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岁以上脑卒中高危居民颈动脉斑块形成及中重度狭窄的危险因素

2021-05-21 07:48范福玲陈月琴赵美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21年10期
关键词:生活习惯中重度颈动脉

范福玲 陈月琴 赵美

(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护理系,河南 漯河 462000)

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速、饮食结构的改变,脑卒中的发病率呈明显上升的趋势〔1〕。据报道脑卒中已成为我国人疾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2〕,脑卒中不仅发病率、复发率、死亡率高,还造成约3/4的患者遗留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给患者造成了极大的躯体病痛及精神压力,也严重影响了患者及其家属的生活质量〔3,4〕。相较于其他类型的脑卒中而言,颈动脉及颅内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脑梗死是脑卒中患病率最高的一种类型〔5,6〕,现在临床上对于脑卒中的筛查缺乏针对性,尤其是对于颈动脉的筛查重视程度不够。本研究通过筛查40岁以上脑卒中高危居民500例,以此分析脑卒中高危人群颈动脉斑块形成及中重度狭窄的危险因素。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抽取2019年1~7月符合调查漯河市区居民脑卒中高危人员500例。入选标准:①年龄≥40岁的居民;②既往有脑卒中史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病史者;③含有以下8种因素中的3种及3种以上者:高血压、房颤或板模性心脏病、吸烟、血脂异常、糖尿病、体育锻炼很少或轻体力劳动者、明显超重、脑卒中家族史〔7〕。排除标准:①语言、意识、精神及认知异常的患者;②心、肺、肝等原发性疾病及癫痫等疾病患者;③不能配合研究完成资料收集的患者。

1.2方法

1.2.1颈部血管超声检查方法 检查仪器为飞利浦iU22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参数设置为线阵探头频率9~3 MHz、凸阵探头5~2 MHz,对颈总动脉起始段至颈内动脉颅外远心段分别进行纵向、横向扫描,仔细观察各动脉支,记录斑块情况,记录收缩期峰值流速(PSV)、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DV)、阻力指数(RI)并计算狭窄程度。

1.2.2研究方法 分别按照年龄、体重指数、不同生活习惯、不同基础疾病分组,比较组间颈动脉斑块形成及中重度狭窄例数的分布及区别。年龄分组方法按照10岁一段进行划分。体重指数分组方法:过轻组(体重指数<18.5 kg/m2),适中组(体重指数18.5~24.9 kg/m2),过重组(体重指数25.0~29.9 kg/m2),肥胖组(体重指数30.0~35.0 kg/m2),非常肥胖组(体重指数>35.0 kg/m2)。生活习惯分组方法按照是否吸烟、是否饮酒进行划分。基础疾病按照是否有基础疾病及合并几种疾病分组。

1.3评判标准 内膜-中层厚度(IMT):正常IMT值应<1.0 mm,IMT≥1.0 mm且<1.2 mm为内膜增厚、1.2~1.4 mm为斑块形成、IMT>1.4 mm为颈动脉狭窄〔8〕。颈动脉轻度狭窄:内径减少<50%,中度狭窄:内径减少51%~70%,重度狭窄:内径减少71%~99%〔9〕。

1.4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21.0软件进行χ2检验,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2 结 果

2.1颈动脉斑块形成及中重度狭窄情况 500例研究对象中,斑块形成183例(36.6%),颈动脉狭窄31例(6.2%),其中颈动脉中重度狭窄患者23例(4.6%)。

2.2不同年龄组中颈动脉斑块形成及中重度狭窄情况 不同年龄研究对象的颈动脉斑块形成率及中重度狭窄率比较,差异均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年龄增长研究对象的颈动脉斑块形成率及中重度狭窄率逐渐升高。见表1。

表1 不同年龄组中颈动脉斑块形成及中重度狭窄情况比较〔n(%)〕

2.3不同体重指数组中颈动脉斑块形成及中重度狭窄情况 不同体重指数研究对象的颈动脉斑块形成率及中重度狭窄率比较,差异均统计学意义(P<0.05),除过轻组外,随着体重指数增长研究对象的颈动脉斑块形成率及中重度狭窄率逐渐升高。见表2。

2.4不同生活习惯组中颈动脉斑块形成及中重度狭窄情况 不同生活习惯研究对象的颈动脉斑块形成率及中重度狭窄率比较,差异均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不良生活习惯增多、颈动脉斑块形成率及中重度狭窄率升高。见表3。

表2 不同体重指数组中颈动脉斑块形成及中重度狭窄情况比较〔n(%)〕

2.5不同基础疾病组中颈动脉斑块形成及中重度狭窄情况 不同基础疾病研究对象的颈动脉斑块形成率及中重度狭窄率比较,差异均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基础疾病增加研究对象的中重度狭窄率逐渐升高;除患4种基础疾病组外,随着基础疾病增加研究对象颈动脉斑块形成率逐渐升高。见表4。

表3 不同生活习惯组中颈动脉斑块形成及中重度狭窄情况比较〔n(%)〕

表4 不同基础疾病组中颈动脉斑块形成及中重度狭窄情况比较〔n(%)〕

2.6颈动脉斑块形成及中重度狭窄危险因素分析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颈动脉斑块形成、中重度狭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均提示年龄、体重指数、生活习惯、基础疾病是危险因素(P<0.05)。见表5、表6。

表5 颈动脉斑块形成危险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表6 颈动脉中重度狭窄危险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3 讨 论

患者年龄的增长会引起颈动脉血管壁发生生理性变化,动脉管壁变硬变厚,动脉弹性和缓冲能力下降,促使硬化斑块形成,管腔狭窄甚至闭塞〔10〕。有研究显示49~70岁为脑卒中高危居民颈动脉斑块形成及中重度狭窄的高峰期〔11〕,本研究证实基于资料研究40岁以上脑卒中高危居民颈动脉斑块形成及中重度狭窄发生状况,韩佳颖等〔12〕研究提示随着年龄增长,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性增加,其数据显示年龄≥60岁患者颈动脉易损斑块多于年龄≤59岁患者,年龄≥80岁患者管腔重度狭窄比例最高,这支持了本研究中关于年龄是颈动脉斑块形成及中重度狭窄发生危险因素的成立。肥胖患者体内脂肪细胞显著增多,促进炎性细胞因子释放,改变机体炎症状态,而动脉粥样斑块及硬化的发展是一个慢性炎症过程,国内外均有研究提示随着体重指数升高,特别是具有脑卒中相关危险因素的人群,发生颈动脉粥样斑块的风险也明显升高〔13,14〕。有研究显示易引起脑卒中的常见因素中,不良的生活习惯中如吸烟和饮酒所占比例也较大,分别达到12.5%、10.1%〔15〕,长期吸烟会一定程度上损伤血管内膜,长期饮酒会导致脂代谢、糖耐量异常,促使颈动脉斑块的形成和狭窄的发生〔16,17〕。有研究提示罹患冠心病或者是下肢动脉血管组织疾病是临床中诱导患者发生颈动脉血管组织狭窄性病变的重要危险因素〔18〕,牛琳〔19〕研究提示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高脂血症等是脑卒中高危人群形成颈动脉斑块或狭窄的主要危险因素,而合并基础疾病的种类越多,给颈动脉血管带来损伤的可能性越高,并且基础疾病种类多的患者机体自身修复能力也越差,颈动脉斑块形成及中重度狭窄发生率会更高,对患者身体健康及生命造成严重威胁,需要对其引起重视,共同预防。

综上,40岁以上脑卒中高危居民颈动脉斑块形成及中重度狭窄的危险因素相一致,受到年龄、体重指数、生活习惯、基础疾病的影响,临床工作者应该加强对40岁以上脑卒中高危居民进行颈动脉斑块形成及中重度狭窄筛查重要性的认识,以提高颈动脉斑块形成及中重度狭窄的预防与控制水平。

猜你喜欢
生活习惯中重度颈动脉
大学生生活习惯对胃病的影响
当心!这些生活习惯 正在摧毁你的听力
探讨Scarf截骨术治疗中重度拇外翻的疗效
中重度宫腔粘连术后预防宫腔粘连的临床分析
三维超声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前的应用价值
脑微出血与颈动脉狭窄的相关性分析
提升血液与血管力的10个生活习惯!
中重度颈脊髓压迫患者术前术后MRI研究
Ustekinuma b 治疗中重度斑块状银屑病的系统评价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