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琦 宋阳
摘要:本文根据2020修订版新课标的要求,设计并开展了一堂运用地理信息技术软件 ArcGIS 的实验课。学生通过实践操作地理信息技术的软件,完成根据真实情境设计的实验步骤,切实领悟区域水土流失过程中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的不同,学会从定量、定性两个角度评价分析地理事物的变化发展,增强了对地理信息技术应用的认识和理解,提升了地理实践力。
关键词:区域水土流失;地理信息技术实验教学;地理实践力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21)29-0070
一、提出问题
新课标要求“在真实环境下,学生能够运用地理信息技术等地理工具,通过数据采集、实验等方式获取地理信息,结合地理基本过程,分析现实世界的一些地理现象、过程及其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探索和尝试解决实际问题。”[1]。但是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发现当前地理信息技术应用教学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困境:一是部分教师本身对地理信息技术应用的重视度不夠,认为高考考得少,不需要花太多时间和精力,因此教学中往往一言带过。二是教师对于地理信息技术的实验操作不熟悉,无法设计出高质量、高水平的教学实例,课堂中只能用图文形式展示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案例,与学生一起惊叹地理信息技术功能的强大。
因此,“如何开展地理信息技术应用教学”是一线地理教师的一大难题。
笔者参照2020修订版课标要求“通过探究有关自然地理问题,了解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1]和“以某生态脆弱区为例,说明该类地区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以及综合治理措施”[1] ,设计了一堂实验教学课。本课以黄土高原孤山川流域为例,运用地理信息技术软件 ArcGIS ,借助中国土壤流失方程(Chinese Soil Soil E- quation , CSLE)计算和分析该流域土壤侵蚀强度及其分布。以期在具体的生态和环境问题的研究中,提高学生对地理信息技术的功能的理解,并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地理实践力。
二、理论基础
地理环境是一个整体,各组成要素互相影响和联系,进而发生演化。因此不同的降水条件和人类活动下,土壤侵蚀量必然不同。借助地理信息技术软件的空间计算分析,运用中国土壤侵蚀模型 CSLE ,计算不同条件组合下的土壤侵蚀模数,然后对比分析自然和人文要素变化对于土壤侵蚀结果的影响。
本实验采用了中国土壤侵蚀模型 CSLE ,它是我国著名水土保持科学家在土壤侵蚀预报模型基础上,考虑中国土壤侵蚀的特征, 利用中国实测和调查数据,提出了更适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土壤侵蚀模型。
A = R×K×LS×B×E×T
式中,A 为土壤侵蚀模数,R 为降雨侵蚀力因子,K 为土壤可蚀性因子,LS 为坡度坡长因子,B 为生物措施因子、E 为工程措施因子、T 为耕作措施因子。该模型所用的 K 因子和 LS 因子,可以认为十年左右变化不大,但是其余几个因子每年都会有比较大变化。R 因子反映自然环境的变化,B、E 和 T 因子反映人类活动驱动下的变化。
本实验中的基础数据(如表1) ,是根据1997年和2006年的 Landsat TM 遥感影像,经专业人员解译获取了土地利用、植被覆盖度数据,并在此基础上获取 B 因子和 T 因子专题地图,利用收集到的治理措施调查表计算 E 因子图。并通过地理信息技术软件(例如 ArcGIS , SuperMap)分析计算得到的专题地图层,分层存储,运用空间数据运算功能进行计算,结果得到土壤侵蚀专题地图和对应的统计表(如图1)。
1997年(A97= R97×K×LS×B97×E97×T97)和2006年(A06= R06×K×LS×B06×E06×T06)的土壤侵蚀模数(下标97表示1997年的数据,下标06表示2006年的数据) , 是运用实测基础数据, 根据 CSLE 计算获得的孤山川流域土壤侵蚀的真实情况。
模拟土壤侵蚀模数(A97-06= R06× K ×LS × B97×E97×T97 ,R 因子使用2006年数据,BET 因子使用1997年数据) ,是假设自然环境降水条件的变化(R 因子)、人类活动变化,主要是各项水土保持措施的落实( BET 因子)对于土壤侵蚀的影响。
自然组将模拟土壤侵蚀模数 A97-06 与 A97相减,得到最终结果,结果图层中栅格大于0 ,即模拟侵蚀模数大于1997年土壤侵蚀模数,说明模拟 A97-06使用的2006年降水因子 R 相比1997年的降水因子 R ,使得栅格内侵蚀模数增大, 即自然因素(主要是降水条件)导致相应区域为土壤侵蚀增强区。反之,结果图层中栅格小于0 , 自然因素(主要是降水条件)导致相应区域为土壤侵蚀减弱区。
同理可知,人文组将模拟土壤侵蚀模数 A97-06 与 A06相减, 若结果图层中栅格大于0 ,即模拟侵蚀模数大于2006年土壤侵蚀模数,说明相同的降水条件下,模拟 A97-06使用的1997年水土保持措施因子 BET 相较2006年的水土保持措施因子 BET 使栅格内侵蚀模数增大,侵蚀加剧,即1997年到2006年间的水土保持措施发挥了积极地影响,导致相应区域为土壤侵蚀减弱区。反之,结果图层中栅格小于0 ,导致相应区域为土壤侵蚀增强区。
三、实验步骤设计
第一步,带领学生熟悉地理信息技术软件 ArcGIS 的核心应用模块 ArcMap 的基本功能,如:ArcMap 的窗口组成、数据层的基本操作(加载、保存等)、图像数据分类设色和专题地图的编制等。并要求学生添加后续实验所需的数据,观察各图像数据的空间分布和统计特征。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实际的操作和体验,初步掌握地理信息技术软件,激发他们探索地理信息技术软件的进一步应用。
第二步,指导学生运用 ArcMap 空间分析的栅格计算功能,计算孤山川流域1997年土壤侵蚀模数,根据土壤侵蚀分级标准和侵蚀分析需要(见表2)分类设色,编制1997年孤山川流域土壤侵蚀模数分级图(见图2)。
第三步,学生自主操作,合作完成2006年土壤侵蚀模数分级图(见图3)和模拟土壤侵蚀模数分级图的制作(见图4) ,查看相应的统计图表(见表3)并思考讨论下列问题。
思考问题:
①你能否从图中找到河流孤山川,指出具体位置,并说出你的判断依据。
②1997年和2006年相比,哪一年的土壤侵蚀模数更大,说出你判断的依据。
③根据上一题的答案,提出你的理由。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学生基本掌握地理信息技术软件的简单操作,体会了土壤侵蚀的多因素影响分析,并且攻克了地图三要素、地图的分类设色、图层分层存储等难点知识。通过思考讨论问题,深化学生对于图像和统计数据的分析解读能力。
第四步,将学生分为自然组和人文组,分别计算模拟土壤侵蚀模数 A97-06与 A97和 A06相减,得到最终结果,编制自然因素(降水)对土壤侵蚀的影响分类图(见图5)和人文因素(水土保持措施)对土壤侵蚀的影响分类图(见图6) ,并查看相应的统计图表(见表4)。
思考問题:
①从空间分布看, 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对土壤侵蚀的影响有什么不同。
②根据统计数据,说出1997年到2016年, 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因素,哪一个对水土流失影响更大,提出你的判断依据。
③为什么图5南北差异巨大,没有像图6一样呈现出细微的地方性差异?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分析栅格大于0和小于0的实践意义,理解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不能脱离实际的地理意义。进一步深化理解分类方式对图像数据显示产生的深刻影响,掌握运用图像描述、统计图表等方式对比分析实验结果。
第五步,对比分析实验结果,总结讨论实验结论。
思考问题: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水土保持中的运用,相比于传统方式优势在哪?局限性在哪?
设计意图:掌握总结归纳的学习方法,深入理解地理信息技术应用的优点。
四、结论与展望
本实验教学综合了区域生态问题和地理信息技术,使得地理信息技术的教学不再是纸上谈兵,学生自己动手参与实验运算,既能激发学习的兴趣,又能加深对地理信息技术应用的理解,深刻认识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对土壤侵蚀的不同影响。通过运用地图和统计数据描述地理现象,总结归纳地理问题。学生能够深刻理解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研究中的重要作用,综合思维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得到提高。
随着公众环境保护意识增强,地理数据积累和共享能力程度不断提高,免费获取本实验所用的数据是可能的;目前 GIS 软件界面也十分友好,学生能较为迅速的掌握实验的操作步骤,并且愿意探索地理信息技术软件的使用。比如在对专题图分类设色时, 同学们的选择各不相同;选择比例尺的样式也千差万别等等。以往的教学难点—分层储存,也变得十分容易掌握。所以,本实验课可以在一线教学中推广。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年.
2王晓燕.土地利用变化驱动下的土壤侵蚀时空动态分析—以孤山川和延河流域为例[D].西安:西北大学, 2015
(作者单位:安徽省六安第一中学23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