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家兴,王 生,康 康,陈 峥,陈 昭※
(1.华北理工大学,河北 唐山 063000;2.唐山工人医院,河北 唐山 063000)
色素痣是最常见的良性皮肤肿瘤,可发生于人们身体任何部位的皮肤和黏膜,进展缓慢,多无自觉症状。由于其临床表现多样,容易与一些临床表现类似的皮损混淆。目前,皮肤镜等无创检查可初步辨别色素痣,但病理检查仍是诊断的金标准。笔者主要总结临床诊断和病理诊断的差异,统计误诊情况及色素痣的性别、年龄分布和不同部位的色素痣的病理类型的差异,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9年1月至12月于唐山工人医院皮肤科门诊就诊临床诊断为色素痣且均行手术切除和病理检查的患者125例,其中男性48例,女性77例,平均年龄(41.05±17.155)岁,病程6个月~39年。
1.2 临床表现 患者皮损多为颜色均一、边界清楚的圆形、类圆形的斑疹、斑片、丘疹,直径在(0.1~2.3)cm;颜色多为黑色、棕褐色。19例皮损附有毛发,6例有疼痛、瘙痒的不适感觉。
1.3 研究方法 回顾性分析125例色素样皮损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统计临床诊断与病理诊断不相符的病例,分析原因;统计色素痣皮损不同分布部位及病理类型的例数,分析色素痣的性别、年龄分布和不同部位的色素痣的病理类型的关系。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3.0软件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病种与诊断符合率 在125例色素痣样皮损中,病理诊断得出色素痣75例(60.0%)、脂溢性角化病29例(23.2%)、皮肤纤维瘤4例(3.2%)、疣状痣4例(3.2%)、蓝痣2例(1.6%)、基底细胞癌1例(0.8%),其他(角化棘皮瘤、血管瘤、日光性角化、毛母质瘤等)共10例(8.0%)。其中病理诊断与临床诊断相符合的病例为75例,总符合率为60.0%;不相符的病例为50例,误诊率为40.0%。
2.2 年龄 年龄与色素痣样皮损的关系见表1。
2.3 性别 125例色素痣样皮损的患者中,男性48例,女 性77例,色 素 痣 患 者 男 女 分 别 为29例(38.7%)、46例(61.3%),X2=0.06,P>0.05。性别与色素痣样皮损的关系见表2。
表1 年龄与色素痣样皮损的关系
表2 性别与色素痣样皮损的关系(n,%)
2.4 不同部位的病理类型 75例色素痣皮损中,交界痣7例(9.3%)、皮内痣49例(65.3%)、混合痣19例(25.4%)。不同部位与色素痣不同病理分型的关系见表3。
表3 部位与色素痣的关系(n,%)
色素痣是临床上常见的良性黑色素细胞肿瘤,部分有恶变的可能。大多数痣出现在皮肤上,但偶尔也会出现在结膜、食管黏膜或其他部位,其数目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青春发育期尤为明显,一般无自觉症状[1]。
通过对色素痣样皮损的回顾性分析得出:年龄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病理确诊为色素痣的患者主要分布在(20~39)岁年龄段。脂溢性角化病的患者年龄偏大,主要集中在(40~79)岁年龄段,这与文献报道一致[2]。色素痣样皮损及色素痣在性别分布上无显著统计学差异。
在本组病例中,色素痣不同部位的病理类型存在显著性统计学差异,面颈部为色素痣最常见的部位,与面部易受紫外线照射,诱导皮肤内黑素细胞发生基因突变、增殖相关,这与大量文献报道相一致。由于23%的恶性黑素瘤的发生与色素痣密切相关,故临床上对色素样皮损需引起重视[3、4]。本组病例中手足部出现交界痣的比例最高,为最易恶变的部位,与
Mana等[5]研究的一致,这可能与手足部位常常摩擦及接触外界刺激相关。交界痣的痣细胞比皮内痣、混合痣活跃,因此最易恶变,故手足部位的色素痣在临床中最需警惕[6]。皮内痣在面颈部的有26例(53.1%),躯干部16例(32.7%),可见皮内痣倾向于出现在成人的躯干、面颈部,与Wang等[7]研究的一致。
综上所述,色素痣患者主要分布在(20~39)岁年龄段,性别无显著性差异。面颈部色素痣的发生概率较高;手足部易出现交界痣且因摩擦等因素而恶变。临床上色素痣的诊断符合率较高,应注意与脂溢性角化病、基底细胞癌、蓝痣等鉴别。误诊的原因主要是肉眼识别颜色能力差异、皮损形态差异、个别皮损临床表现的差异性。为提高诊断及与恶性病变的鉴别水平,应结合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如皮肤镜、皮肤CT检查等综合考虑,但病理仍是诊断色素痣的金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