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连文,蒙 静,马海燕
(广西壮族自治区区域地质调查研究院,广西 桂林 541003)
区域上位于羌塘-扬子-华南板块,大瑶山陆缘沉降带北东端与罗霄岩浆弧交汇处。地处桂东-粤西成矿带(广西段内)北西端。区域上出露地层主要有震旦系、寒武系、泥盆系、白垩系及少量第四系。区内断裂构造发育,区域断裂构造以北东、北北西及南北向断裂为主,这些断层以逆断层为主,正断层次之。其形成时代主要为加里东期、印支期、燕山期。区域内岩浆岩比较发育,主要分布于北东部,主要为晚白垩世花岗岩。
矿区内出露的地层较为单一,为寒武系小内冲组二段和寒武系黄洞口组。寒武系小内冲组二段:该段岩石风化面呈浅褐黄色、灰白等色,新鲜面为灰、灰绿色,中-厚层岩屑石英(杂)砂岩、长石石英(杂)砂岩夹灰、灰绿色中薄层粉砂岩、粉砂质泥岩、泥(板)岩、含碳泥岩,局部出现较多的含锰质(含磷、含黄铁矿)团块砂岩。底部砂岩较厚,常呈块状,下部砂岩多为不等粒、细中粒,向上砂岩多为细粒、中细粒,岩石层理下部多厚层块状,向上多为中-厚层状,总体较第一段层理较薄、岩石粒度较细,泥(板)岩、含碳泥岩较多的特征。寒武系黄洞口组:该段岩性特征底以一套灰绿色厚层块状(含砾)不等粒砂岩与下伏小内冲组泥岩呈整合接触。下部多为黄褐色、灰绿色厚层块状不等粒、中细粒岩屑石英(杂)砂岩、长石石英(杂)砂岩、含泥砾砂岩夹中薄层泥(页)岩、粉砂质泥岩,偶夹灰绿色、黄绿色薄层粉砂岩、含碳泥岩。中部多为厚-中细粒岩屑石英(杂)砂岩、长石石英(杂)砂岩与粉砂质泥岩、泥岩、少量含碳泥岩呈不等厚互层。上部为灰黄色厚层块状岩屑石英(杂)砂岩、长石石英(杂)砂岩夹灰黄、灰白色中薄层泥岩、粉砂质泥岩,少部分夹中粗粒杂砂岩。
矿区主要出露褶皱为步阴尾背斜:背斜轴迹线方向为45°,轴长>6km,宽7km,核部地层为小内冲组一段和二段,青灰、浅绿、灰绿色中-厚层细粒、细-中粒、不等粒(含长石)杂砂岩、(长石)石英杂砂岩、岩屑长石石英杂砂岩夹中-薄层泥岩、粉砂质泥岩、(含)炭质泥岩。两翼地层为黄洞口组灰、青灰、浅绿、灰绿色中-厚层细粒、中-细粒、中粒和不等粒杂砂岩夹中-薄层泥岩、粉砂质泥岩,局部夹长石岩屑砂岩、粉砂岩,两翼岩层产状变化范围在35°~70°之间,一般40°以上。两翼产状对称。两翼发育北东向次级褶皱,背斜因受后期多组断层、节理切割,为热液活动提供了有利的构造环境及容矿场所。金、砷异常及金矿(化)体均分布在背斜核部附近及南东翼。
矿区内共发育两组断裂构造。一组为北东向或北东东向,大小共发育有13条、断裂构造;一组为北西向或北北西向,发育6条断裂构造。其中前者为调查区主要控矿、含矿断裂,控制了已发现的含金矿(化)脉体的总体平面展布格局;后者为后期破矿构造,含矿差。
本次矿区内开展1:10000比例尺的土壤地球化学测量,采取的测试介质主要是基于岩风化的残留颗粒,取样级为-20目,采样层为为B层。垂直矿化蚀变构造带布置1:1万土壤地球化学剖面,线距一般为200m,少部分放稀为400m,做到了“重点突出兼顾全局”,点距为20m左右。野外用罗盘定方位,拉测绳定距离结合“GPS”来确定采样位置。本次化探样品分析元素项目为Au、As、Ag、Pb、Zn。
(1)元素的分布特征。对样品测量元素含量进行处理,计算过程中自动剔除大于平均值加3倍离差的高值和小于平均值减3倍离差的低值,分别计算出元素含量平均值、标准差、分异系数和浓度克拉克值。浓度克拉克值大于1的有Au、As、Ag、Pb元素,元素呈富集状态,表明金成矿有很好的成矿地球化学背景。
(2)元素的变异特征。元素含量的离散性是反映元素成矿可能性大小的参数,用变化系数Cv衡量,公式Cv=S/X(X为算术平均值,S为算术标准离差,均为不剔除高含量数据计算所得),Cv值越大,表明元素的活动性越大,即其分异程度越高,聚集能力越强,越有可能成矿。矿区内成矿可能性从大到小排列顺序是:Au(7.31)>As(1.57)>Ag(0.94)>Zn(0.46)>Pb(0.45)。从各元素排列顺序可以看出,该区金元素变化系数最大,达7.31,变化系数大于3说明区内Au元素分布较不均匀,在测区内为强分异元素,局部富集成矿的可能性大,是区内主要的成矿成晕元素。其他元素变化系数小与3,表明其成矿可能性较低。
(3)单元素异常。本次土壤化探工作单元素异常只圈定正异常、异常浓度分带,并对单元素异常参数进行统计;异常浓度分带按异常下限的1倍、2倍、4倍圈定异常的外、中、内三个浓度带。异常参数包括异常点数(样品个数)、异常面积、平均值、极大值、衬度值、规格化面金属量NAP。异常衬度值是元素平均值与异常下限之比,是异常清晰度的量度;规格化面金属量NAP是用来对比含量级次不同元素的异常规模,为衬度值与异常面积的乘积。全区共圈定Au异常28处、As异常23处、Ag异常23处、Pb异常17处、Zn异常34处,各元素基本分布在矿区已知矿脉、北东向断裂带附近。Au异常浓集中心显著,主要分布在已知矿脉及断裂构造带附近,呈北东向延伸;As元素浓集中心基本与Au元素浓集中心重叠,Ag、Pb、Zn异常规模较小,仅在Au高值点零星分布。金异常的形态多呈条带状,总体呈北东走向,与矿区构造线走向一致。总体来看主成矿元素(Au)主要分布在矿区清水尾、步阴尾一带。各元素的异常大致分布在北东向断裂构造附近或沿北东向断裂延伸。
(4)元素聚类特征。为研究元素在地球化学作用过程中的亲疏关系,揭示和了解元素在矿区地球化学作用过程中的亲疏关系,从中比较对象间的相似度,把最近的对象归并为类[3]。对矿区内采集的所有样品进行聚类分析,以两元素间的相关系数作为相似性度量区内4种元素都具有较强的正相相关关系。通过R型聚类分析谱系图(图1)可以看出,在相关系数0.2相似水平上,可将5种元素分为两个簇群。第一簇群为Au、Ag、As组合,为中低温热液元素组合,相关系数为0.381,Au与Ag相关系数为0.601、Au与As相关系数为0.309;第二簇群为Pb、Zn组合,为中-低温热液元素组合,相关系数为0.231,与Au相关系数为0.185。
图1 矿区元素R型聚类分析图
图2 矿区综合异常图
根据矿区内单元素异常分布及组合特征,圈出Au综合异常2个(图2)。1号综合异常位于矿区清水尾一带,异常平均衬度值为2.85,平均NAP值为0.30119,异常呈北东向展布。异常由Au、As、Ag、Pb、Zn 元素异常组成,以Au、As异常为主,面积0.329km2,总体呈不规则状北东东向分布,异常中心呈北东东向带状分布。单元素异常中Au-17 异常规模最大,异常面积0.151km2,最高值253×10-9,平均值44.49×10-9,衬度值4.3,发育异常外、中、内带。As-2异常面积0.156km²,最高值687.0×10-6,平均值198.76×10-6,衬度值3.26,异常发育异常外、中、内带。其他元素异常规模较小。在空间分布上Au异常浓集中心与As、Ag、Pb、Zn异常浓集中心套和好。异常区内出露为寒武系地层,北东向断裂发育,该综合异常位于北东向断裂构造带上,主要出露为Ⅰ号矿体,矿体厚度1.03m~4.84m,矿石品位在1.03g/t~2.5g/t,平均厚度2.99m,矿体平均品位为1.64g/t,该矿体主要表现为破碎带蚀变岩型金矿。其深部或可能交汇形成更宽的破碎带,形成更具价值的矿体可能性很大。且矿体均赋存于清水尾复试背斜南翼端北东向断层破碎带中,具有较大的找矿潜力。
2号综合异常位于测区东部步阴尾一带,异常呈北东向展布。异常由Au、As、Ag、Pb、Zn 元素异常组成,以Au、As异常为主,面积1.716km²,总体呈不规则状北东向分布。其中Au-16异常规模最大,异常面积0.187km2,最高值2327.29×10-6,平均值153.45×10-6,衬度值15.35,发育异常内带。Au-23异常规模次之,异常面积0.021km2,最高值168.23×10-6,平均值82.06×10-6,衬度值8.21,发育异常内带。Au、As元素吻合性较好,浓集中心显著;其他元素异常规模较小,异常零星分布。异常区出为寒武系地层,北东向断裂发育,主要发育Ⅲ、Ⅳ、Ⅴ、Ⅶ、Ⅷ、Ⅸ号矿体。其中Ⅲ号矿体,矿体厚度0.84m,矿石品位0.66g/t;Ⅳ号矿体,矿体厚度3.47m,矿石品位0.92g/t;Ⅴ号矿体,矿体厚度0.77m,矿石品位0.88g/t。Ⅶ号矿体,矿体厚度0.9m,矿石品位0.67g/t;Ⅷ号矿体,矿体厚度1.14m,矿石品位0.59g/t。Ⅸ号矿体,矿体厚度2.01m,矿石品位1.13g/t。异常位于北东向断裂构造带上,含金矿脉发育。沿断裂带深部有可能相交形成更宽的破碎带,异常区具有较大的找矿潜力。
4根据矿区内单元素异常分布及组合特征,圈出Au综合异常2个(图2)。1号综合异常位于矿区清水尾一带,异常平均衬度值为2.85,平均NAP值为0.30119,异常呈北东向展布。异常由Au、As、Ag、Pb、Zn 元素异常组成,以Au、As异常为主,面积0.329km2,总体呈不规则状北东东向分布,异常中心呈北东东向带状分布。单元素异常中Au-17 异常规模最大,异常面积0.151km2,最高值253×10-9,平均值44.49×10-9,衬度值4.3,发育异常外、中、内带。As-2异常面积0.156km²,最高值687.0×10-6,平均值198.76×10-6,衬度值3.26,异常发育异常外、中、内带。其他元素异常规模较小。在空间分布上Au异常浓集中心与As、Ag、Pb、Zn异常浓集中心套和好。异常区内出露为寒武系地层,北东向断裂发育,该综合异常位于北东向断裂构造带上,主要出露为Ⅰ号矿体,矿体厚度1.03m~4.84m,矿石品位在1.03g/t~2.5g/t,平均厚度2.99m,矿体平均品位为1.64g/t,该矿体主要表现为破碎带蚀变岩型金矿。其深部或可能交汇形成更宽的破碎带,形成更具价值的矿体可能性很大。且矿体均赋存于清水尾复试背斜南翼端北东向断层破碎带中,具有较大的找矿潜力。
矿区土壤测量地球化学统计分析及元素分布显示,矿区中Au、As元素,在成矿作用过程中呈富集状态,且两元素浓集中心高度重合。元素在矿区中清水尾、步阴尾一带各元素套合较好,异常元素均沿断裂构造带及其附近分布。根据土壤地球化学异常特征,矿区内发现2个主要Au综合异常,Au异常强度高,规模大、浓集中心显著,矿区地表及深部具较好的成矿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