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军 孙艳 古丽努尔·牙哈甫 赵方强
1大庆油田设计院有限公司
2中国石油冀东油田勘察设计研究院
3新疆油田公司油气储运分公司
4青海油田格尔木炼油厂
随着油田开发进入中后期,开发的重点逐渐从整装油气田向边远小断块转移,为最大限度地降低运输成本,常将不同物性的原油采用顺序输送的方式进行储运[1]。但在顺序输送阶段,会产生一定的混油量,影响混油的因素有油品黏度、油品流速、输送顺序、输送距离、温度变化、地形起伏等,其中因沿途站场内工艺管道不可避免地存在旁通管汇,在替换油品的时候,这些位置的前行油品会混入主管中增大混油量,影响混油长度的计算[2-3]。加拿大至美国Keystone 管道的一个泵站有四根盲管,经实测,混油段长度较无盲管时增加了37.5%;赵海燕[4]利用Fluent 模拟了盲管对主管混油的影响,但计算模型中盲管长度较短,对主管的影响很小;GB 50235—2014《输油管道工程设计规范》中也指出设置副管后,在副管与主管交汇处会形成强烈的混油。目前,盲管段对主管混油的影响研究尚有不足,在此采用CFD方法[5],结合多相流VOF和湍流RNGk-ε模型计算油品流速、主管管径、盲管长度等因素对混油段长度的影响,并对GB 50235—2014 中的混油段长度公式进行修正,以期为原油管道顺序输送安全运行提供理论依据和实际指导。
基于VOF 模型对多相流问题进行求解[6],在某个控制体S内,存在一种流体则体积分数判断为1,不存在则判断为0,如该空间内存在两种流体,则满足以下方程
式中:aq为单元体积中第q相流体的体积分数,%;vq为第q相流体的流速,kg/s;ρq为第q相流体的质量,kg;Saq为控制体中第q相流体的体积分数,%。
计算中考虑重力因素影响
式中:mpq为第p相流体和第q相流之间的传质过程,kg;mqp为第q相流体和第p相流之间的传质过程,kg。
对于湍流求解问题,受涡旋黏性各向同性假设限制,采用对分离流、二次流、旋流等适应性较好的RNGk-ε模型进行求解。
式中:ρ为各个节点的密度,kg/m3;k为湍动能,m2/s2;μt为湍动黏度,Pa·s;σk为由湍动能计算的普朗特常数,取1.0;xi和xj分别为第i个坐标和第j个坐标的方向;Pk、Pb分别为由速度梯度和浮力产生的湍流动能;ε为湍流耗散率,m2/s3;YM为扩散作用产生的波动;C1ε、C2ε、C3ε取值分别为1.44、1.92、0.09。
以某站场工艺管道为例,主管段管径508 mm,长度12 m,盲管段管径168 mm,长度2 m,盲管接口位于主管段4 m 处,设置6 个截面作为监测面,1号、2号、3号、4号截面分别位于主管段2、6、8和10 m处,5号、6号截面分别为主管段和盲管段沿流动方向对称剖面,7号截面位于盲管段1 m处(图1)。油品物性如表1所示,为了减少混油量和交替阶段雷诺数对混油的影响,采用黏度较大的1 号油品(后行油品)推黏度较小的2 号油品(前行油品),初始阶段主管段和盲管段内全为2 号油品。采用Workbench Mesh 进行非结构网格划分,由于混油尾部的形成受壁面黏性影响较大,计算y+作为第一层网格的高度,层数为8 层,生长因子1.1,对主管与盲管连接处进行网格加密,结果见图2。
图1 模型及截面示意图Fig.1 Schematic diagram of model and setion
表1 油品物性参数Tab.1 Oil physical property parameters
图2 局部网格划分Fig.2 Local meshing division
入口采用速度入口,出口采用压力出口,盲管闭端和管壁均为无滑移壁面。采用标准壁面函数对近壁面进行处理,PISO 求解瞬态问题,采用二阶迎风离散方法。考虑到动量方程中,压力梯度与两相表面张力之间的平衡,采用隐式体积力求解方式增加求解精度。迭代步长0.01 s,每一步的最大迭代次数为50,残差设定10-3。
在无盲管的情况下,5 s 时前行油品的体积分数随主管段轴线的变化趋势见图3。将混油段体积分数为1%~99%的长度定为混油长度,为6.7 m。将管径、油品物性和油品流速,代入一维扩散理论推导的计算公式中。
式中:C为混油长度,m;a为修正系数,无量纲;Z为综合变量,无量纲;d为管道直径,m;L为管道长度,m;Repj为混合黏度下计算得到的雷诺数,无量纲。
经计算,Repj=1.65×105,a=1.25,d=0.508 m,Z=1.645 m,L=12 m,得到混油长度C=7.1 m,比模拟运行结果偏大。这是由于一维模型假定混油浓度曲线为对称分布,忽略了混油径向扩散的影响,同时顺序输送过程中油品物性受到管道参数及温度、压力的影响,这些变化均会影响混油的浓度分布及混油段长度。相对误差5.63%,满足工程精度需求,说明采用数值模拟对顺序输送混油过程进行模拟是可行的。
输油管道经济流速范围为1~2 m/s,在此取1.8 m/s,得到不同时间下6号截面的混油浓度分布(图4)。由于两种油品密度和黏度的差异,后行油品在t=5 s 时进入盲管段,此时后行油品在主管中已行进9 m,越过了盲管段。这是由于流经盲管时,贴近壁面处会形成涡流区主管具有一定的携带作用,偏流作用减弱。在t=17 s时,后行油品第一次到达盲管闭端,t=35 s时,后行油品由盲管闭端返回接口处,此时由于重力作用两种油品在接口处形成封闭交换流,混油机理为对流传递作用,流体特征高度接近管径的一半;35 s后,混油机理为湍流扩散作用,前行油品在盲管中被逐渐替换,这一时间远大于对流传递所需要的时间。图5 为7 号截面前行油品体积分数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在t=5 s时,前行油品的体积分数开始下降,在35 s 之前,体积分数下降较快,35 s 之后,体积分数下降缓慢,曲线斜率变缓且较之前更加平稳,表明混油机理了发生改变,与图4的浓度分布一致。
图3 5 s时主管轴线上的前行油品体积分数Fig.3 Forward oil volume fraction on the main axis at 5 s
图4 不同时间盲管段混油浓度分布Fig.4 Mixed oil concentration distribution in blind pipe section at different time
图5 7号截面前行油品体积分数变化Fig.5 Forward oil volume fraction change of Section 7
不同时间下5 号截面的混油浓度分布(图6)。两种油品在交界处出现了明显的分层现象,径向浓度分布不一致,后行油品的混油头以楔形方式从管道下方混入前行油品,随着时间的延长,混油段长度逐渐增加,两种油品的接触区域不断变大。在经过盲管后,由于主管流速较大(1.8 m/s),盲管流速较小(对流传递阶段为0.12 m/s,湍流扩散阶段速度更小),沿着盲管接口处会形成较长的混油拖尾。在主管段中,油品受湍流扩散、重力及浮力的影响,重力作用使混油段更长,浮力作用使拖尾分割成多个独立的混油段(图7)。
图6 不同时间下5号截面的混油浓度分布Fig.6 Mixed oil concentration distribution of Section 5 at different time
图7 50 s时后行油品的体积分数Fig.7 Trailing oil volume fraction at 50 s
输油管道的输量会根据实际工况发生改变,导致油品流速不一致,对不同流速下3号截面前行油品的体积分数进行统计(图8)。主管段混油变化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后行油品还未到达截面位置,前行油品的体积分数为1,当流速为0.5 m/s和2 m/s时,此阶段的持续时间分别为4 s和2 s;第二阶段,前行油品体积分数呈直线下降,曲线斜率较大,且流速越大曲线斜率越大,当流速为0.5 m/s和2 m/s 时,此阶段前行油品体积分数分别下降到38%和4%;第三阶段,前行油品体积分数呈缓慢下降,曲线斜率较小,且流速越大曲线斜率越小。因此,流速越大,雷诺数越大,油品的替换速度越快,后行油品对管壁残留混油的携带冲刷作用越强,产生的混油量和拖尾越少,混油段长度越短。
图8 3号截面前行油品体积分数变化Fig.8 Forward oil volume fraction change of Section 3
流速不仅会影响主管段的混油量,也会对盲管段的油品替换速度和拖尾长度产生影响,图9 为7号截面在不同流速下的混油浓度分布(50 s)。随着流速的增加,在相同时间内,盲管中后行油品的体积分数越来越小,前行油品的体积分数越来越大,说明油品替换速度越来越慢,与主管段的混油变化相反。这是由于在盲管与主管连接截面不变的情况下,尽管单位流量的油品携带能力没有变化,但因流速的增加,携带前行油品的时间变少,与盲管段进行湍流扩散的时间减少,油品替换速度减慢。
图9 7号截面在不同流速下的混油浓度分布(50 s)Fig.9 Mixed oil concentration distribution of Section 7 at different flow rates(50 s)
将盲管中前行油品的体积分数小于1%视为置换合格,对流速和油品替换时间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见图10。当流速超过1.5 m/s 时,盲管中油品替换速度大幅减小,替换时间大幅增加,在主管中会形成很长的混油段和拖尾。
在油气站场中,较多使用DN400~500 mm 管道,对应管道直径分别为0.406 m、0.457 m 和0.508 m,流速为1.5 m/s,模拟主管管径变化对7号截面前行油品体积分数的影响,结果见图11。主管管径越大,混油在径向方向上的速度越大,前行油品体积分数下降得越快,但对盲管段油品替换速度的影响有限。
图10 流速与油品替换时间的关系Fig.10 Relationship between flow rate and oil replacement time
图11 7号截面前行油品体积分数变化Fig.11 Forward oil volume fraction change of Section 7
在旁通管路中设置单流阀,单流阀与主管之间的距离则为盲管段长度,设计中通常取1~10 倍的主管直径长度,流速为1.5 m/s,盲管中前行油品的体积分数小于1%视为置换合格,敏感性分析见图12。当盲管超过4倍的主管管径时,油品替换时间大幅增加,通过统计,后行油品第一次到达盲管闭端的时间见表2。从表2 可以看出,对流传递阶段的流速均为0.13~0.16 m/s,变化不大,但后行油品替换盲管前行油品的时间却不断增加,说明盲管长度超过4d时,涡流区顶部的速度分量沿轴向和径向方向分解,使涡流区不断扩大,湍流扩散作用对油品替换的影响减弱,此时越靠近盲管闭端前行油品越难与后行油品发生湍流扩散。
表2 后行油品第一次到达盲管闭端的时间Tab.2 First time of trailing oil reaches the closed end of the blind pipe
根据上述模拟,流速和盲管长度对混油长度的计算影响较大,主管直径对混油长度的计算影响有限,图10、图12 曲线均呈幂指数分布。在此,考虑量纲的和谐性,结合量纲齐次定理,确定函数关系式为
式中:T为油品替换时间,s;v为油品流速,m/s;d为主管管径,m;A、B、C分别为拟合参数。
采用Origin 软件对替换时间、盲管长度、流速进行多元非线性拟合,拟合后的三维曲面见图13,相关系数R2=0.979 6,说明拟合程度较好,相关公式为
根据油品替换时间与流速可计算真实混油长度。GB50235—2014《输油管道工程设规范》中采用了Austin的经验公式计算混油长度,但条文说明也提到该公式没有考虑分输或管径变化引起的混油量。虽然在盲管段中的油品替换时间较长,但根据图8 结果,除低流速(0.5 m/s)外,其余流速下主管中前行油品的体积分数在9 s后均小于1%,即9 s后虽然盲管中还有前行油品不断流出,但对于混油切割及油品质量的影响可忽略[7-9]。
因此,对Austin的经验公式进行修正,当混油雷诺数Re大于临界雷诺数Relj时
图13 拟合后的三维曲面Fig.13 3D curved surface figure after fitting
当混油雷诺数Re小于临界雷诺数Relj时
式中:C为混油长度,m;d为管道直径,m;L为管道长度,m;Re为混油雷诺数,无量纲;v为油品流速,m/s;M为盲管数量。
(1)采用CFD 的方式对原油顺序输送进行了数值模拟,盲管段的混油机理为对流传递和湍流扩散作用,其中前者作用时间较短,流体特征高度接近管径的一半;后者作用时间较长,在主管中形成较长的混油拖尾。
(2)流速和盲管长度对混油长度的计算影响较大,主管直径对混油长度的影响有限。
(3)流速越大,主管段中油品的替换速度越快,混油量越少,盲管段与主管段的混油变化相反。为减少盲管段对混油的影响,流速不应超过1.5 m/s,盲管长度不应超过主管直径的4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