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亚兵
【摘要】图像识读是学生美术学习过程中的必备素养能力,是以获得美术知识和有益信息为目的的对图像的观看、识别和解读。受制于时代的差异、生活环境的不同,学生对于传统民间美术图像识读的能力显得力不从心,使得课堂变得艰深晦涩。本文尝试依托校园周边民间美术资源,巧妙发掘利用,积极探索提升学生民间美术图像识读能力的有效方式。
【关键词】民间美术;图像识读;周边资源
随着美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传统民间艺术进课堂已是大势所趋。把传统民间美术引进课堂,加强學生对民间美术的认识,可以更好地摆脱学生在课堂上对中国传统民间美术知之甚少的尴尬境地。由于时代背景、所处环境的差异性,生活中学生接触传统民间美术的机会很少,导致课堂上对民间美术作品鉴赏无法做到生动和深入。如何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感知和识读传统民间美术作品呢?鉴于这样的困惑,笔者结合长期的教育教学经验,从教学实际出发,进行了不同形式的探索。
一、学生对于民间美术的陌生感源于何处?
(一)西方艺术的渗透,导致学生对民族艺术的不认同
早在明清时期西方艺术以其科学的透视和写实表现力就对中国传统美术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到如今西方文化大行其道,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观点:国外的就是比国内的好。这种观点不但影响着我们的实体经济,也渗透着艺术领域。很多老师、学生从小就是学习素描、水粉、油画等西方艺术成长起来的,无形中造成很多学生认为这些西方的艺术就是标准,就是对的。反而使中国画及中国传统民间美术变得边缘化、小众化。还有学生认为“乡土美术”是土和俗的代表,这也间接反映了学生潜意识里对民间美术不了解和不认同,这对传统民间美术来说是非常遗憾的。
(二)学校美术教育边缘化,民间美术普及程度低、难度大
在“应试教育”大环境的压力下,中学美术教育在学校教育中一直处于边缘化地位,每班每周只有一节美术课,初三基本没有美术课,这样的排课量只能够应付基础的课本教学,开发乡间民土美术课只能停留在想法上。即便是有条件开设,也还需要教师提升相对应的专业能力,改变教育观念,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否则,课堂必然是晦涩难懂,学生未必真正有兴趣去了解。
(三)生活中对民间艺术接触机会少,多数只停留在数字媒体和纸面上
数字媒体时代的到来,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大家了解民间美术更多只依赖于网络,我们把大量时间耗费在手机和电脑上,甚至连看一本书关于民间美术的书都成为难事。作为学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上课,接触民间艺术的机会少之又少,课堂上即便有所涉及,也只是停留在表浅的认识上,距离真正的感知和识读有很长一段距离。哪怕是寒暑假,真正关注民间美术的学生也是寥寥无几,以至于我们很多传统民间美术逐渐走向消亡。
二、如何改变现状并提高民间美术作品图像识读能力?
(一)在学科竞赛、社团活动创作中形成对图像的识读
一般来说,单纯利用课堂知识讲解让学生形成对艺术作品图像识读的效果是非常差的,而且遗忘速度也非常快。巧妙的利用学科竞赛、社团活动等形式,引导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快速提升综合能力,这其中就包含了图像识读的能力。以第四届“杨之光杯”全国青少年创意美术双年展为例,比赛的主题是“非遗所思”,这其中就包含了大量民间美术创作内容。为了能够创作出优秀的作品,查找相关的民间美术资料,参考解读大量优秀的民间美术作品,并获得灵感进行主题创作,这些都是比赛必经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诸如皮影戏、醒狮、碉楼、粤剧等自己感兴趣的民间美术作品都要做一次全面的研究,并对其中几件作品进行深入研究,这就潜移默化的促进了学生民间美术图像识读能力。加上教师的引导,这种效果是不言而喻的,远比课堂来的高效。
(二)积极创造体验互动式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图像感知能力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通过课本知识和教师准备的课堂素材一定程度上能够让学生了解艺术作品的历史文化、平面造型、结构等,但对于作品的具体尺寸、色彩、材料质感却无从感知。以校本课程《广州民俗博物馆灰塑趣味造型》为例,课堂上为了提升学生对灰塑作品的感知力,以实物展示法可以很好的吸引学生注意力,并通过小组传阅观察、触摸等形式强化体验。课后设置“走进资政大夫祠,感受灰塑魅力造型”艺术研学活动,带领学生前往参观花都灰塑基地——资政大夫祠,拜访灰塑传承人邵成村老师,实地考察工艺步骤,实体作品,实用功能。学生在研学的过程中通过文字学习,视频讲解、专家讲座,感受作品的历史文化、造型特点、艺术特征,形成自己的图像识读能力。
(三)有效发掘校园周边馆藏资源提升学生图像识读能力
所谓的馆,通常指美术馆和博物馆。两者都承载着“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重要职责。现如今,馆校合作、博物馆教学已然成为新兴的美术教学方式。有效利用馆藏资源提升学生民间美术图像识读能力是非常有必要的。在陈家祠“祖国颂歌——馆藏作品中的时代主旋律”主题展览中我们可以欣赏到石湾陶、枫溪瓷、广彩、木雕、等广东民间工艺美术门类,透过展览中感受作品的家国情怀和民族精神;透过展览可以提升学生对于不同形式民间美术作品的图像感知力,进而达到图像识读的目的。在花都区美术馆承办的区第五届学校美育节中,各个学校以工作坊或平面或立体的形式展示了剪纸、灰塑、衍纸、广彩、广绣等几十种民间美术作品,形成“立体”教材,很好地弥补了美术鉴赏课中的二维图像的短板,学生可以置身其中,从各个角度识读作品,结合特色简介、视频等素材全维度感受艺术作品的人文历史和艺术特色。借助馆内资源还可以积极开展“我在美术馆上美术课”的主题教学活动,通过对重点民间美术作品的讲解分析,现场体验制作,学生不仅能够感受作品外在审美特征,更能够深刻了解作品的创作过程,享受创作的乐趣,在“玩”中提升图像识读能力。
三、结语
核心素养背景下的美术课堂教学,利用校园周边民间美术资源提升学生图像识读能力有着比传统课堂更为明显的优势。通过社团、竞赛活动可以让学生充分体验民间美术的制作过程,感受其制作工艺之奥妙,还能够在作品中体验获得感;通过研学、走访名家等互动式教学形式,学生能够更直观的感受民间美术的历史人文,品味民间美术的艺术特点和魅力;通过美术馆、博物馆等资源能够全方位调动学生感官参与美术作品的鉴赏,在视听体验中加强学生对图像的感知和理解。民间美术作品图像识读能力的提升对于当代学生有着非凡的意义,是我们对于民族文化精髓的传承和发扬,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和使命,是对民族文化自信的自我践行。
【参考文献】
[1]尹少淳,美育·艺教 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前世今生”[J].中国美术报,第118期
[2]刘雪,“利用博物馆资源”培养学生的图像感知与识读能力[J].艺术评鉴,2019(15):119-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