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仁健
语文教学中多媒体就是一个显著的现代教育技术。多年前上公开课才用多媒体课件,现在天天用、随便用。有人赞扬:现代教育中最璀璨的明珠就是多媒体,多媒体的使用给语文教学赋予了新的活力。有人批判说,多媒体教学充斥课堂,语文课堂正逐渐异化。多媒体课件教学的成与败,就在一念之间。
一、课堂因课件泛滥而低效
万物不离其宗,语文教学有其朴素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如果运用不当,课件繁杂,花样繁多,占据时间,本木倒置,语文课不再像语文课。正是那些低效甚至无效、负效的多媒体教学,导致语文教学失本、失真、失效,成为了师生心灵飞翔的桎梏,课堂在无效中蹉跎。
误区1:多媒体课件制作导致弱化备课———失本
“过犹不及”,语文是一门艺术,而备课是其中重要一环,它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浙江著名特级教师沈大安、王崧舟、腾春友在《文本解读三人谈》中指出:“上好一节语文课,一要正确深入解读文本;二要创造性地进行教学设计;三要灵活机动地进行课堂实施。不要老关注“怎么教”,实际上首先要解决“教什么”,也就是文本解读居第一位的。”要上好一堂课,必须要吃透教材,反复推敲教案。多媒体手段都是属于教学设计和课堂实施,也是属于“怎么教”的问题。但是,如果没有解决“教什么”的问题,没有做到文本细读,没有充分估计学情,做再好的多媒体也是本末倒置。
对大部分教师来说,制作多媒体课件投入的时间多,文本细读的时间就会相对少了。再则,一篇优秀的教案需要不断加工。修改起多媒体课件也不是很容易,有时甚至为了修改一个细节而得修改整个程序,即使有些地方不是很合理,多数教师也是选择放弃了修改课件和教学设计。笔者平时采用最简捷的“幻灯片”课件演示,上网找找图片、音乐、文字素材等,再进行编辑美工,一个课时的课件至少也要一个小时。如果用其他程序动画效果,那就更长。另外一些上了年纪的教师对课件制作不熟悉,就是资源共享后也不会自己加以调整,经常出现教学思路和课件跟不上。观摩课中精彩绝伦的课件演示的背后,不知浸染着作课教师和一批幕后英雄的多少心血,平时课堂中一个晚上如果去做,也是完成不了,那也就谈不上文本细读。没有文本细读,课堂必然低效、无效甚至负效。费时费力,本末倒置,“赔了夫人又折兵”是多媒体课件最受争议的焦点之一。
误区2:多媒体课件直接播放替代体验交流———失真
“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阅读教学中,学生的精神和语言要相携共生。阅读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师要将时间、空间、自由还给学生,将学得过程交给学生。但很多没有经验的教师,过早或过多地呈现多媒体,以声色世界来代替学生的情感交流体验。
如一位老师上《草原》一课。在导入部分挥动鼠标,敲动键盘,打出一组组制作精美的草原美景图,占时三分钟。看后也不让学生交流,马上又抛出个问题:“站在这样的草原下有什么感觉呢?我们来听一首动听的曲子。老师快速穿梭到电脑前面,鼠标轻轻一点,播放《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整整播放了四分钟。学生一片茫然,不知道这是什么课了。此时,老师“水到渠成”地问:“此时此刻,你们最想说什么?”有人茫然,有人哗然,有人举手却说:“老师,我只想在这好听的音乐中睡觉!”
老师如此精心的准备,为什么激不起学生情感的共鸣?没有朗读实践,没有言语意义的领悟,没有情感的交流,课堂教学自然低效。课堂中虽说学生的双眼直勾勾看着屏幕,听着音乐身心陶醉,但是过早的出示这些图片和音乐,学生只是感官和听觉的愉悦,并没有激活已有文字体验带来的情感体验,此时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交流缺失了。这类现象在多媒体教学中比较常见。
误区3:多媒体教学繁杂,充斥课堂———失时
课堂教学时间是宝贵的,要引导学生打好精神底色和语文底子。而多媒体教学很多时候占时却灵光一现,播放完毕后学生当时有点激动,稍后有点触动,对语文教学的听说读写能力的发展不但没有好处,而且还起了干扰和退化的作用。
如有位老师上五年级下册《景阳冈》时,这样设计:
师:今天我们来认识《水浒传》中的一个英雄武松。看(出示图片),武松是个传奇性的人物,我们先来看看对他的评论。(老师朗读文字材料,学生看屏幕。七分钟)
师:让我们来交流一下,你对武松有什么认识?
生:交流。(基本是课件文字的简单重复)
师:这篇课文中写得武松打虎是最精彩的,让我们来欣赏一下当时的情景。(播放喝酒上岗打虎的录像二十分钟,还没有放完铃声响了。)
以上的课堂教学,语文课已近乎成了图片、影片的欣赏课,武松的图片、文字评论、录像叠加一起,花拳绣腿太多,在频繁的课件演示中流失了时间,学生根本就没有时间去品味明清小说语言的特点,也没有办法通过品析武松几个英勇的动词“闪”等的巧妙之处,对于武松的英勇形象是靠感官视觉获得,而不是品味语言内化形象的,容易让学生形成懒怠肤浅的学习之风。
二、课堂因课件妙用而精彩
在当下的课堂,课件的使用既不能过滥,也无法回避或舍弃。有效地借助课件,可以让课件成为课堂的有力辅助,乃至成为生成课堂精彩的催化剂。我们在课件使用的方法、策略、时机上多动脑筋,用心实施,尤其是改变课件的操作策略,课堂的状态及样貌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改变。
優化1:整体把握定位辅助服务教学
为了达到课堂教学目标,教师会采用诸多的教学手段,多媒体是其中一种。我们在使用多媒体的时候必须给它一个明确的定位:辅助手段、服务教学。在备课钻研教材、细读文本时要有整体把握的意识,就要考虑该用多少、用在何时、用有什么效果。在素材选择和课件制作上要有很强“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教语文、轻轻松松教语文、快快乐乐教语文”的理念。
近些年,学校的多媒体资源比较丰厚,提倡教研组集体备课课件资源共享,同时又有配套的东北师大教学资源库,还配有专职现代教育技术老师给予素材寻找指导,可见课件资源丰富多彩。但是,我们一般不会随意拿个课件就去上课,而是认真教研教材,有选择的为我所用。如六年级下册课文除了第一组课文《藏戏》要多媒体呈现各种面具、藏戏图片,其他课文如《腊八粥》等,笔者基本不用课件,甚至简单的幻灯片也不用。就让学生扎扎实实从书本中深入文字,培养六年级学生该有的潜心涵泳、静心会文的阅读品质和学习习惯。
因為有些素材对教学重难点很有帮助,但是寻找素材来源、制作课件都要占据大量的时间(几乎全部备课时间),一般可以放弃,思考其他更好、更简捷的教学突破方法,以把时间用在文本细读和学生预设上。我不多用课件,目的就是提高教师自己的语言内涵。有些多媒体辅助手段如果仅仅是给学生感官上的刺激,对文字涵泳品析等没有好处的,花架子过多,有碍于“扎扎实实学语文”的坚决不用,就用好书本、老师、学生、黑板、粉笔这些最实在也最永恒的教学资源和手段。多媒体的制作更多的可以从现成的资源中提取,制作简单,服从大局,定位辅助。
优化2:以生为本立足直观移情体验
多媒体课件只是辅助手段,要用的巧,用的精,用的实在,充分运用直观,以直观形象来缩短语文教材理性的认识,激发学生情感的抒发,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情趣。这种精神愉悦和情感的满足,渲染了课堂气氛,又拉近了学生与课文的距离,一举多得。根椐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许多教师往往借助音乐、图片、录像来调节课堂气氛,创设意境,使学习达到更好的效果。如《海滨小城》的多媒体课件的音乐形式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又有新的突破。
学习第三自然段“海滨小城的沙滩”这部分内容时,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播放一段江南小镇的风光录像(无声)。聪明的学生很快感觉到录像的缺点,纷纷要求配上音乐。于是,笔者将音乐和解说词播放给学生听,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
这一环节,以画面为诱饵,凭借音乐让学生感悟语言文字,展示心中情感,提高学生朗读水平及音乐的修养,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学习中达成了教学目标。
优化3:动态生成适时舍弃用活资源
课前准备是为课堂服务的,当课堂生成与预设出现差距,教师要适时进行调整。多媒体的使用亦是如此,当多媒体课件放弃了这种完整性时,它只会在课堂的某个环节中出现,它的使命完成后就可以退出课堂;当教学进行到意外之时,超出课件呈现的信息,应该马上舍弃课件;用活文本和生本,课堂才是生本课堂,活的课堂。
无论一个教师的文本解读多么细腻,重难点把握多么准确,多么善于表达、笔划,但不易表达抽象性东西,这些知识又恰恰是教学的重难点。而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这正与语言文字中需要深入理解的内容相矛盾。多媒体进入课堂,为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转化搭建了“桥梁”,有效提高了课堂效率,铸就了课堂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