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战略资源理论的思考
——以海航集团为例

2021-05-20 07:07袁桂秋余德如
关键词:战略理论资源

袁桂秋,余德如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经济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战略是参与市场竞争所制定的目标和实施策略的总和,每一个不同的战略选择都决定着企业不同的发展方向、经营模式和发展前景,所以选择怎样的战略是企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学术界对此也展开广泛深入的研究。

回顾企业竞争战略理论的文献,学术界认为该理论分析的发端是肯尼斯·安德鲁斯在《企业战略概念》一书中提出的战略理论及SWOT矩阵分析框架[1],企业通过SWOT矩阵明确公司自身的优势和劣势,以及环境带来的机会和威胁,从而得出符合时代发展的未来战略。迈克尔·波特则从产业结构视角分析企业的战略决策,他认为产业结构是决定企业战略选择的关键,决定着外部竞争规则的形成以及企业可选择的战略决策。特别地,他通过对五种竞争力的分析提出企业的三种战略决策:总成本领先战略、差别化战略和目标集聚战略。波特的五力分析明确了企业“可能做的”战略措施,但没有太多重视企业内部“能够做的”资源分析[2]。自二十世纪80年代以来,战略能力理论逐渐兴起,认为企业的特定能力才是竞争优势的深层来源,代表人物有:强调“核心能力”的汉默尔和普拉霍莱德,强调“整体能力”的斯多克、伊万斯和舒尔曼等,强调企业动态能力的提斯和皮萨诺。谢永平和党兴华等(2014),Francioli和Albanese(2017),姜骞和唐震(2018)等学者从网络关系、网络组织学习能力等方面分析企业能力[3-5]。

伴随着竞争优势理论的深入研究,资源要素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重视,战略资源理论便应运而生。在综合产业结构的竞争理论和企业能力理论的基础上,战略资源理论将公司的生产性资源与环境条件结合起来,强调了资源禀赋是企业能够取得持续竞争优势的主要源泉,包括企业的有形资产和反映企业技术、能力等方面的无形资产。现在的问题是:既然战略资源理论实现了竞争战略理论的一个综合,那么基于资源理论的竞争战略是不是一个比较完美的战略呢?如果不是,那么战略资源理论又存在哪些不足呢?在践行战略资源理论时需要考虑哪些因素呢?海航集团是典型的战略资源理论践行者,公司由于实施战略资源理论,让一个1 000万元起家的航空公司从2015年开始成功地进入世界500强。同时,因为在践行战略资源理论时疏忽了一些条件因素,导致2018年之后全面陷入严重的流动性危机。本文将通过分析海航集团由盛转衰的原因反思践行战略资源理论时应该考虑的条件因素。

一、战略资源理论的回顾

战略资源理论是以资源为出发点和基础的企业战略理论,按照其发展的时间顺序,许多学者将其划分为四个阶段。一是20世纪60年代以Penrose为代表的组织非均衡成长理论阶段。Penrose(1959)在《企业成长理论》中深入分析了企业所具有的资源禀赋与自身成长发展之间的关系,得出“企业的竞争优势主要来自于自身所拥有的区别于其它企业的特殊资源,而不是与其它企业非常相近的同质性资源”的结论,进一步强调了资源禀赋是企业能够取得持续竞争优势的最主要源泉[6]。二是20世纪80年代以Wernerfelt为代表的竞争优势资源理论阶段。Wernerfelt(1984)在Penrose的理论基础上,分析了企业自身所禀赋的有形和无形资源是保持持续竞争优势的基础[7]。在研究企业如何保持持续的竞争优势时,他发现企业只有不断积累自身资源与能力,才能形成长期稳定的竞争优势。进一步地,Wernerfelt(2014)研究了企业资源优势对营销行为的影响[8]。Barney(1991)通过深入分析得出,企业能保持持久的竞争优势,是因为其所具有的异质性禀赋资源。他认为企业能够保持持续竞争优势的资源禀赋应该具备五个条件,即:(1)有价值性;(2)稀缺性;(3)不能完全模仿性;(4)难以替代性;(5)企业以低于价值的价格取得[9]。Meutia和Ismail(2012)认为企业的进步、盈利能力和持续竞争优势的基础通常会通过其资源反映出来。他们强调,企业拥有不同的资源类别,而这一战略工具的应用使企业有可能走上不同的增长道路。企业可以将其资源用于战略和政策,从而使企业更有效率[10]。Sacui和Dumitru(2014)认为有价值的、稀有的、不可模仿的、不可替代的资源使企业有可能发展和保持竞争优势[11]。三是20世纪90年代以Grant为代表的资源基础理论阶段。Grant(1991)的资源观转向“内部审视”,认为企业内部资源基础决定着企业的战略发展方向,也是企业获取经营利润的基础条件。也就是说,Grant的资源基础理论从两个层面讨论资源基础的重要性,即资源要素对公司战略的决定作用和资源要素是产生经营利润的源泉[12]。1995年,Collis和Montgomery在《资源竞争:90年代的战略》一文中提出公司可以看作是各种资源的不同组合,只有公司拥有了与其业务和战略相匹配的资源,该资源才最具价值[13]。四是21世纪开始的以Harry为代表的知识基础理论(KBT)阶段。该理论延伸了资源的内涵,将企业拥有的知识禀赋也归入自身的战略性资源中。Helfat和Raubitschek(2000)认为“企业在行业中具备的竞争力根源在于自身的组织能力与不断积累成的核心知识,内在知识和能力是企业最主要的资源禀赋”[14]。企业生存和在市场上保持竞争优势的需求,是管理者有效地运用知识进行组织管理,并使其能够完成自身设定的经营目标。Pee和Kankanhalli(2016)论证了资本、信息、能力和知识等资源对竞争优势的影响[15]。于飞和蔡翔等(2017)、徐建中和李奉书等(2019)从技术创新视角论证知识资源提高企业竞争力[16-17]。

资源理论强调企业独自拥有的难以模仿的专用知识,注重探讨企业竞争行为的内生性,特别强调包括能力、资源和知识等的资源禀赋。所以,它初步综合了竞争战略理论,从企业资源出发,在承认企业战略应该建立在自身资源禀赋和能力基础上的前提条件下,重点探讨各种资源禀赋与企业战略选择之间的关系,最终,企业资源理论提出两大战略方针:一是围绕资源禀赋条件,企业应该如何培育独特的战略资源;二是围绕资源要素与企业竞争优势之间的关系,如何最大限度地优化配置各种战略资源。

二、海航集团是战略资源理论的践行者

战略资源理论的两个基本内容:一是如何培育企业自身独特的战略资源;二是如何最大限度地优化配置各种战略资源。海航集团是战略资源理论的践行者,首先通过广泛、深入的产融结合,获取更多、更低廉的资本;其次利用资本资源优势,实施“3+X”战略,最大限度地配置优质的战略性资产。

(一)发达的产融结合为其获取更多资本资源

海航集团的前身是海南航空公司,成立于1989年,当时注册资本仅为1 300万元。1992年改制为股份公司时募集资金2.5亿元,1999年在A股市场上市,总资产达66亿,成为中国第8大航空公司。2000年成立海航集团,共参股23家公司,包括航空业及其产业链,以及物流、旅游、地产和金融等领域。海航集团产融结合的三大平台分别是:海航资本、海航实业和海航创新金融。海航资本成立于2007年,主要业务包括租赁、保险、证券、信托、银行、互联网金融和投资银行,是一家综合性金融与投资集团公司,也是海航集团最先实现产融结合的重要控股公司。海航实业成立于2011年4月,该公司是以海航金融为投融资平台,以海航基础设施投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供销大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为基础核心的产业金融投资控股集团。海航创新金融成立于2017年4月,海航创新金融是海航集团在七大产业板块中紧紧围绕产融结合而进行投资控股金融产业的基础板块。海航创新金融通过各种金融产品创新,打造了完整的金融产业链,改变了中国金融贸易的格局。所以,海航集团“产融结合”模式非常发达,通过融资租赁、证券、信托、保险、期货、保理、小额贷款等产融结合,为其自身提供便利的资金优势,主要体现在:

1.融资租赁。海航集团是我国最早开展融资租赁业务来解决资金困难的集团公司。因为飞机是高额贵重商品,通行的做法就是采取融资租赁的办法购买飞机,海航集团的高层通过国际经验掌握了融资租赁的运行机制,即利用融资租赁不断购买公司资产,甚至可以将有关公司营运产生的未来收益权以“期货”方式再度抵押贷款。海航集团在最初的几年巧妙地利用融资租赁等工具获得了快速的发展。根据同花顺数据库资料,直至2017年底融资购买147架空客/波音/EMRJ、融资租赁50架空客/波音/EMRJ和经营租赁213架空客/波音/EMRJ,融资额高达5 172 965万元。

2.上市融资。海航集团旗下有众多上市公司,截至2017年底共有10家A股上市公司和6家港股公司,15家公司深度参与新三板,其中已挂牌公司12家,拟挂牌公司3家。在2017年之前,海航集团不断通过收购方式,把实体产业逐步注入A股上市公司,同时频频定增募集巨额资金,再进行收购,形成了滚雪球。仅2015年一年多时间,海航集团在A股资本市场上就募集资金约820亿元。

3.车轮式滚动股权质押融资。上市公司股票的流动性较好,有市场价格,在某种程度上股票就等于金钱,就能质押融资。海航集团的资本就用车轮式滚动股权质押融资,模式也简单,找信托公司或者银行质押股权,到期解押后,再找一家信托公司质押,无缝对接,股份就成为质押筹码,在一系列融资运作过程中,海航集团公司控股的股权在近十家信托公司与银行中辗转质押数次,为集团公司的资本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资金。

4.银行贷款。根据同花顺数据库资料,海航集团通过银行贷款获得大量的资本,如国家开发银行授信额度1 000亿,使用561.8亿;中国进出口银行授信额度750亿,使用417.8亿;中国建设银行授信额度300亿,使用154.1亿,等等。可见,海航集团的贷款总数巨大。

5.P2P平台融资。“海航系”有多家P2P平台,如聚宝匯、金牛座、前海航交所、立马理财、凤凰金融、铜板街、金桔财富、牛牛bank、金融界盈利宝和微金所等。这些平台以“定向融资”、“收益权转让”等形式发售理财产品。它们的运作手法也几近相同,每家海航系的借款公司背后都有另一家海航系的公司为之提供担保。由于其在各家平台的借款都很分散,因此无法统计其在网贷行业的借款总金额。但就其前海航交所,自2014年正式成立至2017年,累计服务的个人用户多达137.4万人,机构用户多达1 243家,平台累计交易金额高达1 600亿元人民币。

(二)“3+X”战略下配置战略性优质资产

海航集团的高速发展得益于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建设及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大好时机。海航集团紧紧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制定了三大目标:一是打造一个对世界有突出贡献的世界级企业;二是成为践行新商业文明的创造者和传播者;三是传播人类的慈悲、利他和智慧的理念。所以,海航集团首先构建完整的产业链,从航空、旅游、酒店、离岛免税等方面,顺应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发展建设基础条件和提高服务水平;其次强化海南国际大型航空复合枢纽机场的功能,大力拓展航空航运产业,将海口美兰机场、三亚新机场打造成为国际枢纽和国际门户机场,在我国的“一带一路”倡议指引下实现“道路联通、贸易畅通”;最后,海航发展成为海南自由贸易园区建设中的先锋力量。

在三大目标指引下,集团公司全球范围内购买配置大量优质资产。仅从2017年4月就可见其一斑。海航创新金融集团与矿业巨头嘉能可(Glencore plc)达成协议,以7.75亿美元(约人民币53.34亿元)购买嘉能可石油产品仓储物流业务51%的股权,嘉能可是全球最大的商品交易集团,其影响力与投资银行巨头高盛一致。海航旗下爱尔兰飞机租赁公司Avolon完成对美国CIT飞机租赁业务的收购,CIT的商用飞机业务是全球10大飞机租赁业者之一,旗下拥有大约330架飞机,对中资企业而言可谓是诱人的目标,据悉交易额达103.8亿美元。海航集团斥资10亿美元收购了新加坡迅通集团(CWT Ltd)的新加坡物流公司。凭借CWT集团的经营及管理及其有全球战略意义的毗邻主要运输枢纽及港口的仓库,海航集团将成为领先、触角遍及全球的物流公司。海航集团通过与第三方交易获得了Dufry AG 16.79%的股份,Dufry AG是全球最大免税品零售商,运营大约2 200个免税商店,按前一日收盘价每股159.2瑞郎计算,海航集团所获股权市值约为14.4亿瑞郎(约合人民币99.67亿元)。

海航集团经过全体员工的多年努力,最后逐渐构筑了航空旅游、现代物流和现代金融服务三大支柱板块,包括航空、地产、酒店、商品零售、旅游、金融、物流、船舶制造、生态科技等产业,形成完整产业链的整体布局。集团也取得非常傲人的成绩,尤其是在2016年,海航集团公司的总资产从2015年的953.39亿美元,暴增81.56%至2016年年底的1 730.95亿美元,资产负债率为59.43%(数据来自海航集团有限公司2016年年报)。截至2017年底,在总量1.6万亿元的资产当中,境外总资产超过3 300亿元,海航集团的全资和控股的子公司数量已达到454家,其中海外公司数量达到45家,境外员工多达近29万人。20多年间,海航完成了由区域性单一航空运输企业到多元产业协同的现代服务业综合运营商再到世界级企业与世界品牌的蜕变。2017年7月,海航集团以530.353亿美元的营业收入,第三次登上《财富》世界500强榜单第170位。

三、海航集团的流动性危机与战略资源理论的反思

(一)海航集团的流动性危机

2017年下半年开始,海航集团的债务压力逐渐显现。标准普尔全球市场情报的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底,集团的总资产超过1.2万亿元。与之相对,海航集团2017年期末负债总额7 365.02亿元,借款总额为5 693亿元。海航集团公司的长期债务达到3 828亿元,净债务达到税息折旧及摊销前利润的6.5倍。海航集团公司该年度的利息支出高达50亿美元,营业收入增长率为203.76%,成本费用利润率却只有1.95%,呈现增收不增利现象。2018年中报显示,海航集团在A股和港股上市的子公司总负债达5 873.81亿元。2018年海航集团在A股上市的大多数子公司股票下跌50%以上,由于海航集团利用这些股票质押融资,当质押品价格大幅下挫后,迫使集团公司要么增加质押物防止质押品被拍卖还款,要么提前还款减轻债务,但是许多控股子公司的股权质押率都已经达到98%以上,所以,据2018年的年报资料,集团公司已经进入严重的流动性危机,资产负债率高达70.55%,成本费用利润率只有0.19%,总资产收益率为0.17%。2018年12月29日,海航集团官网发布了一则董事长陈峰的视频讲话,提到了海航集团正面临的各种危机,其中坦率地谈到“P2P平台兑付泰山压顶”。表1是海航集团2015年至2019半年报的部分财务数据。

表1 海航集团财务数据

经过多方面的努力,海航集团2018年开始纾解流动性危机。2018年海航卖出3 000亿元资产,创造了一家企业在一年内处置资产的世界之最。海航集团将此前的七大板块业务逐步缩减,至2019年初,已缩减为两大产业集团和两个事业部。2019年海航集团仍继续大手笔化解流动性危机,至2019年10月,海航集团官网对于海航产业板块的介绍,海航物流产业板块已被撤销,此前的海航航空和海航物流两大产业板块仅剩海航航空唯一业务板块。与此同时,海航集团此前搭建的三级管理架构,变为两级管理架构,由集团层面直接管辖业务公司。这表明海航集团为了解决流动性危机,将战线全面收缩。但2019年的半年报财务数据显示,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高度萎缩,资产负债率高达72.07%,总资产收益率为-0.16%,这些表明公司仍处于非常严重的流动性危机之中。

2020年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影响,备受流动性危机困扰的海航集团更是雪上加霜。据海航集团的一位前高管透露,在新冠病毒肺炎疫情冲击下,海航集团一天的收入甚至只有4 000万元,而在过去,海航旗下最小的一家西部航空公司每天的收入也有5 000万元左右。新冠病毒疫情是压在海航集团上的一根稻草,在经营极度艰难的情况下,2020年2月29日,海航集团官网发出公告,海南省人民政府牵头会同相关部门派出专业人员共同成立了“海南省海航集团联合工作组”。联合工作组将全面协助、全力推进该集团公司的风险处置工作。至此,海航集团正式被政府接管。

(二)战略资源理论的反思

李梅和金照林(2003)提到海航集团是典型的战略资源理论践行者,首先通过广泛深入的产融结合,获取更多、更低廉的资本资源;其次利用这些资本资源优势,在全球范围内购买优质资产,最优化地配置了独特的、优质的战略性资产[18]。2015年新增合并NH酒店、华安保险、Cronos 等公司;2016年新增合并Avolon、英迈、卡尔森、Gategroup等公司;2017年新增合并Vision Cayman、Hilton World wide Holdings、Park Hotels&Resorts和CWT等公司。最终实现了以航空运输业为主体,上下游产业延伸发展而成的集航空运输业、机场服务业、酒店旅游业、商业零售业、物流业、地产等相关产业为一体的大型企业集团。但是2018年世界经济环境发生巨变,在中美贸易战和中国政府的金融去杠杆两个重大宏观经济因素影响下,海航集团的资产盈利能力大幅下降,资产的优质性逐渐消失殆尽。另一方面,集团公司的融资杠杆率过高,2015年至2019年中期的资产负债率依次为75.46%、59.43%、59.78%、70.55%和72.07%,过高的债务杠杆不仅迫使公司承担巨大的还债压力,同时导致成本费用利润率较低,从而使公司资金周转困难,引发了严重的流动性危机。所以,海航集团曾经的巨大成功和现在面临严重流动性危机的事实表明,践行战略资源理论需要考虑两大问题:

一是资产的独特性、优质性是由外部经济生态环境决定的。每个企业都处在一个开放的外部经济系统中,时时刻刻与外部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环境条件的改变为企业带来了新的机遇或者威胁。当某一具有威胁的客观事件发生时,往往给企业带来非常困难的危机,如国家政策的变化、行业技术的改变、消费者偏好的改变。这些外部环境物质、能量和信息根本性改变的冲击可能在很短时期内大幅降低了原来优质资产的重要性。战略资源理论就是通过不断地获取和积累独特的异质资源借以达到提升企业竞争优势的目的,也就是将企业因异质性资源内生效率的差异而产生的李嘉图租金看作是价值创造的源泉。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外部经济生态环境条件在不断演化,会发生一些危及企业并降低资源优质性的重大事件,譬如,2018年美国政府对我国发动贸易战和我国政府施行金融去杠杆政策,导致我国许多重资产行业,如房地产等企业经营比较困难,许多重资产的独特性、优质性也因此完全发生改变,资产价格大幅下跌。然而,重资产经营的企业通过经营培育起来的战略资源具有一定的刚性,在一两年的较短时期内,原来已经优化配置的重资产结构不容易实现较大范围的转变。从海航集团的财务数据中看出,2018年和2019年的主营业务增长率和ROA大幅下降,表明集团公司许多资产的优质性、重要性发生了改变。因此,企业不仅仅需要培育独特的战略资源和优化配置战略优质资源,而且必须具备识别及利用环境变化带来的机会的能力,在优化资源配置时需要更多考虑资源组织结构与多变的经济生态环境是否相适应,也就是能否使得资产在未来的经济环境中仍然保持其优质性。

二是优质、独特的资源不仅局限于企业内部,更应该是与经济生态环境中的其它因素相结合,产生协同效应,才能发挥更好的经济效益。企业生态环境是一个含义非常广泛而复杂的系统,一个企业直接或间接地依赖别的企业或组织而存在,并形成一种有规律的经济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内,要素及要素之间存在一定的相互关系和转移过程,形成系统的非线性、自组织、反馈调节、协同共生、循环再生等作用机制。所以,企业战略不仅仅从自身出发打造完善的产业链,更应该考虑自身是经济生态环境中的一个分子,配置资源与其他企业共同演进、协同发展,才能适应经济生态环境的变化。纵观美国的达美航、美国航,欧洲的汉莎航、法荷航和国内的国航、南航等,都是围绕几个核心枢纽打造航网结构,完成其航空运输业务。海航集团虽然以航空运输业为主体,完善上下游产业链,但是缺乏核心枢纽的建设,仅靠直达支撑航线,不适应航空运输业的发展要求,并没有顺应经济生态环境的变化,与经济生态环境产生协同效应。

由此可见,只有适应经济生态环境变化的资源战略,才是企业正确的战略决策。企业如何更好地适应经济生态环境的变化呢?许多专家认为应该充分评估经济生态环境,从而能较好选择公司战略。美国战略专家詹姆斯·弗·穆尔用系统论的观点反思竞争的含义,吸收了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和生态进化理论,给出在产业融合环境下理解企业经营环境的完整状况、企业生态系统的基本框架,认为企业必须更清楚地认识自己所处的经济生态环境和企业自身在这个生态环境中扮演的角色,以此来选择相应的战略。Iansiti和Levien(2004)以微软和沃尔玛的商业生态为例,提出了经济生态系统的评价标准:生产率、强健性、利基市场创造力以及企业的战略选择即核心型战略、支配主宰型战略和利基型战略[19]。Porter和Kramer(2011)则提出创造共享价值(CSV)的概念,即企业不是简单地从与其他企业相互竞争中获取自身的经营利润,更多的应该是通过解决社会需求和挑战,与经济生态环境中的其它企业共同创造社会价值[20]。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战略资源理论将公司的内部资源与外部竞争环境相结合,探讨自身资源与战略选择之间的关系,初步实现了对竞争战略理论的一次集大成。海航集团是典型的战略资源理论践行者,但是在发展过程中却由极盛时的世界500强陷入到严重的流动性危机泥潭中,所以分析海航集团的发展过程,更能发现在践行战略资源理论时存在的一些问题,得到更有益的启示。

海航集团很快陷入严重的流动性危机的主要原因是高杠杆融资配置大量重资产,这些重资产只是在配置初期被认定为优质资产,但随着经济生态环境的变化,这些资产很快就不具备其优质性,盈利能力大幅下降,同时高杠杆融资的还债压力却不断加大,所以公司很快就爆发了流动性危机。通过海航集团的案例分析得到的结论是:企业在践行战略资源理论时,应该考虑配置资产是否适应未来经济生态环境的变化,只有在未来经济生态环境中仍能保持其优质性,才是真正需要配置的优质资产。这是因为:一是资产的优质性不是一成不变,而是动态变化着的,由外部经济生态环境决定,当外部经济生态环境发生变化后,其独特性和优质性也可能发生变化;二是资产的优质性也只有与经济生态环境中的其它经济因素相结合产生协同效应才能体现出来,当没法与外部环境产生协同效应时也就不具备其优质性。

在以上研究结论的基础上,提出一个建议:企业应该是开放着的,应该把自身融入到经济生态环境中,与经济生态环境中的其它经济因素相结合产生协同效应。正如美国战略专家詹姆斯·弗·穆尔所认为的,企业必须更清楚地认识自己所处的经济生态环境和企业自身在这个生态环境中扮演的角色。根据自身在经济环境中的角色践行战略资源理论,配置优质资产,才能与外部变化着的经济生态环境产生更好的协同效应,践行完美的战略资源理论。

猜你喜欢
战略理论资源
精诚合作、战略共赢,“跑”赢2022!
坚持理论创新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我给资源分分类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资源回收
做好绿色资源保护和开发
多项式理论在矩阵求逆中的应用
多式联运发展的战略与路径
激活村庄内部治理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