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市吕岭小学 卢晓华
这里的“法”,是指学生与教学文本对话的方法。文本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载体。在教学中,教师要教给学生必要的文本对话的方法,使学生学会与文本对话,实现从无对话到有对话、从对话的随意性到精准性、从浅层次的对话走向深层次的对话。
“框架阅读”,是指抓住教学内容的知识脉络来阅读,把握知识的整体结构。以解决问题为例,教材框架通常是“呈现主题图—例题解法—小精灵提示—做一做”。教师让学生在文本互动中有“方法”可依,有问题可思考,避免了光有形式,耗时而又无效的对话。
“字斟句酌,反复推敲”是指学生阅读文本时除了整体把握文本,还要逐字逐句地阅读,“寻找”关键句、词、字,展开分析,反复“推敲”,获得对文本的深层次理解。以解决问题为例,到了高年级,数量关系变得更加复杂,如果学生不字斟句酌,反复推敲,就会陷入读不懂的尴尬境地。
在生生互动的学习场中,信息流通量变大,信息碰撞概率增高,大脑活跃度变高,学生心理安全舒适度增强。笔者认为,生生互动是多维互动的核心要素,是实现学生思维由“单一”走向“丰富”的重要途径。在生生互动中,既要有“形”,更要有“质”。
1.利用差异,造“4 合1”合作之“形”。以六年级上册“圆的认识”为例,学生要通过多种方法去探究探究圆的特征,教师的讲授很难满足学生多样化的探究方法。而学生之间的差异也决定了他们在方法的选择上有差异,在创造性的思维方面也有一定差距。因此,教师可以通过设置一个有价值的合作任务,通过“4合1”合作之“形”,交叉传递各成员的意见。这样,原来可能每个学生只会自己的一种或两种方法,接纳了他人的观点后,就有了多种方法和多种发现,从而更全面、更深入、更清晰地认识和理解了圆的特征。因此,教师应让每个学生的思维发散开来,这样他们的思维也会由“单一性”走向“丰富性”。
2.分解任务造“信息重组”之“形”。比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三角形的面积”推导方法多样,其中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推导会涉及不同形状的三角形的推导(钝角、直角或锐角),课堂操作时间有限。这时,教师可以分组发放学习任务,第1组用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推导;第2组用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推导;第3组用两个完全一样的钝角角三角形推导;第4 组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推导。然后,每个组得到不同信息的学生组成新的学习组,在新的学习组中轮流汇报自己的特定任务,并进行提问和讨论,最后选一组代表带领全班同学展开深度交流。这样,每个人就获得了多个相对完善的信息。
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的“长方形的周长”生生互动案例。如图,教师让学生先独立解决,然后四人小组互动学习。(下面是求周长的发言顺序)
4号:5+ 3+ 5+ 3;3号:5+ 5+ 3+ 3
2号:5 × 2 + 3× 2;1号:( )5+ 3 × 2
学生互动结束。
观察上面的互动学习过程,学生的互动“形有”而“质无”,表现以下三个缺失:1.分享中思维过程缺失:小组成员只分享了各自的算式,至于“为什么这样列式”没有深入探究。2.质疑问难缺失:以上四种方法思维层次不一样,特别是1 号的发言是抽象而不易理解的,但小组里却没有人提出自己的疑问。3.观点碰撞缺失:四种方法都是求周长,但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呢?缺少思维的互动,互学过程中只有思维的发散,而没有思维的聚合,这样的生生互动没有提升互学的效果。
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与引导者,在教学实践中要紧扣知识本质,聚焦学生困惑,精设问题,适时追问,与学生互动、释疑解惑,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茅塞顿开,融会贯通。
教师要深度解读文本,紧扣知识本质,挖掘对话话题,在思辨中引领学生走向深度学习。如在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时,如何让学生深悟平均数产生的必要性,体会平均数的作用呢?教师的“惑”驱动着教师抓住知识的本质去挖掘“互动话题”。教师课件出示足球比赛中两个学生的成绩:王明踢了3场,每场都踢5个;李云第一场进 2个,第二场进6 个,第三场进 5 个,第4 场进3 个球。教师呈现文本后,挖掘了这样的对话话题:1.到底谁的成绩更好呢?说一说你判断的依据;2.我就纳闷了,你们怎么不去比较李云和王明的总个数?3.我更好奇的是,你们为什么不选6或2这两个数据来代表李云的水平呢?用3个问题层层递进,引导学生步步思辨,让学生悟出当比赛场次不同时,不能比总数,要找出一个合理和公平的数去比较,这个数就是平均数。这样的师生“互动”是“有深度”的,水到渠成地让学生体会了平均数产生的必要性。
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四边形”单元里的一道练习:在方格中围出几种周长是24厘米的长方形或正方形(方格边长为1厘米)。结果很多学生画了24格的长方形,可见,学生对“周长24厘米”是不理解的。教师此时进行追问:1.什么是周长?你们画的24 格表示周长吗?2.要画一个长方形,要先确定什么?3.比较分析:有同学列出 24 ÷ 2 = 12,12 ÷ 2 = 6,6 +1= 7,6 - 1= 5,请问12 ÷ 2 = 6中“6”表示什么?为什么6一会儿加1,一会儿减1?(4)想一想,长可以比6 多几,宽可以比6 少几?(5)能不能找出更简洁、更有序的方法找出符合要求的长方形呢?聚焦困惑,师生互动,最后得出24 ÷ 2 = 12,12表示一条长与一条宽的和,12 可以分成11 和1,10 和2……较大数做长,较小数做宽;画图时,可先画出正方形,然后一边一次多1格,2格……另一边一次少1格,2格……教学中,教师紧扣知识本质,聚焦困惑,精设问题,在步步思辨中把学生模糊的认知清晰化,错误的表象正确化,这样的师生互动彰显深度。
综上所述,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因“惑”而“动”,使多维互动有“形”而不失“深度”。将课堂创设成一个立体多维互动的学习场,满足了所有学生的学习需求,激活了学生已有的信息组块,帮助学生构建了新的知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