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伟强
在今天的杭州西湖南屏山雷峰北麓,有一处宅院名为汪庄,原名青白山庄,毛泽东主席曾先后二十七次下榻于此。汪庄的主人就是被誉为“西医名士、徽商翘楚”的汪惕予,他的一生可谓是极富传奇特色。
汪惕予,安徽省绩溪县上庄镇余川村人,1869年出生于上海市,是著名的汪裕泰茶庄创始人汪立政之子。徽商讲究贾而好儒,汪立政也不例外,在汪惕予三岁时,就为他聘请多名老师专门讲授“四书五经”,从而打下了良好的国学基础。时值清末,朝廷腐败无能,西方列强纷纷入侵中国,汪惕予深感科举无用,遂而弃文从医,跟随江苏省奉贤县名医夏景垣系统学习中医。1897年,汪惕予出师回到上海,在中旺路开设诊所,悬壶济世。
1899年,汪惕予东渡日本,进入筱崎医校学习西医,通过四年的努力学习,1903年汪惕予学成毕业回到上海。汪惕予重新选址在英租界广西路开设私人诊所,并聘请日本医生上原宇佐郎作为助理。当时,清廷重臣、两江总督端方身染风疾,府内医师成群,却对端方之病束手无策。端方遂遣人携带重金前往上海请汪惕予为其诊病,汪惕予学贯中西,辨证施治,仅一月有余,端方的宿疾即告痊愈。顿时,汪惕予名气大振。
汪惕予认为西医直观性强,易学见效,对学习者和病人都十分有益。1904年2月,汪惕予出资在上海爱文义路创办了自新医科学校并设附属自新医院,学校教师均聘请留学欧美、日本等医学院的高才生。严格意义上来说这是中国人创办的第一所西医院和西医学校。同年,医校招生二十三人,医院收治各科病人六千七百五十七人。随后,汪惕予又将医院迁到了泥城桥堍,开设了西医夜校,以便西医业务工作者进修。1909年,汪惕予又创办了中国女子看护学校,招收青年女性学习护理知识,民国各省赤十字社的护士多为该校的毕业生。
为了加大西医知识的传播,汪惕予紧接着创办了医学世界社,先后编著出版《医学世界》、《汪氏医学汇编》、《汪氏解剖学》、《汪氏外科学》、《汪氏二十年之经验》等多种医学杂志书籍。汪惕予办医院、开医校、出医书,大力推行西医之风,为近代西方医学在中国的传播做出了大的贡献。
徽商历来就有热心社会公益的优良传统。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汪惕予第一时间筹措银圆两万元支援革命。同时为了救治在战场上受伤的革命将士,联合社会各方人士在上海成立中国赤十字普济善会赤十字社,招募有为青年二百余人,购置大量医疗器械,抽派护士前往战场从事救护,截至战事结束时,救治伤员达五千多人。
汪惕予为人乐善好施、与人和善,兼之其医术高超,因此和当时社会各界名人名士交好,如徐世昌、史量才等皆是其好友。1913年,全国医界联合会在上海召开,汪惕予当选会长。7月,又当选慈善改进会副会长。这一時期的汪惕予可以说在中国医学界内如日中天。
汪惕予功成名就不忘回报乡里,对家乡公益事业极为热心。考虑到家乡适龄儿童苦于家境贫寒读不起书,他就出资一千元在家乡兴办了燃藜小学,并许诺十年内,每年捐助五百至一千元。凡是村里儿童皆可以免费就读。并从各地选派优秀老师来村任教,一时间燃藜小学成为整个绩溪县最好的一所小学,慕名来此的学子不计其数。余川村口曾有一座名为环秀桥的石拱桥,是村民出行的必经之路,但由于被洪水冲垮,导致村民出行十分不便。汪惕予的父亲汪立政曾捐助一千元修桥,可惜的是直到他去世桥仍未修成。汪惕予继承先人遗志,续捐巨款资助,使工程得以竣工。
五十岁之后,汪惕予不再过问医院和茶庄生意,将医院交与长子汪振时打理,茶庄则由次子汪振寰主持。1924年,他斥资买下雷峰塔旁夕照山北麓西湖湖滨的一片土地,建造成一处园林式别墅——青白山庄,后来改称“汪庄”。
汪惕予继承了徽州商人的文化传统,喜好风雅。他平生喜好古琴,同时自己也善于制琴。在汪庄内建有名为“千今百古琴巢”的琴楼,里面珍藏了近百张名琴,可惜的是这些名贵的古琴在抗战中被日本侵略者一一掠去,至今下落不明。
1929年,西湖博览会上,汪惕予拿出“修琴”、“流水”、“天籁”三架名琴参展。熟料会展上一名鉴赏家认为“天籁”琴为赝品,真正的“天籁”琴底应用“楸梓”而非“黄心梓”,但要明白是非黑白,则必须锯开后以见到紫黑色为准。为以正清白,汪惕予专门召开了一个现场会,邀请各界人士到场,当场锯开“天籁”琴底,果为楸梓。次日,杭州报纸以“日夕望君抱琴至,空山百鸟散还合”为题披露此事,那位鉴赏家羞于自己“打眼”,从此不再进入古琴鉴赏行业。时有人称:“赏琴大家‘前有陈子昂,后有汪自新。”
1937年7月,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同年12月杭州沦陷,汪惕予只得回到上海,汪庄竟被日军征用为养马场。当时报纸上有文感慨:“堂堂一代名园崛起迅速,去也倏忽,此可见人世亦如是否?”汪惕予回沪后闭门谢客,终日郁郁寡欢,于1941年1月去世,得年七十三岁。时光荏苒,人去物散,今天也只有那西子湖畔的汪庄还在向世人诉说那过去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