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邵俊
摘要:写作教学是高中英语教学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也是学生英语语言综合能力的应用表现,其对于学生综合发展会带来很大影响。在实际中,为了促进高中英语写作教学质量提升,教师可以灵活的应用微课、支架教学对写作教学活动进行优化调整,以此强化学生写作能力。
关键词:微课;支架教学;高中英语;写作
前言
高中英语写作活动耗时耗力,很多学生的英语写作热情不高,这会对英语教学质量提升带来很大影响。微课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善教师课堂写作教学时间不够的问题,能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写作训练。同时支架教学可以为学生的写作活动提供必要的支撑,能降低学生写作难度[1]。对此,高中英语教师可以通过微课与支架教学的结合,对写作教学进行改善,从而促进高中英语写作教学质量提升。
1. 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与微课、支架教学的结合
对于英语写作活动,其存在耗时、费力的特点,受教学任务的影响,经常会出现教师难以在课堂上完整的指导学生进行写作训练情况,难以获得好的写作教学效果。将微课、支架教学引入到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能有效改善英语写作教学时间不足,学生不愿意进行英语写作的情况。微课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其可以给予学生更加充足的时间、空间让学生进行学习,而支架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教师通过与学生之间的良好交流,引导学生进行知识探索,同时教师让学生之间相互为支架,互相帮助学习,能显著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2]。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采取微课联合支架教学手段,能带给学生更大的自主空间,能实现写作训练的自主性、个性化。
2. 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基于微课的支架教学实施策略
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采取基于微课的支架教学活动的主要流程为:录制微课,搭建支架—示范支架,融入情境—独立探索,完成初稿—合作学习,分享交流—评价效果,推优定稿[3]。
为了更好的分析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基于微课的支架教学实施策略,下面结合人教版选修六第三单元 A healthy life中的“Writing”部分写作教学进行分析。本单元以“健康生活”为主题,其中写作部分的主要内容是:李晓蕾写信告诉你,她的好朋友开始吸烟,并邀请她一起吸烟,而李晓蕾却不想吸烟,但是她又不愿意失去自己这个好朋友,因此她不知道该如何做,写信向你请求帮忙。
(1)录制微课,构建支架。本次写作的主要格式是建议信,对此,教师可以录制“如何写建议信”的微课,让学生可以根据微课了解到写建议信的主要格式。教師在课堂教学的时间相对有限,无法保证每个方面都能考虑到,而微课的应用,能让学生在课前、课后更加自主地进行探索。在本节课中,教师为学生录制相应的微课,既可以为学生提供前置性学习平台,又能为学生学习建议信写作提供支架。
(2)示范支架,进入情境。教师引导学生借助吸烟问题来思考本单元的知识,让学生可以初步产生如何表达吸烟危害及如何戒烟的想法,便于后续写作。接着教师利用多媒体视频,将关于吸烟的相关图片呈现出来,并以此为依据引出李晓雷存在的困惑。同时教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可以为李晓雷提供哪些建议,让学生在相互讨论中明确写作思路。
(3)独立探索,完成初稿。学生经过之前的环节,对于写作已经有了一定思维,教师让学生结合微课中的写作技巧,整理讨论的建议,开展自主写作。同时学生在写作完成后,教师指引学生自主检查,对文章进行润色,检查是否有词语错误、语法错误等。
(4)合作学习,分享交流。在学生自主调查结束后,教师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小组合作修改,一方面可以找出学生在自主检查中没有发现的问题,另一方面也能让学生在合作检查的过程中发现他人的优点,取长补短,优化自己的作文。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承担好协助的作用,帮助学生能更好的发现自己写作中的不足。同时由于当前高中班级人数相对比较多,通过合作学习、分享交流,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变教师难以深层次批改全班学生作文的情况。
(5)评价效果,推优定稿。在学生小组合作评价结束以后,教师可以让学生选出小组中写的最好的作文,当作是小组中的代表,推送到班级中,让其他学生共同欣赏评价。最后教师要对学生写作情况进行整体评价,包括学生在整个写作活动中的态度、积极性、表现等,教师也可以让学生之间进行相互评价,促使学生可以更加客观地了解到自身写作情况。
总结
总而言之,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采取微课联合支架教学,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促进英语写作教学改革深入,能调动学生的英语写作积极性,有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因此,在实践中,高中英语教师应该结合写作训练要求,合理地为学生构建支架,并借助微课为学生讲解写作技巧,改变学生不愿写、不会写的局面,促进学生英语写作能力提升。
参考文献
[1]郇雪梅.基于微课的高中英语写作教学探讨[J].中学生英语,2018(36):115.
[2]刘晓坪.微课在高中英语应用文写作教学中的应用探析[J].读书文摘,2017(25):143.
[3]邓玉珍.基于微课的高中英语写作教学实践[J].赤峰学院学报:作文教学研究,2016(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