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伟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 艺术学院,武汉 430205)
汉水上游地区古民居集中在上津古镇、白河古镇、漫川关古镇、蜀河古镇等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文化以及比较特殊的地理位置的古镇中。这里的古民居建筑具有很高的景观及保存价值,很多古民居建筑被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而进行保护如:会馆类的黄州会馆、武昌会馆,寺庙类如清真寺、杨泗庙等建筑。这些古镇地处要塞,连贯东西南北,是当时汉水流域非常重要的文化融合港口,其形制反映出非常鲜明的秦巴地域特色,又具有荆楚的灵秀华丽,同时也融合了许多其他地域和民族的特点。这些古民居所具有的环境景观及其历史文化特色是以当地的自然地理条件为基础的;同时与该地区历史文化的形成与其外部环境、民俗风情、宗教信仰以及政治社会等密不可分,它们之间具有相互影响制约、相互发展融合的关系。
汉水古民居的选址一般都依水而建,背靠大山、面朝水源,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目前保留较好的古村落在历史中都是重要码头和商业聚集地,在依靠水运的年代都曾有过辉煌的历史。一般而言,汉水流域居民在选择居住地的时候都沿水而建,比如古代在进行建筑选址上都比较注重山水环抱,结构上要坐北朝南等依据风水学的原理筹建。
例如,蜀河古镇就很好地运用了风水原理,处在蜀河与汉江交汇位置。蜀河转弯的内侧形成一个非常好的冲击平原;另一侧则比较陡峭,适合建设村镇。而因为水岸比较陡,水较深适合修建港口码头,来往大船来容易停泊。古镇的建筑群和码头利用这个特点,运用中轴对称的整体规划思想,并综合考量当地水文条件、日照条件、气候和朝向,进而使古村镇整体空间结构更加合理。
汉水上游古民居街道布局主要满足人们生活各方面需求,体现在生活起居、生产商业、精神信仰、休闲娱乐等方面的功能,又因汉水上游地区特殊的地理位置,汉水上游地区在街道功能布局上有以下特色:在街道布局中充分考虑商业和居住及公共空间的处理,依据地势进行合理搭配;尊重自然,根据人文风水原理进行布局;店铺采取前商业后居住的方式进行规划。在靠近码头交通流畅地方,多分布商业设施,在居民区多分布了生活设施的店铺,如药铺等。
概括起来,汉水上游地区古民居街道布局的形制特色是街巷交错有致,尊重自然、因地势而建,层次分明。
以汉水上游地区四个古镇的时代变迁来看,居民的生活环境原本较好,一直都是依靠着汉水生活;在自然条件的推动下,沿途很多古镇成为为汉水流域的商贸和航运重镇,如上津古镇、漫川关、白河古镇、蜀河古镇等;悠久的历史在汉水上游地区也衍生出非常具有价值的古民居建筑,本章研究就针对漫川古镇、上津古镇以及蜀河古镇中的古民居建筑特点和建筑形式进行讨论和分析。
汉水上游地区古民居大多为木作结构。根据其使用的材料,大致可以分为四种:其一是传统的砖木结构建筑,其二是陕南地区特有的石木建筑,其三是土木砖混合结构的建筑,其四为土木结构;当地在修建建筑时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并没有严格执行一种模式,而是根据地势和地形来灵活调整。
1.土木结构。土木结构的房屋以土为主体结构:其土墙为建筑支撑主体,门窗、梁檐等为木质结构。建筑用土就地取材。“土墙是用木板框土一层层筑打起来的,并和以草筋;有的在墙中还以坚硬树条做墙筋(上津古镇的房屋大多如此),从而使土墙更为结实。”[1]土、木、砖建筑是非重点部位用土墙构成,一些重要部位建筑用砖,这种建筑多为中产之家所用。
2.砖瓦石料木材混合结构。蜀河古镇古民居建筑物很多砖、瓦、石料、木材混合结构建筑材料。这类民居往往规模不大;而且,石料都是当地直接取材,不仅成本低,也符合传统建筑要求。墙体的基础部分使用石块;一般建筑的台基也使用石块堆砌,石板最上层使用青砖,砖墙部分仍然是空斗墙。其他墙体与台基、石阶都用石板砌成,仅仅在正门和山墙使用青砖;这在最大限度上使美观性与经济性相结合。
3.砖木建筑结构。多为有钱的大户所建,大户之间的富裕程度可以从采用青砖的大小及建筑的规模来判断。汉水上游地区的古镇大多都在山体结构之中,如以穿斗式来搭建,可以有效控制建筑物体积,且在适应地形方面的灵活性很强。很多古建筑的墙体都是空斗,能有效地保持室内的热量;这种墙体砌法的厚度就以青砖的长度来决定。但由于条件限制,青砖的大小尺寸不一,青砖的建造成本也比高。
图1 穿斗式建筑结构示意图 (作者改绘)
4.石板房。采用木、石材质时,建筑物墙体以石板拼接搭建,承重性很好,且不需要在室内搭建木头立柱,所有檩条都可以安放到山墙,屋顶只要用大而薄的石板即可,其墙体材质的涂抹以干草和泥土混合为主,不仅能保温、而且能保护建筑物;只要定期修补墙体外的泥土就行,不需要对外墙进行重塑。从这个角度来说,其古民居建筑内部结构相对特殊。其他模式主要是采用内部檩条、立柱以及横梁等作为承重构件,墙体的主要作用是空间围合。石板房的优点是用料便宜,非常具有原生态的乡土气息,且立面形态及其肌理都非常有气质。由于采用石板堆砌的墙体重量较大,所以,石板房体积通常较小,较贫困的古镇居民会采用这种方式建设房子。目前,保存比较完好的房子也不再用来居住,很多石板房已经废弃了。当地原生态的石板房具有非常高的保存价值,可以通过结合其建筑材质和当前的建筑技术创造更具民族特色的新型建筑形式。
汉水上游地区古民居的平面形制主要其从公共建筑和民用建筑来分析,在汉水上游地区古民居中,现保存较为完好的公共建筑主要有会馆(如蜀河古镇的黄州会馆、漫川关的武昌会馆、北会馆等)、戏楼(漫川关的鸳鸯双戏楼、蜀河古镇的戏楼)、庙宇(如杨泗庙、清真寺)、药铺(如黄家药铺)等;民用建筑则主要有临街商铺和民居住宅等。现选择部分典型古民居建筑平面形制进行探析。
1.公共建筑类。漫川关古镇中最为精巧、复杂的建筑要算武昌会馆,因为地势差而产生的那种空间上的上升感与儒家思想比较契合,我们会由衷赞叹古代建筑师的巧妙构思。“武昌会馆是湖北武昌一带商贾集资修建的,修建在1420-1442年间,后多次增修。其以轴线西延,位于骡帮会馆南侧,座东向西,整体占地面积为2460平方米,还建有戏楼广场。会馆的后殿建设的是三间忠烈宫,主要供奉明朝忠烈功臣。在忠烈宫两侧是8间商客住所。”[2]前门楼高约三丈,门顶悬挂一个十分醒目的金字匾额,上书“武昌会馆”;门口两侧有石鼓一对。整个建筑物的平面结构和审美风格非常搭配,让人感受到一种生机勃勃的情绪。
2013年武昌会馆被评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也是漫川古镇至今保存最为久远的古建筑。当时的武昌会馆正对面位置还建有一座戏楼,是湖北工匠建设;戏楼高约25m,占地面积约300平方米,是一座具有典型荆楚风格的戏楼;戏楼有三层飞檐,显得非常有气势。
图2 漫川关武昌会馆平、立面图
该会馆的平面布局比较完整,主要功能是休闲娱乐、商业交流以及聚会等。武昌会馆根据地势和地貌对各种建筑进行有效结合和组织。由于当年贸易繁华地皮紧缺,会馆各种建筑比较紧凑,又由于场地多高低错落,必须在建筑中合理安置所需要的功能,因而需要合理的规划布置。会馆整体上采用传统中轴对称的方式,在进入武昌会馆的主轴线方向依次排列的是前厅、正厅、露台、拜殿、天井、庭院。整体上对空间的利用率非常高,竖向上使会馆前、中、后的空间相协调。
2.古民居住宅平面形制。汉水上游地区的古民居很多都是“前铺后宅”模式。漫川古镇的周宅是当地较有代表性的民居,是早期由黄州迁居至此的商人修建,周宅是一个四合院,院内铺设了青石地板;整个宅院只有入口由于与门前的巷道存在约50cm的地势差而采用台阶方式连接。其民居建筑为抬梁式砖木混合结构,都是硬山式屋顶。院内平面与正房的高差为80cm,主要有门厅和厢房,使用青砖来砌墙体上部和入口。正房开间为五间,采用石片和青砖进行组合,显得非常古朴、比较特别。建筑屋顶修有马头墙,门口放有石鼓。尽管没有采取比较多的装饰,但具有非常鲜明的地域特色,使其成为当地古民居建筑中最有代表性的建筑之一。
图3 漫川关周宅建筑平面布局图 (作者改绘)
在中国的古建筑中,到处都可以见到各种装饰,这些古建筑装饰都是非常精巧且丰富的。各地区的民俗习惯差异较大,不同古民居建筑物的风格、装饰以及结构受到自然环境和地理条件的制约。汉水上游地区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多个地域人民的融合。使得原本就复杂的装饰种类在本地具有多样的风格特色。汉水上游地区中保存完好的古民居建筑非常多,也正是这种独有的资源保留,让人们对于古镇的风貌极其赞叹。在这里可以看到构件精巧的古典建筑,还能从建筑功能上看到一种经济、文化、社会交融的综合因素;这是因为,汉水上游地区古镇居民长期处于自然状态下的商贸环境之中,不仅贸易发达、商会繁多,而且聚集的财富也是其他地区不能比拟的。在会馆修建时一般根据主题选择相应的装饰材料和雕刻艺术,其主题多为求财富、长寿以及多子多福等;这也反映出富商阶层的文化观念与价值取向。
从汉水上游地区古民居的建设可以看到非常明显的地域特色。在各类建筑物、生活用具的打造中,文字、图形、动植物纹饰等都是常见的文化表达,基本上不采用人物题材。用作古民居建筑物装饰的物品一般为各种如意图案、花瓶等,采用的文字也多为福、禄、寿等;以动、植物为主题的装饰中,主要有象征财富的梅花鹿、貔貅、麒麟,寓意吉祥的动物龙凤、狮虎,福寿的乌龟、蝙蝠、鲤鱼、仙鹤、蟾蜍、牡丹、灵芝、寿桃等。其题材的选择和审美意趣都反映出大众的审美品位且通常都是把这些装饰雕刻在门楼、门窗等来反映当时人们追求健康长寿、权利财富的人生精神生活状况。在装饰的材料上,汉水上游地区古民居主要用木头、石材和砖来装饰。
汉江上游地区古民居装饰上也具有南北、东西交汇的特点,和当地的人文习惯等相互融合,形成自己独有的文化。
1.木头装饰
(1)门窗。建筑的大门通常都做简单装饰,材质多为比较结实的木质,这种实拼门最主要的特点就是结实。其主要以整体木板结构来拼接,门框制好后,将木板钉到门框周围。这些非常厚重的门窗还具有比较好的安全防御功能,因此外墙的门窗很少打开。会馆建设中最为重要的就是保护功能,要保证建筑物内人们的人身、财产安全,所以,其外墙窗户设计是不可打开状态;而作为进出的要道大门,一直都是安全防御重点,使用实木结构的拼接方式,以提高其安全性。从现有状况来看,窗的形式有:直棂窗、什锦窗、横披、直权窗、漏窗等等。与关中地区比,支摘窗要大许多;主要是因为汉水上游地区古民居地处四川和湖北、陕西交界处,夏季比较长而且雨水较多、比较潮湿,需要更好的进行通风和换气。木饰格扇门窗主要依靠支棍支起其样式。直权窗就是在窗框内又加设了一排栏杆。横披在结构上就是对一整扇窗进行分割,这样就可以同时起到通风和采光的功能。
(2)藻井。藻井除了装饰作用还具有消防的作用;根据文献《风俗通》的记载,藻井这种装饰具有消防灭火的作用。“司马迁的《史记·天官书》中也记载有:‘东井八星主水衡。’戏楼顶棚一般作藻井,如漫川关的双戏楼。”[3]双戏楼中所采用的藻井都是八边六层藻井结构,也就是说藻井的轮廓是正八边形且有六层:一层是由薄板平铺出来的边线,二层是平板下垂相子,三层是上下两板雕刻,四层到五层是用来装楣子,在板上会刷涂深褐色油漆,在外部的整体上显得更加美观。
(3)雀替。雀替的位置主要是在额枋和柱体衔接处,从柱体中延伸出的结构。最初是用雀替来与立柱共同承载建筑顶部构建的压力,但是随着建筑结构的不断发展,雀替的装饰性也就不断增强。蜀河古镇的古民居建筑中很少能够见到雀替,蜀河古镇的清真寺,大殿的柱下的雀替是蜀河古镇当前唯一保存的草龙雀替;其在结构形象上具有龙头形象,雀替的龙身、龙尾则表现为卷草形象。雀替的整个装饰不但呈现出伊斯兰教徒对自然装饰的喜爱,而且还显示出伊斯兰文化受到汉族文化的影响。
2.石头装饰
(1)柱础。柱础是柱体基座,其功能就是保护立柱底部不会因为侵蚀而导致破坏,最初就是为了起到建筑功能。通常柱础都是采用石材进行堆砌,汉水上游地区古建筑中的柱础在外部样式上比较多样化,但其寓意吉祥;比如常采用的有鲤鱼、梅花、兰花以及牡丹等。
(2)石门槛。普通人家很少设计石门槛,高门大户或者是重要会馆等多采用这种结构。通常由两部分组成:上部主要作用是装饰,一般雕刻有吉祥图案或者是雕刻文字;下部则代表着主人的身份以及建筑等级,门槛高低决定着主人身份的高低,槛高低以门不好进的感觉来体现建筑主人的尊贵。黄州会馆的门槛制作是最为精美的,门口两侧有石鼓,石鼓上面雕刻着麒麟、植物等纹样。
(3)石栏杆。石栏杆的主要作用就是提高安全性,栏杆柱头等都有着相应的纹饰图案,结构上尽显端庄大气,也是一种文化象征。
3.古砖装饰
采用古砖进行装饰,可以把屋檐的出檐延长,把墙体可以堆砌到檐柱之外,一直砌至台基边上。山墙侧面位于拔檐砖和连檐之间的戗檐砖,这段墙体的上部就是“樨头”,从山墙正面看就多出了一段墙体。樨头往往是古民居建筑装饰的重点部位。
漫川古镇的古民居建筑群墙体材料是以砖石和青砖为主;根据功能划分要为院墙、山墙以及影壁等。会馆建造中多采用青砖。因为中国的古民居建筑所采用的结构多为木构架,建造中通常不打地基,因此墙体不承担重量,但墙体自身会存在倾倒的可能性,因此把墙体与木构架进行连接,这种连接构件被称为“拉铁”。拉铁的材质通常为铁或者为木质。
汉水上游地区的古民居建造,依托该地区独特的历史文化、地理环境、人文环境,在选址、布局、建筑形制、装饰形制上形成了独特的“折衷”融合式风格。这些古民居的建造形制反映了一定历史时期的文化交融和对自然、人文的认知,汉水上游古民居营造方式及意境是中国传统古民居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了解秦巴地区民居建筑文化内涵的重要样本,是了解中原民居建筑与荆楚民居建筑样式交融发展的活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