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基于小组合作的师范生教学能力提升策略
——以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例

2021-05-18 06:43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线下成员互联网+

马 英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 文学院,武汉 430205)

“小组合作学习”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教学形式,它具有四个基本特征:以异质小组为基本形式,以达成小组明确的目标为标准,以小组成员相互依赖的合作性活动为主体,以小组总体成绩作为评价和奖励的依据。”[1]小组合作学习改变了班级教学中学生成员间以个体竞争为主的交往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发展个人才能。随着我国教学改革的推进,小组合作学习逐渐成为高校教学的一种重要形式。

一、 小组合作训练在师范生传统实践课程中遇到的问题

理论可以讲授,能力则必须训练。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师范生需要进行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等教学能力训练。语文学科教学论是师范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教师的一门标志性课程,小组合作训练在该课程中是不可或缺的教学形式。通过小组合作训练,小组成员的教学能力能够得到显著提升。但是随着小组合作学习形式的全面铺开,经常出现以下几个问题:

(一) 参与面窄

小组合作训练的初衷是希望全班同学都能够参与各种学习活动,但在实践中发现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小组成员的参与程度是不均衡的——几乎每个小组都有几个活跃分子,在小组中一般会充当组长、书记员、发言代表等角色,但同时“边缘人”也为数不少,“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边缘人’现象一般体现为两种:假合作与不合作”[2],有的“边缘人”游离于小组各种活动之外,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不参与小组活动;有的“边缘人”看起来比较积极,但是实际上并没有真正加入到小组学习中,小组合作学习完全流于形式。因此,小组合作训练成为活跃分子的独角戏,参与面相当窄。

(二) 深度不够

由于参与面窄,小组成员之间难以碰撞出思想的火花,而“边缘人”的存在经常会挫败小组其他成员的积极性,导致极端情况下各自为阵,各行其是。另外一种情况是小组合作学习看起来热热闹闹,但是表象之下可能出现的是思维的懈怠,小组成员在浅层次低水平问题上兜兜转转,问题探讨难以深入下去。

(三) 兴趣不高

小组合作学习是学生非常熟悉的学习方式。对现在的中国大学生来说,有的从幼儿园阶段就开始接触小组合作学习了,他们对小组合作学习的一套流程相当熟悉。每次小组训练时小组成员更重视的是选出总结发言或展示的小组代表,代表选出来后所有的问题就抛给选出的“代表”,对如何解决问题、如何达到训练的最优化不太关心。长此以往,小组训练就越来越流于形式。

(四) 课时不足

小组展示会占用大量的课内时间,造成授课教师难以完成教学任务。以语文学科教学论为例,该课程在本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中是48课时,包括实践16课时,每个小组展示10分钟,一节课也只能展示4个小组。本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是大班授课,多则60余人。如果按照科学分组原则,应该分成10个小组左右,显然10个小组在一次课(90分钟)中是不可能全部参与展示的。这势必会严重挤占理论课讲授时间,教学任务难以完成。通过课堂观察发现,小组展示时其他小组成员比较容易出现分神的情况,总体来看,事倍功半。小组合作训练仅依赖传统的线下教学形式问题很多,改革势在必行。

二、混合式教学小组合作训练实施策略

近年来,“互联网+”背景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得到了快速发展,“混合式教学包括教学空间的混合、教学时间的混合、教学方式的混合和教学评价的混合”[3]。混合式教学为实践课程的小组合作训练打开了一个窗口,提供了新的思路。特别是在疫情期间,在线下训练几乎不可能的情况下,线上小组合作训练的方式使得师范生的实践训练得以顺利推进。

(一)科学分组,各司其职

小组合作学习的第一步是分组。分组必须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科学分组原则。组间同质有利于组与组之间的公平竞争,激发小组战斗力;组内异质有助于调动小组成员的积极性,把不同性格特点、思维方式、知识构成的组员组合在一起,有助于形成小组之间良好的对话关系。同时,还需要加强小组安全感、促进正相互依赖、提高群体内聚力、避免群体思维等。[4]混合式教学课程的授课对象一般在线下都有交流,彼此之间比较熟悉。为了更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小组合作训练更顺利地开展下去,在小组成员的构成上可以先采用学生自由组合的方式,再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由教师进行微调。本校该专业班级为大班,人数为60人,一般分为10组。

以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例,语文学科教学论这一门课程的小组训练主要是指向师范生教学能力,因此小组任务以说课、模拟授课形式为主,涉及到集体备课、观课、评课等教学流程的各个方面,涵盖阅读教学、写作教学、识字写字教学、口语交际教学、综合性学习等教学内容。为了较好地完成这些小组任务,首先需要对组长要进行培训,让每位组长都明确组长的职责,能够在每项任务进行的过程中调整小组工作进程、把控全局。授课教师应明确“学习,是一种反省性思维的社会性过程,是以学生的‘合作’为基础的活动实践,它不是单纯的教学方法或学习方法,而是通过合作学习把学校这一场所重建为人们相互学习、一起成长、心心相印的公共空间的改革。”[5]合作学习的理想状态是小组成员通过一段时间的小组合作,能够得到全方位的成长。在分组阶段,明确每位组员自己的职责,除了组长之外,还可以设置记录员、组织者、首席发言等职位。为了让每位成员都能得到全方位的锻炼,这些职位可以采取轮值的方式。角色转换能让学生对组内的不同角色理解更深入,有助于组员之间形成共情,使沟通更顺畅,有利于小组任务的完成。为了增加师生、生生之间的感情,这个环节可以在线下进行。

(二) 线上训练,组内互评

分好小组之后,授课教师有必要进行理论讲解,为后面的小组训练做准备。理论讲解的方式既可以安排面授,也可以将理论讲解的视频上传到毕博等教学平台,学生登陆教学平台,结合教材自主学习教学讲授视频,阅读相关补充资料。混合式教学中,小组训练可以采取线上和线下结合的方式。为了节约时间、提高效率,小组第一轮训练可以放在线上进行。这个环节尤为重要,小组训练是否落到实处、是否人人参与,便在此环节。

这个环节的具体操作策略是:老师讲授完理论之后,学生当堂进行小组讨论,确定小组训练策略。比如古诗教学10分钟模拟授课训练需要确定的问题有:教材分析、确定教学重难点、教学内容的选取、教学流程如何推进、如何导入、如何收束、如何提问、如何理答等。如果课堂讨论时间不够,小组需要将讨论延伸到课外。在讨论的过程中,每个组员都要明确自己的职责:组长、记录员、主持人等。基本问题讨论好后就进行小组训练环节。小组合作训练可以采用线下面对面的方式,也可以采用线上训练的方式。线上训练方式至少有两种:一种是以网络会议的形式直播演练(直播同时进行视频录制,供教师抽查),全体组员线上模拟授课、全体组员线上点评,然后将小组代表作上传至毕博平台等教学平台。这种方式的好处是时效性高,组员通过网络会议的形式在一起讨论,比较容易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不足之处是可能会出现视频卡顿的情况。另一种方式是组员分头训练,自己录制视频,然后将视频放在小组群,小组成员自行下载观看视频,小组组织线上讨论,确定将哪位组员的授课视频上作为小组代表作上传平台。这种方式的好处是可以避免卡顿等现象,不足之处是现场感稍有欠缺、模拟授课时缺乏团队的参与。因此,可以多种方式灵活使用,另外,可以要求小组所有成员将自己的授课视频截屏上交平台,这样确保训练落到实处。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但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比如教师和学习同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由自己建构起来的。在这个环节的学习中,小组成员在组长的带领下,钻研教材教法,展开模拟授课训练并进行充分的研讨,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三) 组间互评,线上反馈

小组合作学习的最突出特点是赋予学生以主体性,以小组学习的方式唤醒每个学习者内在的学习自主性与自觉性,点燃学生们思维的火花。在上一个教学环节中,小组合作学习最后形成的学习成果是小组模拟授课的代表性视频以及每个成员的授课截屏,每个小组均要将本组的这些资料上传网络教学平台。

本教学环节由上一个环节小组内部的学习扩大到组间交流,主要也是在线上完成。该学习环节至少有两种线上展开策略。一种方式是针对平台上的小组模拟训练的视频,教师发帖、以小组为单位跟帖展开讨论,教师预先设置讨论截止时间,讨论结束时统计跟帖量、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分析帖子质量,最后由教师作总结性发言并以小组为单位形成一份讨论报告,讨论报告需要在平台上展示。讨论报告需评选出最优秀的小组训练视频,并阐述理由。另一种方式是以网络会议的形式完成。如果采用网络会议的形式,需要各小组提前做好准备,比如以小组为单位分头观摩其他组的训练视频,得出小组结论,确定小组发言人,然后再邀请授课教师并召开网络会议。前期准备做得越扎实,网络会议越高效,并可避免组间评价的随意性,教师需注意调控、引导讨论方向,网络会议结束后每组也需要形成讨论报告。

这一轮训练的成果是挑选出优秀的训练视频。需要注意的是,即便优秀的训练视频也并非没有瑕疵,需要改进的地方仍旧很多。因此,在网络会议或者讨论报告形成之后,这些视频的主讲者应该针对老师和同学们提出的意见进行修改,并可以在小组内多次进行训练,在一次又一次的实训中提高教学水平。

(四) 线下展示,讨论升华

以上两个环节的线上模拟训练为整个课程的教学节约了大量时间,而且在最大程度上扩大了参与度。通过前面的线上模拟训练及讨论,授课教师已经基本掌握本次模拟授课的情况了。下面的教学环节在线下展开为宜,这种典型展示作品不宜过多,以1-3项为好。展示的方式可以直接播放已经投放到教学平台的视频,如果条件允许,建议学生进行线下模拟授课,然后全体学生自由点评、老师总结。

线下展示的环节因为有之前线上讨论的充分铺垫,学生对授课的内容、授课的方式方法以及学习同伴的意见都有了基本认识,因此线下课堂的小组讨论会更为热烈。更因为这是全班同学的甄选之作,学生也会更有兴趣、更认真地观摩并点评。在观点分享时小组间会相互补充、质疑,小组成员相互帮助,进行解释、澄清,时时闪耀出思想的火花,从而促使所有参与者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真正将讨论引向深入。一个完整的训练过程具体图示如图1。

图1 混合式教学小组合作训练实施策略

三、在师范生实践课程中实施线上小组合作训练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精选内容,任务驱动

如何让学生积极高效地进行小组活动?首先,要慎重选择小组合作训练的内容。模拟授课的内容要具体明确,为了激发小组之间的竞争意识,有时候可以尝试让不同小组承担同样的授课任务。还是以古诗模拟授课为例,10个小组可以安排2-3首古诗的模拟授课,让小组自由选择,既可以避免成员及小组观课时由于重复多遍产生的倦怠感,使授课内容略有变化;又能保证小组成员可以用集体备课的方式来提升个人的备课水平,并在观课时能进行同课异构的比较。其次,每次小组训练的任务要非常明确,任务的截止时间是什么?训练时长是多少?什么时候必须上传毕博网络平台?需要解决几个教学问题?重点训练的是哪方面的能力?这些都需要学生了然于心。这些任务越明确,越能提高训练效率,越能让学生在训练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成为知识的主动探求者。

(二)教师指导,及时跟进

在“线上互评、组内讨论”“组间互评、线上反馈”这两个环节教师的及时跟进指导非常重要,只有及时跟进才能保证最后一个环节即全班课堂展示时选出的小组代表具有典型性,也才有利于小组讨论的积极性。因此,线上训练环节,教师一定要在线进行观察、引导、适时答疑,如发现哪个同学发表的意见很精彩,就要适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对几经讨论还未达成一致之处要及时给予指导,避免讨论一盘散沙或学生产生畏难情绪而降低讨论品质。

此外还需注意,如果小组过多,比如本班有10个小组,授课教师如果每个小组讨论都参加的话,必定要耗费大量时间,在现实教学中也很难实现。因此,授课教师可以抽取小组进行跟进,比如第一次跟进奇数组,第二次可以跟进偶数组,开学初就告诉学生活动规则,也能够满足学生的心理预期。当然,授课教师也可以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跟进,这样也能调动小组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小组讨论应该采用限时讨论法,根据不同的任务设定讨论的时限,可以避免无限期的讨论所带来的疲乏感,也有助于学生积极、高效地完成讨论任务。

(三) 线上线下,灵活融合

混合式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采取线上和线下混合的方式,灵活多变,便于师生、生生深度互动。此轮实验主要采用的融合方式是线上全员参与,线下典型展示,相较于传统的线下教学,这种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小组合作训练,既可以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全员参与,又能够最有效地利用课堂展示时间,有效缓解了课时不足的压力。

当然,线上和线下结合的方式也是灵活多变的,比如也可以先让学生进行线下展示,通过抽取1-2个组进行展示发现了问题,然后再线上进行讨论修改从而呈现出更加成熟的模拟授课视频。混合式教学的核心是通过多种方式优化各种学习资源,因此,如何结合具体实际情况进行“混搭”才会取得最佳效果是授课教师需要持续思考、持续改进的问题。

猜你喜欢
线下成员互联网+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COZMINE线下集合店
传统线下与直销模式孰强孰弱?这家动保企业是这样看的
从“偶然”的疫情大爆发到“必然”的线下线上教学结合
“密室逃生”线下扩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