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时代下高校传媒人才培养探究

2021-05-17 18:24王丛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21年2期
关键词:培养方案全媒体

王丛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集体学习会上,对全媒体的发展提出重要指示,全媒体的基本特征表现为时空维度的“全程”、主体维度的“全员”。它改变着我们的思想,渗透着我们的生活,与我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全媒体时代悄悄来临,而国内传媒类院校及专业作为人才培育的重要阵地,也应及时转变培养思路,调整人才培养方案,理清新时代新背景下传媒人才所必需的才能,从而为我国传媒人才的塑造提供帮助。

【关键词】全媒体;传媒人才;培养方案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246/j.issn.1673-0348.2021.02.058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媒体不断发展,出现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全媒体时代使得沟通交流和信息传播的方式发生了变化,人人都是传播者,人人都有麦克风,媒介受众也由大众化走向分众化。全媒体加速了媒介之间的相互融合,重构了传媒领域未来的发展方向。而传媒领域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之间的竞争,全媒体的发展也取决于人才队伍的升级。

1. 全媒体时代的特点

“全媒体”是信息、通讯及网络技术条件下各种媒介实现深度融合的结果,是媒介形态大变革中最为崭新的传播形态。“全媒体”是在具备文字、图形、图像、动画、声音和视频等各种媒体表现手段基础之上进行不同媒介形态之间的融合,产生质变后形成的一种新的传播形态。全媒体通过提供多种方式和多种层次的各种传播形态来满足受众的细分需求,使得受众获得更及时、更多角度、更多视听和满足的媒体体验。全媒体时代,信息爆炸,数量呈现井喷式增长,传播信息可以变得随时随地,信息的接收也灵活自如,一部可以连接网络的手机就可以做到足不出户便知天下事,实现了从大屏向小屏的跨越。随着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和移动设备的普及,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高速的移动互通时代,多对多、点对点的交互传播、便捷高效等特点都冲击着电视原有的头部位置,改变了以往的以电视为王的传统媒体时代。全媒体时代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新闻及时传播

2008年,全媒体在新闻领域开始被应用,全媒体的特点是“三多”,多内容来源,多媒体形式、多终端展现。全媒体时代的到来,社会化媒体已经成为我们信息消费和人际交往的主要场域,社交媒体正逐渐成为我们获得突发性新闻的主要信息来源,传统媒体不再是我们获取信息的唯一途径。通过使用自媒体新闻应用和社交性软件,我们每天都会获取大量的报道,新闻信息可以在短时间内被迅速传播,人们可以通过移动终端在第一时间获取讯息,这对传统媒体来说是一种挑战,因此出现了一些抢新闻的现象,而这也对公民对新闻和消息真假的鉴别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1.2 交互性、自主性强

全媒体时代,万物皆可连接,通过连接向受众提供服务,服务范围不断扩大,服务能力不断增强。舆论表达的广阔舞台,人人可以为自己发声,也可以通过手机等移动终端实现即时互动,改变了以往传统媒体一对多、点对面的单向传播,全媒体时代实现了多对多、点对点的交互传播。大数据、人工智能将赋能这种全媒体传播,可以完成信息在任意时间、空间条件下,通过任意媒介到达需要到达的任意节点,在任意场景中都可以实现效果。受众在各种媒体形式中可以随意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在这个内容大于形式的时代,注重优质内容是长期取胜的法宝。

1.3 平等的传播理念

全媒体时代,弱化了以纸媒、电视为代表的传统媒体的王牌地位,他们受到了个体和第三方的挑战。后者既包括优酷、以爱奇艺、腾讯视频、搜狐视频为代表的第三方视频播出平台,自制出大量网络综艺和网络剧;也包括由腾讯、新浪为代表的互联网公司推出的社交产品,抖音、快手、微视等短视频平台的视频片段,全媒体时代的权力关系发生了变化,受众也真正实现了由“宣传本位”向“受众本位”的转变。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平台,在进行内容生产时会更多考虑受众的感受,强化了受众的主体地位。UGC+PUGC的内容生产模式,用户可以随时随地拍摄和发布,使得每一个点击信息的用户都以转发、点评或是爆料等不同行动方式参与其中,拥有了和传统媒体一样的传播信息的权利,提升了受众的话语权,而此时,点击量替代收视率成为新的衡量标准。

1.4 对媒体人的生产能力要求更严格

当今,媒体实践活动由单人作战转向团体作战,需要的是全能型人才,当前的媒体活动要求从选题策划、创意设计、市场推广、受众互动等各个环节的全程参与,以前记者或新闻从业者可以单打独斗,而现在是团队协作,多部门、跨平台合作,分发也由单平台转向多平台,对于传媒人才的要求更高,培养平面媒体新闻采制、广播电视新闻采制、网络新闻采制的跨媒体的全能型记者。面临新技术新挑战,拥有高素质的研究能力、创新能力和實践技能是我们始终需要的新人才。

2. 高校传媒人才培养现状

2.1 重理论,轻实践

随着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突飞猛进,新闻和广播电视、电影业也得到迅速发展,需要大量的新闻事业后继人,全国传媒院校和专业办学规模和招生人数不断扩大。据统计,全国目前开设传媒类专业的本科院校有259家,大多数院校开设了通识类课程,实践类课程包括剪辑艺术与技术、数字制作技术、电视传播概论、灯光照明课程。培养方案偏重于学生对书本理论的学习,较少有院校和业界对接,提供实习或实践机会,理论与实践脱节使得学生的实践能力较为薄弱,经过大学四年学习后,基本能力依然不足,工作任务无法直接上手。

2.2 培养目标定位模糊

目前,我国很多传媒院校还在遵循旧式的培养方案,教育理念也未得到扭转,教学过程中只注重学生单一能力。对媒体新形式认识不清。培养目标大多是针对传统媒体,如电台、电视台、报社等单位,学生毕业后进入媒体后,难以适应媒介融合的时代大环境,甚至需要重新学习。所以,高校也要培养学生的创新力,让学生认识到移动媒体时代下的媒介产品,内容生产只是整个媒介生态系统中的上半场。重视用户反馈和体验,用产品思维打造当下的媒介产品,是下半场的重点。同时,要让学生具备一定的数据分析能力,这也是在当下媒体生态生存的重要能力之一。

2.3 课程和教学设置缺乏科学性

具体来说,课程设置缺乏科学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高校的传媒专业的课程设置没有形成较为完善的课程体系,在这方面缺乏相应的研究,正是因为这样,很多教学工作并不能够长足开展下去;其次,有的学校一味赶进度,课本知识的讲授变为单纯“划重点”,学生不能深度掌握知识。课程设计缺乏连贯性和衔接性,课程之间没有关联性,有的课程一学期学完,往后不会再接触,所以很多学生在学习过后很快忘记,形同虚设。

3. 高校传媒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3.1 调整课程设置,优化师资队伍

弱化专业界限,强化学科交叉,努力实现传媒通才教育,升级传媒人才,打造传媒精英。传媒人才的培养早已突破了文学大类,延伸至各个领域。传媒专业的课程不应该只安排传媒的课程,还应涉及人文、外语、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等。这样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拓宽学生学习领域。既能够掌握新闻传播的理论和技能,又可以掌握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相关专业知识,从而实现传媒通才教育。传媒专业的教师师资力量参差不齐,像中国传媒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属于第一梯队,教师大多是博士及以上学历,且拥有海外留学经历,见多识广,具备高水平的学术和科研能力,也能向学生传授一些真正的知识和干货。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和优良的教学实践平台是传媒人才培养的关键所在,但大多数学校的师资水平较弱,教师往往只对某一类媒体有一定的了解,而对其他媒介形式特别是新兴媒体缺乏认识,更缺少对于新媒体技术的掌握。此外,大多数传媒专业教师缺乏业界经验,无法为学生提供切实可行的就业指导,因此校外的业界导师的作用就尤为重要了,高校可以和企业、电视台、新媒体平台对接,邀请有经验的业内从业者担任校外导师,如:制片人、节目制作人、剪辑师等。未来,“双师制”应被逐渐推广。

3.2 重视媒介教育

真正的媒介教育首先需要教学理念的革新,即站位要高,立意要远,在教学目标上瞄准教育与信息时代的有效呼应,分层次且自成体系的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从了解媒介技术、媒介运用、媒介组织,上升到了解媒介与受众的关系,进而懂得媒介伦理,遵守媒介礼仪,帮助学生善用各种新技术、新媒介,为学习、生活、就业等服务,帮助学生处理好媒介与自我的关系,而不是被技术牵着鼻子走。在“泛媒体就业时代”学生的媒体思维、创新意识将帮助他们在求职时脱颖而出。重视媒介技术教育和实施全媒体实训,开设全媒体中心、融媒体实验室,让学生能够及时把握最新趋势,这是当前新闻传媒的着力点。

3.3 搭建多样化实践平台

加强全媒体实训,设定全媒体的培养目标。训练学生养成全媒体思维,适应业界的发展要求。同时,各传媒高校及学院还应强化媒体融合软件技术学习。在全媒体时代,媒介之间不断融合发展,而新闻产品更反是全媒体时代的映射。此外,学校(学院)还应拥有全球化的教育观念,加强与发达国家之间的专业交流,提升本国文化软实力。身为传媒专业的学生,应掌握新闻制作的整个流程,基本软件的使用,改善了学校人才培养与用人单位需求脱节的问题。

4. 结语

时代的发展和媒介的迭代要求对传媒领域的从业者和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要与时俱进,用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提升自己的技能,在未来自己所从事的岗位才能不被机器取代。除了个人,也需要高校认清形势,尽量打破学界滞后于业界的情况,深知什么是社会需要的人才并努力培养此类人才,高校应当把握好时代的脉搏,为社会输送更多兼具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专业化人才,这是我们对高校的期待,也是他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参考文献:

[1]罗鑫.什么是“全媒体”[J].中國记者,2010(03):82-83.

[2]廖梦夏.全媒体时代下高校广电传媒人才培养的困境与挑战[J].西部广播电视,2020(09):70-71.

[3]刘彤.“四全媒体”时代下的新型传媒人才培养[J].传媒,2019(11):81-84.

[4]何志武.学科交叉与媒介融合语境下传媒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J].中国大学教学,2013(11):30-32.

[6]王勇.媒介融合背景下高校传媒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

猜你喜欢
培养方案全媒体
关于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方案思考
医学生共情能力培养方案及评价体系完善的研究
基于市场细分理论的我国应用型外贸人才培养方案研究
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观赏水草栽培学课程建设探索与实践
国产小成本电影全媒体推广的边际效应探究
浅析电视民生新闻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全媒体环境下主持人竞争力的提升
打造微公益品牌的“全媒体路径”
战略新兴物联网专业校企合作模式研究
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设置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