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课堂的提问艺术

2021-05-17 14:11米兰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21年6期
关键词:本课音乐课堂

米兰

中图分类号:G633.9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21)06-0098

中小学音乐新课程的改革为广大音乐教师开辟了一个更广阔的舞台,同时也带来了许多新挑战。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发展,面对学生,音乐教师要把培养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促进全面发展、提高音乐素养放在首要位置。

每一节音乐课都是一个“设计备课——上课实践——反思总结”的过程,而课堂提问作为最重要的教学方法之一,贯穿始终。它在引导学生进入新课,并积极有效地思考和检查本课的学习效果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音乐课中,有一些问题并没有标准、统一的答案,教师提问的意思在于引领探求。

既然提问在课堂中是如此重要,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科学、有效地提问呢?针对这个问题,笔者结合多年实践经验和许多同行教师的课堂真实记录,归纳分析和总结如下。

一、导入式提问

新课堂的导入提问的作用在于创设情境,为新的课程做一个引入,激发学生兴趣,使课程顺利开始,这个提问并不需要学生深思熟虑,因此教师的提问必须明确而具有导向性。

案例:笔者开设的一节公开课《茉莉芬芳》中,是这样进行导入提问的:“请大家观察一下老师今天带来的花,请闻闻它的味道,看看它的外形,有谁能总结一下你所观察的情况?有同学知道是什么花,可以告诉老师。”大家都很积极地行动起来,仔细观察传到手中的鲜花。有的学生回答:“老师,它是白色的,有淡淡的香味。”有的学生说:“它的叶子很薄,有椭圆的,也有圆形的。”还有一些学生说:“它是茉莉花。”

这样单刀直入的提问,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虽然有的学生并不能直接说出茉莉花,但是他们可以观察花的外形,闻到花的味道,全员参与这个问题。这就给了他们很深刻的印象。这样的发问,看似简单,却可以让大家都参与其中,不会出现冷场;放在课程开头,不用很多铺垫,更可以紧扣今天学习的主题。这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非常合适。

2019年,笔者代表南京市参加了江苏省高中音乐教师基本功大赛。当时抽到的课题是《保卫黄河》,包括笔者在内大部分参赛教师都使用了图片、音乐的方式进行情景导入,一边播放《黄河大合唱》曲目,一边放映黄河景色的图片,既渲染了课堂气氛,又激发了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笔者当時是这样开场的:“同学们,古往今来,黄河以其雄壮的气势奔腾在祖国的大地上,滋养着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我们今天要欣赏和学习的,就是《保卫黄河》。”

二、探求引领式提问

新课标中,对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强调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注重个性发展。批判教学理论认为,教学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种教师引领式地,带着学生进行探索和反思的过程。让学生在原有的知识体系中对新的知识进行思考、分析、整合和接纳。学生只有在自主探求的过程中学习和不断反思,才能更深刻地领略新知识的内涵。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对问题的不同看法,以自己的方式表达情智。同时,教师也应该规避一些知识性问题,不要急于从学生那里获得“正确答案”。

案例:刘梦云老师的《唱脸谱》课中,在导入环节,她说:同学们好,上课之前让我们首先来欣赏传统的曲艺艺术,思考这首歌曲包含了我国哪一种艺术元素?(课件播放视频《唱脸谱》)。学生回答五花八门。刘老师继续发问,“是哪一种艺术?大家再想想!”学生:“京剧”。刘老师:“对了。”

这样的情况不仅出现在个别教师身上,我们往往急于求成,忽视了学生的思考过程,没有给予恰当的引导,让学生独立思考。

三、递进式提问,用心倾听、引导学生

课堂有一些提问并不是预先设计好的,是根据当时学生回答的情况而做出的一种教师的点评和反馈。这样,不仅可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问题的思考,还可以帮助学生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同时,我们要善于倾听,从学生的角度看他们回答的方向和进展,捕捉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出判断,从而提出发问,目的就可以更加明确。

南京市音乐学科带头人、南京第九中学杨芳老师在高中音乐课《音乐从印象走向现代》中,在带领学生感受和了解印象主义音乐时就层层递进,从已知的一些知识点入手,引导和启发学生探究未知领域。

1.印象主义音乐的起源

(1)请学生欣赏一幅绘画(莫奈的油画《印象·日出》),提问学生画的名称,作者是谁?作品属于什么流派?

(2)介绍印象派音乐的起源,以及印象派绘画对其的影响(见资料卡片)

2.介绍印象主义音乐的创始人德彪西,欣赏他的代表作品

(1)播放视频,简单介绍德彪西的生平和他的创作风格。(学生活动:欣赏绘画作品,根据美术课上学到的知识,辨别作者,分析绘画作品的流派和艺术风格。通过教师的介绍了解德彪西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2)欣赏钢琴曲《水中的倒影》

①简单介绍作品

②播放音乐,启发学生发挥联想,画出音乐所描绘的意境

③请学生谈欣赏感受,启发学生分析作品

④展示学生绘画

(学生活动:认真聆听《水中倒影》,发挥联想,画出音乐所描绘的意境,并在学生中进行展示)设计意图:音乐艺术与绘画、文学、戏剧等艺术有不可分割的联系,通过绘画引入印象主义音乐,使学生清楚地了解印象派绘画对印象派音乐的影响,因此而得名。这也体现了新课标“重视学科综合”的理念。

四、如何有效地进行提问

1.精心设计提问,避免大量即兴提问

教师在备课的时候,提问的设计和质量直接影响到本节课设计的流畅和完整度。如果在备课的时候,未能设计好各个流程的提问,在上课的时候出现大量的即兴提问,这样往往会偏离主题,或达不到问题的关键点,或提问质量较低,没有实质意义。在笔者所带实习教师中,这是一个典型问题。凡是备课比较仔细,把所有问题都提前设计好的,往往上课时会更加流畅、胸有成竹;反之,就容易出现信口开河、词不达意的情况。当然,笔者建议的是避免大量的即兴提问,而不是不能有即兴提问。因为每一节课都是实况的、不能复制的。作为教师,可以预设,但并不知道每个学生对于不同的问题究竟会如何回答,所以有一些引领式的即兴问题,或问一些延伸出来的问题是十分有必要的。

新课标提倡,作为教师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留给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讨论的空间,同时注意引导他们发掘和体会音乐的本质和提高审美。这样会大大激发学生的兴趣,达到教师引进门的效果,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能力也会大大增强。正如孔子所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问题的设计要围绕本课的教学目标和具体的部分。在提问之前,教师要研究透教材大纲和本节课的内容,挖掘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连接关系,问题之间才能紧密相扣,让整节课更有框架和体系。问题的难易程度也要适当,过难的问题,会让学生产生回避,打击他们的信心;过于简单的问题,看似课堂气氛很好,但却丧失了本身提问的意义。

2.注重提问的时机,才能取得较好的反馈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提问的时机。如果提问的时机适当,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还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印象,引导主动积极思考;如果提问不适当,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破坏课堂的完整性,引起不必要的思考或者回答,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

《学记》曰:“善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以容,然后尽其声。”这说明,对于不同的学生,他们的能力和反馈是各不同的。教学的流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可能每节课所有的预设问题都是一致的,学生在课堂上随时可能提出教师预想不到的问题,越是这样的问题越能激发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和火花。教师应该善于发现和解决这些突发的问题。

案例:南京田家炳高级中学的杨玲老师高中音樂课《崇高美与欢乐美》。她的导入部分是请同学们朗诵一段诗:“太阳跳出了东海,大地一片光彩。河流停止了咆哮,山岳敞开了胸怀”。这几句诗给你怎样的感受?它通常是象征什么的?(学生活动:同学们各抒己见,十分活跃)(设计意图:采用歌曲内容,让学生朗诵一首诗歌。结合本课的内容,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导入本课教学内容而做铺垫。)老师:刚刚我们朗诵的这首诗,是史诗一般的合唱里的一段歌词,歌词的结构新颖、它的演唱形式、节拍、力度、节奏都有很多的变化。

欣赏歌曲(播放视频)《祖国颂》

(1)同学们听后有什么感受?

(2)它在声乐作品中属于哪种演唱形式?

(3)歌曲中哪些声部的节奏宽松、舒展旋律起伏、跌宕?

(4)哪些声部节奏紧密、紧凑,旋律线平直,同音连续重复?

(5)你能听辨出歌曲中的节拍、力度和速度的变化吗?

(6)中段采用复调的混声四部合唱为诗歌配乐,具有秦腔特色。

教师在备课的时候预设了一些提问,上课时当学生遇到困难或者需要帮助的时候,杨老师及时给出了扶手,让学生进行选择,或是引导学生做出较理想的判断。通过请同学聆听、感受、讨论、回答问题,引导学生感受史诗一般的合唱内容,引导学生感受不同音乐表现手段塑造的不同音乐形象。

3.注重提问切入点的难易程度

俗话说:“看菜吃饭,量体裁衣。”教师如果忽略了学情分析,把简单的问题搞复杂,复杂的问题弄简单了,就会造成许多不必要的麻烦。

案例: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傅艺老师的《华夏音乐之光》一课中,她的学情分析:现在的高中学生热衷于流行音乐、欧美音乐,对中国古代音乐几乎一无所知。本节所有内容可能与学生实际情况有一定距离,如何吸引学生关注这一节的学习内容,是教与学能否顺利展开的关键。因此,在备课的时候,教师专研教材,扩大视野,引导学生经历不知——知——了解——喜爱的过程。特别是本课的教学内容文化底蕴比较浓厚,要从文化的角度去考虑。师生的共同参与,让学生更多地了解并熟悉中国古代音乐作品,并对它产生兴趣。因此,在设计中,教师采用视听、诗画相结合的方式全面了解与赏析。在歌韵这部分,教师提出:

(1)思考:作为作品歌词的那首诗词,其意境与乐曲是否统一?

学生活动:回答得很踊跃。教师给予鼓励和总结。

(2)理解《阳关三叠》中的情感。

学生活动:惜别,不舍。

(3)引导学生演唱,感受《阳关三叠》。

学生活动:学生通过歌曲和学唱,体会到古代文人与音乐的关系。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民办实验学校210000)

猜你喜欢
本课音乐课堂
欢乐的课堂
Let’s play football.(部级优课)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液体的压强》教学设计
从“听唱读写”四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节奏训练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音乐
写字大课堂
一条鱼游进了课堂
音乐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