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林焘,邹正华,杜学芳
(1.荆州市中医医院脾胃病科,湖北 荆州 434000;2.荆州市妇幼保健院检验科,湖北 荆州 434020;3.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河南 新乡 453003)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肠道炎症性疾病,具有迁延难愈,反复发作的特点[1]。临床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便血以及里急后重等,严重影响患者正常生活、工作和学习[2]。临床采用美沙拉嗪等西药进行常规治疗,能够缓解临床症状,但患者长期服用容易产生耐药性,且不能改善机体免疫异常[3]。有研究报道[4],溃疡性结肠炎与辅助性T细胞1/辅助性T细胞2(Th1/Th2)分泌的细胞因子失衡有关,其中Th1细胞分泌的干扰素-γ(Interferon-γ,IFN-γ)可以参与免疫调节,促进T、B细胞分化,Th2分泌的白细胞介素-4(Interleukin-4,IL-4)是拮抗因子,能够维持黏膜免疫反应。中医研究表明[5],溃疡性结肠炎湿热内蕴证为外邪侵袭、内蕴大肠、郁化成痢,应以清肠化湿、调气活血、生肌敛疡为治则。清肠解毒汤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痢、化瘀行滞之效[6]。然而,清肠解毒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湿热内蕴证)患者Th1/Th2平衡的效果尚不清楚,鉴于此,本研究选取湿热内蕴证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探究其治疗效果。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5月至2020年5月荆州市中医医院收治的96例湿热内蕴证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男27例,女21例;年龄21~76岁,平均(43.81±7.05)岁;病程1~11年,平均(5.63±0.89)年。对照组男28例,女20例;年龄20~78岁,平均(43.75±6.94)岁;病程1~12年,平均(5.67±0.93)年。两组基本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病例纳入标准:西医诊断参照《炎症性肠病诊断与治疗的共识意见(2018年·北京)》[7],且均经病理检查确诊;中医诊断参照《溃疡性结肠炎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草案)》中制定的标准[8];均符合湿热内蕴证,主症包括腹泻、腹痛、血便、里急后重,次症包括肛门灼热、舌质偏红、脉滑数等;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同意。排除标准: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障碍者;精神障碍患者;免疫系统疾病患者;其他肠道感染性疾病;近1个月内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患者。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口服美沙拉嗪(国药准字H20103359),1 g /次,3次/d,治疗3个月。
1.2.2 观察组:另给予清肠解毒汤治疗,组方:炒白芍20 g,白头翁、煨木香、炒当归各10 g,黄连、黄芩、生甘草各6 g,肉桂3 g,根据病情变化随症加减,发热者加金银花、葛根各10 g,腹痛严重者加延胡索、徐长卿各10 g,脓血便者去白头翁、肉桂,加茯苓、党参各15 g,用水煎至200 ml,1剂/d,分早晚服用,持续治疗3个月。
1.3 观察指标
1.3.1 两组湿热内蕴证中医症状评分:主症包括腹泻、腹痛、血便、里急后重,次症包括肛门灼热、舌质偏红、脉滑数等,其中每项主症6分,每项次症3分,计算各项症状评分总和,评分越高表示症状越严重[9]。
1.3.2 两组治疗前后肠镜下黏膜表现评分和黏膜组织学Geboes指数评分:肠镜下黏膜表现评分以参考文献[10]为标准,正常黏膜(0分),血管纹理模糊、黏膜充血但无出血(3分),黏膜呈颗粒样变化(6分),黏膜溃疡并自发出血(9分);黏膜组织学Geboes指数评分以参考文献[11]为标准,结构正常(0分),炎症浸润(1分),固有层中性粒和嗜酸性粒细胞(2分),上皮层中性粒细胞(3分),隐窝破坏(4分),糜烂(5分)。
1.3.3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IL-4、IFN-γ水平及IFN-γ/IL-4水平: 分别于治疗前后清晨空腹采血2 ml,采用Allegra X-5医用离心机(美国,贝克曼)分离血清(3500 r/min,时间15 min,离心半径10 cm),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血清IL-4、IFN-γ水平,试剂盒均购自上海西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1.3.4 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包括恶心、呕吐、头晕等。
1.4 疗效标准 显效:临床症状消失,肠黏膜恢复正常;有效:临床症状明显减轻,肠黏膜基本恢复正常;无效:临床症状未见改善甚至加重,肠黏膜无改善[12]。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湿热内蕴证症状评分比较 见表1。治疗后两组湿热内蕴证症状评分均降低(P<0.05),且观察组更低(P<0.05)。
表1 两组湿热内蕴证症状评分比较(分)
2.2 两组治疗前后肠镜下黏膜表现评分和黏膜组织学Geboes指数评分比较 见表2。治疗后两组肠镜下黏膜表现评分和黏膜组织学Geboes指数评分均降低(P<0.05),且观察组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肠镜下黏膜表现评分和黏膜组织学Geboes指数评分比较(分)
2.3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IL-4、IFN-γ水平及IFN-γ/IL-4比较 见表3。治疗后两组血清IL-4水平均升高(P<0.05),且观察组更高(P<0.05),两组血清IFN-γ水平及IFN-γ/IL-4值均降低(P<0.05),且观察组更低(P<0.05)。
表3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IL-4、IFN-γ水平及IFN-γ/IL-4比较
2.4 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 治疗期间观察组有2例恶心,1例头晕,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25%(3/48),对照组有1例呕吐,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8%(1/48),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校正χ2=0.271,P=0.592)。
2.5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4。治疗后两组临床疗效等级分布比较,观察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
表4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例(%)]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反复发作的非特异性肠炎,患者肠黏膜免疫反应异常引起炎症反应[13-16]。中医学中,溃疡性结肠炎属于“痢疾”“泄泻”等范畴,其病因多为外感湿热之邪,内伤饮食情志,病机为外邪侵袭,内蕴大肠,运化失司,气血阻滞,血络受损,发为痢疾,应以清热解毒、化湿、止血、生肌为治则[17-20]。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两组患者湿热内蕴证中医症状评分、肠镜下黏膜表现评分及黏膜组织学Geboes指数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提示清肠解毒汤用于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湿热内蕴证)患者,能够改善临床症状,疗效确切。清肠解毒汤由炒白芍、白头翁、煨木香、炒当归、黄连、黄芩、生甘草、肉桂等方药组成,方中白头翁凉血止痢,逐血止痛;黄连燥湿涩肠、泻火解毒;炒白芍益气活血,通络止痹[21]。现代药理研究发现,生甘草中含有甘草酸,具有较强的非特异性抗炎作用,同时具有抗溃疡、抗氧化以及抗病毒等药理特性;白芍提取物能够抑制炎症细胞黏附、聚集,阻止炎症介质释放,减少黏膜破坏[22]。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两组血清IL-4水平均升高,且观察组更高,两组血清IFN-γ水平及IFN-γ/IL-4均降低,且观察组更低,提示清肠解毒汤用于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湿热内蕴证)患者,能够改善免疫调节失衡。王玮等[23]研究报道,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血清IFN-γ表达下调,IL-4表达上调,与本研究结果一致。IFN-γ在机体中介导炎症反应,而IL-4具有抗炎作用[24]。本研究观察组患者治疗后IFN-γ/IL-4低于对照组,表明清肠解毒汤能够更好的抑制机体炎症反应,改善Th1/Th2平衡。清热解毒汤方中白头翁苦寒降泄,具有清血热,解胃肠之湿的功效,当归活血化瘀、消炎止痛[25]。杨淑娟等[26]研究报道,白头翁用于治疗湿热蕴结型溃疡性结肠炎能够降低血清炎症因子水平,与本研究结果相符。因此,清肠解毒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湿热内蕴证)患者能够改善临床症状以及Th1/Th2细胞失衡。
综上,溃疡性结肠炎(湿热内蕴证)患者采用清肠解毒汤治疗,能够改善临床症状,减轻机体炎症反应,疗效确切,同时可以调节Th1/Th2细胞因子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