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生民,项海水,王莹卉,黎梅,姚坤
(四川省广元市昭化区农业农村局,四川广元 628021)
中蜂养殖是“龙泉-昭化”东西部扶贫协作重点项目之一,通过近三年的发展,成效明显。
1.1 发展势头良好 随着东西部扶贫协作中蜂养殖项目的开展,昭化区中蜂养殖发展势头良好,已成为贫困户脱贫增收的重要支柱产业。目前,全区养殖中蜂18 879 群,比项目推广前的12 367群增加189.9%。全区养蜂户1 258 户,有行业协会1 个,中蜂养殖专业合作社8 个,家庭农场15个,50群以上的中蜂养殖大户22户,中蜂二级种蜂场1 个,蜂蜜灌装厂1 家。2020 年年产优质成熟蜜300吨,年产值0.3亿元以上。
1.2 蜜源植物丰富 全区常年种植水稻、玉米、小麦、油菜等粮油作物45万亩(1亩≈667平方米,下同),果树面积10万亩,中药材种植面积达8万亩,为中蜂养殖提供了充足的蜜粉源保障。
1.3 环境气候适宜 全区森林覆盖率高达57%,日照充足,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2 ℃左右。年均无霜期286 天。海拔高度大多在430~1 200 m之间,非常适合中蜂生长和繁衍。
1.4 养殖基础较好 全区12个镇均有传统中蜂养殖户,部分地区养蜂历史悠久,养殖经验丰富,推广中蜂养殖具有良好的群众基础。
1.5 市场需求旺盛 蜂产品在食品保健、工业、医疗等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蜂蜜、蜂胶、蜂花粉、蜂王浆等蜂产品的诸多保健功能已被广大消费者接受,随着乡村旅游业的兴起,需求十分旺盛。
2.1 未建立中蜂保护区 中蜂与意蜂在生物学上的一个重大区别在于,中蜂耐低温,能够为很多冬季及早春开花的植物传播花粉,如冬季大棚蔬菜,瓜果、早春梨、杏等。山区有很多早春、晚秋开花的植物,会受到气候的严重影响,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都会受到“株连”。意蜂个头比中蜂大得多,在野外采蜜过程中会跟中蜂发生冲突,影响中蜂正常采蜜。缺蜜季节,意蜂会攻击中蜂巢穴盗蜜,咬死大量中蜂,因此,有意蜂的地方无法养殖中蜂。全区中蜂产业未受到保护,需尽早在昭化区设立成中蜂养殖保护区。
2.2 饲养管理粗放,技术服务体系不健全 全区未有成体系的中蜂养殖技术规程,技术力量缺乏,致使农户养殖标准化程度较低,蜂产品质量参差不齐。
2.3 品牌意识弱 部分农户蜂蜜包装落后,大小不一,有的甚至用矿泉水瓶装蜜,大大降低了蜂蜜的档次。养蜂户以生产、销售原生态鲜蜂蜜初级产品为主,未开发蜂王浆、蜂花粉等产品。虽已有昭泉蜜、土格蜜两个品牌,但部分养殖户未进行品牌统一包装,无法发挥品牌效益,产品附加值不高。
3.1 建立中蜂保护区 向四川省畜牧兽医主管部门提出申请,及早设立昭化区中蜂养殖保护区。意蜂转场期间,在中蜂场3 公里外划定意蜂放养区,避免中蜂和意蜂争地盘,保护中蜂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3.2 加强技术培训 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邀请养蜂专家来授课,选送当地养蜂示范户到外地学习先进的养蜂技术,特别是在养蜂村培养养蜂示范户或养蜂能手,带动养殖户提高饲养水平。
3.3 建立区-乡-村三级技术服务体系 在区级设立中蜂养殖首席专家,在乡镇设立中蜂养殖产业农技员,在村级设立中蜂养殖示范户,发挥示范标杆作用,促进全区中蜂养殖规范化,提升养殖质量。
3.4 统一区域公用品牌 利用昭泉蜂蜜灌装厂,统一蜂蜜区域公用品牌,加大对昭泉蜜、土格蜜两个品牌的推荐宣传力度,统一包装,增加便携式、小包装蜂蜜和蜂王浆、蜂花粉等产品的研发,提高品牌效益,提升中蜂产业的附加值。
3.5 发挥昭化自然生态优势 做大做强中蜂产业,利用路边地、农闲地、荒山缓坡,种植紫云英、紫花苜蓿、荞麦、油菜等,确保一年四季都有蜜源。采取“合作社+示范户+农户”模式,统一生产、统一技术、统一销售,带动贫困户抱团发展中蜂产业,提高产量产能、开拓市场,让中蜂产业成为老百姓的甜蜜事业,成为有效的脱贫产业,给老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