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接经法佐治气虚血瘀型中风恢复期肢体麻木35 例

2021-05-20 07:18赵鑫宇马莉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21年4期
关键词:麻木感井穴麻木

赵鑫宇,马莉

1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黑龙江哈尔滨 150040

2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040

中风也称脑卒中,是一种突发的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我国每年存活的600 万~700 万脑血管病患者中有80%留有中风后遗症,给社会和家庭造成了沉重的负担[1]。肢体麻木是中风恢复期常见的后遗症之一,其发生率约为20%[2]。主要表现为偏身肢体麻木,可伴有疼痛、触电感、针刺感、蚁行感等肢体感觉障碍。本病与恢复期偏瘫相比,病程更长且治疗难度更大。患者承受着巨大的心理负担及精神压力,容易诱发失眠、焦虑、抑郁等疾病发生[3,4]。如不及时治疗,会增加患者继发脑血管疾病的风险。临床中针对麻木的治疗,效果并不理想,并且对于脑卒中后的治疗大多重运动轻感觉,而感觉障碍的存在往往又对运动障碍的恢复造成阻碍[5,6]。因此探求安全有效的方法治疗本病,成为脑卒中康复治疗的重点及难点。西医治疗方法较单一,多采取神经营养为主的药物干预。中医学治疗本病手段众多、疗效各异,有待进一步探索发掘。本研究探讨运用大接经法辅助治疗气虚血瘀型中风恢复期肢体麻木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

1 入组标准

1.1 诊断标准 ①西医诊断标准符合《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7]中脑出血及脑梗死的诊断标准。②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8]制定。诊断为中风,中经络,辨证为气虚血瘀证:半身不遂,肢体软弱,偏身麻木,口眼㖞斜,语謇,面色淡白,气短乏力,心悸自汗,舌质暗淡,苔薄白或白腻,脉细缓或细涩。

1.2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中西医诊断标准,中风后首次出现肢体麻木;②可伴有针刺、触电、蚁行感等异常感觉;③经影像学检查证实;④年龄40 ~70 岁之间,中风病程在2 周~6 个月之间(恢复期);⑤神志清楚,沟通及表达能力正常;⑥经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

1.3 排除标准 ①因其他原因导致肢体麻木者;②严重原发性疾病或癫痫、精神病患者;③皮肤病或不能耐受针刺者;④哺乳期或妊娠期患者。

1.4 剔除及脱落标准 ①依从性差患者;②临床数据资料丢失或不全;③失访、自行要求退出者。

2 一般资料

收集2017 年10 月-2019 年09 月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针灸二科病房收治的气虚血瘀型中风恢复期肢体麻木患者70 例。根据就诊顺序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35 例。治疗组中男16 例,女19 例;年龄42 ~67岁,平均(55.16±8.44)岁;病程14 ~148d,平均(70.81±27.46)d;脑梗死26 例,脑出血9 例;上肢麻木15 例,下肢麻木13 例,同侧上下肢麻木7 例。对照组中男18 例,女17 例;年龄45 ~68岁,平均(57.24±7.16)岁;病程20 ~155 d,平均(76.35±30.27)d;脑梗死24 例,脑出血11 例;上肢麻木12 例,下肢麻木14 例,同侧上下肢麻木9 例。2 组性别、年龄、病程、病种、麻木部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3 治疗方法

3.1 对照组 给予传统治疗:①根据病情及病种不同,针对性予药物营养脑神经、改善脑代谢等,积极预防控制危险因素。②根据病情予肢体功能训练、平衡训练、吞咽及言语功能锻炼、理疗等。③补阳还五汤加减口服。方药组成:黄芪30g,赤芍、当归、红花、桃仁各15g,地龙、川芎、甘草各10g,随证适量加减。伴有眩晕加天麻、钩藤,便秘加大黄、火麻仁,失眠加炒酸枣仁,气虚较甚加党参,瘀血较重可加水蛭、虻虫等虫类。1 剂/d,水煎300ml 分早晚两次空腹温服(脾胃虚弱者饭后服用)。④常规针刺治疗。取穴:百会透曲鬓;上肢:肩髃、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下肢:阳陵泉、三阴交、解溪、太冲;根据证型配以气海、血海、足三里(体针均取患侧)。操作:常规消毒,取0.35mm×40mm华佗牌一次性无菌针灸针,沿头皮15°~30°针刺至帽状腱膜下,由百会向健侧曲鬓方向分段刺入,并迅速捻转,200 转/min,每针捻转2min。余穴垂直快速进针,针刺得气后施以平补平泻法,留针40min。1次/d,每周连续治疗6 天,共治疗4 周。⑤结合患者心理特点给予必要的心理疏导,为患者答疑解惑。⑥嘱患者避风寒、慎饮食、调情志。

3.2 治疗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大接经法治疗。取穴:按照十二经脉流注顺序选取十二井穴,依次为少商、商阳、厉兑、隐白、少冲、少泽、至阴、涌泉、中冲、关冲、足窍阴、大敦。操作:首先定好穴位,常规无菌消毒,选用0.30mm×25mm 安迪牌一次性无菌针灸针,直刺0.1 ~0.2 寸,行捻转手法约10s 后出针。1 次/d,每次取一侧穴位,左、右两侧交替进行,每周连续治疗6 天,共治疗4 周。若患者血压高于180/100mmhg,须服用降压药将血压降至此水平以下或正常范围,才能运用大接经法针刺。

4 观察指标

4.1 数字麻木感积分[9]以一条10 cm 长的直线,两端分别代表无麻木感(0 分)和无法忍受的麻木感(10分),患者在直线相应位置做标记。

4.2 觉障碍评分[10]最高42 分,其中浅感觉20 分,本体觉16 分,皮层觉6 分,分数越低代表感觉障碍越重。

4.3 运动功能评分[11]总分100 分,共包括上肢33项,下肢17 项,分值与功能成正比。

4.4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12]包括进食、洗澡、修饰、穿衣、控制大小便、如厕、床椅转移、平地行走、上下楼梯10 个评估项目,总分100 分。分数越低代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越低。所有指标分别在治疗前后及治疗后3 个月对2 组患者进行记录。

4.5 临床疗效判定[8]治愈:麻木及伴随症状基本消失,或有轻微感觉异常;显效:麻木及伴随症状明显减轻,不会引发不快情绪,对生活无影响;有效:麻木症状减轻或范围缩小,伴随症状改善或缓解;无效:麻木症状无变化,伴随症状改善或无改善。

4.6 安全性观测 包括基本生命体征(体温、呼吸、脉搏、血压),是否出现晕针、滞针、断针、血肿等不良 事件。

5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21.0 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 检验,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 意义。

结 果

1 2 组患者治疗前后数字麻木感积分比较

治疗前2 组患者数字麻木感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2 组治疗后及治疗后3 个月随访时数字麻木感积分均明显下降(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治疗后及治疗后3 个月随访时数字麻木感积分均明显降低(P<0.05)。见表1。

表1 2 组患者治疗前后数字麻木感积分比较(±s)

表1 2 组患者治疗前后数字麻木感积分比较(±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1)P<0.05;与对照组同期比较,2)P<0.05。

组别例数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后3 个月对照组356.42±1.133.12±0.561)4.20±0.741)治疗组356.51±1.25 1.88±0.691)2) 2.35±0.511)2)

2 2 组患者治疗前后感觉障碍评分比较

2 组患者治疗前感觉障碍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2 组治疗后及治疗后3 个月随访时感觉障碍评分均明显升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治疗后及治疗后3 个月随访时感觉障碍评分均明显增加(P<0.05)。见表2。

表2 2 组患者治疗前后感觉障碍评分比较(±s)

表2 2 组患者治疗前后感觉障碍评分比较(±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1)P<0.05;与对照组同期比较,2)P<0.05。

组别 例数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后3 个月对照组 3521.23±3.34 31.41±4.551)27.79±4.141)治疗组 3520.92±3.53 36.38±4.821)2) 34.73±4.021)2)

3 2 组患者治疗前后运动功能评分比较

治疗前2 组患者运动功能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2 组治疗后及治疗后3 个月随访时运动功能评分均明显提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治疗后及治疗后3 个月随访时运动功能评分均明显增加(P<0.05)。见表3。

表3 2 组患者治疗前后运动功能评分比较(±s)

表3 2 组患者治疗前后运动功能评分比较(±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1)P<0.05;与对照组同期比较,2)P<0.05。

组别 例数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后3 个月对照组 3554.64±9.2570.57±8.831)67.89±8.041)治疗组 3554.12±9.34 79.31±9.391)2) 77.76±8.821)2)

4 2 组患者治疗前后BI 评分比较

2 组患者治疗前BI 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2 组治疗后及治疗后3 个月随访时BI 评分均明显升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治疗后及治疗后3 个月随访时BI 评分均明显提高(P<0.05)。见表4。

表4 2 组患者治疗前后BI 评分比较(±s)

表4 2 组患者治疗前后BI 评分比较(±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1)P<0.05;与对照组同期比较,2)P<0.05。

组别例数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后3 个月对照组3562.64±7.69 71.82±7.821)69.54±8.491)治疗组3563.07±8.01 80.43±8.361)2) 78.67±7.931)2)

5 2 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5。

表5 2 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6 安全性评估

试验过程中对照组中2 人起针后分别于合谷、足三里出现轻微青紫,治疗组1 人于太冲出现青紫。嘱患者24h 后热敷,7d 左右完全吸收。无其他不良事件发生,2 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讨 论

中风后肢体麻木是一种感觉障碍,现代医学认为是由于患者脑损伤后致使感觉传导通路受阻,无法完成神经冲动的正常传播。中医学对于本病没有明确病名,根据临床表现属于“麻木”“不仁”“麻廋”范畴。“麻”指肌肤感觉异常,如蚁行感、触电感,按之不止,搔之愈甚;“木”指肌肤感觉的缺失,按之不知、掐之不觉。关于其病机,多从气血立论[13]。汪机《医学原理·痹门》:“有气虚不能导血荣养筋脉而作麻木者”;《医林改错》云:“半身不达,亏损元气,是其本源……元气既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而瘀”,可见古代医家早已认识到“气虚血瘀”是中风后肢体麻木的病机关键。中风发病多有内伤积损的前提,加之病后体虚,邪气未去,正气未复,气虚无力推动血液运行,使瘀血形成,客于经络肌肤,发为麻木。本病恢复期以虚证为主,主要包括气虚与阴虚,血瘀是中风患者的基本证候,气虚血瘀是中风病最常见的临床证型[14]。故选取气虚血瘀型作为病例纳入证候以便更加客观的观察疗效。

大接经法是按经脉流注次序取十二井穴用以治疗中风偏枯的一种特殊配穴法。元代《卫生宝鉴·卷七》载 :“真定府临济寺赵僧判……患中风半身不遂……言语不出……六脉弦数……先以三化汤一两……次与至宝丹又刺十二井穴,以接经络,翌日不用绳络,能行步”。说明大接经法治疗中风有一定疗效。《内经·顺气一日分四时》:“藏主冬,冬刺井”,“病在脏者,取之井”,脏病可用井穴治疗[15]。中风病位在脑,与心肝脾肾密切相关,部分解释了井穴治疗中风病的原因。在中风恢复期,大接经法的早期运用与疗效成正相关,可能与其及早给予机体康复信息、促进脑功能重塑及代偿有关[16]。

《灵枢》:“经脉十二,络脉十五……所出为井……”,《类经》有载:“脉气由此而出,如井泉之发,其气正深也”,井者为源,为水之源头、十二经脉经气始发之处。针刺井穴能改变经气初始状态,从根本上激发脏腑经气。井穴作为十二经脉气血环流周天的重要节点,可以通其血气,调其营卫。《灵枢·动输》又言:“夫四末阴阳之会者,此气之大络也……故络绝则径通,四末解则气从合,相输如环”,意为四肢末端是气之大络,四末道路畅通对接气通经具有重要意义[17]。井穴为十二经脉的起止穴位,具有化瘀通脉的作用[18]。运用大接经法与本病血瘀络阻的病理机制相契合。大接经法可以激发大经中的正气,使正气渐复[19],通过对指端气血的交接,逐步调动全身大循环中的气血运行,从根本上解决气血运行不畅的难题,使经络得养,肢体麻木症状得以改善。

中风后肢体麻木以末梢处最为明显,选取位于四肢末端的井穴治疗,合乎近端取穴之意。井穴在“根结”理论中被认为是经脉之根,而结于头胸腹一定的部位,突出四肢部穴位对头部躯干具有远治作用。中医学重视整体观念,全息理论作为整体观念的延伸,与大接经法关系密切[20]。研究发现,四肢末端与大脑内的血流速度相似并且相互影响[21]。运用大接经法,通过指端微循环与脑微循环关系的建立,能从根本上解除中风患者脑内的致病原因,对脑部疾病产生更为直接的治疗作用[22]。杨佃会等[23]运用针刺十二井穴的方法,分别治疗中风恢复期轻型、普通型、重型患者,发现能明显改善每组患者的临床症状。韩为等[24]发现针刺井穴能明显改善血管的平均血流速度,激发其所在经脉的气血生成与运行。颅脑血运通畅,能促进新陈代谢,加速对病理产物的清除,使局部的生理生化发生良性转变,从而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25]。

运用大接经法治疗过程中,取患侧与健侧交替进行,是对重患侧轻健侧的传统针刺模式的改良。本病病程较长,日久患肢气血流通不畅,故借用左右经络互相影响的关系,以健侧调动患侧,激发患肢经气。且四肢末梢处血流丰富,出针时多出血,同时达到了放血疗法的治疗作用,瘀血得去,新血乃生,经络通畅,麻木得消。

大接经法摒弃了传统针刺时的久留针,且从肢末小关节入手,减轻了患者治疗时的心理负担,增强了与医者配合治疗疾病的信心。本次研究证实了大接经法治疗气虚血瘀型中风恢复期肢体麻木的有效性与安全性。研究结果显示,与传统治疗相比,加用大接经法对患者麻木症状、感觉、运动功能以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改善更为显著,临床疗效更明显;且在治疗后第3 个月随访时治疗组各项观察指标评分幅度变化均较对照组小,说明大接经法在远期疗效方面存在一定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麻木感井穴麻木
麻木
从“阴井木,阳井金”浅析井穴的主治
fMRI观察电刺激麻木感对正常人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
静息态fMRI观察电刺激诱发肢体持续麻木感
井穴刺络放血对中风大鼠缺血后脑水肿影响的实验研究※
不做政治麻木、办事糊涂的昏官
揉肩井,活肩颈
浮生一记
无题(2)
电针治愈右侧股外侧皮神经炎验案1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