服务体系向产前延伸,通过粮库建立农业合作社或“粮库+合作社”、订单生产等方式为农户提供收购、清理和代储等服务;另一方面,加大向下游延伸,进一步突出大型粮食加工企业建设产后服务中心的作用,也可对接中小型粮食加工企业,为其提供优质稳定收储运服务。三是加快推进粮食标准与质量检验监测体系建设。制定适宜河南区域特点的粮食团体标准和地方标准,通过标准引领质量提升。依托河南省粮油饲料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支持建设“国家级小麦质量检验监测中心”。搞好检测服务,同时,依托河南省粮食研究所有限公司建立完善第三方机构,开展第三方检测,确保程序规范和结果公正,为广大消费者吃上放心粮油把好关。四是深入推进中国好粮油行动计划。以专种、专收、专储、专用为发展方向,加大“公共仓库”建设投入力度。坚持好粮油和主食产业化融合推进,开展河南好粮油(主食)和放心粮油(主食)产品标准及团体标准制定,促进以米、面为原料的主食加工或深加工发展。完善线上线下销售网络,组织开展具有河南特色的粮油产品线上销售,统筹建设放心粮油、军供网点、应急网点等,合理布局线下销售网点。切实强化品牌意识,积极推广“河南粮食王牌”,加大河南小麦、花生、主食等系列粮油品牌培育,展示河南粮油品牌形象,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市场影响力。
一是筑牢花生产业优势。在稳定扩大花生种植面积的基础上,优化区域布局,以沿黄河及黄河故道优质大果花生区32个县(市、区)和豫南豫西豫西南优质小果花生区40个县(市、区)为重点,积极发展高油、高蛋白花生,重点推广高油酸专用花生品种,着力打造沿黄食用花生优势产业带和豫南豫西豫西南油用花生优势产业带,构建布局合理、功能明确、特色鲜明的生产格局。二是积极发展多种油料作物。推动油菜扩面增效,充分利用冬闲田,积极发展油稻一年两熟种植;提高“双低”油菜种植比重和双低菜籽油在植物油消费中的比重,建立3-5个“双低”油菜产业化示范县。提升大豆生产能力,落实大豆振兴计划,以提升大豆产能、增加有效供给为目标,在豫东、豫中南、豫西南大豆优势产区,开展大豆绿色高质高效创建行动,示范推广高产优质大豆品种和绿色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模式,促进种植水平提高和产量质量提升。挖掘芝麻生产潜力,解决芝麻机械化生产关键技术问题,突出抓好适于机械化种植的优质高产芝麻新品种选育、耕种管收机械研发和轻简高效种植模式集成推广。提高油茶发展质量,以大别山区为重点,将油茶产业作为重要特色产业纳入乡村产业总体布局,集中连片开展油茶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种植,提高油茶单产水平。发展其他特色油料,鼓励因地制宜利用闲散耕地、丘陵、河滩、荒地、沙地等,积极发展油莎豆、油葵、核桃、油用牡丹等特色油料生产。三是推进油料种植现代化。建设油料优势产区,在粮油双高产地区优先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建设和完善农田节水灌溉和水肥一体化设施,打造一批田块相对集中、耕地质量相对较好、设施配套完善、适宜机械化作业的现代化油料生产基地。加快新品种新技术研发推广,制定颁布油料专用品种标准,深入实施现代种业提升工程,支持油料作物种质资源保存发掘鉴定、品种选育等创新能力建设。推进油料生产机械化,支持油料作物生产部门与机械研发部门协同攻关,加速农机农艺融合,提高技术装备水平,提升标准化生产水平。推动油料生产规模化,着力发展土地适度规模经营,鼓励土地流转,培育发展油料种植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发展合作经营。优化油料作物耕作制度,在粮油主产区积极发展夏花生(夏芝麻)与冬小麦的复种模式和花生(夏芝麻)与夏玉米的轮作模式,鼓励利用边际土地发展油料生产。
一是积极推动出台促进粮食企业改革发展的意见。明确具体支持国有粮食企业改革的财政、信贷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完善细化粮食企业用地政策,采取作价出资(入股)等方式处置现有生产经营性划拨土地,妥善处理尚未解决的历史遗留问题。积极稳妥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鼓励和支持河南整合优质资源建设粮食产业投资集团。二是大力支持民营粮食企业发展。打破所有制界限,营造公平竞争营商环境,按照市场机制配置各类要素,各类支持性政策措施一视同仁,支持符合条件的各类企业参与承担政策性粮食收储业务。三是培育壮大一批粮食龙头企业。以带动粮食产业链延伸为方向,加快提升粮食加工等产业化进程,重点扶持或引进一批具有特色化产业引领力的粮油生产龙头企业,同时重点支持本地企业兼并和重组,力争打造一批具有较强实力、技术水平高的的大型粮油企业集团。四是做优做精主食产业。适应流通模式和消费方式变化,推动主食产业与优质粮源基地建设、专用品种规模化种植和物流、零售、电商、乡村旅游等产业的结合,推广示范“中央厨房”“前店后厂”“生产基地+中央厨房+ 餐饮门店”“生产基地+加工企业+商超销售”“主食工厂+网上商城”等经营模式,标准化生产、工厂化供应、规模化销售、精准化营销,打造完整的主食产业供应链。五是充分发挥粮食加工企业在引领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关键作用。结合粮食生产功能区划定,加强对加工转化集聚发展的规划。在驻马店、周口、南阳、商丘、新乡、信阳等粮食生产优势区,大力发展就地加工转化;进一步巩固郑州、漯河、商丘等地主食产业化和食品加工等优势,努力形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分工协作的发展格局,促使粮食生产走上优化品种品质、提高效益和竞争力的发展道路。
一是提升科研创新能力。围绕河南粮食生产需要,持续加强粮食作物优质专用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研发与成果转化力度。立足河南科研基础和创新优势,组织联合攻关,重点突破粮食育种、仓储、加工等核心技术,加快提升装备、物流、质量检测、营养健康等方面的技术水平,重点突破主食加工及制粉装备关键技术,提升成套化、智能化水平。开发安全、适口、健康、定制、多元的主食产品,满足消费者多样化需求。二是完善粮食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发挥好河南工业大学已建协同创新中心和国家工程实验室作用,支持河南打造“中国粮谷”,建立科技研发、生产制造、推广应用相结合的产学研用体系。鼓励支持河南建设粮食产业科技创新联盟和专业技术创新中心,推动科技要素与产业要素的合理匹配和深度融合。三是加强人才智力支撑。按照科研规律,加强科研人员考核评价,健全科研人员激励机制,建议河南省人民政府出台相关激励政策措施,更好地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以利于在国家层面争取有利地位。发挥河南粮食高校、科研机构、职业教育和行业协会学会的作用,加大培训工作力度,造就一批具有“工匠精神”的粮工巧匠。成立粮食安全政策专家智库工作站,开展重大政策决策、重大技术应用、成果转化推广的把关定向和咨询服务。
一是充分发挥粮食风险基金支持粮食产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建议完善粮食风险基金管理办法,调整粮食风险基金使用范围,扩大粮食风险基金在支持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方面的用途。二是用好粮食安全保障调控和应急设施中央预算内投资专项。加大对河南重要物流节点和物流(产业)园区建设的支持力度,在粮油加工集聚区和优势区,主要依托铁路枢纽节点、港口及多式联运场站,建成一批带动能力强、辐射范围广、在全国具有示范作用的粮食物流(产业)园区。进一步支持万邦国际农产品物流园等示范物流园区的建设,增强其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国内相关地区的互联互通作用。三是用好粮油深加工企业扶持基金。完善河南粮油深加工企业扶持基金的运行机制,改进操作办法,对示范带动好、信用度好的精深加工、主食企业加大支持力度。四是充分发挥粮食收购贷款信用保证基金的作用。进一步完善《河南省粮食收购贷款信用保证基金管理办法》,引导金融机构和粮食收购、加工企业积极参加粮食收购贷款信用保证基金,提高运行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