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全信 吕平
[摘 要]新时代城市社区公共体育服务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城市社区公共体育服务存在发展不充分、管理体制不够健全、资金投入不足等问题。因此,文章提出完善管理体制、加大投入力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提高社区体育人才素质等措施来优化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促进全民健身的实施和健康中国的打造。
[关键词]新时代;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
[中图分类号]G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656(2021)01-0041-03
我国要加快建设体育强国,就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把人民作为发展体育事业的主体,把满足人民健身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体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1]。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向前发展,人们越来重视身体健康,对健康生活的追求与日俱增。社区作为民众最基本的生活单位,其重要工作之一是组织开展群众体育健身活动。这既有助于全民健身活动在基层社区的落实,又凸显了基层服务社区在社会公共体育的价值。但是,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当前的社区体育公共服务存在一些不足,影响到全民健身的贯彻落实。因此,探索新时代背景下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发展的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发展的时代价值
(一)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产力水平显著提升,人民的物质生活得到大幅改善,人们对美好生活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健康的生活方式成为新时代人们的新追求。在社会流动日益加快的今天,社区作为生活的公共空间,具有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的功能,社区体育是社区群众活动重要的表现形式,也是增强社区居民体质健康和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保障。社区体育作为一个纽带能够将具有相同爱好的社区成员联结起来,有利于形成和谐、融洽的社会关系,对于构建和谐社区意义重大。
(二)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
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体育强国建设纲要》明确提出:“到2020年,建立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适应的体育发展新机制,体育领域创新发展取得新成果,全民族身体素养和健康水平持续提高。”社区体育不仅可以提高居民的身体素质,而且为城市居民提供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有助于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和形成强大的凝聚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注入活力,助力“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如期实现。
(三)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是推进新时代体育强国建设的需要
体育是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体育在提高人民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4]。这就充分说明了建设体育强国的重要性。体育强国是新时代我国体育工作的主要任务,也是中国梦的重要内容。体育强国既体现为竞技体育的强大,也体现在国民体质的强健。
建设体育强国要发展竞技体育,提高运动员竞技水平,在赛场上弘扬中国精神,为国争光,展现大国风范,逐步实现体育强国梦,使人民直观地感受国家的强大,从而激发奋斗激情,促进中国梦的进程不断向前推进。建设体育强国,不断增强人民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厚植人们实现幸福生活的基础。
社区体育是建设体育强国的重要途径,也是国家体育事业发展的基础。社区居民在闲暇之余,利用社区的体育器材,参与各种各样体育活动,进行体育健身,提高身体素质。同时,组织社区居民参加社区体育活动,激发参与体育锻炼的热情,营造和谐的社区体育文化氛围,可以带动更多的年轻人参与体育锻炼。
二、城市社区公共体育服务发展存在的不足
(一)一些社区体育配套设施难以满足居民的需要
体育硬件设施不完善会制约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的发展,尤其是城市的一些老旧小区,有的只有一些简单的健身器材,一些小区没有预留体育锻炼的场所,难以实现体育设施的多元性,不能满足不同群体体育锻炼的需要。也有若干新建的小区由于城市用地昂贵和建设成本高,导致体育锻炼场所不足,没有大型的体育活动场地,难以满足社区居民体育文化娱乐的需求。在调查中发现,有的社区由于没有体育健身场地,居民只能在居民楼前或一些公共场所进行健身,影响到其他居民的生活。社区体育配套设施难以满足居民的体育健身需要,会影响全民健身的实施和健康中国建设的推进。
(二)社区体育管理体制需要完善
目前,由于受到体育主管部门和社区对城市社区公共体育服务重要性认识不足等因素的影响,一些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管理制度和执行制度不健全,主体责任不够明确,社区体育公共服务发展滞后,居民参与社区体育活动不够主动,影响健康城市社区建设。有的相关部门服务意识不强,管理不到位,使社区体育场地器材建设缺乏,有的社区管理机制不健全,即使提供了一些体育健身设备,因为管理维护不足,健身器材处于老化状态。
(三)社区体育资金投入不足
政府拨款、社会捐助和群众自筹是我国城市社区体育设施建设资金的三种来源,其主要资金来源于政府财政划拨的体育专项经费。由于城市社区较多,随着城市的发展,社区数量不断增加,政府资金投入是有限的,仅仅靠政府的撥款是不够的,难以满足城市社区体育场地建设和器材设备的添置。另外,受认识、经济条件等因素的影响,支持社区体育发展和开展体育活动的社会捐助和群众自筹资金较少,难以解决社区体育器材和基础设备建设资金问题,直接制约社区体育公共服务发展。
(四)社区居民体育健身活动需要加强指导
目前,城市社区居民的体育健身活动很多是自发的,活动形式较为单一,居民基本上出于自己的兴趣开展体育健身,对于采取什么样的健身方式并不太清楚,对健身活动形式的科学性了解不多。当有些居民遇到如何解决体育锻炼受伤处置等专业问题时,主要求助于体育健身爱好者,缺乏专业人士的指导。同时,由于体育设施和社区专业体育指导员的不足,参与社区健身活动主要是中老年人,年轻人热情不高,影响社区体育健身活动广泛开展。
三、推进社区公共体育服务发展的路径
(一)完善管理制度,创新社区体育公共服务
在新時代背景下,推进社区体育公共服务必须完善管理制度。首先,政府体育主管部门和各社区管理部门要明确主体责任,充分履行自身的公共服务职能,并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建立和健全符合当地社区情况的政策和制度,制订社区体育活动规划和实施方案,保障社区公共体育服务管理制度的有效实施。其次,要加大监督管理的力度,加强对体育经费使用管理,让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更加公开透明,避免经费使用不当。第三,打造社区体育管理专业团队,创新社区治理。政府各级体育部门要牵头协调充分激发社会活力,把企业、社区居民等组织起来,将一些善于管理、富有专业知识的体育人才引入到社区体育服务的建设队伍中来,打造一支高素质社区体育管理的团队,使政府、社区、居民形成合力,促进社区公共体育的协调发展。
(二)创新投入机制,加大投入力度
首先,政府从着眼建设体育强国的高度,履行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对社区体育发展给予政策支持,并加大对社区体育的投入力度,增加体育活动的经费,用于建设体育活动场地和添置运动设备器材、对体育场地的改造维修和器材设备的维护,以及用于对社区居民健康体质检测。同时,为了激发群众参与体育健身的热情,政府需要划拨或筹集经费用于体育活动的开展。第二,创新投入机制,拓展体育资金来源渠道。政府和社区要充分利用有效的社会资源,鼓励企业、个人等社会力量支持社区体育事业发展。筹措资金建设社区体育设施,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体育活动。
(三)做好统筹规划和有效管理,加强社区体育设施建设
首先,在城市规划建设中,应重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对社区居民的健身休闲场地作好统筹规划,对体育活动场地进行合理布局,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结合老年、青年、儿童等不同群体的需要,建设配套的体育设施,为社区居民提供健身休闲的场地。第二,鉴于一些老旧小区体育设施老化与不足,相关管理部门和社区要及时添置体育活动器材,组织人员及时更换陈旧和损坏的体育器材,并采取措施加强对社区体育健身器材的保养和维护,满足居民体育锻炼的需求。第三,为了更好地管理和利用社区体育活动设施,相关管理部门应当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出台关于社区体育设施的管理办法和在社区设立居民监督管理员,加强对社区体育活动设施和器材使用的管理与监督。第四,为了解决社区体育资金和资源不足的问题,相关部门应牵头协调相关单位与社区实现体育设施资源的共享,提升体育资源利用率。
(四)强化体育人才培养,提高居民参与热情
专业高素质体育人才社区体育公共服务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资源。社区体育公共服务的建设需要一批懂体育、能管理、会组织的综合型人才,鉴于城市社区体育专业人才不足的现状,要加大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首先,高等院校的体育院系要根据当前社区体育发展的需要,开设关于社区体育相关的理论和实训课程,培养社区体育专业人才。其次,政府相关部门要制定激励政策,吸引体育专业人才投身于城市体育公共服务建设,鼓励中小学和高校体育教师到社区指导社区体育工作,助力社区体育公共服务发展。再次,注重社区体育管理人员专业培训,组织相关人员到高校、体育培训机构等进行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四是充分利用社区体育专业人员的组织引领作用,激发热爱体育的社区退休人员的热情,让他们组织、带动社区体育活动。五是不断创新社区体育活动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切实提高社区居民体育运动的参与度,营造全民参与体育活动的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1]张晓松,高鹏,张泽伟.开创我国体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加快把我国建设成为体育强国[N].光明日报,2017-8-28(01).
[2]本书编写组.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4.
[3]国务院办公厅.体育强国建设纲要[N].人民日报,2019-9-2(02).
[4]鞠鹏摄.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N].中国青年报,2013-9-1(01).
[作者简介]鲁全信,绵阳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吕平,绵阳师范学院体育与健康教育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训练。
[责任编辑 孙世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