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早期艺术歌曲的民族精神

2021-05-24 06:53冯诚纯
歌唱艺术 2021年3期
关键词:艺术歌曲作曲家民族

冯诚纯

一、西乐东渐——中国早期艺术歌曲的源起

18世纪,西方音乐由于受歌德与席勒的“感性高于理性”思想主张影响,西方音乐的古典主义流派逐渐走向浪漫主义音乐时期,使得当时的音乐文化开始更贴近群众百姓的审美,艺术歌曲也由此逐渐崭露头角。《民谣集》和《少年魔法号角》就是浪漫主义艺术歌曲的先驱。该时期的作品主要是市民百姓真挚的情感流露,而不再是服务于达官显贵的个人喜好,以及人民群众触碰不到的文化层面。在此之后,19世纪被称为“歌曲之王”的舒伯特创作了六百多首艺术歌曲,为当时的德奥艺术歌曲确立了代表性的流派。朗格说:“从舒伯特时期起,德国艺术歌曲在世界音乐曲献中占了那样重要的地位,以至它的名称‘Lied’得到了广泛承认而且通用于其他国家的语言中,仿佛英语的‘Song’或法语的‘Chanson’都不足以说明其特征似的。”①可见,德奥艺术歌曲在浪漫主义时期的地位与意义,尾随其后的作曲家舒曼、勃拉姆斯、沃尔夫等又在前人的经验上把德奥艺术歌曲的精髓发挥到了极致,为西方艺术歌曲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较于西方艺术歌曲来说,中国艺术歌曲的萌芽就晚得多。20世纪初期,由于“学堂乐歌”中小学音乐课程的引入,为我国近现代艺术歌曲的发展播下了希望的种子。“学堂乐歌”是欧美及日本等外国歌曲通过本国词作者填词创作的作品。在此基础上,我国的音乐家们逐渐受到启发,开始在原有的创作积淀上自我尝试谱写一些真正的原创歌曲。1905年,作为未来中国艺术歌曲发展的重要基石,由沈心工作曲、杨度作词的原创歌曲《黄河》诞生了。五四运动之后,一大批海归作曲家的涌入成就了真正意义上的中国艺术歌曲。青主创作的《大江东去》是中国第一首艺术歌曲的先锋开拓作品,以及《春思曲》《问》《玫瑰三愿》等艺术歌曲都结合了西方的创作技法和“洋派”的音乐风格,并融入中国文化传统和当代历史背景。当时的艺术歌曲创作,虽存在一些缺陷,不够成熟,但仍预示着中国艺术歌曲发展的美好前景。

二、洋为中用——中国早期艺术歌曲的题材特征

艺术歌曲在题材的选择上以民谣、浪漫主义文学、诗词为主,多以自然风景为描写对象,如将小溪、花朵、夜晚、故乡、四季作为细腻情感的载体,再通过这些物体或场景的描写来隐喻或暗示某种情感变化、历史背景、政治导向等,是表现思想个性的解放而存在的人文主义音乐风格。当时的艺术歌曲创作是作曲家在创作过程中,对文学作品(诗词)进行深入挖掘和探究,把艺术性和文学性融入音乐创作技法里的尝试。“艺术歌曲是高雅的,但又是寓繁于简,寓深刻于浅显,寓隐深于明朗,寓曲折于直率的。”②这些不仅仅是对作曲家创作技法的考量,更是评判作曲家对文学修养的重要衡量标准。

艺术歌曲源于西方,中西方文化差异虽然巨大,但在音乐风格、创作手法及人文精神上的共同体现仍有相似之处。在西方艺术歌曲诞生初期,正处于冲破封建统治的文艺复兴时期,歌曲题材大多以爱慕、暗恋等释放个人思想为出发点。舒伯特的《玫瑰》就是一个典型例子。歌词描写了一朵玫瑰在白天美丽绽放,但不幸被阳光无情暴晒,在夜晚来临之时可怜的生命已无力挽回白天炙热的摧残,逐渐走向凋零和死亡。作品以暗示的艺术手法来揭露政治压迫下无辜百姓的弱小无助,是人文精神的一种体现。

而在中国艺术歌曲诞生前后,音乐所映射下的时代背景是“五四”时期,人民群众推翻封建制度,解放民族思想,向往自由和平,在此思想层面上造就了早期的中国艺术歌曲。如黄自的《玫瑰三愿》就是在日军进军上海,“淞沪之战”结束不久后所作。歌曲柔美中融入了淡淡忧伤,隐喻了对国家危亡的忧思和焦虑。赵元任的《教我如何不想她》作于伦敦留学期间,作者孤身一人背井离乡,深感对国家和亲人的思念。当时是首次把“她”作为对祖国的称谓,用暗示的手法表现思念远方深爱的家国故土,以表自己的爱国之情。“这些仅用共感和语言无法表达的东西借助音乐的力量来表达。有时一个词语中蕴含的隐喻、暗示都会有深邃的意义。”③可见,典型的中国早期艺术歌曲与西方艺术歌曲相比,在创作中虽保持诗意般清新典雅的风格,但仍不忘秉持中华儿女的民族骨气,并在音乐文化的媒介中给予广大音乐爱好者极大的鼓舞。在面对祖国的危难存亡,虽有心抗争,但也因为当时的政治方向不统一和对未来向往与现实的反差较大,而深深压抑于心间,只能在艺术歌曲的创作和欣赏中宣泄情感。

西方艺术歌曲和中国艺术歌曲在题材上都有对于思想解放的集中体现,但差异是中国艺术歌曲在思想上更突出民族的精神内涵。由于时代的变革,中国正处在革命时期,中国艺术歌曲的创作者已开始把时代的历史印记融入作品创作里。在许多作品中加入了作者本身对民族、对国家的情怀,有一部分作品更有保家卫国、顽强抗敌的革命精神,是鲜明的爱国特点和民族魅力的有机结合。正因为这些元素的影响,使得中国艺术歌曲在除个体解放思想外,更注重群体理想信念和团结一心的民族斗争精神。

三、兼容并蓄——中国早期艺术歌曲的民族性曲式结构

从音乐总体架构上来分,在艺术歌曲中声乐演唱和钢琴演奏所处地位同等重要,是一种艺术性较强的室内乐形式。中国民族传统音乐其实都是单音体系结构,为了突出中国艺术歌曲的民族性,许多留“洋”作曲家通过在西方所学得的作曲技法及吸收“洋派”的艺术文化后,开始尝试使用和声、复调、十二音等多种创作手法,把中国民族传统五声调式作为音乐的“龙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赋予中国艺术歌曲根本的民族精神内涵。

早期留学美国的作曲家黄自的作品就是在音乐创作上,热衷于钻研舒伯特艺术歌曲的浪漫主义经典风格,以抒情典雅为先,并将其融入中华民族精神,开创了中国早期艺术歌曲的巅峰。如《点绛唇·赋登楼》是以南宋诗人王灼的诗词作为创作背景,虽然作曲家与诗人身处不同时代,但都处于国家封建统治下,对于国家危亡的忧愁日渐增加,产生共鸣。该曲是由前奏—第一乐段—间奏—第二乐段—尾声组成的带再现的单二部曲式。在和声方面,以西方传统和声作为骨架,在主干和弦中加入Ⅱ级音或Ⅵ级音,以达到使其原本的西方和声功能性淡化,也使得原本西方大小调式中调式本身的倾向性化为更加浪漫委婉的民族调式。在旋律上,黄自也在重音重拍等重要的旋律进行中加以五声化尝试。这使得该曲在不失西方艺术歌曲风采的同时,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时代性和民族性。

还有像曾在德国莱比锡音乐学院深造的作曲家萧友梅于1922年所创作的《问》,虽然只使用了少量的中国化旋律,但在音乐哲学上有着更深的思考。该曲是带尾声的单一部曲式,共分为两个小乐段:第一乐段由“短短长”三个乐句形成;第二乐段是由一个引子加两个乐句组成,旋律风格则有些类似西方传统宣叙调;最后再点缀一个嘱咐世人般的感慨性尾声。该曲的和声十分简洁,只出现了主和弦与属和弦,然而作曲家对于这两个和声的运用细致入微,可见其在德国留学期间积淀的深厚底蕴。全曲一直没有出现真正完满的全终止,萧友梅以各种方式弱化主和弦,使音乐一直处于一种悬而未决的状态,这与歌词“问”而无答的含义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而尾声中那似感叹似嘱咐的词句以“pp”的力度演唱,更是充分表达了作曲家想借由本曲所传达的家国情怀。

像黄自、萧友梅这样一批留学归来的作曲家,由于民族音乐文化的长期滋养和与西洋音乐的广泛接触,他们的作品中体现出一种独特的中国当代音乐风格,即民族音乐语汇和近现代作曲技法的有机结合。④

四、情景相融——中国早期艺术歌曲的演绎

在浪漫主义时期,与歌剧相比,西方艺术歌曲更注重雅致情感的表达,以及抒情而内敛、严谨又不失情感流露的演唱方式。如果以戏剧性的方式来演唱艺术歌曲,会破坏整首歌曲的意境、风格,从听者的欣赏角度而言,也是极为俗套的。在中国艺术歌曲里的音乐表达风格也是一样,使用朴实真挚的情感来诠释抒情内敛的音乐风格,是演唱者技术水平和情感表达的集中考验。

艺术歌曲的创作是将个人情感通过词曲编创隐喻于文本之中,而歌唱者则作为传播中“人”的因素进行不断微调的“二次创作”。⑤中国艺术歌曲是借鉴西方美声唱法的科学性来演绎艺术作品,以美声唱法的气息、共鸣、腔体等作为依托融入中国民族风格里。而中国的民族性是由来自不同地域的语言、环境、经济、文化等元素生成,“要唱好中国艺术歌曲,不能只敷衍潦草地图解文字表面的含义,而是要深究其里,要钻研格律、韵脚、咬字、吐音,这样才能打动自己,打动观众,才有艺术的说服力”⑥。所以,在中国艺术歌曲的演绎中,不仅仅要做到声乐演唱技法上的专业性,更要去推敲中国语言的“字正腔圆”和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精髓。例如,《大江东去》的歌词来源于宋代诗人苏轼力作《念奴娇·赤壁怀古》,豪放的诗词用当年战乱三国中的英雄豪杰来隐喻自己的一生壮志未酬,悲叹年华已逝,对祖国的一片深情无以为报。为了突出古时英雄的豪情壮志,以及借酒抒发的忧愁情绪,在演绎过程中更要注重咬字吐字的清晰度,力度和速度的对比,持续大连贯的演唱线条和铿锵饱满的音乐走线,进行演唱风格的二次创作。

此外,在演唱之前要注重挖掘及钻研诗人和作曲家所处历史时代。就像《大江东去》是1920年作曲家青主在德国留学期间,以其本人与好友一同经历的在暴风雨中乘小艇划船的真实经历,并结合当时中国的复杂历史环境有感而作,“是我国自宋、元以来的古典诗歌美学理论中关于‘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景在情中’的‘情景相融’的最佳体现”⑦,也是结合不同时代中蕴含的相同思想文化、政治目的和爱国理想所体现的中华民族文化精神,并利用演唱者自身的专业技能呈现在舞台上的艺术表达方式。

五、爱国精神——中国早期艺术歌曲的民族文化思想

中华民族拥有着五千多年的历史,在经历了诸多历史巨变后留下了无数历史文化遗产。而在这漫长的社会历史演变中,中华民族精神也随之形成。所谓“中华民族精神”内涵就是爱国主义精神,“这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它贯穿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它是一个民族凝聚起来的强大的精神力量,它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它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⑧。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国优秀文化的瑰宝及核心力量,应该被世世代代所传承、研究、发展。

在早期中国艺术歌曲的创作背景中,中国正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中国传统文化也随着社会动荡而被各种外来文化所浸润。在这一时期,有部分才华横溢的归国音乐家转而走向了商业音乐的路线,例如当时的儿童歌舞音乐作家黎锦晖,其作品也是采用西洋舞曲化旋律结合中国民间音乐。他所谱写的当代流行歌曲《桃花江》《特别快车》受到了很多市井小市民的追捧,这种创新的音乐表现形式虽然也有值得后来者借鉴和学习之处,但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这些缺乏国家忧患意识的作品受到了当时很多爱国文人的批评和诟病。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⑨五千年的文明古国如何被再次唤醒,引发众多爱国音乐人士的共鸣,继而纷纷执笔用自身所学成的创作技法结合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谱写出一曲曲忧虑国家危亡、重振民族文化、渴望民族解放的艺术歌曲。融合中西文化兼容并蓄的中国艺术歌曲,作为中华民族的新音乐由此诞生。西方浪漫主义文化中所叙述的思想精神都是体现个人的、微观的,但中国早期艺术歌曲则是以群众为根本,了解民生疾苦,洞察人民思想脉络,具有奉献精神的爱国主义文化。抗日战争爆发后,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一番讲话,让文艺工作者找寻到了创作的意义,以人民为本,服务于大众的文艺界统一战线,把中国早期艺术歌曲真正意义上推向了中国红色革命歌曲的战略路线上。

小 结

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就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更不会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中国艺术歌曲历经百年发展,“是我国音乐创作库藏中璀璨的珍宝,开发利用这一文化资源,对当代歌曲艺术的发展有着极大的启示和借鉴作用”⑩。在新时代,对中国艺术歌曲的演绎及全新创作仍要保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宗旨,把民族文化优良传统世世代代传承下去,为激励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贡献。

注 释

①〔美〕保罗·亨利·朗格著,顾连理、张洪岛、杨燕迪、汤亚汀译,杨燕迪校《西方文明中的音乐》,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②段紫逸《当代中国艺术歌曲的创作思考和展望》,《音乐创作》2015年第4期。

③北村香织《中外艺术歌曲对比分析研究》,《音乐理论》2020年第10期。

④刘聪《对我国艺术歌曲创作的创作现状及相关问题的思考》,《人民音乐》2001年第9期。

⑤张英华《民族文化精神的浓缩与升华——论20世纪以来中国艺术歌曲发展之路上的文化自省》,《艺术评论》2019年第12期。

⑥廖昌永《中德连线云上首发,上音发布“中国艺术歌曲百年”系列重要学术成果》,澎湃新闻2020年11月24日版,详见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0116121。

⑦戴鹏海《从体裁的嬗变消长看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歌曲创作的发展》,《艺术探索》1995年第1期。

⑧戴立兴、黄宇、龚上华《精神——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伟大精神》,人民日报出版社2018年版。

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详见http://www.gov.cn/zhuanti/19thcpc/baogao.htm。

⑩夏小燕《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艺术歌曲历史回眸》,《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

猜你喜欢
艺术歌曲作曲家民族
“身必由己”的艺术家——旅美中国作曲家梁雷的艺术人生阅读
艺术歌曲演唱的技巧探究
MINORITY REPORT
长大可当作曲家
高中“艺术歌曲”教学之漫谈
传承 民族 文化
被民族风玩转的春夏潮流
猫咪成长史
对我国艺术歌曲演唱技巧的研究
作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