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桂华
摘要:目的:浅析良性胆囊息肉样病变临床诊断中经腹部彩超联合高频超声的效果。方法:抽选2020年6月~2022年1月入院就诊的51例胆囊息肉樣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腹部超声和高频超声检查,将检查结果与病理诊断做对比分析。结果:联合超声诊断准确率为96.08 %,与病理学诊断结果无差异(P > 0.05) 。联合超声诊断符合率方面,腺癌、腺肌症、胆固醇息肉、胆囊结石、炎性息肉均为100 %,黏膜下层软结节、腺瘤均为80.00 %。联合超声检查中,胆固醇息肉和炎性息肉的病灶回声、病灶形态之间对比无差异(P > 0.05) 。结论:良性胆囊息肉样病变临床诊断中,联合应用经腹部彩超和高频超声,能获得更加全面的影像信息,有助于不同类型疾病鉴别诊断,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值得全方位推广。
关键词:经腹部彩超;高频超声;良性胆囊息肉样病变
胆囊息肉样病变在临床中是一种有着5 %~10 %发生率的疾病,表面为胆囊壁突向胆囊腔内出现息肉样病灶[1]。如果病变属于良性,大部分患者早期病症比较隐匿,逐渐出现呕吐、恶心、腹痛等表现。经过影像学检查,可以观察到息肉,如果病灶影响胆囊功能或是存在恶化风险,需要立即采取手术治疗。因此,早期准确的诊断,能为合理治疗提供指导意见,对改善预后也有积极作用。病理学检查始终是“金标准”,但是存在创伤性、检查周期长、费用高,应用受限[2]。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是一种无创伤,且胆囊隆起检查灵敏度较高的影像学技术,在病灶良恶性鉴别方面存在不足;高频超声检查中所用探头频率更高,与腹部彩超相结合能够优势互补,全面掌握病变情况。为了掌握联合上述两种超声方式对良性胆囊息肉样病变的诊断效果,进行了此次研究,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选2020年6月~2022年1月入院就诊的51例胆囊息肉样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年龄42~71岁,平均年龄(56.71±3.59) 岁,包括23例女性患者和28例男性患者,病程1~8年,平均病程(4.45±1.78) 年。症状表现:19例右侧肋部疼痛、15例胆道出血、10例右肩放射性疼痛、7例上腹持续性疼痛。
1.2 方法
所有患者在检查前1天晚上开始禁水禁食,避免因为食物影响消化,干扰检查结果。次日早上空腹状态下先进行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随后进行高频超声检查,操作过程如下。
(1) 腹部彩超检查。检查中患者保持平卧体位,如有需要可更换为胸膝体位,使用3.5 MHz频率的探头,涂抹耦合剂后,从右肋间开始扫描,顺着肋缘滑动到剑突处,通过多个切面扫描,观察病灶回声、大小、位置、血流信号等。如果病灶存在可疑情况,可以多次扫描,如果病灶不清,采取1 mm×1 mm×1 mm的区域进行放大,以便掌握病灶血流、血供情况,检查中声速角度在60°以下。
(2) 高频超声检查。检查中患者保持平卧位、左侧卧位或站位、坐位,使用7.5 MHz频率的探头,涂抹耦合剂后进行腹部扫描,扫描区域与常规腹部超声相同,全面探查病灶血流信号、回声、大小、位置等情况,以1 mm×1 mm×1 mm的体积进行采样,检查中声速角度在60°以下。
1.3 观察指标
(1) 记录经腹部彩超联合高频超声对各种囊息肉样病变的检查结果,与病理学诊断结果做对比分析,计算诊断符合率。
(2) 对比胆固醇息肉和炎性息肉患者在联合超声检查中病灶回声、病灶形态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24.0软件对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 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用(x±s) 表示,行t检验,P < 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联合超声诊断结果与病理学诊断结果对比分析
联合超声检查明确诊断49例,准确率为96.08 %;不同类型疾病检出率方面,与病理学检查均无明显差异(P > 0.05) 。联合超声对腺癌、腺肌症、胆固醇息肉、胆囊结石、炎性息肉的诊断符合率均为100 %,黏膜下层软结节、腺瘤诊断符合率为80.00 %。见表1。
2.2 联合超声检查中胆固醇息肉、炎性息肉回声和形态特点
胆固醇息肉和炎性息肉患者在联合超声检查中,不同病灶回声、病灶形态之间均无明显差异(P > 0.05) 。见表2。
3 讨论
现阶段,医学界对于胆囊息肉样病变尚无确切的病因说明,良性病变种类较多,其中包含胆固醇性息肉、腺肌症、炎性息肉等,均预示着疾病的产生与慢性炎症存在相关性。此外,胆囊局部炎症反应与机体脂质代谢紊乱还会引发胆固醇性息肉[3]。如果是良性轻中度病变患者,一般经过合理的治疗能达到良好的预后效果;如果是重度患者则病情发展迅速,容易引发腹膜炎、并发感染等,提高患者的死亡风险。但是此类疾病,早期阶段症状隐匿,不容易发现,大部分患者是在健康检查中发现患病,加之存在一定恶化概率。因此,要尽早确诊、尽早干预,以保证生命安全。
经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是目前应用最为普遍的一种检查方式,具有无创伤、负面影响小、操作简单、可重复等优点。不同类型的疾病有着不同的影像表现,一般患者胆囊壁可见强回声或中等回声,可为多发或单发,无声影,少数患者可见乳头状突起[4];在血流信号方面,少数患者可见少量呈树枝状或点状的血流信号。但是在检查中容易受到超声伪像、肠气等因素影响,降低胆囊图像清晰度,影响病灶判断,同时腔内还容易出现云雾状回声,如果病灶隐匿则会漏诊[5];另外,在胆囊息肉样病变和胆囊结石检查中,影像特点存在相似性,不容易区分鉴别,容易误诊,降低诊断结果的准确性。而高频超声检查,是使用高频探头,可以去除近场效应,胆囊壁结构可以更加清晰地显示出来,获得准确的病灶回声、边缘、体积、形态、数量等信息,还能让病灶内部的小血管准确反映在血流信号上,避免漏诊[6];在高频超声检查中可以进行局部放大,进一步提高病灶局部清晰度,检出2~4 mm的小病灶[7]。不过高频超声在深部病灶检查中,图像清晰度差,诊断能力不足[8]。因此,研究学者建议将两种超声检查方式联合应用,以便取长补短,弥补单一检查方法应用中的不足。
在本次研究中,51例患者就同时进行经腹部彩超检查和高頻超声检查,结果显示诊断准确率在96.08 %,与病理学诊断结果对比,差异不明显(P > 0.05) 。以病理学诊断为金标准,经过计算,联合超声诊断腺癌、腺肌症、胆固醇息肉、胆囊结石、炎性息肉的符合率均为100 %,诊断黏膜下层软结节、腺瘤的符合率均为80.00 %。胆固醇息肉和炎性息肉在病灶形态、回声特点方面,联合超声检查中未出现明显差异(P > 0.05) 。上述结果均说明,经腹部彩超和高频超声相结合,基本上能达到病理学诊断的同等效果。经过分析,是因为在联合检查中,在优势互补下,能获得立体、连续、清晰的影像,可以更方便判断病灶位置,明确病灶及与附近组织的关系,获得病灶血流信号,并提高胆囊息肉样病变与胆囊结石诊断的特异性,最大程度减少漏诊和误诊情况。
综上所述,良性胆囊息肉样病变临床诊断中,联合应用经腹部彩超和高频超声,能获得更加全面的影像信息,有助于不同类型疾病鉴别诊断,提高准确的准确性,值得全方位推广。
参考文献
[1]张继生,张飞宇.腹部彩超联合高频超声诊断良性胆囊息肉样病变的价值[J].中国药业,2021,30(S2):279-279.
[2]洪成,赵莹莹,李东,等.经腹部彩超联合高频超声诊断良性胆囊息肉样病变的价值分析[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21,5(17):98-99.
[3]王海,徐芬.经腹部彩超联合高频超声对良性胆囊息肉样病变的诊断效果研究[J].重庆医学,2021,50(S1):172-174.
[4]刘丽琴,张静,孙翔.低频超声联合高频超声在胆囊息肉样病变鉴别诊断中的临床效果分析[J].中国综合临床,2019,35(6):540-543.
[5]宋兵.经腹部彩超联合高频超声诊断良性胆囊息肉样病变的价值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21,16(1):74-76.
[6]张继海.经腹部彩超联合高频超声诊断良性胆囊息肉样病变的价值[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20,4(21):47-48.
[7]何剑,查艺军.经腹部彩超联合高频超声诊断良性胆囊息肉样病变的价值[J].临床研究,2020,28(6):134-136.
[8]张勇生.经腹部彩超联合高频超声诊断良性胆囊息肉样病变的价值[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20,4(23):252-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