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苔
学生的行为习惯,往往影响着老师的课堂教学,好的行为习惯,对于课堂教学起着事半功倍的效果,实际上一些简单的做法可以让学生的行为习惯有较大的的改变,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一、以身示范迫促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
记得我刚接手二年级(2)班时,上课铃声已经打响,我走進教室准备上课,全班起立师生互相问好时,“哗哗啦啦”几个学生接连喊报告。我当时愣了一下,就让他们进来上课。在以后的几次的上课中这种现象时时出现,虽然每次人不一样,但他们的这种现象进一步引起我的注意。一天上课前,我把这件事做了一个强调,以自身的候课来要求学生也候课,以自身行为影响学生。接下来的几次,上课迟到的现象没有了。现在只要是我的课,我提前候课,教室里所有的学生要么在位置上坐着、趴着,走廊上玩着、嬉戏着,很少有迟到的现象。立下一个规矩,自身的一个示范,作用和意义完全不一样。
二、严格要求逼促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
下课铃声,是孩子们最喜欢听得声音。一次,下课铃声打响,我还没说下课,几个学生抽身离座,站起来将桌上的书和文具收拾到抽屉中。我眼睛直直的盯着他们,或许他们根本就没看见我生气的眼神,或许他们认为下课铃声响了就该下课。事后,我单独找到这几个学生,着重强调说“老师没说下课,你就在位置上坐好”。同时在班级中规定下课铃声响时,全班同学将两手平放桌面,班长喊“起立”,大家说“老师您辛苦了!”老师回“下课”方能下课。刚开始的一段时间里,有的学生还再收拾书,有的学生手没放在桌面上,有的还在写着……久而久之,在我严格的目光下和严厉的批评中,现在所教的班级学生一听到下课铃声,身挺直、两手就规规矩矩平放在桌面上,专门等我说下课。
三、及时表扬督促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
爱表现是孩子们的天性,特别是他们知道的知识点。在上课中,教师提问,学生回答,这是一个基本教学过程。当老师提出问题后,知道答案的孩子就迫不及待的想回答。有用手肘捶打着桌面,发出“咚咚的响声,吸引老师的注意力;更有甚者,大喊大叫“老师、老师,我我我”,手举的老高,身体已经站起来了。这一切真的“有碍斯文”,影响班级纪律和形象,特别是有人听课的时候,给人留下的是印象不佳。谁的身体坐得直,手举的端正,我就点谁。回答完后,还大力表扬一番,越是敲打桌面、越是站起来的,一律不点。长时间之后,孩子们也知道,只有遵守举手的规矩,老师有可能会点我回答,不遵守的几乎没有机会。
四、风趣幽默的语言催促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
每次孩子们做练习时,总会出现“窸窸窣窣”的嘈杂声,而且这种嘈杂声由小变大,严重影响课堂。一次托管中,这种嘈杂声再次响起,我实在忍不住了,大喊一声“我东西不见了,谁看见了?”孩子们先是一愣,然后问我什么东西不见了?“针,一根很细小的针”“老师,我帮你找”,有几个孩子说,“在哪丢的?”更有疑惑的眼神看着我。顽皮的杨某某大声说道:“老师是说你们太吵了”。一阵沉默,一阵大笑后,又恢复了沉默,慢慢的安静下来。当班级又出现“窸窸窣窣”声时,有的孩子就说“老师你快扔根针吧”!一听这样,班级就会慢慢的安静下来。
其实,对于孩子们来说慢慢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有很多种,传统的方法一个一个的去讲、去说、去强调,孩子又能够听进去多少呢?换一种方法,改变一种思路,悄悄地,各种好的行为习惯在不知不觉中已将悄然形成。你要留心去观察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