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金波 童光磊 陈露露 易 昕 王羽辰 叶福玲
脑性瘫痪指发育中的胎儿或婴幼儿脑部非进行性损伤引起,持续存在的中枢性运动和姿势障碍以及活动受限症候群[1]。脑性瘫痪虽然以运动障碍为主,但经常合并非运动症状。我国脑瘫患者的认知障碍发生率为72.4%~75.6%[2]。脑性瘫痪的康复目标是最大程度地获得社会生活能力,对于合并认知障碍的脑瘫儿童,在恢复运动功能的同时,改善认知功能同样具有积极意义。临床采用醒神益智针法治疗脑性瘫痪认知障碍具有一定的疗效,现总结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病例来源于2019年1月-2020年12月就诊于本医院康复医学科,并确诊为脑性瘫痪合并认知障碍的儿童60例,年龄4~7岁,根据确诊的先后顺序,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观察组男性18例,女性12例,平均年龄(4.67±0.70)岁,认知障碍轻度11例,中度15例,重度3例,极重度1例;对照组男性17例,女性13例,平均年龄(4.70±0.82)岁,认知障碍轻度12例,中度14例,重度2例,极重度2例。两组患儿在性别比例、年龄分布、严重程度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脑性瘫痪 诊断标准参照《中国脑性瘫痪康复指南(2015)》[1]制定。认知障碍诊断标准参照《儿童智力障碍或全面发育迟缓病因诊断策略专家共识》[3]制定。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4]“五迟、五软”“痴呆”的诊断标准制定。
1.3 纳入及排除标准 ①纳入标准:符合脑性瘫痪及认知障碍的诊断标准;入组患者年龄为4~7岁;自愿参与本次研究,签署知情同意书。②排除标准:合并心肺等重大脏器疾病或有手术史;凝血功能异常;合并免疫系统疾病或代谢性疾病;染色体疾病或基因病。
1.4 方法 ①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康复训练,包含认知知觉训练、言语构音训练、作业疗法、感觉统合训练、Bobath运动训练等方法,每日1次,每次30 min,每星期治疗5次,共治疗3个月。②观察组患儿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醒神益智针法,取穴为百会、四神聪、神庭、本神、印堂、内关、合谷、太溪、三阴交。印堂、合谷采用平补平泻手法,内关、太溪、三阴交采用补法。每日1次,每15 min行针1次,每次留针30 min,每星期治疗5次,共治疗3个月。
1.5 观察指标 ①运动功能评估:采用粗大运动功能评估量表(GMFM)评价治疗前后粗大运动功能的改变情况[5]。②认知功能评估:采用格赛尔发育量表(Gesell)评估治疗前后认知水平的改变情况[6]。③疗效评定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4]制定。疗效指数=(治疗后得分-治疗前得分)/治疗前评分×100%。显效:症状明显缓解,疗效指数增加>50%;有效:症状部分缓解,疗效指数增加20%~50%;无效:症状无明显缓解,疗效指数增加<20%。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3.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t检验,变量资料用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GMFM量表评分比较 两组患儿治疗前GMFM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患儿治疗后GMFM评分均较前增高,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表明观察组和对照组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均有改善,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GMFM得分比较(±s,分)
表1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GMFM得分比较(±s,分)
组别 n 治疗前 治疗后 t P对照组 30 53.07±3.24 58.20±2.75 -8.498 0.000观察组 30 58.20±2.75 61.77±2.77 -13.8040.000 t 1.145 -5.483 P 0.257 0.000
2.2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Gesell量表评分比较 两组患儿治疗前Gesel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治疗后Gesell评分均较前增高,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表明观察组和对照组的认知功能均有改善,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Gesell得分比较(±s,分)
表2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Gesell得分比较(±s,分)
组别 n 治疗前 治疗后 t P对照组 30 40.53±2.3245.03±2.03 -12.042 0.000观察组 30 41.03±2.0150.73±1.51 -21.308 0.000 t-0.894 -12.366 P 0.375 0.000
2.3 两组患儿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患儿的疗效优于对照组,表明醒神益智针法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性瘫痪认知障碍疗效更优(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儿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 例(%)
脑性瘫痪是儿童康复科的常见病,治疗难度大,预后差,给我国的儿童卫生事业造成了严重的压力与负担。临床报道显示我国有近50%的脑瘫患者存在轻度或中度的认知障碍,近25%的患者存在重度认知障碍[7]。脑性瘫痪认知障碍的治疗已经成为脑瘫综合康复中的重要内容。加强对脑瘫认知障碍的研究,有助于降低致残率,促进脑瘫的综合全面性康复,使患者更有效的回归家庭和社会生活。
脑性瘫痪认知障碍属于传统医学中“五迟五软”“痴呆”“呆病”等范畴,中医认为该病的病因为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养,病位在脑,与肝脾肾等脏器均相关,主要病机为五脏空虚,气血不足,精髓不充,筋脉不荣。基于脑性瘫痪认知障碍的病因病机和症状特点,临床运用醒神益智针法治疗该病疗效颇丰。本研究结果显示,醒神益智针法治疗脑性瘫痪认知障碍,可有效提高GMFM、Gesell得分,促进患儿粗大运动功能和认知水平的改善,且治疗效果优于单纯康复治疗。醒神益智针法由百会、四神聪、神庭、本神、印堂、内关、合谷、太溪、三阴交等穴位配伍组成。百会、四神聪均位于巅顶,百会属督脉入络脑,四神聪能健脑开窍,醒脑益智,本神位于前额部,可用治脑部疾患,神庭、印堂属督脉,能醒神聪脑,内关为手厥阴心包经络穴,能启迪心智,合谷能行气活血,化瘀通络。太溪、三阴能滋肝健脾补肾。诸穴配伍,共奏滋补肝肾,醒神益智之效。诸多临床研究均显示出针刺对改善认知障碍的积极作用。动物实验从神经解剖、生物蛋白及血清因子等不同角度探讨了针刺改善认知障碍的作用机制,发现电针刺激快速老化模型小鼠,能增加小鼠脑部海马CA1区树突的分支数目以及长度[8]。伍芳等[9]指出针刺脑卒中大鼠可显著改善其认知障碍,加速神经功能恢复,可能与激活磷酸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信号转导通路有关,从而抑制神经细胞凋亡。赵添成[10]认为针刺对脑卒中认知障碍的作用机制可能与下调血清尿酸、抗心磷脂抗体和上调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相关。
综上所述,临床采用醒神益智针法治疗脑性瘫痪认知障碍可以有效促进患儿临床症状的改善,提高康复疗效。但本次研究样本量较少,研究指标和观察时间较短,不能全面反映针刺治疗特点与优势。今后需进行多中心多样本的前瞻性研究,以期进一步探寻醒神益智针法的作用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