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高职教育社会服务的实践样态与路径转向

2021-05-19 01:40王路路
成人教育 2021年5期
关键词:民族高职服务

王路路,李 祥

(贵州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贵阳 550025)

一、问题的提出

1905年查尔斯·范·海斯(Charles Van Hise)提出教育应超越课堂界限、服务社会发展的原则,这被后来的学者称为“威斯康星理念”(THE WISCONSIN IDEA),成为美国教育发挥社会服务作用的典范。相比于其他类型的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简称“高职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更为密切,能够更加直接地搭建起立德树人与行业企业的对口衔接机制,助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度重视提升民族地区高职教育的社会服务能力,1992年《关于加强少数民族与民族地区职业技术教育工作的意见》提出“坚持主要为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办学方向”,2013年《关于推进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工作的意见》要求“为民族特色产业、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2020年《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提出“为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和提高国家竞争力提供多层次高质量的技术技能人才支撑”的指导思想。

在功能认识上,“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决定了高职教育必须承担社会服务职责”,[1]“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传承民族文化是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三大社会服务功能”;[2]在发展困境上,是直接服务社会的参与度不够、缺乏服务普通大众的意识、对接当地产业能力不足等,[3]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在联动上的脱节、失轨与失措;[4]在发展出路上,要“将多功能性实现与资本积累长期交互结合,并提升自身发展质量和内涵”,[5]或以协同创新为动力、开放融合为关键、区域需求为指向、人才培养为基石。[6]学界对高职教育社会服务的研究主要聚焦在功能、困境以及出路等方面,缺少有理有据的实证研究,更缺乏对民族地区高职教育社会服务机制的关注。

我国高职教育对社会经济的贡献显著大于本科教育,[7]有理由认为,高职教育社会服务是实现民族地区现代化的重要推力,能够通过供给高质量的人力资源为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根本保证。因此,本研究主要采用内容分析法,遵循实证研究的范式,对主要民族省(区)高职教育社会服务报告进行量化与质性相结合、显性与隐形相结合的研究,探索民族地区高职教育社会服务的重要主题、内容集中度、实践模式与服务成效,力图呈现当前民族地区高职教育社会服务的实践样态,为乡村振兴战略阶段增强民族地区高职教育社会服务能力廓清路径。

二、研究设计

1.数据来源与选择机制

本研究内容分析的主要对象是云南省、贵州省、青海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藏自治区等民族八省(区)2019年发布的关于高等职业教育社会服务的8份政府报告(如表1)。在具体内容上,为了全面总结高职教育社会服务的基本经验,各省(区)教育厅收集整理了本地区高职院校的实践内容,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2019)》就是对新疆兵团警官高等专科学校、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兴新职业技术学院、新疆石河子职业技术学院这3所高职院校2019年参与社会服务整体情况的概括。因此,本研究内容分析的8份政府报告涉及民族地区共计180所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情况,所选材料由各省(区)教育厅发布,具有较强的权威性;在内容的全面性上涵盖了民族地区高职教育社会服务的基本内容;在科学性上增强了研究的客观性与可重复性;在差异性上则主要体现在各省(区)高职教育社会服务的相关章节,如《贵州省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2019年)》主要从省级战略、行企发展、社区教育三个维度概括高职教育社会服务的情况,这也形成了贵州省高职教育社会服务特色模式,体现了贵州省建设职业教育特色强省的特点。

表1民族地区高职教育社会服务的相关内容

2.研究方法与分析工具

内容分析(Content Analysis)作为非介入性的研究方法能够更加系统、客观地表现各省(区)高职教育社会服务的重要主题、内容集中度、实践模式与服务成效这四个维度。本研究主要混合了解读式内容分析法(HCA,Hermeneutic Content Analysis)与计算机辅助内容分析法(CAA,Computer Aidedcontent Analysis)对民族地区高职教育社会服务报告展开探究。其方法论上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解读式内容分析法能够对民族地区高职教育社会服务的内容表征进行客观描述,也能深入探究其话语中所隐藏的价值倾向,以便“对事物的属性与发展作出更好的推断和预测”;[8]其二,计算机辅助内容分析法能够依托建立在计算机语言基础上的Nvivo11软件对民族地区高职教育社会服务的材料内容展开程序化的查询、编码、聚类、描述统计等,使研究更加成体系、客观、可检验。

三、研究结果

1.民族地区高等职业教育社会服务的主要内容

为呈现民族地区高职教育在社会服务主题上的聚焦,本研究通过基于Nvivo11的查询与选择机制,发现在民族地区高职教育社会服务的内容要素中(如表2),出现频次最多的分别是“培训”(206次),占比为1.35%;“服务”(164次),占比为1.05%;“产业”(102次),占比为0.67%,对应的内容则分别包括“开展新型农民培训”“精准服务生态农业”“瞄准产业发展需求”等。结合这些分析结果生成的内容词云(如图1),发现民族地区高职教育围绕“培训”“服务”“产业”等主题展开社会服务,除了关注“脱贫”“就业”“创新”等客观要素外,较为重视“企业”“教师”“社团”等主观要素,展现出了民族地区高职教育助推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轮廓。

表2高职教育社会服务的词频统计表

2.民族地区高职教育社会服务的聚集程度

集中度能够反映事物分布的集中率或特定样本在总量中的聚集程度。民族地区高职教育社会服务内容的集中度则能够反映民族地区高职教育社会服务内容的分布态势,明确民族地区高职教育社会服务的着力点。结合Nvivo11的查询与编码机制,本研究通过“服务”一词对各省(区)高职教育社会服务内容展开模糊查询,发现可以通过高职教育社会服务内容的相关参考点数量以及覆盖率考查民族地区高职教育社会服务内容的集中度(如表3)。

表3民族地区高职教育社会服务内容的集中度

参考点越少,覆盖率越高,就可说明高职教育社会服务内容的集中程度越高。其中,集中度最高的是青海省,高职教育社会服务的直接相关的参考点有6个,覆盖率达到了1.37%;其次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参考点是8个,覆盖率是1.01%;西藏自治区参考点是12个,覆盖率是1.35%。集中度较低的是贵州省,参考点是58个,覆盖率是0.71%。在集中度高的省(区)中,青海省高职教育社会服务主要聚焦在“为行业和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利的人才支持和技术服务”“积极深入企业开展生产服务”“协助与开展技术指导及技术服务工作”等方面,整体强调的是通过人才培育或校企合作的方式实现高职教育对畜牧业发展的服务。在集中度低的省(区)中,贵州省高职教育社会服务主要分散在“服务农村产业革命”“服务大数据产业建设”“服务贵州大扶贫战略”“服务行业转型升级”“服务社区教育和终身教育方面”等方面,基本构成了高职教育社会服务的实践网络,具有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特点。

3.民族地区高职教育社会服务的实践模式

Nvivo11软件在对民族地区高职教育社会服务的内容分析编码中,合计形成了44个节点,对应高职教育社会服务的44条原始内容;18个初始范畴,对应高职教育社会服务的18项具体方面;5个主要范畴,对应高职教育社会服务的5个主要方面。考虑到排版与篇幅限制,这里只简要呈现出“初始范畴”与“主要范畴”的对应关系(如表4)。在多次独立编码仍未发现新范畴的基础上,呈现出民族地区高职教育社会服务的基本模式,即由“助推产业升级”“职教精准扶贫”“社区教育服务”“民族文化传承”“其他职教服务”五方面组成的民族地区高职教育社会服务模式。

在助推产业升级方面,高职教育社会服务主要聚焦于“科研成果转化”“提供人才保障”与“提供专业培训”,主要是发挥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在科研、人才与平台方面的优势以支持地方产业企业的转型升级,助力社会经济发展。在职教精准扶贫方面,高职教育社会服务体现在“促进创业就业”“开展技能培训”“实施专项计划”,主要是着眼于民族地区精准扶贫工程,通过高职教育将劳动力资源转化为生产力优势,实现各民族共同富裕、建设小康社会的目的。在社区教育服务方面,主要包括“人才技术支持”“改善教育环境”“促进文化发展”及“爱心志愿服务”等内容,其基本经验是高职教育的发展要立足于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环境,要增强地方发展的软件支撑,满足人民群众的职业教育需求,营造良好的职教风气,发动师生为特殊困难群体提供公益服务。在民族文化传承方面,由“课程教学设计”“特定项目支持”“提供师资保障”“专业机构设置”及“文化品牌推广”构成,主要是通过民族文化进校园的方式推进民族文化传承。而在其他职教服务上,还包括“生态职教贡献”“大数据的推广”“助力一带一路”等,其中铜仁职业技术学院正在构建特色专业群,精准服务生态农业;贵州职业技术学院结合贵州省大数据发展战略,为地方行业企业发展供给大数据的专业人才。

表4民族地区高职教育社会服务范畴建构

鉴于这一模式源自8个民族省(区)高职教育社会服务的44条原始内容,为了进一步了解其在民族地区内部的表现特征,这里从节点归属特征出发呈现民族地区高职教育社会服务的内部行动差异(如表5)。在节点的范畴归属上,民族地区高职教育社会服务主要侧重于助推产业升级与职教精准扶贫两个方面,前者最普遍的做法是通过劳动力转移、员工培训、资格培训为行业企业的转型升级培训专业素质更高的技能人才,后者主要是通过“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的方式实现职业教育精准扶贫。民族文化传承在民族地区高职教育社会服务的内容相对并不普遍,但却在个别的高职院校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教育机制,如锡林郭勒职业学院为传承蒙古族呼麦、潮尔道、阿斯尔等传统文化,在专业设置、课程安排、师资保障上构建了一套较为完备的体系,成为内蒙古高职教育传承民族文化的典范。在节点的地区归属上,贵州高职教育社会服务的内容最为广泛,提高社区教育服务是亮点,特别是遵义职业技术学院在关爱老人精神文化、残疾人就业培训方面较为突出。较为特殊的是,广西高职教育社会服务的重点是加大职教精准扶贫的力度,南宁职业技术学院的“高职院校+公司+农户(贫困户)+N”等模式是广西高职教育社会服务的特色。此外,大多数地区在民族文化传承上没有向锡林郭勒职业学院那样形成完善的体系,缺少具有示范意义的高职院校。

表5 民族地区高职教育社会服务内容编码的节点分布

4.民族地区高职教育社会服务的推进成效

(1)人力资源供给。提高劳动力素质是民族地区高职教育助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式。根据2019年民族地区《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民族地区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去向主要可以概括分为四个方面(如表6)。其中,宁夏和西藏并未明确指出高职毕业生去西部和东北地区就业的数据,广西的相关数据缺失。由此可以发现,民族地区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去向主要可以概括分为:留在本地就业、到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就业、到中小微企业就业、到500强企业就业。在留在本地就业方面,单从数量上看,贵州高职毕业生留在当地就业人数最多(49 862人),云南次之(46 199人);在去西部和东北地区就业方面,贵州高职毕业生仍然比较多(62 502人),云南次之(41 805人);在到中小微企业就业方面,由多到少依次是贵州(46 893人)、云南(35 555人)、内蒙古(29 538人)等,最少的是西藏(700人);在去500强企业就业方面,内蒙古有6 663人,人数上最多;贵州次之,有3 564人。通过对2019年民族地区《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分析发现,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去向与质量在较大程度上反映出民族地区高职教育人才反哺地方的水平,但地方差异较大,由此也有助于审视民族地区高职教育均衡性问题。

表62019年民族地区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去向 (单位:人)

(2)科研服务能力。通过高职院校的智力、技术推动民族地区产业转型升级显示了民族地区高职教育的科研服务效能。2019年民族地区各省(区)《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的共同之处是将横向技术服务到款额与横向技术服务产生的经济效益作为高职院校科研服务的重要表现(如表7)。横向技术服务到款额是高职院校开展社会项目研究时按合同金额得到的收益,可以从侧面反映出高职教育的科研服务能力;横向技术服务产生的经济效益是高职院校进行科研服务后给相关行业企业带来的经济效益,是高职教育化智力优势为经济优势的体现。综合比较发现,较为突出的是云南高职教育的技术服务能力,其次是贵州、青海等。其中,广西的《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并未明确标出相关数据,西藏与新疆没有发布横向技术服务产生的经济效益数据。这也反映出民族地区高职院校科研服务能力存在较大的差异。

表72019年民族地区高职院校技术服务成效 (单位:万元)

(3)社会培训服务。高职教育社会培训服务供给是增强个体发展能力、提高劳动生产力、助推精准扶贫的重要途径,为在职或失业待业群体持续学习带来了知识与经济收益。通过对2019年民族地区《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的分析发现(如表8),非学历培训到款额与公益性培训服务是衡量民族地区高职院校社会培训服务供给能力的评价指标。在非学历培训到款额方面,从高到底依次是内蒙古(649 974万元),贵州(10 139.56万元),云南(6 975.61万元),而最少的是西藏(22.25万元)。在公益性培训服务上,新疆特别突出,达到了912 436人/日,其次是内蒙古303 789人/日。总体而言,内蒙古在非学历培训到款额与公益性培训服务上都达到了较高的标准,但地区之间的差异仍然显著。

表8非学历培训到款额与公益性培训服务成效

四、民族地区高职教育社会服务的发展挑战

民族地区已经基本形成了包括助推产业升级、职教精准扶贫、社区教育服务、民族文化传承、其他职教服务在内的民族地区高职教育社会服务模式,特别突出的成效表现在人才供给、技术服务、学历培训等方面。但也不难发现,民族地区高职教育还存在着人才供给与产业发展的契合度不高、民族文化的职教传承的创新性不足、教育科研成果的实践转化能力较弱、社会服务体系的持续性与稳定性不够等多方面问题。

人才供给与产业发展的契合度不高。人,是教育的根本,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源动力。民族地区高职教育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理论上可以基本满足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但从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去向可以反映出,民族地区还存在很大的人才缺口。在有数据的内蒙古、宁夏、贵州、新疆、云南、青海、西藏等地区都普遍呈现出留在当地就业人数显著少于外出就业的人数,人才流失严重,直接反映了高职教育的人才供给对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度的问题。从就业市场的反馈来看,民族地区对销售、护理、金融、机械等行业的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量较大,供不应求,还出现了通过高福利从其他地区引进人才进而引发各省(区)之间争夺人才的现象。究其原因,并不是本地人才消化能力不足,关键在于民族地区高职教育的人才培育体系与地方社会经济需求存在差距,人才培养与产业企业发展的适切性不足。

民族文化的职教传承的创新性不足。一方水土形成一方的文化生态,这种文化生态又会深刻影响人与社会的发展。传承民族文化是民族地区高职教育社会服务的重要职能,也已形成了诸如锡林郭勒职业学院的样板,但从地域上可以发现,民族地区高职教育在民族文化传承上仍未得到普遍意义上的落实,广西、贵州、宁夏、青海、西藏、新疆、云南等省(区)尚未形成具有足够示范性的高职教育文化品牌,导致高职办学缺乏内涵、专业设置缺乏特色、人才培育缺乏底蕴等。一方面,没有把民族文化和人才培养、产业发展结合起来,造成了三者脱节的现象,使得高职院校、行业企业、受教育者等传承民族文化的内生动力不足;另一方面,高职教育是产业发展的晴雨表,民族文化产业的不成熟、不完善反过来又会阻碍高职教育的民族文化传承。

教育科研成果的实践转化能力较弱。技术服务是民族地区高职教育发挥自身在智力、技术、项目方面的优势,推动行业企业的职责体现,也有利于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从横向技术服务到款额以及横向技术服务产生的经济效益看,民族地区高职教育在技术服务上存在较大的区域差异,总体上处于较低水平,反映出民族地区高职院校科研成果转化能力弱、理论落地程度不高、尚未有效服务经济发展的尴尬局面。这主要是高职院校的许多课题还没有完全将抽象的理论落实到具体的实践上,学校与企业的供给与需求没有完全对应,对社会经济发展诉求缺乏反馈等造成的。

社会服务体系的持续性与稳定性不够。民族地区高职教育社会服务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推力,具有战略性、先导性、全局性的意义。但通过现状分析可以发现,民族地区高职教育社会服务模式存在短期性、运动式的特点,难以在巩固扶贫成果、积累人力资源、助力乡村振兴等方面形成持续性的内生动力输出。从各省(区)高职教育社会服务的侧重点还能够看出,鉴于教育资源配置并不均衡,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并不相同,民族地区高职教育社会服务能力存在明显差异,地方特色社会服务体系还没有形成,高职教育的社会实践机制并不成熟,缺乏战略性与稳定性。因此,应该探索构建有助于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特色职业教育社会服务体系。

五、锚定乡村振兴:新时期民族地区高职教育社会服务的转型路向

未来的数年将会是我国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从实现全面脱贫到全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衔接期、转型期、过渡期。乡村是社会构成的基本单元,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薄弱环节。乡村振兴就是在脱贫攻坚的基础上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巩固和提升,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提出“要通过职业教育为乡村振兴战略培育人才支持、提供技术服务”,《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更明确地提出“重点服务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因此,新时期民族地区高职教育社会服务要着眼于国家战略与地方发展的需求,从巩固精准扶贫成果、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创新人才培养机理、助力文化传承创新等角度出发,补齐高职教育社会服务短板,推进乡村振兴战略。

第一,巩固精准扶贫成果。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了农业基础还不稳固、城乡区域发展与收入分配存在较大差异等挑战,这些都是民族地区实现乡村振兴面临的问题。小康社会在2020年全面建成,但并不意味着贫困就烟消云散,巩固扶贫成果、实现共同繁荣仍是民族地区高职教育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必要保障。《1990年世界发展报告:贫困问题·社会发展指标》表明受教育程度与家庭贫困的发生率呈负相关关系,“受教育程度越高的家庭,对摆脱贫困状况有较大渴望”。[9]因此,要持续扩大高职教育的办学规模与育人水平,增加在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社会培训等方面的机会供给,为更多目标群体创造就业创业的选择机会与发展可能;要释放乡村家庭自我发展潜能,通过职教赋能帮助在贫困线徘徊的家庭摆脱小农经济的束缚,使其成员有机会成为职业农民、技术工人、经营人才,在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分摊返贫风险,巩固扶贫成果;还要加大高职教育的社会宣传教育力度,纠正公众对职业教育的偏见,让其认识到职业教育的比较优势,改善职业教育公众形象,吸引更多缺乏一技之长的群体接受职业教育或技能培训。

第二,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产业振兴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物质保障,高职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战略首先要着眼于民族地区的产业发展的需求,特别是要将目光放在小镇乡村地区的产业企业的发展。2020年《贵州省支持职业教育发展若干措施》就提出“提升全省农村产业革命农业科技竞争力”,为民族地区高职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战略贡献了前瞻性的经验。其一,增强专业技术服务能力,提高职教项目贡献率。要发挥高职院校在人才、项目、平台等方面的既有优势,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特色,推进“靶向”技术服务,由中小企业提出问题,政府部门牵线搭桥,高职院校展开回应,通过更加科学的产教融合模式增强课题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的效能,提高科研成果转化能力与经济效益。其二,加大职教服务模式的针对性,提高产业技术供给的适切性。高职教育要针对民族地区内区域发展差异大的特点,设计“一地一案、一地一策”“宜农则农、宜牧则牧”的产业升级套餐,通过商业企划、在线营销、集约经营等方式破解小农经济的内循环,转变小农经济意识,帮助乡镇经济摆脱低态位、内卷化困境,走组织化、规模化的高态位发展道路。

第三,创新人才培养机理。“一个地方获得和保持人力资本的能力是其对区域振兴能力的重要决定因素。”[10]但大量的人才流失使得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后继乏力,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最大威胁,也是民族地区产业发展转型期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亟须解决的问题。对此,《贵州省支持职业教育发展若干措施》还计划“培育一大批职教名师名徒、形成‘黔匠’品牌”“毕业生在省内就业比例达60%以上”。这对民族地区高职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了三点启示:首先,要培养更加契合地方产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人才培养要以终生发展为目的,以服务地方产业发展为导向,培育地方发展所需要的本土人才。其次,要在纵向与横向上构建人才培育衔接机制。在纵向上,实施职业启蒙,加强普职衔接,推进本科层次与研究生层次的人才培养;在横向上,要拓宽人才培养的内涵,结合时代诉求加大对大数据、人工智能、通信技术等前沿科技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科技人才保障。最后,人才培养要回归到“三农问题”上,要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通过推进与其他农业大学、乡镇“三农”机构的合作,完善高职院校涉农专业人才培育体系,加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规模与力度,通过短期的技能学习培养职业农民,通过长期的专业学习培育专家型农民。

第四,助力文化传承创新。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力量之根、发展之魂和应有之义。[11]青森县曾是日本北部欠发达的高度依赖农业渔业的地区,通过发掘地方的历史文化资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商品经济,成功实践了由文化振兴带动乡村振兴。[12]我国民族地区文化资源丰富,但开发程度并不高,产业发展同质化严重,文化特色没有得到体现,是阻滞民族地区实现乡村振兴的主要原因。需要注意的是,文化资源并不能直接转化为经济效益,还需要通过经验构建以人为核心要素的“民族文化—高职教育—经济效益”支持体系。在这个资源转化的过程中,高职教育应发挥好转化中介的作用,一方面大力开发地方的民族文化资源,另一方面通过产教融合机制支持文化产业的发展。这要求从两个层面具体推进:一是要盘活民族文化资源,强化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的地方特色。例如,黔东南职业技术学院就开设了“民族文化创意产业系”,将刺绣技艺、民族医药等民族传承文化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注入了新鲜的活力,也提高了乡村振兴战略内源动力;二是要结合地方产业扶持政策,协助打造具有吸引力的民族文化经济品牌。如“文旅融合”已经成为民族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高职院校可顺势加强民族文化旅游相关的教师队伍建设,完善人才培养与产教融合机制。

猜你喜欢
民族高职服务
我们的民族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多元民族
招行30年:从“满意服务”到“感动服务”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