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说”促思

2021-05-23 18:18李兰芳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1年46期
关键词:小棒气球语言表达

李兰芳

【摘要】小学数学课堂中,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尤为重要,它是数学思维的重要工具,起到了知识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的转化。培养低年级学生良好的“说”的习惯,着重从数学课堂中提供丰富的素材,创设情境让学生说图意,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说过程方法,说计算的算理。这种“说”既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学生的思维逻辑性、条理性和严谨性得到不断提升,使知识得到内化巩固,真正做到以“说”促思。

【关键词】说;数学语言;思维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地提出:“数学是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数学语言的作用是非常重要。低年级学生进行数学表达时,有的想说而不会说,有的表达混乱无序,有的欠缺完整性和逻辑性。由此可见,低年级数学课堂培养学生“会说”,数学课堂的“说”,它能对知识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的一种催化,它也是数学思维的重要工具,它既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表达能力,同时还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最终使知识得到内化巩固。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培养低年级学生“说”的习惯的一些感受和做法。

一、创设情境说图意,重视思维的逻辑性

低年级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少,语言表达逻辑性不强,往往是缺乏条理性,他们的数学语言处在初级阶段,解决问题时不能把自己的想法准确完整有顺序地表述出来。因此,在数学课堂中教师要发挥和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利用他们好奇,敢说敢想的特点创设“说”的机会。在教学中往往创设图文并茂,极其形象生动的情境,吸引学生的眼球,激起学生学习欲望,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素材,创设良好的“说图意”的机会。学生通过仔细看图,了解整幅图所表达的意思,其实是进行了一次思考的过程,再通过说图意进行语言叙述,将所表达的题意在思维处又进行了一次加工处理,从而深化了图意,内化了知识,使思维逻辑再一次得到提升。

例如,课例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的《认识减法》一课:

在教学时,创设情境,出示主题图(左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你看到了什么?大部分学生能完整地说出:小丑手上一共有4个气球(或小丑拿着3个红色气球和1个蓝色气球,即一共有4个气球),接着动画演示小丑手中的一个气球飞走了,追问:你又看到了什么?引导学生说:我看见1个蓝色的气球飞走了,小丑手中还剩下3个红色的气球。把静止的图画变成动态的图画,结合生活实际能完整有序地把题意说出来。

第二次只出示静止的图画,让学生有序观察,通过刚才的动画演示,较多同学明白两幅图的关联性,先说左图意思(小丑手上拿着4个气球),再过渡到右图(小丑手上的4个气球中,有一个蓝色的气球飞走了,还剩下3个红色的气球),即获得了2个数学信息和1个数学问题。最后让学生完整地把两幅图的意思完整地、规范地表述,有意识地把减法的意义通过生活中的情境演绎出来,让学生对减法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从说简短的一句话开始,到有关联的静止的两幅情境图,甚至多幅情境图,表达清楚完整图意,将生活语言转化为数学语言,培养学生的“说”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同时为以后学习解决问题奠定了基础。

二、说操作过程和方法,提升思维的有序性

数学课堂中,教师既要重视学生的动口训练,启发学生把思维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又要为语言表达提供内容方式。低年级学生的学习中,动手操作既能解决将抽象转化为具体直观的作用,还能在玩中学,学中乐。低年级学生的动手操作中,既要用眼看,动脑想,还要动手做,动口说,借学生的动手操作,让学生说操作过程,可以训练学生表达条理的清晰性,让知識从具体过渡到抽象,从而更好地理解知识。

例如,课例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的《两位数加整十数和一位数》一课:

教学45+30时,安排学生探究计算方法时,先借助学具小棒或计数器摆一摆,拨一拨;再把摆的过程和拨的过程与同学说一说;最(下转第37版)(上接第36版)后请同学汇报。

汇报时,引导学生边演示摆的过程方法边用数学语言描述。例如(上图):先摆出45根(4捆和5根)小棒,然后摆出30根(3捆)小棒,接着把4捆小棒(4个十)和3捆小棒(3个十)合在一起就是7捆小棒(表示7个十,也就是70),70根小棒(表示7个十)与5根小棒(5个一)合起来就是75。也就是先算40+30=70,再算70+5=75,所以45+30=75。

汇报时:引导学生这样说,如:先拨数45(十位上拨4颗珠子,个位上拨5颗珠子),加上30,就在十位拨3颗珠子(表示30),所以45+30=75。通过两种直观的动手操作,很好地将操作过程与数学语言紧密结合起来,学生把操作过程一步一步具体说清楚,既训练了学生数学语言表达的条理性和有序性,还发展了学生思维能力,动手操作为培养学生良好的“说”提供了具体的方式。

三、说计算算理,加深思维的深刻性

低年级学生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但数学知识却都是抽象的,很多学生在具体形象往抽象思维过渡时会出现困难,因此,在教学中,根据数学知识的关系,通过说算理,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理清算理的来龙去脉,使学生的思维变得清晰严谨。低年级教学中,针对学生进行说理训练时,可以为学生设计一些关键词,如:因为……所以……,先算……再算……,要求……就是……等等,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进行说算理,达到说的内容既严谨又有条理,加深思维的深刻性。

例如,课例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的《十几减9(退位减)》一课:

教材创设了生活情境,提出12-9该如何计算?很多学生能想到答案3,但问及你是如何计算的?都会哑口无言。因此教学中根据课本中的三种思路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说算理,明算理。(1)想加算减法:因为9+3=12,所以12-9=3;(2)破十法:边摆小棒边引导学生说算理:把12分成10(一捆)和2(2根),2-9不够减(单独的2根小棒不够减去9根),先算10-9=1(从一捆小棒中拆开10根,去掉9根后,还剩1根),再算1+2=3(剩下的1根和2根合起来是3根),所以12-9=3。破十法:

先算:10-9=1,再算:1+2=3

(3)平十法:把9分成2和7,先算12-2=10,再算10-7=3。

再如,教学1600-700时,可以这样引导学生说算理。(1)因为16个百减7个百等于9个百,所以1600-700=900;(2)因为16-7=9,所以1600-700=900。

经过这样不断地练习,能说清算理,不仅学生的“说”会越来越流畅,使得条理清晰,思路明确,而且思维也会越来越深刻,计算会更加准确熟练。

培养学生使用数学语言表述思维过程,养成良好的“说”的习惯,鼓励学生敢说、会说、乐说、善说,不断提高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还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新知,活跃思维,提高思维的逻辑性、条理性、深刻性,使得语言和思维得到同步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说”的习惯,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应在数学课堂中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培养训练,做到循序渐进,持之以恒,贯穿教学的始终,才能真正落实以“说”促思。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8.

[2]浅谈低年级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互联网

猜你喜欢
小棒气球语言表达
数学课堂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与研究
编写剧本台词 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巧移小棒
找气球
语言表达综合训练
风车转转转
摆六边形
气球
小小主持人
共需多少根小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