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内容分析法的老年教育研究综述

2021-05-19 01:16张红兵吴亦繁孟祥彬
成人教育 2021年5期
关键词:老年人文献研究

张红兵,吴亦繁,孟祥彬

(1.河北开放大学,石家庄 050080;2.沧州广播电视大学,河北 沧州 061001)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截至2019年底,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25 388万人,占总人口的比例为18.1%。[1]根据预测,到2025年我国老年人口将突破3亿,2033年会突破4亿,2053年则将达到峰值4.87亿,[2]“银发浪潮”扑面而来,养老和教育问题已经引起党和国家的高度关注。《“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指出了发展老年教育的目标和路径,强调要“落实老年教育发展规划,拓展老年教育发展路径,创新老年教育发展机制,促进老年教育可持续发展,到2020年,基本形成覆盖广泛、灵活多样、特色鲜明、规范有序的老年教育新格局”。[3]《老年教育发展规划(2016—2020年)》进一步明确了发展老年教育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举措,是满足老年人多样化学习需求、提升老年人生活品质、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并从发展目标、主要任务、保障措施等方面对老年教育的发展做出了明确的部署。[4]

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社会对老年教育的关注度不断提升,老年教育逐渐成为整个社会和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相关的研究文献数量也呈逐年递增的趋势。通过对近年来的优质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和分析,了解老年教育当前的研究进展,有利于总结、梳理和推广老年教育的研究成果,确定研究热点和前沿问题,明确未来的研究方向,促进老年教育理论和实践的进一步发展。

一、研究设计

1.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内容分析法,以2013—2019年中国知网检索到的老年教育相关的文献为基础,通过对相关研究内容的比较和分析,梳理近几年我国老年教育的研究现状、研究热点和前沿问题,探讨未来的研究趋势和方向。

内容分析法是一种对研究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定量描述的研究方法。[5]根据内容分析法的通常研究步骤,本研究结合研究对象的特点,采取以下步骤:第一,根据研究对象确定研究范围;第二,抽取样本;第三,确定编码体系;第四,根据编码体系,对样本文献开展阅读和数据统计;第五,分析统计结果,并对结果进行阐释。

2.研究对象

本研究的文献资料以中国知网期刊文献为来源。在中国知网以“老年教育”为篇名关键词,时间区间选择2013—2019年,共检索到老年教育相关文献867篇(检索日期:2020年6月3日),由于文献数量相对较多,来源包括了期刊、报纸和会议论文等,文章质量参差不齐。因此,为提高研究效率,将研究范围进一步缩小,以中文核心期刊(北大核心期刊)为检索来源,共检索到样本文献134篇,这些文献下载和引用率相对较高,质量较好,能够体现近年老年教育的研究发展情况。

3.研究编码体系

本研究对样本文献进行了研究过程分析、文献来源分析、研究内容分析和研究趋势分析。每篇文献无论大小,都作为一个独立单元进行分析和统计,尤其是对于研究内容的分析,不是仅仅通过关键词和文献摘要来了解作者要表达的观点,而是通过仔细研读每篇文献,梳理不同学者的观点和内容,并按照编码体系对其进行分类。为了使本研究更加客观和科学,编码体系的设计参考了王颖,李琦、张春华,于舒洋等对老年教育研究相关类目的归纳方法。[6—7]同时结合老年教育的具体样本情况,建立了关于老年教育的研究编码体系,主要围绕基础研究、教育模式研究、中外比较研究、实践研究四个方面进行设计。

二、老年教育研究成果数量分析

将样本文献按照发表年度进行分类统计,获得文献年度数量分布图。

1983年,我国理论界开始对老年大学、老年教育逐步展开相关研究。从知网检索的结果来看,知网收录的以中文“老年教育”为篇名的研究文献最早始于1988年,是由杜子才发表在《老年学杂志》上,题目为《试论当前老年教育的几个问题》,该文献结合武汉老年大学的办学情况,详细介绍了老年教育的重要性、特殊性、老年教育的办学特点和未来发展趋向。[8]这篇文献为我国之后老年教育的实践和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1988—2003年期间,以“老年教育”为篇名的文献都不超过10篇;在2003—2010年期间,文献数量逐年增多,但也没有超过30篇,说明在2010年之前,老年教育在我国处于缓慢发展的阶段。从2011年开始,以“老年教育”为篇名的文献数量开始逐渐增加,并在2015年突破了50篇,2018年更是达到了峰值204篇。文献数量的增长,一方面说明从2011年开始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开始引起社会的关注,对老年教育开展研究的机构和学者逐渐增加,发文量也快速增加。另一方面,这跟国家政策的引导也有关系,国务院在2010年发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016年发布了《老年教育发展规划(2016—2020年)》,这两个文件都涉及老年教育发展目标、发展路径的政策支持,且文件出台时间与上述文献的增长变化相吻合,说明国家政策对老年教育的发展和研究具有重要的影响。

与上述文献的增长趋势不同,核心期刊的变化幅度基本稳定。知网收录的以“老年教育”为篇名的核心期刊最早始于1992年,共3篇文献。1992—2014年,除了2011年为14篇以外,其他年份均没有超过10篇。2015—2019年年均维持在25篇左右,说明中文核心期刊收录的文献数量并没有随着老年教育研究文献总量的增加而盲目扩大,而是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择优收录。这一方面说明核心期刊收录文献的质量相对较高,另一方面也为本研究的客观性和全面性提供了佐证和依据。

三、老年教育文献来源分析

老年教育文献来源分析主要是对期刊载文量和第一作者所在机构发文量分析。

1.期刊来源分析

期刊来源分析是通过对期刊载文量的统计和分析,了解目前哪些期刊是老年教育相关研究的重要来源,哪些期刊影响和引导老年教育的研究方向。

通过对样本文献的统计,将载文量大于等于2篇的期刊全部统计在内,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首先从期刊类别来看,表1中的所有期刊全部为教育类期刊,表明目前对老年教育的研究主要还是以教育工作者为主,教育类期刊是老年教育研究文献的主要来源,这也跟目前我国将老年教育归类到教育范畴有关。其次,具体到期刊个体来看,发文量大于等于10篇的期刊共三种,分别是《成人教育》《职教论坛》《中国成人教育》,这三种刊物的总发文量为94篇,占比为70.15%,说明这三种期刊是老年教育研究相关文献的主要来源,其中《成人教育》共发文45篇,占到总发文量的三分之一以上,说明该期刊不仅是老年教育研究相关文献的主要来源,其刊载的有关老年教育的文献对老年教育研究也具有重要影响和引领作用。

表1期刊载文量分布表

2.文献第一作者所在机构分析

通过统计和分析文献第一作者所在的机构,有助于了解该研究领域科研机构的分布及核心研究机构情况。

通过对样本文献的统计,将发文量大于等于3篇的机构全部统计在内,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首先,从机构性质来看,除了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属于专业研究和决策咨询机构外,其余机构全部为高校,说明高校是老年教育研究的主要力量。发文量大于等于5篇的机构有4家,分别是3家开放大学(电大)和华东师范大学,说明目前开放大学(电大)和师范类高校是老年教育实践和理论研究的主力军。

表2第一作者所在机构数量统计表

其次,从机构的地域分布来看,12所机构中有9所都位于长三角一带(上海市、浙江省、江苏省),该区域经济相对发达,说明经济发展水平对老年教育的发展和研究影响较大,这也跟当地政府和机构重视对老年教育的投入和研究有关。同时也说明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其他地区对老年教育的研究会进一步拓展和深化。

四、老年教育研究内容分析

为了更加全面和明晰地分析老年教育研究内容,在前述基本类目设计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了相关类目的内容,具体如表3所示。需要说明的是,样本文献中的个体在内容上可能会同时涉及表3中的多个类目和内容,因此,数据统计并不能完全说明相关的研究内容和研究现状,还需要借助内容分析来进一步揭示相关研究的特征和规律。

表3编码体系

1.老年教育内涵的界定

对相关概念和内涵的界定是研究工作的基础。关于老年教育内涵的界定,不同的学者基于不同的视角分别给出了不同的定义。有的认为老年教育就是健康和休闲教育,满足老年人对健康和休闲娱乐的需求,让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老有所学,老有所乐。[9]也有人认为老年教育就是向老年人施加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活动,使其达到全面、和谐、主动发展。还有人认为老年教育和普通教育、高等教育一样,都是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老年教育是终身教育的最后阶段。[10]更有学者将日本福祉教育观念引入我国,通过世代融合的功能和手段,将老年教育的教育对象突破老年人群体,扩展到社会全体成员,进一步扩大了老年教育的内涵和边界。[11]综合上述观点,目前学术界对老年教育内涵的界定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对人口老龄化社会背景下老年教育的阶段特征和具体任务的认识和把握还不够精准。虽然也有学者提到老年教育对老年人个体发展、老年人力资源开发和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但并没有就此进行更深层次的分析,实践层面也缺乏相应的应用支撑。具体到教学内容层面,目前各地老年教育的课程内容主要还是以文化教育、疾病预防、健康教育等内容为主,体现的主要还是其教育性和娱乐性功能,但是老年教育在个体发展和人力资源开发等方面所具有的生产性、发展性功能也必须给予高度重视。[12]

2.老年教育的功能和影响因素

教育功能是老年教育的基本功能,但这里的教育与我们普通意义上的教育不同,老年教育没有强制性和功利性,主要是为离开工作岗位的老年人在教育养老、社会融合、丰富文化生活、继续教育和再社会化等方面提供服务和支撑。除了教育功能外,结合时代背景,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老年教育还具有发展功能、社会功能、生产功能和文化功能等多方面的功能。发展功能主要指通过老年教育促进老年人个体发展的作用。具体来说,包括健康促进、心理调适和观念革新等。进入老年期后,老年人不仅身体的各项机能开始下降,需要通过学习增加保健的知识、意识和能力,社会身份的变化也让他们从心理上需要进行调整,适应新的社会角色。另外,观念上也需要与时俱进,坚持活到老,学到老,老有所学,老有所乐,从而促进老年人个体在老年阶段的全面发展。[13]社会功能是指老年教育在促进老年人与社会重新融合和再社会化方面发挥的作用。老年教育使脱离原有社会关系的老年人可以融入新的集体,重新建立新的人际和社会关系,不仅有助于弥补其因退休等原因造成的社会属性的缺失,而且通过学习新的知识,也有利于帮助他们更新理念,掌握新的技能,尤其是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技术进步深刻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和学习,通过老年教育,让老年人掌握这些新的生活技能,比如移动支付、线上学习等,有助于他们更自由地融入现代生活,从而老年教育也成为他们再社会化的重要通道。生产功能是从人力资源的角度说明老年人在技术积累和传播、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等方面的作用。比如我国有很多退休的专业技术人员都是老教授、老专家,他们具有较强的专业技术能力和丰富的经验,有的人身体还很健康,也有在相关领域继续发挥余热的能力和意识,通过老年教育的相关活动,促进老年人力资源的开发,不仅能够使他们在相应的领域继续发挥作用,促进相关技术和经验的传播,也有利于延长这些老年人的生产功能,将“包袱”变为“财富”,从而降低社会负担,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文化功能主要指文化的继承、传播和创新。既包括剪纸、武术等非物质传统文化的传承,也包括仁、义、礼、智、信等传统美德的传承和发扬。在新媒体环境下,充分发挥老年教育的文化功能,有利于促进传统文化的阐释和传播,以及在新技术背景下的创新等。比如,有的学者从传播学的视角,提出了老年教育代际文化传播功能,指出代际文化隔阂和文化歧视是阻隔代际文化传播的主要障碍,要通过树立“互喻文化”的教育理念,重视“老年文化”交流,从而改变代际间的文化鸿沟,促进代际文化传播。[14]

关于参与老年教育的影响因素,从宏观上来看,可归纳为来自个体、社会和国家三个层面。从个体层面来说,文化程度、社会经济地位、学习动机、自身和环境障碍等是影响个体参与老年教育的主要因素。文化程度和社会经济地位与老年教育参与度呈正相关关系,文化程度和社会经济地位越高的老年人参与老年教育的积极性越高;学习动机主要以学习知识和充实生活为主;自身和环境障碍包括老年人自身的身体和心理障碍、家庭环境影响、老年教育的经济负担和交通环境制约等因素。从社会层面来说,家庭背景、社会资本的参与和推动、社会文化促进等都是影响老年教育的因素,但这些因素对老年教育的具体影响程度目前尚无研究结论,有待进一步研究。从国家层面来说,教育制度、政策法规对老年教育的制度和经济支持是影响老年教育参与的主要因素。综合三个方面的影响因素,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目前影响我国老年教育参与的因素主要还是来自于国家层面,个体层面中的文化程度和社会经济地位因素也得到了广泛认可,而社会层面的影响因素有待进一步研究。[15]

3.老年教育的理论基础

老年教育理论是引导老年教育实践健康发展的指南。我国老年教育理论的引入和发展最早产生于上世纪80年代,当时主导理论为康复理论,强调老年人步入老年生活后的“康乐”和“休闲”功能。随着我国老龄工作的实践发展和国内学者对老年教育观念的更新,学者们分别结合不同的理论和视角,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老年教育理论,包括第三龄理论、增能理论、积极老龄化理论、社会心理学理论、福利理论、健康老龄化理论、终身教育理论、需求幅度理论、公共服务理论、社会支持理论等。这些理论为我国老年教育的发展带来了一些新的理念和研究视角,比如需求幅度理论,引导我国老年教育研究从关注老年个体的生理层面上升到全面注重生理、心理和社会三个层面;终身教育理论强调受教育权也是老年人的基本权利,受此影响,我国还将促进终身学习、建设学习型社会作为小康社会建设的目标之一;社会参与理论强调老年人不仅要“老有所学”,也要“老有所为”。社会应当积极创造各项条件,保障老年人与社会的互动和融合,实现老年人的社会价值。整体来说,我国老年教育理论和实践在2000年以后发展较快,但相比于西方,由于发展时间相对较短,而且很多理论都是从西方引进的,理论研究滞后于实践是我国老年教育理论发展的一个特点。虽然近些年我国老年教育呈现出了快速发展的态势,但理论研究相对较少、研究层次较浅、社会和实践支持不足、理论研究难以深入和系统等都是制约我国老年教育理论发展的因素,目前除了康复理论外,其他理论均未形成相对系统、完整、具有我国本土特点的理论体系。随着我国对老年教育的重视和老年教育实践的发展,这些理论必将进一步丰富和完善。[16—18]

4.老年教育的模式探索

与义务教育、学历教育不同,老年教育属于非正规教育范畴,没有强制性和功利性,开展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丰富老年人的精神和文化生活,提高综合素质,实现老年人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因此,我国的老年教育既具有教育的一般属性,同时又有自身的鲜明特点,是健康老龄化和学习型社会建设背景下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然选择。从宏观上来说,教育模式包括办学模式、教学模式、课程模式、管理模式等等,通过对文献的阅读和分析,当前的研究主要以办学模式为主要视角,其他模式的内容也有涉及,但相对较少。基于办学模式的角度出发,结合当前国内老年教育的实践,老年教育的模式主要有学校式、社区式、远程网络式和其他形式。学校式是指由政府各级部门依法设立的各级各类专门的老年教育机构开展的老年教育活动,专门以老年人为教育对象,开设的课程也是专门为老年人设计的。这种形式的老年教育机构一般属于福利性质的,只象征性地收取少量学费,机构运行的经费主要依靠政府补贴。我们常常听到的老年教育“一座难求”现象也主要指的是这一类老年教育机构,主要以老年大学、老年学校、成人学校等为典型代表。社区式主要是指社区老年教育,是在方便老年人就近学习的前提下,在社区内设置固定的学习场所和设施,开展多种形式的老年教育活动。在当前学校式老年教育模式供给严重不足的情况下,社区老年教育是更普惠、更方便的一种老年教育供给模式,能够更好地满足老年人的学习需求。因此,在国务院印发的《老年教育发展规划(2016—2020年)》中也强调“优先发展城乡社区老年教育,完善基层社区老年教育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县(市、区)—乡镇(街道)—村(居委会)三级社区老年教育网络,方便老年人就近学习”。远程网络式主要是指老年教育机构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通过网络平台开展的各种多媒体、网络交互等教育教学活动。老年人借助电脑、智能手机等学习终端就可以参与相关的学习活动。远程网络式老年教育为老年人提供了一种更方便快捷的学习模式,既可以满足行动不便老年人渴望获取学习机会的需求,也可以为其他老年人提供一种新的可供选择的学习途径。远程网络式老年教育主要依托网络教育平台开展,常见的有老年教育网、终身学习在线、老年教育慕课等。其他形式的老年教育模式是指将老年教育与养老、医疗、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等相结合,促进老年教育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扩大老年教育的功能,丰富老年教育的模式。比如,一些学者结合老年教育与养老、医疗等产业融合发展的趋势和具体实践,提出了“养教结合”“养教用结合”“文化养老”“医养教结合”等老年教育模式。在这些新的模式中,学者们也纷纷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和措施,对老年教育的发展具有很好的启发和引领作用。比如,蒋文宁在老年教育“养教用”模式中强调,发展老年教育不仅要更新养老和教育理念,更要重视老年人经验和智慧的开发和利用,老年人不仅要活到老学到老,更要用到老。“养、教、用”要相互兼顾,相互促进。[19—25]

5.老年教育发展的国际比较与借鉴

根据样本中对中外老年教育的比较,分别从价值取向、教育模式、教学内容、保障体系等方面进行内容分析。

从价值取向和发展理念来看,国际老年教育的发展从人权保障转向福祉化取向,不仅比以往更重视老年人的受教育权,而且也强化了老年教育的全纳性,重视老年人力资源开发与职业发展。具体来说,包括终身教育取向、全纳教育取向和生命教育取向等。我国老年教育的价值取向和发展理念目前主要还是以权利取向、终身教育取向和福利取向为主,强调受教育权也是老年人的基本权力,倡导终身教育建设,满足老年人群体“老有所学、老有所乐”的诉求。另外,公平性也是西方老年教育价值取向的一个重要方面,比如美国的《禁止歧视老人法》、韩国的《高龄者雇佣促进法》等都以法律的形式,明文规定不得歧视和禁止老年人参与技能提升和再就业培训。我国目前也意识到了老年人力资源的重要性,在相关的政策文件中也提出“老有所为”的目标,但对老年人力资源如何进行科学的开发和利用,目前没有相关的政策支持,实践领域的探索和总结也较少,相关的学术研究目前也还处在探索阶段。

从教育模式来看,多元化是国际老年教育发展的一个显著特征和发展趋势,包括办学主体和教育模式的多元化。办学主体除了政府投资外,高等院校、企业、社会民间力量、宗教团体等机构都参与了老年教育的供给和服务。按照供给和组织主体来分,国际老年教育的教育模式主要有学校式、自助式、社区式和远程网络式。其中,法国、芬兰等国家的第三年龄大学是学校式的典型代表,瑞典所有普通高校都开展老年教育,老年教育与其他正规学历教育是一体的。英国和澳大利亚由兴趣相同的老年人形成的自助型老年学习社团是自助型的典型代表。美国利用社区“老年人中心”开展的社区老年教育是社区型的典型代表。远程网络式是利用移动互联网和电脑等智能终端开展的教育活动,英国开放大学是远程网络式的典型代表。另外,在福祉教育理念的影响下,推进混龄化学习和自主学习模式也是近些年国际老年教育模式的一个新的发展动向。我国的老年教育从投资和供给主体上来说,属于政府投资型,具体的组织形式有以老年大学、老年协会等为代表开展的学校式老年教育,依托基层社区、老年人活动中心、文化中心等开展的社区老年教育,依托开放大学、高等院校、老年开放大学等开展的远程老年教育。另外,近些年随着老年教育与养老等产业的融合,产生了一些新的教育模式,比如养教结合老年教育、教育养老模式、老年游学模式等,推动我国老年教育模式不断创新和发展。从中外老年教育的比较来看,办学主体和教育模式多元化是共同的发展方向,但国外的办学主体除政府外,社会和民间力量更多的参与了老年教育的建设和供给,而我国老年教育的供给主体主要还是政府,社会力量参与的较少。未来我国应积极尝试突破单一依赖政府投资的老年教育供给机制,积极吸纳社会力量来办老年教育,推动老年教育办学主体和教育模式的多元化。

从教学内容和形式上来看,国外老年教育发展时间相对较长,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相对成熟。具体来说,一是课程内容丰富,既有健康和休闲教育,也有技能培训、退休准备、生命教育,甚至死亡教育等内容。比如法国图卢兹第三龄大学的教学内容除了养生保健、基础护理等课程外,还开设时事政治、历史、法律等课程,满足不同老年人的不同需求;再比如英国开放大学,除了开设养生保健类课程外,还开设了技能培训类的课程,帮助有再就业意愿的老年人提高再就业能力。二是课程形式多样,除了传统的理论授课,还包括专题讲座、小组讨论、游学、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比如美国印第安纳州立大学的迷你大学,每年都会为其学员安排一次时长达一周的夏季寄宿学习体验活动,满足有兴趣的学员的实践学习要求。再比如俄罗斯圣彼得堡老年大学借助“欧洲老人之家”项目,开设了从日常生活技能到生态保护,从世界历史到文学艺术等不同类别的课程,这些课程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老年人通过互联网甚至可以实现跨国的交流,从而帮助老年人实现学习和交流互动的有效性。三是课程内容按学员的水平和需求进行了分层设计和创新,比如设置一般类课程、研究类课程、必修课、选修课、实践课等,这样既能照顾到不同老年人在认知水平上的差异性,也有利于满足老年人多元化的学习需求。比如,日本的市民学院在前两年主要开设一般类的基础课程,后两年再开设专业类课程。加拿大第三龄大学在课程设置上就分为一般类课程和研究性课程,供不同基础和爱好的老年人选择。我国的老年教育在教学内容和形式上相较于过去也有了很大的进步,课程建设和教学形式都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趋势。具体来说,在课程形式上逐步丰富,但当前主要还是以活动类形式为主,比如跳舞、太极拳、老年人演出等;在学习方式上也融入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学习模式,包括老年大学、开放大学等都在线上开设了老年学习在线、终身教育网等学习平台;在内容方面从健康养生逐步向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方面转变,比如养教结合、养教一体化、教育养老等都逐步融入到养老服务体系和老年教育中,使老年人能够享受到的一体化服务更加完善。从中外老年教育的比较来看,老年教育课程内容和形式趋于多样化是共同的发展趋势,国际老年教育囊括了从健康教育、生活技能、心理教育、社会服务、生命教育、职业教育等诸多方面的内容,而我国老年教育则缺乏职业教育、退休准备教育、生命教育等方面的内容。在教学形式方面,我国主要以课堂学习和线上线下相结合两种形式为主,而国际老年教育的形式则包括了课堂教育、参观、游学、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未来,我国老年教育除了进一步丰富教学内容外,教学形式也要更加多元化,以更好地适应老年人的多元化学习诉求。

从保障措施和体系建设方面来看,西方发达国家的老年教育建设趋于法制化、正规化和常态化。发达国家法律比较健全,能够为老年教育发展提供稳定的保障。比如丹麦,老年教育法规就较为健全,不仅有《成人教育法》,还出台了《丹麦农村教育法》,充分保障了农村老年人的教育权益。再比如美国,既具有《老年人法》《成人教育法》《职业教育法》等保障老年人教育权利的法律,还有《综合就业训练法》《禁止歧视老人法》等法律保障老年人的就业权利,在教育、就业等方面拥有了完整的法律体系,保障了老年人的教育和就业权益。韩国作为亚洲地区的发达国家,在老年教育方面也具有比较健全的法律制度,不仅有《老年福祉法》和《终身教育法》保障老年人受教育的权利,还有《少子化·高龄化社会基本法》和《高龄者雇佣促进法》保障老年人的再就业教育。我国老年教育相关法律除了《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外,还有九个省(市)和地(市)制定了《老年人教育条例》《终身教育促进条例》和《社区教育促进条例》等法规,但是这些区域性法规区域差异明显。当前急需国家加快《老年教育法》或《终身教育法》立法进程,为我国老年教育的法制化、规范化、均衡化发展奠定基础。[26—32]

6.老年教育发展的阶段特征分析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老龄工作,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上升为国家战略,实施一系列规划和策略促进国家可持续发展。在此背景下,我国的老年教育发展具有如下特征。一是对老龄化趋势和老年教育的认知进一步提升,积极老龄化和成功老龄化获得社会认可。二是老年教育体系逐步完善。目前,除了老年大学、老年社区教育、老年开放大学等正规老年教育外,其他形式的非正规老年教育也快速发展,如养教结合老年教育、老年游学式教育、公益机构非正式教育等,多种形式结合的老年教育体系不断完善。三是更加重视老年教育的均衡化发展,由城市引领转向推动城乡均衡发展。对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老年教育发展给予了更多的关注,力促城乡老年教育协调发展和教育公平。四是信息技术在老年教育中的应用进一步加强。信息技术进一步拓展了老年教育的空间,提高了教育的便利性,在满足老年教育需求和应用性方面的作用不断增大,技术驱动对老年教育发展的影响日益增大。五是老年教育在发展模式上由量向质转变,比如发展理念由过去的关注老年人的健康和快乐转变为注重老年人的需求和帮助老年人增能,由只关注少数高知人群到普惠到所有老人;政策导向上由福利式、闲暇式转向重视全民终身学习权,积极构建新时代老年教育体系;教学方式从单一模式转向多元化发展,满足老年人的多样化需求;教育供给上坚持需求导向,积极推进供给侧改革,从内容、形式、结构等方面不断改革,扩大教育供给覆盖面,提高供给质量。六是代际教育逐渐被重视。代际教育不仅能加强代际间的沟通和交流,促进家庭和谐,在促进家庭、邻居和社区的交流与互动方面也能发挥积极作用,尤其是对我国农村地区留守儿童教育等方面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已经引起社会的关注并积极推行。七是老年教育的国际合作进一步加强。老龄化是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课题,开展国际合作,共享和交流成功发展经验,既是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也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必然选择。[33—35]

五、研究趋势与展望

相较于西方发达国家,我国的老年教育研究起步较晚,总体上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但由于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进程较快,老年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发展速度也都比较快,无论是在实践探索上还是在理论研究上都不断涌现出新的问题,推动老年教育的研究向纵深推进。其中均衡性、系统性和公益性是当前学者们比较关注的问题。均衡性指的是重视老年教育的均衡化发展。发展不均衡是我国老年教育当前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比如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间的发展差异,城乡间的发展差异等,关注老年教育的均衡化发展,促进老年教育的普及化是当前和今后老年教育发展的一项主要任务。系统性是指注重老年教育的系统完善和环境支撑。我国庞大的老年人群同样需要一个相对系统和庞大的老年教育体系和环境来支撑,除了积极发展老年大学,大力延伸社区老年教育、老年开放大学的网络和功能外,还要加强政府、社会和市场主体从政策法律、社会促进和市场支持方面对老年教育的支持和促进。公益性是指既要明确老年教育的公益属性,又要结合老年教育的发展现状,通过撬动市场力量来促进老年教育的发展,协调好老年教育公益性和市场性的关系。具体来说,要多渠道筹集发展资金,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吸收社会力量参与的发展思路。另外,在老年教育体系逐步完善的基础上,学者们也开始关注服务优化和学习效果评价问题,比如数字化学习方式在老年教育中的应用;老年教育与其他教育形式的合作和共享路径;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等问题,这些都是老年教育发展接下来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猜你喜欢
老年人文献研究
认识老年人跌倒
老年人再婚也要“谈情说爱”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老年人睡眠少怎么办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越来越多老年人爱上网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