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必宏,杨文广,瞿一新,周英,潘胜莲,宋丰军,王庆来
(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温州中医院,温州 325000)
良性前列腺增生(benigh prostatic hyperplasia,BPH)是中老年男性中较为常见的男科病。在受凉、憋尿或饮酒及服用某些药物等情况下,引起机体交感神经兴奋后,容易发生痛苦而不能自行有效排出尿液、排空膀胱为特征的尿潴留(urinary retention, UR),进而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且急性UR往往需紧急处理。临床主要措施有热敷、按摩、敷脐、导尿、穿刺抽尿等,其中最为常用的是留置导尿管,留置导尿3~7 d需试行拔除,但拔管后效果很多情况下并不十分理想,对于一些患者无法留置导尿管的则往往需要采用创伤性较大穿刺抽尿法[1-3]。前列腺增生可引起局部充血、肿胀等炎症反应,进而压迫尿道,导致尿潴留的发生,针灸疗法具有疏经通络的作用,可减轻和消除炎症,在以往的研究报道和临床经验总结中发现,针灸疗法在慢性前列腺炎的治疗中治愈率、总有效率与常规口服西药比较具有一定的优势[4]。电热针将针刺、灸法、热敷等效果有机结合,能够发挥更好的临床疗效,此次研究采用电热针治疗BPH的UR,并与口服常规西药相比较,现报道如下。
90例受试者均来自于2018年6月至2019年11月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温州中医院住院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1:1随机分入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45例。两组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分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详见表1。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s)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s)
组别 例数 年龄(岁) 病程(年) IPSS评分(分) 前列腺体积(cm3)对照组 45 63±8 4.24±1.21 14.31±3.83 48.15±8.37试验组 45 61±8 4.16±1.18 14.42±3.75 47.67±7.68
参照《良性前列腺增生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试行版)》[5]中的有关诊断标准。①既往有 BPH病史,尿流变细、排尿延时、夜尿频多和射程变短;②突发排尿困难和小腹胀痛;③直肠指检前列腺增生Ⅱ~Ⅲ度,表面光滑未触及结节,中央沟变浅或消失;④超声检查前列腺增生,UR,未见结节;⑤UR,膀胱内尿液超过正常膀胱容量,且不能自行有效排出体外,多在慢性排尿困难基础上突然加重。
①年龄 50~75岁;②符合诊断标准;③依从性较好,能够自述病史,配合完成研究有关的检查及治疗;④理解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自愿参加试验。
①前列腺癌、结核等病变患者;②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患者;③泌尿系统手术病史、尿道畸形、狭窄患者;④严重的不稳定的心脑血管疾病、造血系统、精神类疾病等不适宜进行有关治疗和检查患者。
予常规口服西药甲磺酸多沙唑嗪缓释片(辉瑞制药有限公司,注册证号 H20140367),每晚睡前服用;非那雄胺(默沙东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 J20120071),每晚睡前服用。连续治疗14 d。
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予电热针治疗。取中极、关元、气海、水道(双侧)。受试者取仰卧位,下腹部穴区皮肤常规消毒,取0.35 mm×75 mm一次性针灸针快速透皮刺入 1.5~2.5寸,得气后接电热针治疗仪(北京华针圣科技发展有限公司DRZ-1),电流强度为60 mA,持续 30 min,以受试者温热舒适、有酸麻重胀感能耐受为度,每日1次。连续治疗14 d。
观察治疗前后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6]、超声检测前列腺的体积,治疗后膀胱残余尿量、导尿管留置时间、拔管成功率。IPSS包括排尿不尽感、2 h再次排尿、排尿中断或开始多次、尿急、尿线变细、排尿费力、夜尿频多7项;根据发生频率计算分别赋予轻度0~7分,中度8~19分,重度20~35分。
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比较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受试者均按既定要求完成14 d治疗及相关检查和随访,无失访及脱落病例。
3.3.1 两组治疗前后IPSS评分和前列腺体积比较
两组治疗后 IPSS评分和前列腺体积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试验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IPSS和前列腺体积比较 (±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IPSS和前列腺体积比较 (±s)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1)P<0.05;与对照组比较2)P<0.05
组别 例数 IPSS(分) 前列腺体积(cm3)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45 14.31±3.83 9.34±2.101) 45.28±8.41 36.57±6.981)试验组 45 14.42±3.75 6.95±1.871)2) 44.76±7.66 32.86±7.451)2)
3.3.2 两组治疗后膀胱残余尿量、导尿管留置时间和拔管成功率比较
试验组治疗后残余尿量、导尿管留置时间和拔管成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后膀胱残余尿量、导尿管留置时间和拔管成功率比较
尿潴留(UR)为良性前列腺增生症(BPH)最为常见的症状之一,由于增生引起膀胱颈部出口狭窄梗阻,进而压迫尿道,使膀胱逼尿肌功能障碍失代偿,终致收缩无力,排尿不畅,残余增多,引发UR[7-9]。BPH的UR患者临床上一般首先会用留置导尿来对症处理,而留置导尿管可引起泌尿系感染、漏尿、膀胱异物等诸多并发症,甚至会有排尿冲动减弱,逼尿肌功能下降,产生排尿依赖,将会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而此类患者约三分之一需要手术治疗,但中老年患者多数伴有基础疾病,如循环系统、内分泌系统异常等,难以耐受手术治疗和诸多后遗症,故对此类患者多采用保守治疗[10-12]。BPH的UR的具体发病机制尚待进一步研究,目前保守治疗主要有肾上腺α受体阻滞剂、抗雄性激素制剂及雌激素等治疗[13-14]。本试验采用甲磺酸多沙唑嗪为长效α1受体阻滞剂,作用于膀胱颈平滑肌和前列腺α1肾上腺素受体,使前列腺及其包膜、膀胱颈平滑肌松弛,减低膀胱尿道阻力,减轻BPH增生导致的阻塞症状。非那雄胺为睾酮代谢成为雄激素二氢睾丸酮过程中细胞内酶Ⅱ型5a还原酶特异性抑制剂,可使增生的前列腺腺体缩小,进而改善排尿等一系列临床症状。两药合用有一定临床疗效,但在停药后症状很容易复发,对于中老年高发人群,可能无法耐受长期服药潜在的毒副作用和不良反应。故本研究充分发挥中医学非药物疗法独特优势,探索电热针联合常规口服西药治疗以提高疗效、缩短疗程。
中医学认为,BPH的UR属“癃闭”范畴,“癃”为小便不利点滴而出,“闭”为小便不通点滴不出,合称为癃闭,以排尿难,尿量少,甚则闭塞不通为主症。癃闭首见《素问·五常政大论》,“其病癃闭,邪伤肾也”“酸走筋,多食之,令人癃”,指出病因可为外邪伤肾,或饮食不节,病位在膀胱,为膀胱、三焦气化不利所致。隋唐有医家认为癃闭乃肾与膀胱有热,“热气大盛”则“小便不利”。元代朱丹溪指出病因有气虚、血虚、痰湿、实热等。现代医家多数认为癃闭与肺气气壅、脾气不升、肝郁肾虚、湿热蕴结及尿路阻塞等有关,病位在膀胱,与三焦、肺、脾、肾密切相关,须补虚泻实辨证论治[15-16]。结合本试验实际情况,受试者平均年龄超过 60岁,年老体衰,脾肾亏虚,命门火衰,膀胱不得温煦,州都气化不及,小便不利,治宜补肾健脾、温阳利水,气化得行则小便自通。针灸疗法依据中医经络理论,通过刺激经络腧穴疏通经络来调整脏腑功能。现代研究发现针刺可调节大脑皮层与内脏神经功能,刺激排尿中枢,可使膀胱逼尿肌收缩,内括约肌开放,引发排尿,有利于减轻和消除前列腺的水肿和充血情况,使受压狭窄的尿道逐渐恢复畅通[17-18]。
本试验结合现代研究和临床经验总结,在口服常规西药基础上采用电热针治疗BPH的UR,中西医结合标本兼治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电热针是根据燔针刺的理论,结合现代技术研制的兼具针刺、温针、火针、艾灸等特点的新型针具,相比传统温针、火针、艾灸疗法治疗的温度稳定持久,且操作相对简便更加安全和环保[19]。本试验以下腹部局部取穴为主,均为BPH、UR治疗常用要穴,中极为膀胱募穴,可清湿热、利膀胱;气海穴可补元气、通利下焦、行气散滞;关元穴可固本培元、温肾补阳;水道穴可利水道、通小便。诸穴合用加电热针治疗使热辐射效应更加集中深入体内直达病灶,起到温阳利水、行气活血、舒筋通络的功效,可改善局部组织循环和代谢水平,加速代谢产物、炎性物质等清除和组织水肿消退,促进肌肉舒缩功能恢复,从而快速有效地缓解BPH的UR临床症状和体征[20-21]。
综上所述,电热针治疗BPH的UR安全简便,可有效改善IPSS评分、前列腺体积、膀胱残余尿量、留置导尿管时间、拔管成功率,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