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烨卿
1 问题研究背景
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暴发引发社会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PHE)的关注,幼儿作为接受教育的基础群体,对幼儿进行生命教育能够帮助幼儿认识、珍惜、敬畏和欣赏生命,提高生存技能和生命质量[1],对幼儿的健康成长和发展产生深远影响。面对当下的疫情,如何通过教育让幼儿对生命产生积极乐观态度的同时能够自主创造自己的快乐美好生活,是值得我们去积极思考与探索的。复学后幼儿教师纷纷利用疫情作为契机对幼儿进行生命教育,但笔者发现,这些课程主要存在以下三方面的问题:
1.1 课程目标以传承成人文化为主,缺乏幼儿文化的品性
教师们都在反复酝酿和琢磨各种生命教育活动,致力于设计有亮点的生命教育课程。但只要留心观察和体会,便不难发现这些课程大多数是由教师决定幼儿应该掌握什么,由此决定课程应该教什么,而且相比于课程的实质内容,很多教师更在意形式是否博人眼球。至于儿童经历了什么、积累了哪些前期经验、哪些经验应该得到梳理或提升、哪些话题可以上升为小组或全班的活动,并没有得到关注。由此可知,目前幼儿园的生命教育课程注重工具价值取向,以传承成人文化为主要目的,即在教学活动中我们看到的仍然是成人的文化,或者成人认为的幼儿文化,课程与幼儿自己的文化依旧相距甚远。
1.2 课程内容以科学知识灌输为主,脱离幼儿日常的生活
目前的课程内容以介绍病毒和防疫的相关知识为主,比较浅显和形式单一化,甚至不停地渲染病毒的可怕会引起一部分幼儿的恐慌和焦虑情绪。所以,这些知识的介绍并不是基于幼兒日常生活生发的,与幼儿生活较为脱节,幼儿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并不能自觉地将它们与自己的生活相联系,从而导致课程收效甚微。
1.3 课程形式以集体教学活动为主,欠缺班本课程的生发
由于疫情的缘故全员性的大规模活动以及功能室等特色活动都被取消,复学后只能在教室里开展常态化的集体教学活动,课程形式比较单调,班本课程的生发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要真正落实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幼儿的持续发展,必定要立足儿童视角,形成有效的班本课程。因此,在疫情背景下要提高幼儿生命教育课程的质量和效果,教师要重视班本课程的生发。
2 回归幼儿生活,给生命赋予生活的灵性
生命是一种对生活的情感升华,是一种对生活的思考体悟。在疫情背景下,生命教育固然重要,但是生命教育终究要回归儿童生活。回归幼儿生活世界的本质是承认、尊重生命的存在和生命成长的现实和需要,让幼儿在一个真正属于他的、能让他的生命得到萌发的现实的、感性的和真正能彰显主体性的环境中生活和学习。因此,让幼儿回归自己的生活世界,不只是为了教育的成效和课程的成效,更是为了幼儿生命的成长,让幼儿真正去亲近自己的生活,真正感受自己生命成长的有力脉,让幼儿的生活真正是“我的”“我活”和“为我”的。所谓回归生活幼儿教育,不是让幼儿教育变成生活训练,不是生活知识的教育,更不是生活事件的堆积而是“真实践”基础上获得幼儿自己的经验。
介于以上思考,在疫情背景下我们试图基于幼儿视角进行生活化主题课程的实践,通过课程设计与实践走向儿童的生活世界。重视儿童完整的生活,建构儿童与世界、与他人、与自然的丰富生活联系和意义关系,引导儿童认识世界,体验生活的丰富价值和意义,激发和唤醒儿童的童心和童趣。
3 生活化主题课程:点亮幼儿缤纷生活
教师作为课程的主要设计者和实施者,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幼儿喜欢的、感兴趣的事物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在日常的学习活动中也强调活动的综合教育作用,既支持幼儿对生活中的事物进行横向的全面的探索,也支持幼儿对某些事物或问题进行纵向深入的探究,以及不同活动之间的相互渗透和有机整合。生活化主题课程以“主题式+游戏式+单元式+多平台互动式”的组织模式,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实施:
3.1 从幼儿生活出发的班本“微”课程
在主题教学活动中,教师根据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已有经验、兴趣爱好和好奇点,结合生活课程的价值取向,生发班本“微”课程。小班旨在让幼儿学会日常生活的基本技能,从而解决生活问题,满足生命生长过程中的基本需求,包括疫情相关的一些七步洗手法、如何戴口罩等生活卫生课程;中班旨在引导幼儿感受四季的变化,尤其在寒冷的冬天参与各种运动锻炼身体的各项机能,提高身体免疫力的同时萌生乐于运动、坚持锻炼的意愿,从快乐的运动中建立健康的生活理念;大班旨在引导幼儿关注他人、社会生活乃至我们的地球,在自主解决生活真实问题的同时能用自己的智慧改善、创造更美好的生活与世界。
[小班]
课程一:《鞋子总动员》——源于“会发光的鞋子”的好奇。
课程二:《袜子王国》——源于“袜子配错了”的问题。
课程三:《裤子世界》——源于“裤子穿反了”的问题。
[中班]
课程一:《我和篮球做游戏》——源于“我最喜爱的运动”大投票。
课程二:《一起“趣”登山》——源于“小山坡游戏”的讨论。
[大班]
课程一:《民间游戏创新玩》——源于“不能出去玩怎么办”的问题。
课程二:《生活中的垃圾》——源于“口罩扔哪里”的问题。
3.2 充满自然野趣和生活气息的营地游戏
游戏是儿童生活的基本方式,疫情期间虽然出去探索大自然的机会很少,但是在幼儿园这一小方天地中,我们依然希望幼儿亲近自然,感悟生活。因此我们创设了五个主题鲜明的游戏营地,支持幼儿在充满自然野趣和生活气息的环境中,进行“真游戏”。
3.3 基于生命关爱与责任的生活单元式活动
幼儿在生活中不仅要尊重、关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同时还需要从中建立责任感。生活单元式活动赋予幼儿自由体验和交流的权利,发展学习的自主性并通过多领域的整合丰富幼儿对生命的认知。
3.3.1 生活小当家。在幼儿园生活中注重引导幼儿的自我管理与服务意识,在班级中自主盛饭菜、擦桌子、整理床铺、收拾玩具等,让幼儿感受到自己是生活的小主人,并懂得一些生活中的安全小知识和积累日常生活经验。
3.3.2 爱心服务站
为幼儿提供服务他人的平台,由幼儿自主选址和确定服务形式设立服务站,从简单的小事做起,例如运动时整理大家衣物、塞汗巾服务,失物找寻服务,送报纸和快递服务等等,培养幼儿对自己、他人的同情心、爱心和责任感。
3.3.3 元气电影院
疫情让我们阔别了电影院,但是幼儿对看电影的兴趣依然浓厚,我们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电影院布置、海报设计、角色安排、爆米花制作、电影播放等任务。电影内容在根据幼儿兴趣爱好的同时也会指向一些关于生命的电影。
3.3.4 种子成长记
从种子的挑选、松土、种植到养护都由幼儿自主完成,在种子种下之时请幼儿和种子做好共同成长的约定并画在约定卡上,期间由幼儿自主照料,待植物成熟之时一起分享收获的喜悦。
3.4 多平台互动的亲子美好时光
通过多媒体和网络平台开展线下教学使得课程活动更加丰富多彩,复学后我们依然可以将各种互联网新知识运用于班本课程的实施,丰富教学形式的同时增加家园及亲子互动。即使在疫情不能出门期间,幼儿也能在这温暖的亲子时光中,体验到生活的快乐、美好。根据主题课程的核心内容,我们将家园共育以下三个版块分别进行设计,从而促进优质的家园共育。
3.4.1 家园周小报
利用家园周小报的形式,让家长了解主题内容的同时,也能了解在这个主题中,家长可以带给孩子哪方面的引导,以达到家园共育,帮助孩子能在主题行进中更好得到经验积累。
3.4.2 “悦”动越健康
我们以在线分享亲子互动小游戏的方式,让幼儿在家也能悦运动、享健康。游戏的选择须符合幼儿年龄特点且种类丰富,如体能类的“丢沙包”、“老鹰捉小鸡”、“打弹珠”,益智类的“东南西北”、“快乐飞镖”等等。通过亲子互动,不仅锻炼幼儿身体各项机能,也增进了亲子间的情感交流。
3.4.3 快乐大集章
宅家期间我们可以与幼儿共同设立小主题进行小程序集章活动,例如早睡早起,我爱运动,照顾植物等,有趣的集章形式可以让家长与幼儿充满活动热情,与教师携手促进幼儿居家生活的品质提升及亲子陪伴质量。
4 课程实践的反思与感悟
教师是幼儿学习的支持者,幼儿是主动的学习者。课程实施是一个循环圈,教师发现幼儿生活中的“哇”时刻,追寻幼儿学习与生活中的真兴趣、真问题,支持幼儿在真实生活和学习中的主动建构和深度学习,关注幼儿生活与学习过程中的真实“呈现”,以多种动态评价方式记录、反思幼儿生活与学习的基本过程。通过“真实践”,丰富幼儿的“真经验”,发展幼儿的“真情感”,让幼兒实现“真成长”。
参考文献:
[1] 吴增强,张声远.生命教育解读[J].思想理论教育(上半月综合版),2005(3):33-36.
萧山区开元广场幼儿园 (浙江省杭州市 31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