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表演专业的“T ”型与“π”型人才
——谈声乐表演工作者的职业前景与规划

2021-05-24 06:53侯震一
歌唱艺术 2021年3期
关键词:歌剧院歌剧声乐

侯震一

历史学家汤因比说:“人类文明的发展历史上,没有一次文明的迭代是在风和日丽下完成的,往往是在极端困难的环境下发生的。刺激越大,进化越快!”①当下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等关键词,正在使社会各个行业处在加剧迭代和动荡之中,特别是2020年突如其来的疫情,更是以一种极端的不可预测的方式加速了这一剧变。全球的古典音乐表演工作者都面临着前所未遇的严峻挑战。以笔者现阶段任职的德国布伦瑞克国家歌剧院为例,从2020年3月开始,整个剧院处于停摆状态,截至2020年底,整个季度取消和推迟的商演超过200场次,经济损失巨大。虽然在疫情有所好转的9月,恢复了部分演出场次和排练,但因为年底疫情的二次爆发,表演行业再次陷入被迫停摆的状态。歌剧院年度规划、市场营销、人员调配等工作无法展开,导致许多优秀的表演艺术家面临失业,应届毕业生就业机会更是渺茫。面对这样的困境,笔者认为芭芭拉·奥克利博士在《跨越式成长》一书中详细阐述的“T”型人才和帕特里克·泰(Parick Tay)倡导的“π”型人才结构,对当下所有社会领域的职业规划都具有极大的启发意义。尤其对于从事声乐表演这类传统文化行业的我们,如何在社会剧变中站稳脚跟、应对危机,如何找到“职业弹性”、“灵活性”和“反脆弱性”,如何成为以声乐表演为依托的“T”型人才和“π”型人才,是当下非常值得研究和讨论的。

声乐表演专业的“T”型人才

职业发展的“T”型轨迹,“即掌握某个‘深层’的专业领域,以及许多次要的知识和兴趣领域。”②因此,“T”型结构可以看作是一个人在某个职业领域中所达到的广度和深度。以声乐表演为职业核心的“T”型人才,应首先在演唱技能这个专业核心领域进行深耕细作,达到一定深度,并以此为中心,向与之紧密相关的多个知识领域,如戏剧表演、音乐理论、艺术管理、艺术理论、语言文化等,进行辐射和延伸。

声乐表演“T”型人才技能结构图

很多在校生和新入职场的毕业生认为,只要顺利完成学业拿到了学位,就可以胜任专业的声乐表演工作。事实上,无论是本科还是硕士阶段,毕业并不代表职业的起点。与其他任何职业一样,声乐表演行业竞争激烈,甚至更加残酷。从中央音乐学院2019届毕业生就业流向图可以得出:获得工作协议或合同签约的硕士毕业生占49.47%,自由职业状态的毕业生占34.74%,其中声乐歌剧系本科毕业生签约率为10.71%。兼任德国布伦瑞克国家歌剧院和维尔茨堡音乐学院的艺术指导阿格卡伏特(A. Agrafiotes)曾做过一项粗略统计:近年,德国音乐院校声乐表演硕士毕业生中,平均每十人才有一人能拿到歌剧院独唱或合唱演员的职位。十分之一的就业率,很大程度上说明了专业表演团体对于一名职业歌手的要求远高于学校毕业标准。因此,在校生如果想要在毕业后应聘表演工作职位时握有更多的胜算,应在达到学校考核标准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标准,确切地说,要以职业歌手的视角来规划自己的学习进程。除了从演唱基础的呼吸、咬字、共鸣、情感表达等各方面夯实演唱技巧以外,以下的职场案例值得我们重视和综合考量。

1. 曲目的深度和广度——演唱的质与量

案例一:拿下了咏叹调,却完成不了整个歌剧角色。一位刚刚硕士毕业的女高音歌手,在没有尝试过完整演唱某个角色的前提下,只是因为能出色演唱其中一首咏叹调,就盲目地接下了这个角色20场歌剧演出的合同。在开始排练一段时间之后,她才发现自己无法驾驭整个角色,且出现了嗓音疲劳、受损等问题,不得不放弃这次工作机会。

大部分声乐专业学生在本科阶段,每年只需要学习五到六首新作品就可以轻松应付考试,硕士阶段只需要学习和演唱一部歌剧或者部分歌剧片段。但从职业歌手的角度来说,这样的曲目量是远远不够的。

首先,学会一首咏叹调和掌握这个咏叹调所属的歌剧角色完全是两码事。比如,大家都非常熟悉的女高音咏叹调《月亮颂》,因其旋律优美、抒情性强,所以被很多女高音喜爱和青睐,也是比赛和面试的常备曲目。但歌剧《水仙女》中的卢莎卡这个角色却是属于戏剧色彩强烈的重抒情女高音角色,尤其体现在大段落的重唱部分。再如威尔第的著名女中音咏叹调《火焰在燃烧》,唱段的音域只是在小字组的b到小字二组的g之间,有一定声乐基础的女中音都可以完成。但这个角色的音域超过两个八度,而且要求嗓音力度和厚度都十分戏剧化,《火焰在燃烧》这首咏叹调恰恰是这一角色演唱中技巧性最“容易”的片段。

案例一所描述的情况,是很多刚步入声乐表演职业大门的毕业生经常遇到的问题。因此,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歌剧舞台上,我们是要塑造一个长达数小时的、由多个唱段组成的完整角色,这与演唱一首三分钟的唱段有本质区别。我们对于声乐表演专业的认识,也不应该仅停留在某个唱段,而应该从整个歌剧和角色出发,更全面的学习和练习,在这个过程中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演唱能力和声音条件。选择适合自己声部和声种的作品,并以此为中心,尽可能多地扩充曲目量。

其次,高难度的歌剧角色和片段,均无法突击学习。无论哪个声部和声种,都有各自高难度的咏叹调和歌曲。比如,罗西尼《军中女郎》中有九个High C的男高音咏叹调《多么快乐的一天》,理查·施特劳斯《阿里阿德涅在拿索斯岛》中的花腔女高音咏叹调《伟大的公主殿下》等,都需要长年累月、循序渐进的练习和打磨,才能获得良好的舞台效果。

2. 演唱的抗压能力与稳定性,为职业发展提供可持续性

案例二:当红女中音嘉兰查(E. Garanca)在她的自传《鞋子真的很重要》(Wirklich wichtig sind die Schuhe)中描述了她第一次面试维也纳国家歌剧院时的情景:“歌剧院经理霍兰德在她演唱咏叹调到后半段时,开始指挥变化速度,时而加快,时而减慢,意料之外的变化几乎完全脱离了歌曲原本的速度,让她的演唱近乎崩溃……”

这个案例虽然描述了一个较为极端的面试场景,但确实是一种探底歌手演唱能力,尤其是评估歌唱稳定性的方法之一。在各种外界因素强烈干扰的情况下,歌手所呈现出的演唱水准的稳定程度,是极其重要的考核指标。从技术角度考量,具体包括演唱的音色、音量、音准的稳定性;从艺术角度考量,包括作品演唱的艺术性和音乐性。与器乐相比,声乐表演更不稳定的原因在于:首先,歌手的乐器是时刻处在变化中的生命体,生理和心理的影响不可避免。其次,外部环境的改变和影响,也一定程度地影响演唱效果,曲目难度不同、速度变化等外因同样会影响歌手发挥的状态。我们很难要求自己像乐器一样的稳定。但波动起伏的范围,可以通过良好的技术加以把控。稳定性强的歌手,可以做到让演唱的水准在小范围内波动,即便是在表演过程中遇到突发状况,也不会出现大起大落的情况。这是歌剧院考量歌手的一个重要标准。

因此,我们在求学阶段,应该在打下良好歌唱技巧的基础上多参与实践,尽可能多地为自己创造各种登台表演的机会,如比赛、面试、公益表演等,在实践中锻炼演唱的抗压能力和稳定性。闭门造车,很难适应声乐表演这个职业。优秀的歌手并非因为某次的巅峰状态成功,而是以长期稳定的高质量演唱获得职业生涯的影响力。

3. 新作品与新音乐的演唱——声乐表演的创新能力

案例三:歌剧院第二轮面试要求,两周内完成三个全新歌剧片段的学习和演唱,其中两个片段是现代作品(包含大量无调性音乐素材),大量面试者因为无法唱好新作品而被淘汰。

很多在校生认为,只要把部分传统的“大路边”曲目唱好就足够了。但对于职业歌手而言,除了掌握传统曲目之外,对现代音乐及原创作品的接受能力和学习能力也是面试和工作中的重要环节。无论国内还是国外的歌剧院,都会上演大量新创作的歌剧作品。“近年来,我国歌剧创演领域出现了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每年,在全国各地首演的新创剧目数量,由过去的个位数激增至两位数。”③同样,德国歌剧院每个乐季上演的新创歌剧场次,都常年保持在两位数。现代和当代作品中常见的无调性、十二音等创作手法,因为频繁变化的不规则节奏型和大量不和谐音程,首先在读谱和背谱环节就会给演唱者带来巨大的挑战,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攻克这些难点,并准确演唱出谱面内容,并非易事,必须要在大量的练习中积累学习这类作品的经验。笔者参加布伦瑞克国家歌剧院第二轮面试时,就必须在二十天之内学习三个不同角色的片段,除了瓦格纳的《漂泊的荷兰人》中的玛丽一角属于传统剧目之外,另外两个都是近现代作品:维恩伯格的《乘客》(Die Passagierin)和布里顿的《螺丝在拧紧》(The turn of the Screw)。

能学会和演唱新音乐作品,并不代表我们具备了声乐表演的创新能力。所谓创新能力,是在没有前人的范例或可借鉴成品的情况下,把谱面上的旋律和歌词唱出生命、赋予色彩,塑造出丰满的、富有灵魂和思想的音乐形象和人物性格。一切没有经过思考的机械性重复和粗糙的模仿都是不可取的,都面临着被淘汰的风险。智能时代领军人物杰瑞·卡普兰在《人工智能时代》一书中,分析了智能时代给人类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持续性失业”首当其冲,原因就是机器和程序代替了所有可代替的工作。值得庆幸的是,虽然人工智能已开始进军音乐创作领域,但音乐表演行业作为极具独创性且是以人的意识和审美为主导的艺术工作,还很难被人工智能所替代。声乐表演行业,更因为人的嗓音的“不可复制性”,即声乐表演与人的身体密切相关的各种特点和不确定性,更加难以被复制和代替。因此,作为声乐表演工作者,我们更加应该挖掘和发挥各自不可复制的特性。只有尽量避免盲目模仿和复制他人的音色,避免千篇一律的风格和艺术处理,选择适合自己嗓音条件和艺术气质的声乐作品,在忠实于作品原创的基础上追求创新,塑造属于自己的艺术形象、风格和诠释方法,才能真正突显艺术工作者的个性。

4. 文化自信——声乐表演者对民族文化的认知和传播

案例四:2020年初,在德国布伦瑞克国家歌剧院上演的中国艺术歌曲音乐会,上座率出人意料地超过了该季度所有其他主题的独唱音乐会,并获得极大地成功与社会关注度。

作为新一代声乐表演艺术工作者,我们不能只注重西洋作品的研究演唱,也不能仅仅满足于演唱传统民族音乐作品和固有受众群。以什么样的方式让民族音乐文化走向世界,让更多不了解中国传统音乐的外国人得以感受和了解,是当代中国歌唱艺术工作者的重要使命。“中国艺术歌曲音乐会”之所以在德国本土歌剧院获得成功,不仅归功于参演人员对于中西方古典音乐的深入了解和丰富的舞台经验,也归功于演唱之外充分的文案工作。首先,音乐会主创人员在中文歌词的德文翻译和歌曲背景信息的收集方面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让不懂中文的德国观众能全面理解歌词含义和歌曲创作的历史文化背景。其次,音乐会在演出形式上,采取了中德艺术歌曲同主题、同风格、同题材类比演唱的形式,引发了德国观众对于音乐文化进行比较的兴趣和思考。再次,音乐会期间采用了穿插讲解和中场休息讨论的环节,使得中德两国的现场观众可以交换对艺术的理解和看法。这样一来,使声乐表演成为文化交流的桥梁。中国驻德国柏林大使馆文化处公参陈建阳在音乐会后非常激动地表示:“没想到在德国最高级别的歌剧院里,还能听到这么高水平的中国歌曲演唱,尤其是在如今‘一带一路’背景下和习近平主席在十九大中强调的‘坚定文化自信’倡导下,我们中国的艺术家就是应该积极推动中国传统文化和经典艺术走向世界。今晚的演出,给所有在场的观众展示了作为中国艺术传播者的坚定和文化自信!”④

声乐表演专业的“π”型人才

“帕特里克·泰倡导的‘π’型的职业打造方法:即掌握两个深层知识领域,同时通过其他领域的一般知识和能力来达到平衡。这种职业打造方式也被称为‘培养第二技能’,它能在面对社会的快速增长和变化时,增强弹性和灵活性。”⑤

声乐表演“π”型人才技能结构图

1. 表演与教学相结合的“π”型人才

声乐表演专业中的“π”型人才,更常见于表演与教学两者的结合,如高校声乐表演专业的教学人才,通常兼具丰富的舞台表演经历和优秀的教学科研能力。两者相互促进,形成良性循环。舞台经验为理论研究提供真实、丰富的实践素材,理论研究和教学经验的积累又可以反过来进一步指导和启发表演进入更高的艺术层次。因此,以声乐表演和教学相结合的“π”型人才,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都是最理想的职业状态。以此目标为导向的声乐表演专业在校生,应在提高演唱硬实力的同时,重视高校开设的其他非专业类科目,如心理学、教育学、哲学、语言文学、文化、历史等,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重视提高个人的文化素养和文化底蕴, 不仅可以为歌者的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基础,更为其今后转向教学和科研方向的发展提供可行性。

2. 表演与艺术管理相结合的“π”型人才

笔者曾经的同事、德邦下巴伐利亚州歌剧院(Landestheater Niederbayern)女高音独唱演员兼剧院行政总顾问凯瑟琳·布朗(Kathryn Brown)便是声乐表演与艺术管理“π”型人才的典型成功范例。除了担任歌剧院部分独唱角色的演出之外,布朗还参与大量的人事调度、行政管理和文案编辑等行政工作。艺术管理工作除了需要一定的外语水准、人际交流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之外,更需要商业知识和市场营销等相关技能。国内大多数综合大学都为学生提供选择“第二专业”的机会,因此以音乐表演学科为主的在校生,如果有机会选择金融类、管理类专业进行跨学科学习,可以为未来的职场提供更多的选择。尤其是在国际化不断加速的大背景下,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更加频繁和深入,且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丰富,人们对于艺术的需求不仅是量的增长,更会关注垂直领域内深层次、高品质的音乐活动和产品。声乐表演工作者可以凭借自身对于歌唱艺术全面深入的了解,更好地参与各种音乐文化活动,从策划、运营、管理到产品创新等每一个环节,为受众群体提供更优质和专业的艺术享受,同时也为自身作为声乐表演工作者谋求了更多登台实践的机会,使“表演”和“管理”成为相互促进良性循环的职业模式。

3. 声乐表演与互联网自媒体相结合的“π”型人才

“自媒体音乐传播是传统音乐传播的一种突破和解放。”⑥古典音乐,相较于流行音乐,属于较小众的艺术领域,网络自媒体传播给古典音乐提供了更多接近普通大众的机会,人们通过碎片化的信息可以快速接触和了解歌剧、艺术歌曲等专业领域。德国的歌剧院在疫情期间,不得不做出相应的市场营销策略的创新与改革,几乎所有歌剧院都在社交媒体上建立账户,以大量短视频、网络歌剧和音乐会直播等方式来实现创收。从艺术家个体来看,自媒体平台的快速崛起也给所有音乐表演人才提供了更加便捷快速和平等的线上舞台,信息传播的分众化、交互性和自主性可以使声乐表演人才迅速获得对口的受众群,这些优势是传统媒体无法比拟和替代的。但快速发展中也存在着各种问题,如音乐版权问题、音乐人的职业素养问题、部分网络音乐平台领域充斥着粗糙和低俗的作品等。声乐表演专业人才应该在网络自媒体环境中,树立自我健康、积极的高层次文化品味和修养的形象,创造新颖和优质的原创内容,来带动提高整个网络群体的审美意识。

声乐表演专业的“π”型人才所呈现的不同形式还有很多。比如,著名女中音歌唱家法斯宾德和男高音维拉宗就是声乐表演和歌剧导演的“π”型人才,声乐表演与语言教练、音乐经理人、法律顾问等不同领域相结合的“π”型职业模式的成功案例也越来越多。笔者认为,“π”型人才的塑造和职业形态,绝不是盲目地跨专业或者以经济利益为驱动的结果,而应该是有步骤、有规划,根据个人的兴趣和能力,结合社会发展的需要进行合理的挖掘和组建。

小 结

作为声乐表演艺术工作者和学习者,我们首先应该重视和深耕演唱技能,即成为歌唱艺术领域内“T”型人才的基础上,再从个人的能力和兴趣出发,本着终身学习的态度,找到适合自身优势且能产生“1+1>2”的互补性的第二技能,从而构建双向甚至多项技能相互支持、良性循环的职业状态,以此加强我们在面对疫情这样的突发事件时稳定立足的能力。无论是一个人还是一个行业,时刻保持面对挑战的勇敢之心,永不停歇地强化和提升自我,才是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注 释

① Lang, Michael,“Globalization and Global History in Toynbee",Journal of World History. 22,no. 4(Dec. 2011):747.

②〔美〕芭芭拉·奥克利著,汪幼枫译《跨越式成长:思维转换重塑你的工作和生活》,机械工业出版社2020年版,第134页。

③居其宏《当前歌剧音乐创作若干紧迫问题刍议》 ,《音乐研究》2020年第3期。

④翟乐天《纯正中国——德国布伦瑞克国家歌剧院中国艺术歌曲独唱音乐会观后感》,《歌唱艺术》2020年第9期。

⑤殷玉环《网络音乐电台的音乐传播特征分析》,《音乐传播》2013年第4期。

⑥同注⑤。

猜你喜欢
歌剧院歌剧声乐
演唱中国声乐作品的责任与使命——喻宜萱1946—1948年声乐活动考述
上海歌剧院精彩演出抢先看
从门外汉到歌剧通 北京的沉浸式歌剧
声乐诊疗室
声乐诊疗室
声乐诊疗室
上海歌剧院精彩演出抢先看
歌剧要向戏曲学习
上海歌剧院精彩演出抢先看
从门外汉到歌剧通 歌剧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