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玉坤
古往今来,一根牛毛毫无疑问会被人们不屑一顾。然而,他用鬼斧神工的技术在牛毛上刻上唐诗宋词,使一根稀松平常的牛毛顷刻间变成被争相收藏的工艺品,令人叹为观止的同时,不由得对他生出深深的敬意。
他叫卢彦卓,今年32岁,出生于宝鸡陇县。他从小就喜欢美术,从小学到中学,多次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称赞,从而生发出成为雕塑匠的梦想。2005年,卢彦卓刚刚初中毕业,听到北京一个雕刻厂可以学到雕刻技术的消息后,毅然来到了北京。
每天早上8点,卢彦卓跟着师傅学习,直到晚上9点收工,累得腰酸背痛,手臂火辣辣地疼,却只能雕刻一些粗糙的物件。他直勾勾看着那些师傅们得心应手地雕刻出的生龙活虎的精美作品,经常怪自己眼拙手笨。看着这个敦厚喜欢学习的小伙子,师傅们鼓励他,说你只要肯吃苦耐劳、勤学苦练,就一定有出人头地的那一天。
卢彦卓把师傅们的话牢记在心间,每天起早贪黑地练习雕刻,经过三年的努力,终于掌握了雕刻的技巧,并开始了在手指环上雕刻文字的训练。按照设计方案,要将260个字的《心经》全部雕刻在方寸指环上才算合格。刚开始,拿到指环的卢彦卓很认真,可几天辛辛苦苦地雕刻,不但没有让学艺有任何进展,而且经常把手弄得血肉模糊仍然不得要领,每次字还没刻到一半,指环面积已经所剩无几了。
争强好胜的卢彦卓看着这个不伦不类的指环,既心疼又后悔。原来他认为打磨是一件很粗糙的活,可是,做起来才明白,打磨也是提高雕刻技术一道不可或缺的工序。每磨掉一层,雕刻技术就会提高一截。就这样,刻了磨、磨了刻,足足用了三年时间,卢彦卓终于完成了一件满意的作品。
在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雕刻过程中,卢彦卓每天在选材、打胚、修光、开脸、雕刻等多道工序之间忙碌,渐渐地练成了过硬的功夫,可以随心所欲雕刻出难度最高的360度圆形作品,能在四平方厘米的象牙上刻出600多字。
有一天,他看到一位雕刻大师获得吉尼斯世界纪录的作品后,便产生了学习微雕的想法。但雕刻厂的任务紧迫,每一件雕刻作品都必须按照订货方严格的要求去做,根本没有精力探讨微雕。于是,他辞去了雕刻厂的工作回到了西安。
有了自己的工作室,盧彦卓一边雕刻印章,一边向微雕发起了冲锋。为了展现这种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他选取直径仅有0.2毫米的猪鬃,精心磨出了特制的刻刀。但因为猪鬃细小脆弱,一雕刻就会应声而断,使卢彦卓感到非常失望。但卢彦卓并不甘心失败,凭着过硬的雕刻基础,一次又一次地反复试验和探索。他把猪鬃放在一块固体胶块上一次次进行雕刻试验,当他第一次在上面刻出一个月字时,他高兴得快要跳起来。
有了这次成功,卢彦卓不遗余力地开始了研究。由于毛发细小,凭肉眼仅能看到下刀的位置,基本属于“盲雕”,呼吸和脉搏的跳动都会造成前功尽弃。因此,卢彦卓选择在夜深人静的时候雕刻。雕刻时,他屏声静气,在两次脉搏跳动的间隙猛地下刀,才能完成一刀雕刻。尽管如此,他仍然一丝不苟,一坐就是几个小时,从几十根,甚至上百根的尝试中终于完成了一根根比较满意的作品。
突破了在猪鬃上面刻字的难题,卢彦卓又用心血和才情,在直径仅0.15毫米的牛毛上面进行试验,并逐渐地摸索出了白色的牛毛比其他颜色的牛毛坚韧的规律。卢彦卓已经可以在牛毛上面雕刻出“月是故乡明”等唐诗宋词,成就了一个传奇,在微雕领域拥有了自己的一片天地,并希望挑战吉尼斯世界纪录。
经过百折不挠的努力,卢彦卓让一根根牛毛“长”出了脍炙人口的唐诗宋词,变成牛气冲天的工艺品,实现了魔术师的雕刻夙愿,用实践再次验证了那句颠扑不破的真理:“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编辑 高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