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欢
作为教师,我每天感受着幼儿的真、善、美,也充分了解到幼儿对事物的发现和表达大多来自不同的生活情境。比如,生活中有些事情会给幼儿带来情感上的波澜,教师能够敏锐地捕捉到吗?幼儿会怎样表达情绪情感呢?教师如何支持幼儿利用艺术活动表达情绪情感呢?
一、“一团乱”作品
这天,我同往常一样,与大班幼儿分享他们的记录。我在晓晓的记录本上看到了一件涂鸦作品(见图1),感受到晓晓画画时的“用力”,也能清晰地看到线条的“杂乱”。我马上去观察晓晓,发现她情绪不佳,这对于爱笑的她来说不太常见。
反思与跟进:
我结合晓晓的情绪反应以及对晓晓个性的了解,猜测晓晓的表达背后可能隐藏着“故事”,这或许是我了解她内心情绪感受的契机,能够让我进一步倾听她的想法,分析她想要表达的意思。考虑到情绪是内敛的,成人要尊重幼儿表达的意愿,我决定选择一个合适的时机与晓晓聊一聊。
二、一幅连环画
自由活动时间,我悄悄向晓晓使眼色,然后走到一个角落,晓晓好奇地跟了过来。我微笑着轻声地问:“晓晓,你愿意和我说说话吗?”晓晓轻声地回答:“老师,我心里有点乱乱的。”“哦,心里觉得乱乱的?”我点点头说,“我有时也会有这种感觉。”晓晓说:“是啊,就是很乱的。”我指着她“一团乱”的作品问:“这个线条是表示什么呢?”晓晓说:“就是表示乱啊,乱糟糟的一团。”我问:“你是用线条的乱来表示你心里的乱,是吗?”晓晓点点头。我又问:“你愿意和我说说为什么心里有点乱吗?”晓晓不好意思了。我说:“没关系,你愿意告诉我,我就听,不愿意说也没关系哦!”晓晓说:“那我还是告诉你吧。”我耐心地听她讲完后,又鼓励道:“谢谢你愿意告诉我,让我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你还可以试着画下来,这会很有趣哦。”晓晓说:“那我现在就去畫!”
在我的鼓励下,晓晓自己用绘画记录下了完整的故事(见图2)。左上图,画面中的晓晓因为弄坏了妈妈的花,让妈妈的头顶上冒出了黑色的团团(可能是用烟表示生气)。右上图,晓晓很伤心(用破裂的心表示),低下了头。左下图,晓晓心里非常乱,不清楚自己是什么心情了。右下图,妈妈非常生气,变成了火。
反思与跟进:
为了让晓晓释放紧张的情绪,我选择在自由活动时间,在相对安静、不易被打扰的角落与晓晓开展个别交流。与晓晓交谈时,我始终面带微笑,轻声说话,仔细倾听,随着她的话语点头、应和,表达我的关爱、接纳,给她安全感。我尽可能用温柔的语气、试探的口吻引发她表达的意愿,然后用肯定的语言重复她的表述,并提出开放性问题引发她积极思考。
晓晓用连环画的形式完整地记录了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呈现了自己的情绪变化过程。从画面上看,晓晓既有非常具象的表达,例如,对人物、事件等的刻画(妈妈、晓晓、小花、花坏了等),又有非常抽象的表达,例如,妈妈头上的火焰、心碎的裂痕符号以及“一团乱”的画面。晓晓对于情感与线条之间的关系表述得清晰明了,说明晓晓能够注意到线条是如何与人的感觉和想法联系的,并能用线条表达特定的想法和感情,达到特定的视觉效果。
幼儿的情绪感受具有不确定性、随机性,有时教师很难理解他们的表达。晓晓能用线条的“乱”来表达她看到妈妈生气后自己内心的“不愉快”,非常直观地展现了自己的情绪感受。我希望通过支持晓晓进行艺术表达,充分理解她的情绪,让她感受到一个人有负面情绪是正常且自然的事。
三、一次名画欣赏会
那天晚上,我也向晓晓的妈妈询问了情况,她妈妈和我约定先探探晓晓的想法,再和晓晓聊一聊。
第二天,我看到晓晓在翻阅绘本《妈妈生气了》,便不动声色地提供了其他与情绪表达有关的名画,我很想了解晓晓对名画中蕴含的情绪表达的感受。我问:“晓晓,你看看这些作品可能表达的是什么意思?”晓晓对这些画作感到好奇,她看了一会儿,说出了自己的感受:“这个人看上去很伤心。”“这个人低着头,这个点有点像眼泪。”“这个人半边的脸开心,半边的脸难过。”……我继续问:“这些作品中是用什么来表示伤心的呢?”晓晓也表达了自己的理解。这天,我和晓晓一起欣赏作品,阅读绘本,谈论感受。最后,我告诉晓晓,表达情绪的方式很多,这些作品既表达了画家自己的感受,也让别人感受到自己与画家有相同的情感。
反思与跟进:
我发现晓晓是能理解其他艺术作品中的情感表达的。当我与晓晓一起欣赏有关情感表达的图画书时,她能感受多样的情感表达方式以及情感与事件的密切关系。接着,我与晓晓一同欣赏画作,一起谈论画作中最吸引人的部分,用问题“可能是什么意思”来激发她的想象,并引导她关注画面中的细节。在这一阶段,我与晓晓的互动重在“延展”,即通过引入名画来延展她的兴趣,让艺术元素与“情感”的联系更加紧密。我发现,由于我为晓晓提供了情感表达方面的经验和心理上的支持,晓晓对于艺术表达产生了兴趣,但是,我后续并不会催促她一定要表达什么以及在什么时间表达,我会尊重她的表达意愿,关注她的情感态度和行为表现。
当然,孩子的情绪问题还是我最为关注的,让孩子们将消极情绪画出来也是积极应对消极情绪的一种方式。如果成人能够鼓励孩子们将消极情绪表达出来,不仅能更好地理解他们的情绪,而且能为他们提供适宜的支持。
回顾和晓晓的整个互动过程,有一些问题始终萦绕在我的脑海里:班里其他孩子有表达意愿吗?孩子们的情绪感受和情感表达会一样吗?孩子们的情感表达中还会有哪些艺术元素呢?
四、一场小画展
在征得晓晓的同意后,我在班级活动室的“小画廊”中展示了晓晓的连环画。我想利用“小画展”观察类似“妈妈生气了”的日常生活情景是否会引发其他幼儿的共鸣。
“小画展”期间,我确立了“观察其他幼儿行为表现”的目标,并明确观察的要点:第一,观察哪些幼儿去看了,哪些幼儿经常去看,旨在了解幼儿对画作的兴趣,关注他们的行为,并为支持他们的表达做好准备;第二,观察幼儿看了什么,看了多久,对什么感兴趣,旨在了解幼儿对艺术元素、生活情境的关注,为下一步与幼儿互动做好准备。
在开办“小画展”的几天里,其他幼儿常常自发地与晓晓交谈,听她讲故事,所以他们知道晓晓画的是妈妈生气的事情。在此基础上,我问那些在观看的幼儿:“谁愿意来说说自己看到晓晓的画后的感受?”孩子们纷纷表达自己的感受:“我感觉很热,好像有火一样。”“我觉得妈妈生气的时候很恐怖,就好像恐龙一样。”“我感到害怕,因为那时候妈妈太凶了。”“太响的声音,会让我想要逃跑。”此后,我看到陆续有不少孩子去关注晓晓的作品,我还听到了他们的谈论:“我妈妈也生气啊!”“我妈妈还打我呢!”“上次我没弹钢琴,结果我妈妈就生气了!”“我的心也碎了。”……看来,对于幼儿来说,“妈妈生气了”是一个共同的话题,他们讨论得十分投入,交流着妈妈生气的各种表现及其原因,对于晓晓的遭遇感同身受。
反思与跟进:
在“小画展”活动中,我尝试用“谁愿意来说说自己看到晓晓的画后的感受”这一问题来激发班里其他幼儿大胆表达对“作品”的感受,从而引发幼儿对生活情境的讨论。“小画展”让幼儿关注晓晓的作品,晓晓的“艺术表征”又引发了其他幼儿间的思维碰撞。生活中,几乎每个幼儿都有“妈妈生气了”的实际体验,虽然每个幼儿对这件事有不同的理解,但情绪感受是可以相互传递的,他们可以通过互动和讨论,理解他人的“情绪故事”,解读他人的艺术表达。
在此阶段,我有意识地去寻找对晓晓作品感兴趣的幼儿,试图帮助他们建立生活和艺术之间的联系,找到他们感兴趣的“艺术元素”,并鼓励他们自由地表达。在幼儿发现同伴画作中的情感表达和艺术表征后,我希望有兴趣、有意愿的幼儿能基于对生活的观察、思考和想象,自由表达对人、物、事件的感受。而对没有兴趣的幼儿,我会尊重他们的意愿,耐心等待,并不强求。
五、一群“艺术家”
我将之前讨论“妈妈生气了”时有感而发的幼儿聚在一起,鼓励他们进一步交流自己的感受。之后,他们便自发地画出了自己的作品,我饶有兴趣地请他们逐一解读自己作品,并做了记录。康康说:“我上次就是这种乱乱的感觉,就像脑袋里有很多线,不知道该怎么办。”(见图3)缪缪说:“爸爸生气的时候觉得我都是错的,但我觉得自己是对的,我就用‘××表示爸爸的话,用‘√表示我的想法。你看爸爸的手像不像一把小手枪?”(见图4)琪琪说:“妈妈就像一条喷火龙,我要快点坐着车逃跑。”(见图5)杜杜说:“一团火正在向我扑来,还有妈妈血红血红的眼睛,太可怕了。”(见图6)好好说:“我每次弹不好琴、不肯练就哭。我的手一只是长的,一只是短的,我就像在一个房间里出不来一样。”(见图7)……
我发现幼儿自由表达的作品都非常真实、精彩,他们天生就是艺术家。此后,不断有“小画家”用绘画来表达自己的故事,他们的艺术创造还在继续……
反思与跟进:
在这个过程中,我仅仅作为话题的“开启者”,并不直接参与讨论。我将幼儿的话语完整地记录下来,借此了解他们各自不同的想法。接下来,我准备跟进观察,为有创作愿望的幼儿提供充足的创作时间,让他们进一步探索和发现。
六、回顾与小结
1.深入幼儿的生活话题
情绪是按照“某种具体的方式去行动的冲动”状态,它往往源于幼儿的生活经历。教师在了解了幼儿的各种生活经历后,要鼓励幼儿说出自己的故事,逐渐深入话题,并引导幼儿运用艺术的方式来充分表达情绪情感。事实上,只有当话题讨论越来越深入时,幼儿才能充分地去感知,他们的表达才会更真实、更鲜活。
2.促进幼儿主动学习、相互学习
教师作为观察者和支持者,要思考如何让幼儿更愿意表达,如何让幼儿的艺术发现更多元、艺术表达更丰富。除了提供相应的材料支持,教师还要促进幼儿主动学习。虽然每个幼儿的情绪体验各不相同,但他们对某些事件也会“感同身受”。所以,除了关注个体外,教师可以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支持幼儿相互学习。
3.尊重每个幼儿的内心感受
情感能够成为幼儿艺术创作的催化剂,它让幼儿的发现与表达更直观、更生动。教师尊重每个幼儿的内心感受,努力通过观察客观地分析幼儿的表现,理解幼儿的情感表达。也正有了这样的情感,让教师的心因为幼儿的发现和表达而变得更加柔软,让艺术变得更加有温度、有故事、有创意。
4.个性化地支持幼儿的艺术表达
教师接纳幼儿“一团乱”作品,从中探寻幼儿的意图,支持幼儿表达已有经验。关注幼儿的情绪感受,支持幼儿通过感官以及对材料的积极探索,表达自己的感受和经验,就是促进幼儿自主学习的过程。教师在支持幼儿发现和表达情绪时,要基于个体的不同生活情境、不同意愿、不同气质类型予以温和地延展,而不是“一刀切”地统一引导、统一评价。
幼兒年龄尚小,他们的情感表征常常充满主观性、想象和创造性,教师需独具慧眼,接纳幼儿的各种表达,更多地关注幼儿那些来源于生活的真实感受和体验。每一个生活细节都可能成为幼儿艺术创作的原点,也都可能成为另一个精彩的“一团乱”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