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别山:一家人的朱鹮保卫战

2021-05-17 12:56连忠诚
北京文学 2021年5期
关键词:朱鹮治学

2007年,距洋县千里之外的河南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为我国朱鹮异地保护的首选之地。为了确保朱鹮异地保护的“首战告捷”,黄治学没有丝毫犹疑,挺进大山。在陡峭和山路十八弯的河南信阳市罗山县灵山镇董寨村,他带着妻子和两个女儿开启了他乡的大山生活,他们水土不服,两个女儿因匆忙转学导致学习成绩下降,因厌学被迫中断学习。妻子因交流时语言不通,遭到当地人排斥。他遭遇过泥石流、山体滑坡、暴雨山洪冲刷等恶劣天气,以及蟒蛇、野狗、野猪袭击,蚊叮虫咬更是家常便饭。大女儿看到父亲如此扎根山区,与鸟为伴,想想祖辈都无人尽孝养老送终,只好嫁给当地的村民,以求方便照顧。她继承父亲的期望,与当地村民交谈,给村里的学生讲爱鸟、护鸟知识,赠朱鹮纪念章和学习用具。五岁的儿子亮亮从小就和姥爷姥姥一起生活在朱鹮的圈子里,最喜欢朗诵课本《七只朱鹮的故事》……

一    鸟人黄治学

初到河南省罗山县的董寨,黄治学要饲养14只朱鹮。为实现新突破,他在朱鹮繁育基地建设了大网笼,设置了池塘、沼泽、河流等自然环境,模拟朱鹮野外生存的环境。由于首次进入陕西以外的地区进行饲养繁殖,气候和环境的变化,特别是2008年年初信阳遭遇了罕见的冰雪天气,给朱鹮的适应带来了相当大的困难。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黄治学没有丝毫退缩,他自己吃住在朱鹮繁育站,在对朱鹮进行封闭式管理,加强营养的同时,很快完成了软网的安装和朱鹮配对分笼的工作,保证了朱鹮繁殖工作的顺利开展。

为解决朱鹮野外种群分布过于狭窄等问题,国家林业局将河南定为全国首个朱鹮迁徙地保护研究基地,2007年,调拨17只朱鹮开展人工繁育研究。这17只朱鹮,有13只是从日本返回,但鲜为人知的是,还有4只是从北京动物园过来的。

“当时从日本回来的属于‘近亲,而北京动物园是两对。朱鹮又属于‘一夫一妻的鸟类。当时确实有点为难,但是为了繁衍的需要,不得不人为地把这两对‘拆散了。”黄治学就利用北京动物园的两只雄性朱鹮和日本返还回来的两只雌性朱鹮进行配对,成功繁育出5只幼鸟,使得董寨的朱鹮有了较好的种群后代和优良基因。他的手指经常接触泥鳅等水产品,还被稻田的淤泥真菌感染,指甲盖全部脱落,并呈现灰色。与此同时,他开始整理野外观测日记,念给妻子来记录,关于朱鹮在野外的点滴生活轨迹,以便寻找规律,总结经验。

“野外放飞,是恢复朱鹮历史分布、扩大分布区,壮大朱鹮种群的必由之路。我们要实现朱鹮在大别山的成功野化放飞,建立野外种群。”随着朱鹮人工繁育工作的推进,黄治学开始尝试野外放飞,过去成活率只有40%左右。“在孵化、喂养雏鸟的同时,黄治学全身心地投入到朱鹮的野化训练中,从实地观察、监测、记录每一只成鸟的训练情况,对每一只鸟都了如指掌,对野化放飞胸有成竹。”他的助手经常感慨地说。

2013年3月,34只身体健壮、亲缘关系相对较远的朱鹮,开始在大网笼中接受觅食、飞行、抵御天敌、繁殖和疫病抵御能力等野外生存能力的训练,为半年后的野外放飞作准备。当年10月10日,34只朱鹮从繁育基地大网笼里飞出,在天空中展翅翱翔。这是我国在朱鹮原产地陕西之外的首次放飞,也是迄今为止放飞数量最多的一次,标志着带有GPS定位装置和环志、拥有“身份证”的一只只朱鹮相继在大别山落户。

喂养过程中,黄治学发现一只刚出生的小朱鹮耷拉着脑袋,不吃不喝,他心急如焚,开始小心翼翼在手臂上测试鸟食和水的温度后,用吸管吸上一管水,轻轻地放在幼鸟嘴前,小鸟奇迹般地张开了嘴。他熟练地将水挤进了小鸟的嘴里,为小鸟“润肠”。紧接着,又用吸管吸进糊状鸟食。一滴、两滴、三滴……熟练而耐心地喂进幼鸟的嘴里。如此反复10多次,确认小鸟吃饱了,他才小心翼翼地把它放回笼子里,接着给另一只小鸟喂食。“刚出壳的小鸟嘴巴太小,闭合速度太快,不易喂食,必须在小鸟张嘴的瞬间,迅速把一两滴食物挤进鸟嘴。这靠的是熟练的技巧,更需要不厌其烦的耐心。”黄治学手把手地教饲养员雏鸟的喂食方法,一个个徒弟在他的手下成功“出师”。雏鸟喜欢吃什么?看不出配方的深黑色的液状混合物,是黄治学精心制作的雏鸟食物。泥鳅要用机器碎成糊状,搅拌上一定比例的面包虫、牛奶、鸡蛋,配上维生素、多酶片等,既美味又健康。而不同年龄的朱鹮,食物的配比也各不相同,这些技术含量高又烦琐的工作,黄治学至今仍需亲力亲为。制作好食物后,黄治学要把饭盒贴上不同的标签,冷冻在冰箱里。喂食前,要用勺子舀出几勺放进瓷杯,再把瓷杯放进小盆里,用开水融化、温度适宜后,才能给小鸟喂食。之后,还要清洗餐具,打扫消毒育雏室,再帮小鸟更换笼子下边的毛巾,让它舒适地休息。喂一次鸟最快要三四十分钟,甚至长达一个小时。

黄治学最见不得的是雏鸟生病。多年来,他每天不厌其烦地记录着每只鸟的体温、体重、嘴长、翅长等变化细节,研究成长规律,也渐渐掌握了其疾病特点,成为合格的“白衣天使”。哪只小鸟流鼻涕了、粪便变稀了、啄伤误伤了……他都能及时发现,对症下药。像慈母呵护婴儿一般,在黄治学的精心喂养下,小朱鹮一天一个样。40多天后,就由不足百克、光秃秃的“小肉球”,长成了近千克、体态丰盈、外形上与成鸟相似的幼鸟。黄治学就放心地把幼朱鹮托付给了它的“亲妈妈”。

2014年初,放飞的朱鹮在野外成功繁殖出一只幼鸟,随着它破壳而出,在大别山区消失了近半个世纪的朱鹮重新在此繁衍生息。为了保护这来之不易的宝贝,防止蛇、黄鼠狼等天敌上树侵犯幼鸟,黄治学给朱鹮筑巢的树干缠上塑料布,并涂抹黄油;还在朱鹮营巢的树干上安装刀片、挂伞形防蛇罩,以对付蛇、鼬科动物等天敌;还在树下挂起了巨大的保护网,防止小朱鹮从树上跌落摔伤;他们往稻田里投放泥鳅,让成年朱鹮有足够的食物喂养雏鸟。

与此同时,黄治学和另外两位同事接到了一项艰巨任务:对2013年10月10日在信阳大别山区放飞的34只朱鹮开展持续监测。初春的清晨,阳光透过淡薄的晨雾,穿过树叶间的空隙,一缕缕地洒在保护区的大地上。黄治学和助手驾车沿着崎岖的山路行驶了约一小时,来到一片四面环山、丛林环绕的开阔地。年前这里下了一场大雪,现在大部分的稻茬田里都有积水,正是朱鹮觅食的最佳时机。他们边走边用望远镜搜寻,遇到过路或在地里干活的当地人就上前询问,是否了解当地朱鹮的活动情况。尽管保护区在朱鹮放飞前后都做了大量宣传工作,但仍有许多人不知道朱鹮长什么样。黄治学给他们边描述边拿出画册,还模仿朱鹮“啊呜、啊呜”的叫声。张洼组的一位村民说:“这种鸟我见过,去年来过,过了年就没看到了。”他们在附近搜寻一番,没有发现线索,只好另寻他处。一波三折寻访无果后,3月20日,他们来到彭新镇前锋村,一位大娘说:“朱鹮,我认识,电视上播过,前些时间有两只朱鹮经常在这块田里打食,但最近老来的只有一只。”黄治学喜出望外——终于找到啦!根据大娘的描述,他推测这两只朱鹮可能已经配对产卵,不怎么出现的那只正在孵卵。不过仍有几分担忧:之前发生过猛禽追赶朱鹮的事,大娘说的另一只朱鹮会不会出了意外?他们决定分成两组,对附近可能有朱鹮活动的区域进行拉网式搜索。晌午时分,他们终于在一块稻茬田里发现了一只正在觅食的朱鹮,它去年冬天绚丽洁白的羽毛,如今已染上浓浓的铅灰色。

通过高倍望远镜,黄治学很快认出这是2011年出生的雄性朱鹮,还佩戴着010号环。它正用长长弯弯的喙在水田里来回探插,每隔三五分钟便把捉到的河虾、螺蛳或水生昆虫等向上一抛,再用大喙接住吞下。偶尔也能捕到泥鳅和黄鳝,它要把头向上抬起,经过好几次吞咽才能吃下。大约1个多小时后,它仰起头“啊、啊!”叫了几声,飞到空中盘旋半周,朝西北方向飞去。它的速度太快,他们没能跟上。第二天,黄治学又来到这里,直到下午2点左右才在另一块田里再次看到这只朱鹮。这次黄治学和助手们商量,决定留一个人观察,另外两个人在附近各找一个制高点蹲守,希望能看到朱鹮的去处。

30分钟、60分钟……直到下午4点18分它才离开觅食地。在夕阳的映照下,朱鹮翅膀下橙红色的羽毛更加绚丽多彩。黄治学和助手们趴在草地上,生怕被它发现。它一直朝西北飞,越过另一个山头后就消失不见了。他们在附近搜寻了近两个小时,无功而返。第三天,他们很早就来了,希望能有新的收获。上午10点28分,他们意外地看到了另一只编号为017号、出生于2010年的雌性朱鹮。他们之前的担忧打消了大半,看来017号雌鸟极有可能与010号雄鸟配对并筑巢产卵了。按照朱鹮的繁殖习性,亲鸟产卵后一只负责孵化,另一只出来觅食,轮流孵卵。遗憾的是,由于这里地形复杂,山头重峦叠嶂,又让它溜掉了。3月23号,是追寻朱鹮的第五天,黄治学用望远镜扫视四周,在一个池塘旁的树林中隐隐约约地看到一个巢,巢中还有个红红的小脑袋在晃动。黄治学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走近些又仔细观察。“巢里有朱鹮!”他激动得喊了起来,几个同事立即轮流用望远镜观察。果然是朱鹮!

黄治学和助手们在巢对面的山坡上选择了一个地势较高的隐蔽点,架起高倍单筒望远镜,穿过树林的空隙正好能看到这只正在孵卵的朱鹮。营巢树是一棵高约10米、胸径20多厘米的马尾松,长在一个池塘坝埂上,巢位于树冠中一个较大的侧枝上。营巢树附近有很多高大的松树和山栎树,巢的顶部被大树的枝叶遮盖,十分隐蔽。20多分钟后,这只卧巢的朱鹮站了起来,用它弯弯的喙拨弄着巢中如鸭蛋般大小、青褐色带有斑点的卵。“一枚、两枚,巢里已有两枚卵啦!”黄治学兴奋地边看边报数。通过腿环,辨认出巢中的这只就是前两天看到的017号朱鹮妈妈,它小心翼翼地翻卵,随后工作人员给营巢树裹上塑料薄膜,以防蛇类等天敌上树。理巢不多时后,他们重新卧了下来。

黄治学将其各种行为、时间及变化记录下来。为了确认它的配偶,他们都耐心地等待另一只亲鸟回来换巢。中午12点52分,营巢树山坡后一侧山林中闪出一道橙红色身影。“那只朱鹮回来啦!”黄治学激动地低声说到,他打起哑语胜利的手势向同事示意,大家急忙往天上看。这只姗姗来迟的朱鹮掠过山林和池塘,很快落到巢旁的一根树枝上,喙里还叼着一根巢材。黄治学调好望远镜焦距一看,正是010号朱鹮爸爸。巢里的朱鹮妈妈看见同伴回来后,第一反应是把头抬起,发出“啊”的叫声及粗哑的咕哝声。朱鹮爸爸四处观望了一下,没有发现异常,便走到了妈妈旁边,把叼来的树枝放入巢中,嗓子里发出一阵一阵咕哝咕哝的声响。随后,朱鹮妈妈站起来,它们共同把叼来的树枝放到合适的位置。接着,朱鹮妈妈慢慢走出巢,展开翼下橙红色的双翅腾空而起。朱鹮爸爸理巢一番后卧入巢中,先摇动几下身子坐稳,然后静静地孵起卵来。

亲鸟每隔两三个小时就会换巢一次,在很多次换巢间隙,它们还要交尾亲昵一番,配合十分默契。直到夜幕降临,光线渐暗,黄治学他们才恋恋不舍地离开,第二天继续蹲守观察。四月中旬后,氣温不断升高,巢区树枝的嫩芽更加葱绿茂密,把巢遮掩得严严实实。朱鹮的孵卵期大约26天。黄治学远眺鸟巢,期待小朱鹮即将破壳而出,这是人工饲养的朱鹮在野外繁殖成败的关键一步。在笼舍里长大的亲鸟,往往会着急地把尚未发育完全的小朱鹮从卵壳里剥出来,从而导致雏鸟流血死亡。

4月16日上午10时,当朱鹮爸爸站起来翻卵时,黄治学看到似乎有个小脑袋在巢里晃了几下。他担心看错,几番确认后才激动地低声告诉同事:“小朱鹮出壳啦!”同事们纷纷争着看“小宝贝”。这是朱鹮在消失近半个世纪后,野外放飞不到半年时间里,第一只在大别山出生的小朱鹮!标志着朱鹮保护事业的一大进展,对于恢复和扩大朱鹮种群,缓解其濒危状况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朱鹮亲鸟在雏鸟出壳后能否喂进第一口食物,是决定雏鸟能否存活的关键一步。小朱鹮几次晃动着小脑袋,用喙触碰亲鸟喙边,这是在乞食,但是亲鸟好像有点紧张,几次都没能衔住雏鸟的头。刚出生的雏鸟体质柔弱,不一会儿头又落了下去。直到下午3点20分,当小朱鹮又一次把喙放入亲鸟喙边时,亲鸟低着头张开喙,把雏鸟的头和喙轻轻衔入自己口腔,抽搐了几下,终于把消化了的食物黏液反刍进了雏鸟喙里。“成功啦!”黄治学依然打了一个胜利的手势,示意工作人员要安静,不能有任何动静打扰它们。

接着是第二口、第三口……雏鸟吃饱后就趴在巢里不动了。此后,双亲每天轮换回来喂食,次数也日趋增加。4月19日,巢里出现了两只小朱鹮。亲鸟每次都是先喂完老大才喂老二,因此老二得到的食物较少。几天过去了,老大比以前长大了不少,乞食行为愈加强烈,还常常啄老二的头。弱小的老二只好低头认输。平时亲鸟最多出去两三个小时就回来换巢,可是22号下午,朱鹮爸爸出去近4个小时也没回来。朱鹮妈妈在巢中左顾右盼,雏鸟们晃动着小脑袋“叽叽叽”地叫着,朱鹮妈妈也是饥肠辘辘。最近农民开始整理农田,准备播种水稻,田间有很多人在用机械干农活,很可能干扰到了朱鹮觅食,也许是朱鹮爸爸迟迟未归的原因。

当天,黄治学并没有观察到朱鹮爸爸。

夜里,一场暴风雨把黄治学从梦中惊醒,他立即想道:这对年轻的朱鹮夫妇能否在恶劣天气下把宝宝照顾好呢?天刚亮,他匆匆赶到巢区。

镜头里巢中有一只亲鸟静静地卧着,不多时另一只亲鸟也回来了,老大急迫地乞食。但是几轮喂食中,都没看到老二起来争食,直到下午也没有看到它的身影。黄治学连换了几个观察位置,但都因位置太低或树叶遮挡无法看清。根据黄治学的猜测,老二由于最近食物缺乏、进食太少而日渐体弱,加上昨夜暴风雨的侵袭,很可能已经死了。几天后,在池塘旁发现了老二干瘪的尸体,黄治学告诉我们,这就是动物界的优胜劣汰。

幼鸟成长到5月初,小朱鹮胖胖的身体已长满羽毛。这是朱鹮幼鸟发育最快的阶段,每天要进食30到40次,营巢树干上和树下的地面上满是白白的粪便。中午的气温达到20度以上,蚊子和小虫不时地出现在周围,蛇也趁天黑频繁地出来活动了。为了防止蛇和其他天敌伤害朱鹮,黄治学和助手们每天中午和下午在营巢树附近各洒一遍雄黄和一些液体药品,并在营巢树及附近树木的树干上裹了2米高涂抹了油的塑料薄膜,还在巢下一米多高处安装了防止雏鸟坠亡的尼龙网。

5月中旬,小朱鹮满月了。它头上裸露部分呈橘黄色,身体和羽毛基本发育完全,可以在巢中来回走动了,食量更大了,亲鸟回巢后它便不停地扇着翅膀在亲鸟喙边啄个不停,亲鸟每次只能喂它五六口固状食物,喂完后赶紧站到离巢较远的树枝上休息,等另一只亲鸟回来换班。

5月下旬,小朱鹮已经羽翼丰满,不安现状,在巢和侧枝上不时地练习扇动翅膀,有时还会腾空。亲鸟的喂食次数也逐渐减少了:减轻体重有利于幼鸟出飞。双亲经常在巢区来回盘旋,引导和刺激小朱鹮早日出飞。

5月29日是小朱鹮出生后第43天,它展开双翅来回跳动,几次试飞后却都停了下来。缺少勇气和胆量。上午9点18分,它再次腾空而起,完成了初飞。只见它跌跌撞撞地飞出树林,翱翔在晨光中,展翅在蓝天白云间。在罗山县石山口水库河畔的湿地上,经常发现朱鹮在此觅食、栖息;朱鹮翱翔鸣叫,给董寨的清晨,增添了天籁之趣。

1964年9月10月,黄治学出生于陕西洋县谢村镇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姊妹四人,他排行老三。1981年根据国家有关部门要求,在洋县姚家沟成立临时朱鹮保卫站,也叫“秦岭1号朱鹮保卫站”。后来更名为陕西省朱鹮保护站,国家朱鹮保护管理局等,保护站要招收一批有志青年,参与野外巡护监测。之前只是听说在洋县发现了世界唯一的7只世界珍稀鸟类种群,听到这个消息后,黄治学积极报了名,通过面试和培训等,顺利地成为朱鹮保护队伍一名志愿者,从此开始了他的大山“鸟人”生活。和他一起的志愿者没干多久,难以承受长期的深山生活,多数都转行,下山结婚生子,或者外出务工,而他一头扎进深山里。在这个关键时候,黄治学毅然放弃了高考机会,加入了朱鹮志愿保护队伍,和一些青年响应当地政府在朱鹮分布区域的号召,积极开展禁止开矿、狩猎、砍伐林木等宣传活动,引导当地农民加强朱鹮夜宿地生态环境及天然湿地和冬水田的保护,同时严格要求当地群众在朱鹮觅食的稻田禁用农药和化肥。他连续做了8年的志愿者,受到了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刘荫增亲切接待与多次点名赞扬,这无疑给黄治学有力的鼓励。

他把自己多年来的日记本展开……

“每一年的7月到11月是朱鹮游荡期,保护监测任务非常艰巨。我的主要职责是朱鹮飞到哪里,就要跟踪监测到哪里,要随时掌握朱鹮扩散活动数量及动态,严禁违反狩猎、投毒猎杀水禽等事件,切实完善朱鹮重点夜宿地和主要觅食地的管理措施,最大限度保障朱鹮的安全生存。我每天骑上自行车风里来雨里去,平均每天要跑近100公里的路程,夏阳冬雪,从未间断。我的工作很多人当时不能理解,觉得就是几只鸟何必费这么大劲?群众见到我们就说是‘看鸟的。最开始听着还是有些别扭,时间长了,反倒觉得这个称呼很贴切,我也就经常给群众讲解保护珍稀朱鹮的重要性和意义,之后群眾慢慢就理解了。

“1993年4月19号,我们按照往常的程序去观察记录,中午换班吃饭的时候不幸的事发生了。当时我们主要精力是观察朱鹮的巢和雏鸟,没注意到一条蛇不知从哪里上到巢上,当时看到朱鹮亲鸟出现惊慌不安的样子,接着就发出撕心裂肺的鸣叫。我急忙跑到树下,可是怎么赶这条蛇也不走开,最后发动当地老乡拿来长梯和竹竿才把它挑走。我们急忙找了当地能上树的人,结果发现老大已奄奄一息,老二、老三也吓坏了,蜷曲着身子一动不动,之后决定把这两只小朱鹮送到县城进行救护及人工饲养。这件事想起来至今使我感到内疚和难受。

“朱鹮属于涉禽,主要食物是水田、河流、塘库等湿地环境中的泥鳅、小鱼等水生物。朱鹮繁殖期觅食范围小,随着雏鸟的发育,食量一天天增加,如发生食物缺少现象或气候干旱恶劣时,很难保证雏鸟全部成活。加之雏鸟之间常因争食相互啄斗,弱小的雏鸟往往因食物不足导致早期死亡,因此,在朱鹮繁殖巢区周围需要足够食物。遇到这种情况我们会买一些食物背运到朱鹮巢区,投放到觅食田里,弥补朱鹮繁殖地食物不足,以保证朱鹮雏鸟在亲鸟的哺育下健康茁壮成长。如出现受伤、生病或幼鸟因食物不足飞行困难,我们就要对它进行救助,用专用的朱鹮抢救箱,把朱鹮带回来进行人工饲养或救治,彻底恢复健康后,放归大自然。

“朱鹮对栖息地的环境质量要求很高,必须严格禁止农民向稻田喷洒农药化肥。为了缓解农民生产与朱鹮保护的矛盾,我不断对农民讲解朱鹮保护的重要性。同时积极争取资金为他们修复灌溉水渠、建造小型水力发电站、粮食加工设备,引导他们进行有机农产品和林下经济作物的种植,让农户在朱鹮保护中受益。几年来为朱鹮分布区的农民修建灌溉水渠3000余米,扶持和发展猪苓栽培,种植香菇、木耳、板栗嫁接共30余户,组织相关技术培训300余人次,并积极支持农村专业合作社对水稻田的有机种植和销售进行指导和打包销售,让朱鹮的保护工作深入到每一个人的心里。

“有件事我至今仍记忆犹新。2015年4月的一天,半夜起来检查孵化箱时,发现一枚未受精卵突然出现爆裂,其污染物溅到一只刚孵出的雏鸟身上。我当时感觉事情不好,并立即用消毒水清理了所有的残留物。没想过了几天,保温箱里的5只雏鸟全都出现异常,最初是泻痢,后来情况越来越严重,鸟屎出现黑色的块状。没过几天,四只小鸟相继死亡,而活着的那只也已经奄奄一息,由于无法进食,雏鸟全身的毛都脱光了,瘦得皮包骨头,好多诊断专家都说这只鸟没什么希望了。可我不死心,把仅留的那只小鸟放进一个纸箱里,给里边放上灯泡保温,并将这个特制的保温箱单独放在自己的床头,祈求有奇迹发生。当时,那只鸟每次喂食时,只能吃一两滴食物。为了能救活这只鸟,我采取少食多餐的办法,每隔20分钟就喂食一次。夜晚也不例外,多次起床喂食小鸟。没想到几天过后,小鸟食欲有所增加,粪便颜色也有所好转。

“为了尽快形成建立河南大别山野生朱鹮种群,我根据朱鹮的生存规律及条件,提出和制定了该种群释放的最佳策略方案及长期目标。训练期间采取改变其生存的各种环境及条件,使朱鹮个体能够在预期时间达到各项指标。于2013年10月、2014年8月、2015年11月、2017年10月,四次先后在大别山地区放飞朱鹮100只。2014年,野外放飞朱鹮不到半年时间发现1对朱鹮配对,在巢区坚守3个多月时间,成功出飞一只幼鸟。掌握和收集了大别山野外朱鹮种群活动规律最新资料。2015年到2018年,野外配对朱鹮不断增加,成功出飞幼鸟65只,成功出飞率达90%以上。监测期间,只要有群众打来电话或发现有生病受伤朱鹮,我就会第一时间赶到,5年里在野外救护伤病朱鹮40余次,治愈伤病朱鹮30余只。截至2018年保护区境内能监测到野外朱鹮104只。

“朱鹮能不能在大别山地区生存繁衍,观察、监测工作是关键。我和其他三位工作人员不管酷暑还是寒冬,跋山涉水寻找放飞的朱鹮。因为大别山地形复杂,沟壑众多,寻找朱鹮特别困难。所以要使当地群众认识朱鹮、了解朱鹮,这期间走村串户发放朱鹮宣传画报、宣传册8000多份,朱鹮手提袋及纪念品5000多份,制作路边宣传牌60多幅,并在3个乡镇的中小学校举办朱鹮知识讲座40多场次。”

……

2015年3集纪录片《放飞朱鹮》在中央9套播出,获得国际珍稀濒危物种保护学界的广泛赞誉,深得民间百姓喜爱。“我觉得离不开鸟儿了,如果远离了鸟儿,我内心的孤寂感会进一步加深。鸟类的不安,就会成为人类的巨大痛苦与隐患。”黄治学常常默默念叨着。

二    妻子周永琴

采访黄治学的妻子特别不容易,声音特别小,生怕说错什么,尽管我们面对面,但是她依然不敢抬头看人说话,她不擅言谈,都是老家的方言,50多岁头发几乎全白了,染过的头发黑得发亮,但是根部又冒出白色的头发茬子,像戴了一个假发套一样,贴头皮是白色的,露在外面的是染过的黑色,马尾辫耷拉在后颈部。

1987年冬天,23岁的周永琴通过邻居介绍认识黄治学,当年就结婚。无论是在洋县老家还是在信阳大别山,她都是从开始的反对到支持,从一座山到另外一座山的艰难守望。她把女人半边天的时光全部献给了大山,不顾亲人的反对,并动员两个女儿嫁给当地人。她是不是如丈夫黄治学所说心甘情愿来到大别山?她定居这里,究竟是爱情的力量,还是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让一个没有文化又如此羸弱的农村妇女有如此觉悟?坚持近30年的山区生活,默默支持丈夫的朱鹮事业,颠沛流离的漫长而孤独的岁月,这个苦命的大山女人积攒了多少生活的苦水与委屈?她忍心把自己两个女儿嫁给当地人做儿媳妇,她的心底到底饱含了多少不为人知的秘密与痛苦?

和她聊丈夫黄治学的故事,二女儿黄月圆在场,还有大女儿五岁的儿子亮亮。话还没有怎么问,她就泪如泉涌,女儿不停地给她擦拭眼泪,尽管如此,还是没有能安慰住一个五十知天命的女人。她感性、坚忍,默默支撑丈夫的事业,为帮助丈夫给朱鹮找到泥鳅,自己的指甲盖也被真菌感染成了灰指甲,可是她又满怀纠结甚至满腹焦虑怨恨。我们敞开心扉聊了足足两个多小时,其实真正谈话不到一个小时,很多时候,我会停下来,因为她想哭,安安静静地听听她倒出的一肚子苦水,还有她满腹的委屈。

“我们有过三次放弃的想法,但是都没有实现,都是委曲求全。

“第一次是1993年,小女儿出生,家里穷得揭不开锅,添人需要吃饭,我完全是一个不能挣钱的劳动力。我小叔子在新疆做凉皮生意,他们忙不过来,说让我们全家去帮忙,亲人之间不会哄骗我们的。我们变卖了家里值钱的东西,就连做饭的锅都打包准备带走,计划去新疆投奔亲人。可是那一年,丈夫的朱鹮丢失找不到,我只好在家里等他回来,他又找人捎信说等把丢失的朱鹮找回家,也好给站里的人一个交代。这样一等就是半年,我小叔子在新疆只好重新找人,后来他们在新疆购房生存下来了。为此,他们兄弟俩还产生很大的误会,眼看大女兒开始上学了,我左顾右盼,心里不踏实,也不甘心,还是选择留在家里陪孩子上学。唉,苦命人就是没有胆识,或许在新疆,我们一家可以做生意挣点钱改善生活让两个孩子考大学,做父母的才觉得有面子。怨我太弱,也没有主见。没有坚持到山上把他找回来。

“第二次,是我没有办法和他一起去大别山定居,实在受尽委屈。我在罗山县灵山寺风景旅游区门口做点小生意,卖点水还有香火等,当地村民也有在这里做生意。我的物品比他们便宜大约一半,一位游客去对面摊位时,发现没有人,扭头来我摊上购了一瓶水。谁知,对面摊主是躺在摊位睡着了,见游客来我摊位买水,立刻火冒三丈,上前来给我的小摊用脚踢翻了,我也不示弱,明明我没有做什么亏心事,不能容下这样的侮辱,我上前也去推她的摊位。这时他们仗着是当地人,叫了一群人来打我,我没有办法,只好给黄治学打电话,他拨打了110,警察到了才制止了他们,我受尽委屈,披头散发,瘫坐在摊位前,眼泪不停地往下淌。等黄治学到了,我哭得更加厉害,我当场要求,必须回洋县老家,毕竟在老家穷点,没有人欺负我们,我就是土生土长的宝村人,有底气。丈夫见我不依不饶,帮我给摊位扶起来。我回到驻地三天三夜没有起床吃饭,第四天就打包整理自己的行李,打算离开这里。这次丈夫态度很模糊,没有上次坚决,两个孩子都劝我,我听不进去。哎,大不了不做小买卖,第二次我无奈留下了,我能怪罪谁呢?这一次,我还是一个人坐了三天三夜的火车回老家住了一个多月,可我还是担心孩子丈夫,我想他们,不知道他们吃饭睡觉好不好。一个月后,我还是坐三天三夜的火车又来到罗山董寨。这一次,我彻底转变了态度,好像回老家的时间听不到朱鹮的鸣叫,我自己特别孤独无助。我甚至想到死,但一想到两个孩子还没成年,我又舍不得,死的心立即就收了回来,觉得自己挺没有出息的。

“第三次,就是现在,我依然想回家。我们双方老人都去世了,两个女儿也安家了,我还在这里有什么用?人老了,叶落归根,我们不能老了还赖在这里吧?毕竟岁月不饶人,现在我们天天拌嘴,就是关于老了回家的事,他说要埋葬在大山里头,天天看见朱鹮。我说你埋这里吧,我回老家。哎,人这一辈子了,话这样说,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办,活一天算一天吧,反正我老了我回家,他埋这里和朱鹮在一起吧。你说我们两人像不像小孩子过家家?夫妻一场,这样大的事业没有我的发言权。

“哎,时间长了,我也有点莫名地喜欢这鸟了,再说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女儿都嫁给了当地居民,我还有什么挑剔的?曾经也想回老家,把当时来的勇气掏出来,也试验过逃跑回避,可是自己一次次舍不得朱鹮。现在也特别喜欢听朱鹮的叫声。觉得好像是洋县老家的乡音。几天听不见就觉得孤独难忍,毕竟这些鸟都是和我一样从老家带过来的,都是老乡啊,甚至老乡的后代。呵呵。

“下辈子我不会再嫁给他,我特别恨他。我们结婚这么久,两个孩子都这么大了,也没有见他给我送一件有分量的礼物,出门我都感觉自卑,别的女人被老公宠得金银首饰全身都是,我倒好,连这个镯子都是假的。女人嘛,就是爱面子,我告诉娘家人说是丈夫送我的,价值好几千啊!我经常自欺欺人。

“关于我们的婚姻,记得是1987年夏天的时候,当时是邻村的亲戚给介绍的,觉得抹不开面子,没有办法才嫁给他的。因为我年纪也大了,介绍对象时就知道他是个养鸟的人,觉得他没什么出息。邻村还有几个都比他条件好的,但就是觉得他老实巴交挺可怜的,我下不了狠心,再加上亲戚一个劲地说他忠厚老实,没有歪心眼,人不错……他一直在追我,每一次上山看护朱鹮,下山时总给我从山上带来很多野菜、野板栗等,还有朱鹮的羽毛。我父母见他心眼好、脾气也好就同意了。于是当年的秋天就简单地结婚了,结婚就是去他家,没有什么正式的仪式,就是村里人聚在一起吃了顿饭。

“他脾气特别好,不管我怎么说,他都一声不吭,一句话都不反击,他对朱鹮情有独钟,经常给我讲朱鹮的故事。还傻乎乎地拉着我说:‘当朱鹮飞过头顶的上空时,我想和你一起合影。所以就觉得他有一些傻,傻得有点可爱,和正常的女人谈恋爱,怎么整天都是鸟,好像觉得他和朱鹮在谈恋爱。如果让我现在选择,我可能不会选择他,不错,他身上有一种鸟粪味。如果有下辈子,我也不会嫁给他,下辈子我要当一个正常的女人,我也想穿漂亮衣服,戴项链,烫头发,穿高跟鞋、连衣裙等,最起码我得给自己买个金戒指,买个手镯之类的吧。要么去美容院做一次护肤美容吧。当然,我肯定要去北京、上海、深圳这些大城市去逛逛吧。

“当时结婚都特别简单,谈了两个多月就稀里糊涂地嫁给他了。我结婚的时候没有多少钱,买了一个木箱子,一辆‘永久牌自行车,一台缝纫机,结婚的事就不说了吧,挺让我寒酸的,不过那个年代结婚也就这个样子。结婚不到三天,他就去大山里去看护朱鹮了,我那时候还像大姑娘一样,一个人在家独守空房,洗衣、做饭、插秧等我全都干,就根本没有一点家庭的概念。

“大半年过去了,我们还没有要孩子,双方父母都特别着急,我只好去山里边陪他。那时候,我担心村里人说闲话,怎么不会生孩子,一心想先要一个孩子。在1988年,大女儿出生了,孩子出生以后,只有我们母女俩在家里,孩子生病感冒咳嗽,都是我一个人里里外外忙活。他对我又特别好,在山里边找的野鸡子,在村民家里炖好,送回来给我们母女俩吃,就这样,孩子慢慢拖大了。当年和他一起养朱鹮的同事都纷纷离岗,下山过正常人的生活,而他还在山上守着朱鹮。我总觉得他太不正常了,别人结婚围着老婆孩子转,而他却把我们母女俩抛在一边,天天围着朱鹮转。那个时候我想着离婚,可是真的难以启齿,在我们那个村庄,离婚是一件特别不光彩的事。村里很多人都劝我说,朱鹮是国鸟,全国上下都在保护,他在为国家出力出汗,他又不是背着你去爱别人,不抽烟不喝酒,不打牌不嫖赌,性格温和,脾气好,你又为什么和他离婚?想想也是,他父母对我特别好,就这样坚持到1993年小女儿出生,我对他没有丝毫办法,我把两个孩子交给爷爷奶奶看护,自己下田干农活,就这样维持着我们分居的状态。很多人都说我成了女汉子,或许真的是吧,家里家外都我一个人承担。我还要照顾四位老人,虽然姊妹多,但是他不在家,我必须做好代劳,省得村里人说三道四,说我不孝敬老人。

“慢慢孩子大了上学了,我的负担也减轻了些,也可能是女人一过四十,压根儿都不想折腾了,就这样跟着他过吧。农忙的时候我回家插秧、种田,农闲的时候我上山陪他,慢慢的我也特别喜欢朱鹮的叫声,听到朱鹮‘啊啊的鸣叫声,我仿佛就觉得我丈夫都挺好的。一次他在巡山中,踝骨被摔骨折,医生坚持要给他做手术打上钢钉,他坚持打石膏保守治疗,我只好依着他在山里边,给他做饭伺候他,那时候我满肚子都是委屈,真想从大山上跳下去,死了得了,凭什么我一个女人嫁给你?你心不在我身上,全部都在鳥身上!正当我伤心欲绝的时候,一只只朱鹮在夕阳下展翅归来,伴着清脆的‘啊啊的鸣叫声。他说,你看朱鹮都在给你问好,我的心又没有那么疼痛了。他拄着拐杖去给朱鹮喂食,我也只好跟他去给朱鹮喂食了。村里人都说我们俩有病、有神经病,我也就认了这个神经病。

“最难过最纠结的时候是他第一次接到调令,离开家乡来到遥远的大别山区,抛弃我们母女三人,我们在家坚持一年多,孩子们特别想他,我也只好跟着两个女儿来投奔他。第一次从村里走出来,到县城见到绿皮火车,那个时候我连票都不会买,小女儿发烧不止,我又没有带药,这可怎么办?坐在对面的是去大别山信阳旅游的北京夫妻,一听说我家人是养朱鹮的,年轻的夫妻就特别热情,把最好的东西给我和女儿吃,还不停地向我询问关于朱鹮的情况。夫妻俩一个是医生,一个是护士,见孩子生病了,就把身上背的药给我们。但是孩子还是发烧咳嗽不止,他去找列车员,让列车长签字,让我们下车,给孩子输液,坐下趟车再走。我们在西安一个小县城输了两天液,我真不想活了,一个女人拖着两个孩子,稍微好一点,我就继续赶路。大女儿也不停地咳嗽,车上有很多有文化的人,知道我丈夫是常驻深山养朱鹮的人,都把好吃的给我和孩子吃。那时特别感动,不知是他们同情我,还是觉得我丈夫是养朱鹮的人觉得神秘好奇。

“那个时候我背着孩子,看着开走的列车,我突然感觉到养朱鹮人的价值,火车开了三天三夜才到了信阳的罗山县。他来火车站接我们,实话跟你说吧,我想骂他、想打他的心都有,难道你们做男人的心都这么狠的吗?我不到四十岁头发都白了,在火车上没有正常吃一顿饭,饿了,就找列车员要一些水喝。他牵着大孩子,一手抱着二女儿,我跟在他后面,蓬头垢面,皮鞋还掉了鞋带。一路上经常脱掉。几天几夜没有刷牙,嘴里说话口气都怪怪的,像要饭的似的。那时我的眼泪止不住往下淌,我坐在火车站的花坛上,眼泪不停地往下淌。后来,好像说是他们领导局长派人开车来接我们的,我晕车,在车上吐得一塌糊涂,晕得眼花缭乱。这里的人很好,提前把住的地方给安排好了,也算我很有面子。养鸟的人很善良也很热情,隔三岔五都邀请我们吃饭,上山游玩。最开始游玩我肯定满意,后来说要定居这里,我一下子接受不了,我想我老家,虽然穷点,亲人都在身边,这么远的地方,有什么事,找谁啊?我一直这样想,包括现在也一样。这是我第一次坐火车,第一次出远门,第一次来另外一个县城,人家都是往大城市跑,我这是不是有病?往农村山里跑,并且往大山里钻,是修行的人才往大山里去啊。我压根儿没有这种想法。

“在信阳大别山,因为饮食习惯气候不同,我的嗓子哑了一个多月才说出来话,我是个女人,没有男人能扛事,谈不上坚强。他有朱鹮作为他的生命寄托,而我俩的孩子,是我唯一的命,在大别山区,人生地不熟的地方,我开始在灵山寺风景旅游区周围支小摊,维持生计。第一次想死,是因为女儿转学到这里,因为语言不通和水土不服,没有办法进学校进行教育,作为我这一代人没有文化,我不想让自己的孩子也没有文化,到处乱跑,颠沛流离。二女儿也是同样的遭遇,不瞒你说,因为手里缺钱,孩子使用的本子,都是从老家千里迢迢带过来的,正面写写,反面写写,我还舍不得扔掉,最后当废品卖掉,经常去山上背着孩子去捡收废品。

“于是我就开始种地,开发荒草地,捡矿泉水瓶子……不知道这样的日子何时是个尽头。我原来在陕西洋县的老家,过得也没有这么惨,至少我有亲人的接济帮扶,我把女人没有吃过的苦,没有受过的罪,都吃了,都受了。当听到朱鹮啊啊的叫声时,我又觉得它们是我的朋友,都是从老家过来的生存者,因此放弃了想死的念头。

“这辈子,我最对不住的就是我的两个孩子,虽然穷但是丈夫对我还是挺好的,他知道我爱吃西瓜,这里的麒麟西瓜特别沙甜,经常到大老远的集市上给我买。他也不容易,为了朱鹮这种国际珍奇的鸟,受了不少苦,你都看见了吧,他的头发都掉光了,快成秃子了。指甲盖也因为抓泥鳅而被真菌感染全部脱落,当地的村医说什么灰指甲,我的手指也是的,現在想一想我也不后悔,这一生也都过了半百了。最开始来的时候,我都没有新衣服穿,都是别人给我的,说实话,我连一个像样的首饰都没有戴过,不是我不戴,而是我压根就没有。来灵山拜佛的人,都是披金戴银,我特别羡慕他们,他们伸手在我摊上买纸香等,我不敢说老家的土话,怕人家看出我的寒酸。

“两个女儿都说我们做父母的为了朱鹮,没有好好孝敬老人,包括我的父母在内。俩孩子懂事,在当地的灵山镇,都是大小伙子比较多,女孩子比较少,周围的邻居纷纷来说媒提亲,看到大女儿和邻村的小伙子谈得比较好,我就动员他们结婚,结了婚,我很快也升级当了姥姥。二女儿也大了,见姐姐能守在父母身边,也要嫁在本地好照顾我们俩,我们家孩子都比较老实。很快二女儿成家立业,在当地安了家,这样一来,我的任务也就完成了,可我还是想回老家。我在想,如果哪天老了走不动了,我甚至想埋在老家,但是两个女儿总是心疼地告诉我,我嫁到这里,就是想照顾你们二老的,你就好好照顾我爸吧。他养这国鸟受国家领导的重视,是一项伟大的事业。听到女儿这么懂事地宽慰我,我都有一种说不出的幸福,心里算盘着这么多年的付出也值,心里暗暗决定只有好好支持丈夫的事业,就是支持我们的小家。”

周永琴说:“咱们俩聊了这么多,我也不知道有没有聊到主题上去,我认的字不多,小学没有毕业,朱鹮也给我带来很多快乐,虽然不像养猫养狗一样可以抚摸,零距离接触,但是飞翔鸣叫的朱鹮就是空中的天使。两个孩子嫁出去以后,我就干脆搬到山上守着他,早上他一大早去巡山,我就把他的干粮带上。夕阳西下,等着他和朱鹮一起归来,我现在就想听他讲他和朱鹮一天的行踪,女人好啰唆,我就是刀子嘴、豆腐心。太阳快落山了,你听朱鹮的叫声此起彼伏,他也快回来了,我得去给他温温药,前一阵子他遇到山体滑坡,韧带被拉伤还一直没好。

“就聊这么多吧,我就是个苦命的女人,没有本事去享受幸福的生活,在大山看到朱鹮美丽的翅膀,我已经知足了。哦,对了,以前我刀子嘴豆腐心,现在女儿都有孩子了,升级做姥姥了,看着这些珍稀的国鸟飞来飞去,我慢慢想开了,努力做一个豆腐嘴豆腐心的人吧。估计他也受够了我的抱怨埋怨。也不知道国家领导人知道他做的事不,表扬不表扬都无所谓,关键知道就好,我们也不是来图这个的。这边的饮食习惯是大米,我们北方人都是面食,我们一家人都吃不消。另外信阳好像说是什么亚热带,我也不懂,湿气太重,我的肩周炎经常犯,有时候疼得喊妈,妈也不在世了,就喊这个心不在我身上的老公吧。

“以前孩子小的时候,我一个人照顾全家,孩子生病了,他顾不上,父母老人生病了都是我前后担当起来尽孝。他根本没有管过。”

说着说着,不善言谈的她从抽屉里掏出自己记录的朱鹮日记,原来都是丈夫边念她边记的。她跟在黄治学的身后,照顾他的衣食住行,有时候她就做起他的助手来。像她自己说的一样,“胡乱记吧,女儿出嫁了,我也很担心他巡山有困难,在陡峭的山上摔倒过多次,雨天遇到山体滑坡,韧带拉伤,险些骨折,回家修养半天,仍要骑摩托车上山,坚持每天看到朱鹮,我拿他也没有一点办法。

“哎,我现在什么事都不干了,跟他一起帮他做饭洗衣,听他说说一天关于朱鹮的事,有时候觉得丈夫的工作有意义。权当练字吧。总比在老家左邻右舍东家长李家短好,哈哈。

“我还帮助他整理过监测日记,觉得他实在不易,记着记着觉得有点意义。我也开始好像被他慢慢同化了一样,认真去学习。孵化小朱鹮,有点像我那个年代孵化小鸡的程序一样有意思。在我看来就把朱鹮当作小鸡了。”

2013-10-10   晴

今天河南董寨第一次向野外放飞朱鹮,省厅、信阳市、罗山县及新闻媒体和日本友好人士来到现场,大约四五百人,在饲养繁殖站的祝词之后,开始走向野化训练大网笼。

10:00省厅厅长、信阳市林业局长开始拉开一面高约15米、宽20米的网。

10:20首先飞出1只朱鹮,截至11:00先后又飞出3只、2只、2只和1只,共9只朱鹮(在人工驱赶的情况下)。飞出的朱鹮在附近的上空盘旋,飞翔自如,高度在500米左右,在网笼西方引出几只猛禽,也在空中盘旋。

13:20飞出的1只朱鹮在网笼周围飞翔,并引出笼内的1只朱鹮,共飞出10只朱鹮。

14:10出去的1只朱鹮在网笼旁的松树上停歇。

16:20在高寨与同心之间的河道树上发现035号朱鹮在休息,一直持续到16:50起飞沿河道飞翔并落入河里,一会儿又飞回原地的河道觅食。

……

“我就好好留住这些日记本,作为家风教育吧!”她小心翼翼地擦拭日记本上的灰尘,显得格外珍贵。

三    女儿黄盈与黄月圆

我是大女儿,叫黄盈,我先讲吧,我比较了解我爸,也特别理解我妈。

我特别喜欢那首关于丹顶鹤的歌曲,名字叫作《有一个女孩》:“你可曾听说,有一位女孩,她曾经来过,她留下一首歌……”说着,她动情地唱了起来。

每每听到丹顶鹤这样的凄美故事,我总觉得是我们一家人和朱鹮的故事,有时候悄悄掉眼泪,那种心情没人能懂。我父亲为了保卫朱鹮,背井离乡千里迢迢来到大别山,甚至远行浙江、四川、安徽,甚至奔赴日本,抛弃我们正需要他的一家,而追随朱鹮。老家人包括亲人在内都觉得我父亲做得有点过分,现在看来,特别理解父亲。

听父亲讲,爷爷在世的时候,也有着一段关于朱鹮的情结。那时候他在山上砍柴,遇见了一只正被蛇咬伤的小朱鹮,爷爷冒着危险过去把蛇打死,而后双手托起小朱鹮,生怕它死了,用随身携带的酒精给小朱鹮消毒,飞快地跑回家,之后便是裹着小脚的奶奶,在家像照顾儿女一样用心照顾朱鹮。后来小朱鹮奇迹般地活了,伤口愈合了,那时候,父亲大约不足两周岁。爷爷和奶奶才恋恋不舍地把它放回大山,而朱鹮盘旋在爷爷房后的大松树上,“啊啊啊啊”地鸣叫不停,飞翔着盘旋在爷爷老屋上空,不肯也不愿意离开,“啊”……“啊”……地叫个不停,一陣鸣叫之后便飞往远方寻找食物,夕阳西下时分又飞回来。此后每年的春天,这只朱鹮都会到爷爷屋后的大树上进行筑巢繁殖。

朱鹮在父亲幼小的记忆里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我和妹妹更是如此,而且刻骨铭心。在我的童年记忆里,父亲对朱鹮的好与爱,远远超过对我们姐妹的好。记得那次,父亲在山上巡山时,发现了一只小朱鹮并将其带回家进行养育,足足在我们家将它精心照料了十八天,形影不离,甚至夜晚要在父亲床头休息,等它完全康复,父亲才把小朱鹮放飞大自然。

打我记事起,我就跟着父亲去了解朱鹮的性格特点。记得一只被父亲取名叫“苗苗”的小朱鹮,经常用嘴去啄生人,包括我,但是从来不去动爸爸,这令我苦苦思索,后来才知道是因为朱鹮特别害怕生人,但是只要你有足够的耐心、爱心、信心,它早晚会被你驯服或者感化,我就坚持用它最爱吃的泥鳅天天喂它,偶尔被啄一下也没有关系。后来,那只叫“苗苗”的朱鹮,彻底被我驯服了,因为我不仅经常带回去泥田里的泥鳅给它吃,更重要的是,我学着父亲给朱鹮放在自己的床头一起同眠。在父亲眼里,这只小朱鹮像我的妹妹,甚至比我妹妹还要亲,亲得让我们姊妹心生嫉妒。

我和妹妹经常和父亲一起照顾朱鹮,父亲对孵化、育雏、饲养、放牧等技术都已经很娴熟,耳濡目染,之后我和妹妹便将父亲饲养的过程用绘画的形式表达出来,因为见证了这日日夜夜烦琐流程,我理解父亲养朱鹮这个工程,可谓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因此我特别赞同父亲从老家洋县奔赴大别山朱鹮养殖基地,因为他对这些朱鹮日夜相伴有了很深的感情,其实何尝是父亲一人,包括我妈妈在内的我们一家人对鸟都有很深的感情。

我之所以嫁到当地,内心纠结了很久,也作出巨大的勇气,我相信我的选择是正确的,看到父亲母亲背井离乡很少在爷爷奶奶身前尽孝。我义无反顾嫁到当地,也就是为了让父母吃一颗定心丸,等他们老了,走不动了,我可以在他们身旁照顾他们,没有想到妹妹的想法与我一样。

目前朱鹮在大别山区风生水起地繁殖着,我觉得这和我们家人几十年的努力是分不开的,我妈也吃过很多苦,为保护我姐妹俩不受委屈,经常和父亲起争执。但现在,她好像也离不开朱鹮了。记得那次,一只小朱鹮意外撞了头,导致颅内出血而昏迷不醒,全家人都担心得不得了,生怕它死掉,父亲找来冰块给它敷上,我妈急忙用菜油去抹擦。那个时候我多么想去上一所兽医专业的大学,专门为这些受伤的朱鹮治病。

妹妹和我都喜欢画画,喜欢记日记,在父亲的工作本上,记载着朱鹮的饲养、繁育、救治等工作,有时候还会在上边画上朱鹮的手绘头像。我和妹妹常常许愿:因为朱鹮和我们一家人都有缘分,我希望我们一家人的努力,能换来朱鹮族群生命的延续壮大,改善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

我们家是农村人,世世代代住在农村里,在我的懵懂的记忆里,父亲把朱鹮当作自己的儿女,在他眼里,没有我们,尤其是我和妹妹发烧生病的时候,父亲根本不在我身边,我和妹妹只有力所能及地帮助母亲做一些简单的家务活。在朱鹮的繁殖期,正是农村收割油菜、小麦、插秧的农忙季节,我们见不到父亲,母亲一个人在地里忙着农活,回到家里还要做饭给我们吃。山里边的工具非常落后,基本上没有机械,全靠人力,我记得当时家里的唯一工具就是一辆人力手拉车。农村的稻田都是道路不通的,家里全靠我母亲一人,肩挑背扛,繁杂的农忙工作导致我母亲落下了腰疼的病根。而我爸所有的心思都在朱鹮的身上,像走火入魔了一样,偶尔回来总是叹气,说小朱鹮又生病了。我妈拿他也毫无办法。为了减轻负担,我妈经常把我送到姑姑家,那时候特别小,特别想家,想爸爸妈妈还有妹妹。我在姑姑家经常哭,哭着哭着就睡着了。

还记得1997年,春夏之交,老家阴雨绵绵持续了半个月,收割的油菜、小麦都已经发芽了,母亲只能冒雨抢回来一些放在屋檐下堆着,没有劳动力的,只能眼睁睁看着油菜、小麦烂在地里。那次我见到父亲和母亲发生了争吵,是有史以来最激烈的一次,父亲绝情地抛开我們又进了大山里去照顾朱鹮,母亲因生气离家出走,只留下我和妹妹相依为命。夜晚瓢泼大雨砸到我们家的房顶上,噼噼啪啪雨点撞击房顶的声音,大风狂刮的呼啸声响,我就担心自己家的房子会倒塌,砸死我们……后半夜雨停了,母亲回来,抱着我泪流满面,我知道母亲受尽了委屈。这也是我选择嫁给当地人做媳妇的唯一原因,我想好好照顾我的父母,不想距离他们太远,那时候父母也经常为生活琐事吵架。

我是二女儿黄月圆。我个人对父亲是由不理解到恨到慢慢理解,在大别山董寨朱鹮养殖基地这么多年,也有许多人关心我和我的家庭。当地一个开发旅游地的老板,知道我父亲抛家离口来大山里养朱鹮的事情后,经常鼓励我要努力学习支持父亲的朱鹮事业,在他的鼓励和帮助下,我也逐渐理解养朱鹮对国家的贡献,也努力说服母亲支持父亲的工作。

你问我最大的心愿是什么?虽然我在这边初中毕业没有考上高中,我就想嫁在当地,做点事养活自己,养活父母,力所能及地照顾好朱鹮。当然,我最大的心愿是给母亲买一串珍珠项链。就是感觉我母亲这辈子白做女人了,什么首饰也没有。从陕西洋县的老家,来到信阳大别山灵山镇董寨自然保护区,都是大山深处的生活,没有见过城市里的高楼大厦,母亲这辈子挺可怜的,连普通话都不会说。听姥姥讲,母亲年轻时是个特别漂亮的姑娘,一头乌黑发亮的秀发,扎了一个长长的马尾辫,皮肤细白细白。现在为了这个家操劳得头发全白了,其实她也就五十刚出头,回想我母亲这一生我就心疼,觉得我妈特别不容易,心像针扎的一样。我妈特别孝顺我爷爷奶奶和姥姥姥爷,所以我和我姐姐决定要嫁到当地,只是希望父母两人能相守到老,有生之年我们也好行行孝心,人家是恨不得女儿嫁得远远的,而我们自己却不想离开父母半步。

其实我也想给父亲买一件礼物,至于买什么,目前我也不知道。看到他的双手因抓泥鳅,而导致指甲盖真菌感染,所有的指甲就慢慢脱落,就会忍不住偷偷掉眼泪。我常常天真地想,如果我父亲不摊上朱鹮这件事,他会不会过得更好些?至少来说,他的指甲盖不会这么早脱落。其实爸挺爱我的,在“六一”儿童节的时候,总会给我一些小小的礼物。那个时候,老师说我比较高也很苗条,皮肤白净,学校老师让我上台跳舞,我回家告诉我妈,我爸便马上给我买了一条项链,虽说只花了三块钱,但是特别漂亮。上初中的时候,父亲给我买了一条牛仔裤,臀部还绣了一朵玫瑰花,其实父母都是特别疼爱我的,还记得那年冬天过生日,父亲在山上找了十二颗松果,用红线穿成项链戴在我脖子上,我也特别喜欢。第二天我依然戴到学校,同学们嘲笑我很土气,我气得在放学的路上给扔掉了,其实那串松果项链特别美。

记得有一次我不小心把父亲给朱鹮调的液体饲料给打翻了,父亲狠狠给了我一巴掌,那次让我伤心欲绝,为此我妈还和我爸吵了一架:“不就是一碗鸟食吗?你把女儿脸上打得都有五个手指印子了!”我妈为我和父亲火上了。为此,我一个星期没有理我爸。后来听妈妈说,那一盆液体饲料专门为那只被蛇咬伤的朱鹮而准备。是我爸爸跑到几十公里外兽医店买的,如果朱鹮吃不上这液体饲料,朱鹮有可能会中毒死去。果不其然,家里那只朱鹮第二天头抬不起来了,嘴角吐白沫,奄奄一息,爸爸只好再次骑车带着受伤的朱鹮,飞快地奔赴几十公里外的兽医店。再后来又听说那只小鸟又奇迹般地活了,为此,我才明白父亲的苦心。我也发誓一定要谨慎点,轻手轻脚安放一切东西,不给爸爸添乱,好好照顾朱鹮。

后来父亲送了我朱鹮的泥巴玩具,我还是有点生气,拿起玩具就扔掉了。这时,我妈来开导我,渐渐地我也明白一些事理。再后来通过朱鹮,我认识了和我年龄相近的日本女孩小池真实,她孤身一人千里迢迢从日本到中国,来到大别山区朱鹮养殖基地,陪伴我们一家人很久,是她让我明白了朱鹮对世界各国的意义。她教会我绘朱鹮画,和她一起去学校、各个社区宣传朱鹮,为此我收获了同龄人的友谊以及关于朱鹮最宝贵的资料,这将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精神财富。通过日本女孩小池真实给我的讲解,我觉得父亲做的是一件具有国际意义的大事,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大事。我平时也喜欢写作,所以今天就让我给父亲打打广告吧。你不要笑话我哈,我也压抑了很久,内心关于家庭的故事无人诉说,总不能我把这些话题带到婆家吧。总之,谢谢你来宣传朱鹮这样的国际益鸟,你听,你听,啊!啊!一阵一阵由远及近的朱鹮在排队返程回家休息。

真正认识朱鹮的重要性,缘于我目睹了父亲如何去爱朱鹮。打我记事起,父亲所有时间全部用在朱鹮身上,我目睹了父亲对我们母女三人的绝情、冷漠、忽视、失职,甚至不负责任,甚至猜忌父亲另有新欢,抛弃我们母女三人。于是特别恨他,很多次不愿意和他说话。记得那年春天,有一只刚刚被孵化成功的小朱鹮,不足月,身上还是毛茸茸的,因朱鹮爸爸妈妈去觅食,可恶的毒蛇通过树干嗅到气味,盘旋上树,狠狠地用它吐着芯子的嘴巴狂咬小朱鹮,小朱鹮弱弱的身体只能发出微弱的叽叽呼叫,很快便奄奄一息。天空一片阴暗,像要下大雨的样子,眼见着小朱鹮难逃厄运。

这只朱鹮是被父亲从孵化到出生,都在形影不离地关注、呵护中长大的。天很快就要下雨,母亲一个人累得腰酸背痛,只好上山求父亲腾出半天工夫,父亲不肯下山,但是母亲哭闹不止,要和父亲离婚。父亲没有办法,急忙骑着摩托车往家里赶,之后因为粗心大意小朱鹮被毒蛇咬伤,那是只刚出生没多久的小朱鹮,它的爸爸妈妈觅食还没有回家。我父亲抱着这只受了伤的小朱鹮,焦急地在树下等它的爸爸妈妈回来。一边急着找药给小朱鹮涂抹,但是血还是汨汨地向下滴。突然,空中传来朱鹮爸妈的叫声,“啊唔啊唔”一声接着一声。受伤的小朱鹮听着爸妈的呼喊,也努力使劲地抬头,并睁开眼睛看看朱鹮爸爸妈妈,两颗圆珠珠眼睛不停地转,眼睛里饱含着泪水,但是不管再怎么用力,还是没能把头抬起来,小朱鹮彻底闭上了眼睛。空中传来此起彼伏的呼喊声,哀怨、悲切,一阵接一阵,撕心裂肺,歇斯底里疯狂起来。朱鹮爸爸妈妈知道幼儿离去特别悲痛,它们久久不愿离去,我特别担心它们会寻短见悲伤而死。

天阴沉了下来,仿佛一场大雨要降临,我父亲已经哭成泪人,双手抚摸着已经死去的小朱鹮,整个人像泄了气的皮球。我不敢接近此时的父亲,目睹他老泪纵横的脸庞,酸楚、隐忍等无言的表情都从他无精打采的眼神里表露出来。他的心一定在滴血,小朱鹮是他的孩子,突然狂风暴雨袭击,朱鹮爸爸妈妈一阵狂乱的撕心裂肺的呼叫变成间隔很久的叹气鸣叫。它们被突发的大雨逼迫去自己窝里躲雨,再也沒有那种哀叫的声音,仿佛它们已经知晓小朱鹮遇难……声音嘶哑了,嗓子喊破了,就像人一样,眼泪哭干了。

我父亲在雨中足足淋了两个多小时的雨,他把死掉的小朱鹮紧紧地捧在自己手上。终于,他抱起了小朱鹮,伫立在高高的山岗上,埋葬在一个鲜花盛开杂草丛生的地方,并要求我把那把伞遮在上边,直到雨停。受父亲的影响,我从小就特别喜欢朱鹮,尤其它们飞翔的姿态。我也经常上山和父亲一起喂养朱鹮,和它们特别有感情,不过最终因为它在外面遭遇毒蛇的攻击被咬死而离开了我,我感到自己的无能与无助。从那时起,我就想着能在鸟类生命结束时,让它们像人类一样有尊严、体面地离去,于是,我轻轻地把被蛇咬死的朱鹮抱在怀里,和父亲一起找一个丛林茂密的地方给土葬了,上面插满野花。

目睹小朱鹮意外死亡,我再也恨不起来父亲,他的心有多么善良。我也明白父亲是爱我们一家的,于是,每一年的春天清明来临,我就像祭奠亲人一样,给这只小朱鹮,绘制一幅画,放在它的坟头,以表达我对它的歉意。因此,我的画技越来越好,在日本女孩小池真实手把手地指导下,渐渐就像画活了一样。后来听爸爸说,他把自己圈养的年龄相当的小朱鹮,送了一只给失去小朱鹮的爸爸妈妈,小朱鹮的爸爸居然也认领了。父亲紧锁的眉头,终于放开了一些。这是我亲眼看到的,小朱鹮的死和父亲的关系,后来听说,每次朱鹮因生病或被蛇咬,或者因优胜劣汰导致死亡,父亲都在山头的高岗上,选择一个阳光特别充足的地方给埋葬了。我曾经傻傻地问过爸爸,你曾经埋葬过多少只小朱鹮?爸爸紧锁眉头,一直沉默不语……

我常常这样告诫自己:爸爸对鸟如此热爱,怎么能不爱我们,只是这些小鸟,比我们姐妹更需要爸爸,相比一只只朱鹮的离去,我的那些矫情,和所谓的怨恨,都不应该发生在我们父女之间,我曾暗暗发誓,一定要守护好朱鹮。因此,我也经常给母亲讲,一只不会说话的小鸟,当它父母失去它的时候那种惨痛绝望,我们作为自然界的人类,如果不去拯救这些鸟,那么生态环境将要遭受严重的破坏,自然界将会惩罚我们这些贪婪的人类。那次埋葬小朱鹮后,父亲郑重地告诉我:如果有一天他死了,希望我将他也埋葬在大山里。这也是我第一次和父亲关于死亡的谈话,那天,我哭得特别伤心。我相信,我们一家人的努力,都会或多或少地换来朱鹮的重生,等我有了孩子,我也会让我的孩子做朱鹮的守护者,让这些给人类带来福音的鸟类幸福地真实地活在自然界。

我觉得特别自豪有这样的一位朱鹮爸爸,也有很多人不解,背地里嘲笑我:“她爸爸是鸟人,身上都是鸟粪。”我觉得像父亲一样的朱鹮的人,都是了不起的人,都应该受到世人的尊重与崇敬。

四    日本女孩小池真实

在灵山镇的一座村里的小学,周五的操场围满了学生,中间是一个远道而来的日本女孩小池真实,是日本派来中国宣传朱鹮的。她在通过绘画向学生们讲解着关于朱鹮的一切活动。她抑扬顿挫,有条不紊地向我们介绍关于朱鹮的一切,她边讲解画展现场,边朗诵落泪,她把自己的画作送到大别山区各个学校宣传。

小池真实汉语特别好,她谈吐清晰地告诉我,是她听村里人说,每天早晨,朱鹮离巢出村,总要撒下三两声鸣叫。这鸟声,如同一种音乐,伴随当地人年年月月地生活。小池真实毕业于西安美院,在中日合作“人与朱鹮和谐共存的地区环境建设项目”里制作朱鹮漫画,主要负责项目宣传材料、环境教材的编写插图等。她把自己在日本的关于朱鹮的感受,统统与黄治学深度交流过,她认为中国的黄治学是朱鹮的功臣,牺牲一家人,成全朱鹮繁殖的梦想。

活动最后,日本女孩小池真实动情地朗诵了一首日本人哀叹朱鹮命运的小诗:“笼罩朦胧晨曦的牛头林/回荡着飞翔朱鹮的合鸣声/悠闲地掠过披满朝霞的天神股河/一群明日何处去的朱鹮啊/烧炭的烟随风飘落在山岭上/朱鹮的栖身之处将不复存在/国见山旁的溪谷和原野里/朱鹮的身影将渐渐消失。”迎来了学生们的鼓掌叫好。学生们纷纷上前和日本朱鹮女孩小池真实合影留念。小池真实也通过几个月的努力,绘画了两个故事绘本,一本关于《朱鹮卡卡》一个感人的故事,另外一本《看朱鹮》讲解了朱鹮的体貌生性等。这些绘画通过黄治学,全部发放到罗山中小学,由学生们珍藏、阅读。

她从西安美院和大别山一周往返两次,在学校的时候,她觉得她需要看到朱鹮的样子,如果没有听见或者看见朱鹮,她会有点抑郁。更重要的,她被黄治学的精神感动,一个人的爱好可以理解,最终变成一家人的爱。他没有被城市的霓虹闪烁诱惑,而是专注朱鹮,从一座深山转战到另外一座深山,还是全家出动。这样的壮举听起来就觉得伟大,行动起来实在不易。

通过电话联系日本女孩小池真实,她介绍,中国正在日本进行“友好之轮和美世界——朱鹮文化展”,地点在大阪。那边雨过天晴,碧空如洗,前来观看的市民络绎不绝。小池真实也专门来这里观看朱鹮文化展,黄治学接到邀请函,因不舍得正在孵化的小朱鹮,婉言拒绝出国事,潜心守在小朱鹮身边。很多慕名而来的大学生只为朱鹮而来,这是中国以朱鹮为题,首次在日本举办的文化展。

日本的青年学生开心地说:“今天我在这里学到了很多和朱鹮有关的知识,第一次知道了繁殖期的朱鹮,羽毛会由白色变为灰色。我对朱鹮产生了极大兴趣,如果有机会,很想到中国去看看。看看黄治学这一家了不起的人。”黄治学的事迹已经在日本轰轰烈烈地传开了,很多人表示择日前往中国大别山看望黄治学一家人。

五    灵山镇党委书记连勇

黄治学专家来我们镇的时候,我还不在灵山镇,但早就听说他的事迹,所以一直觉得称呼他专家不为过。来这里做书记第一件事,我就去拜访这位他乡客人,千里迢迢给我们家乡作贡献,尤其是他让两个女儿嫁给我们镇做亲人,我特别佩服。现在他们在这里能安心照顾朱鹮,作为书记,我感到做得不足,以后我会加大支持黄治学的工作。

来灵山镇工作的几个年头,因为朱鹮的存在,我也倍感压力,但是特别荣幸。首先,我把朱鹮纳入村民一样的管理与爱护,同时还要求村民也一样爱护朱鹮,不能有任何人、任何理由去捕杀朱鹮,掏取朱鹮的鸟蛋。我们联合县法院制定了严格的管理规定,触犯了将要受到法律的处罚。黄治学从大老远来我们灵山做朱鹮保护,他们离家千里迢迢,我们镇村民特别尊重他,被他的光荣事迹感动。作为镇的排头兵,我特别感动一个父亲内心的感受。我们研究决定全镇村民向他学习,把他所提出的问题当作大事来做。

近年来,面对蜂拥而至的游客,我们严格规定了村民村约以及对游客的要求,通过提议把不准打鸟、植树造林等写进乡规民约的头条。在保护朱鹮的过程中,我清楚认识到保护好环境才能让朱鹮繁衍生存下去,就开始在朱鹮巢区植树造林,每一年动员村民植树上万棵,促进巢区的自然生态植被的恢复。自然环境质量的提高,让朱鹮营巢繁殖的成功率大大提高。在朱鹮繁殖期,我们发动群众实行一系列的人工辅助保护措施,如人工投食、伤病幼鸟的救护等,以促进朱鹮野外繁殖的顺利进行。

最后,连勇郑重地说,朱鹮和黄治学一家人都是我们的荣誉村民,也是我们的保护对象。

六    董寨村村民陈贞

陈贞,董寨村村民,她说朱鹮给村庄带来的巨大变化,一定心怀感恩。

我早就听说黄治学的两个女儿嫁给我们娘家村,我们村特别穷,路也不通,都是留守老人、儿童、妇女以及一些弱势群体,年轻人都在大城市务工。每年回娘家采茶叶,我总是来朱鹮养殖基地看看他们一家人,渐渐地,我发现我家房前的松树上有朱鹮做窝了。每每听到“啊、啊!”的鸣叫声,我总是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跑出来寻找它们的身影。于是我号召全村人把狗拴起来,把自己养的小猫关起来,把牲口牵回家,晾晒衣服也不在门前院坝里,以免惊吓了朱鹮。后来,朱鹮做起筑巢窝了。

我们村的姑娘都觉得娘家很穷,父母都恨不得嫁得远远的,那几年找对象的时候,我特别纠结,是在老家找对象还是在郑州找?老家村里因為穷,很多女孩子都嫁到外地了。这不,我从村庄嫁出来到郑州,而黄治学把自己两个貌美如花的女儿都嫁给我们村,特别为他的伟大感到骄傲。黄治学和妻子周永琴也被我们村里的人亲切地称为“鸟爸鸟妈”。

在大城市做茶叶生意,我常常给顾客讲述关于朱鹮的故事,春天来临时,很多茶友和我一起来到我的村庄采摘茶叶,并观赏朱鹮,也有很多朋友加入黄治学的朱鹮保护协会,支持黄治学一家人。因为世代都种植茶叶,这样一来可好,有朱鹮作为依托,我们的茶叶特别受欢迎,每年清明前后,一大批茶叶采摘商前往我们村,一边观看朱鹮,一边从不砍价地选择我们村里的茶叶——毕竟因为朱鹮的存在,村民村约中规定不能打农药、下化肥,所有的茶叶都是原生态的产品。当下,城里人讲究生活质量,对朱鹮又比较了解,他们认为朱鹮是“神鸟”。为此,我们都要好好爱护朱鹮,保护村庄,让朱鹮成为我们村里的空中居民。

我特别感谢洋县来的黄治学一家人,爱护朱鹮,好好保护这远道来的贵人,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同时,也一定向黄治学一家人学习。很多时候,在城市做茶叶买卖,并不能挣钱,反而,客户被我讲的故事感动,他们都想去看看朱鹮,看看这位长年住深山老林里的鸟人。于是,很多茶友都相约来老家采茶,顺带探访这位朱鹮“鸟人”。我曾经和老公约定,不是为了生存,谁愿意来大城市,每天都是尘土飞扬,噪声污染,拥挤不堪,等在城市挣了钱了,回老家和黄治学一家人一起保卫朱鹮。

七   县鸟协会会长罗青松与

酵素达人黄光玲

罗青松是一名人民教师,他经常带领志愿者前往朱鹮养殖基地进行巡逻保护义务宣传,全天候投入到朱鹮、鹭鸶等宣传保护工作,帮助朱鹮培育一个良好的与鹭鸶共存的生活环境。在大别山有一片神奇的湿地,每年三月下旬,有朱鹮、白鹭、近万只鹭鸶等珍贵鸟类,从遥远的南方分批飞到这里繁衍生息。八月下旬,鹭鸶们又分群分批飞到南方过冬。

罗山小有名气的罗山县环保局局长黄光玲,辞去局长职务,常年驻扎朱鹮保护区进行生态帮扶,将“垃圾变环保酵素,让环保酵素保护我们的地球”为主题的环保酵素制作与应用技术无偿传授给附近村民们。环保酵素是利用废弃的水果皮、蔬菜等餐厨垃圾,混合红糖与清水,经过三个月以上的发酵变成用途广泛的环保酵素。不仅能减少垃圾量,还能家居清洁、消炎杀菌、净化空气、净化污水、有机肥料等多种功效。这样的环境稳定了朱鹮生存环境的稳定性,衔接朱鹮的食物链,在稻田里可见泥鳅小鱼等。黄光玲也被称为“酵素达人”。

罗青松和黄光玲以本土居民的身份常常和黄治学一起研讨朱鹮的保护,并帮助黄治学渡过生活工作上遇到的困难。“朱鹮和黄治学永远是我们的亲人和朋友。”他们异口同声,坚决而有力。

如今,朱鹮在中国的保护与繁衍已获得空前成功,总数量已达4000多只,活动范围已达1.3万平方公里……原国务委员兼国家科委主任宋健在视察朱鹮保护工作时指出:“朱鹮保护非常成功,为国家、科学界争了光。”世界鸟类保护联盟专家组主席柯德尔在洋县考察时说:“中国在朱鹮方面做得非常优秀,我想到的你们都已经做到了,真了不起!”1999年国际朱鹮保护研讨会国际专家高度评价:“中国朱鹮保护,在世界濒危物种保护领域是一个成功的范例。”黄治学一家人30年的朱鹮保卫战已经显示出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中国精神。

临行,黄治学紧握我的双手,他坚定并铿锵有力地说:“我们努力让城市的上空能有朱鹮的鸟鸣声!”这是一个多么奢侈的愿望,需要我们全人类共同去努力。最后,我还想把这首小诗总结一下,不知道是谁的著作,就是觉得刻画了朱鹮的当下生存状态,写出了人类与朱鹮生存的尴尬与现状,道出了我们与鹮共舞的渴望与期待。但愿这首《最后的朱鹮》能给我们深沉的警示。

水泽稻田越来越遥远,

天旷云低,四野静寂,

只有过往的风,

絮絮诉说楼群的成长。

霓虹闪烁,餐桌满面油光,

道路已经逼仄,

优雅的舞台被猎枪占领,

高贵被两排牙齿咬碎,

振翅高飞,

飞不过精心编织的网。

蓝天,成为眼中最后一道明丽,

让白的白成一道光,刺痛那些空洞的眼睛,

红的红成一摊血,染出展览馆的一幅画。

可爱的小女孩,轻轻念着:

最后的朱鹮。

作者简介

连忠诚,男,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毕业于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结业于鲁迅文学院,供职于郑州市公安局。已出版《特警手记》《村庄的遗物》《有一段路,我们相遇在地铁》等七部长篇非虚构作品,发表《生死中介人》等作品200多万字。作品散见于《北京文学》《安徽文学》《今晚报》等报刊,曾在《金陵晚报》开辟专栏。曾获公安部第13届金盾文学奖等,为公安部签约作家。

责任编辑 侯 磊

猜你喜欢
朱鹮治学
施明敬
中国朱鹮在日本首次产卵
分期付款
王力治学经验及对其研究综述和意义
如何在教学实践中提高教与学的效果
让朱鹮回归自然
KW俱乐部
治学与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