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书贤,黄 歆,李 廷,付 周,江雨虹,罗 丽,李 慧,何 军,宋良六
(四川省资阳市精神卫生中心,四川 资阳 641300)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常见的、严重的慢性精神疾病,多起病于成年早期,患病率约为1%[1]。疾病给患者的专业技能和社会生活造成巨大损害,平均预期寿命减少10~20岁,其中心血管疾病是其寿命缩短的主要原因之一[2-3]。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表明精神分裂症患者代谢综合征的发病率是正常人群的2~3倍,病程越长,代谢综合征发病率越高[4]。伴有代谢综合征的患者其冠心病发病率、心血管事件死亡率等均高于不伴代谢综合征的患者[5],代谢问题加剧了患者发生心血管疾病的风险。齐拉西酮治疗精神分裂症可显著改善阳性、阴性、情感症状及认知功能,较少出现锥体外系不良反应,不引起体重增加,对糖脂代谢和泌乳素也几乎无影响,研究结果不尽一致[6-9]。本研究通过临床对照研究,探讨3种常用第二代抗精神病药—齐拉西酮、利培酮和阿立哌唑对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和对糖脂代谢指标的影响,为精神分裂症长程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1.1研究对象 选取2016年12月至2019年12月在资阳市精神卫生中心住院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纳入标准:(1)符合ICD-10中关于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2)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总分大于60分,其中7项阳性症状条目中评分大于或等于4分的条目必须大于或等于3项;(3)年龄18~65岁;(4)生物学父母均为汉族;(5)所有患者及家属均同意参与本研究,本研究已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排除标准:(1)患有严重的心脏、肝脏及肾脏疾病,严重的内分泌疾病,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高血压,血液疾病及青光眼等;(2)入组前有代谢相关异常;(3)同时服用除相应药物外其他抗精神病药物。共纳入患者90例,其中男61例,女29例,年龄20~63岁,平均(43.94±8.52)岁。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齐拉西酮组、利培酮组和阿立哌唑组,每组各30例。
1.2方法
1.2.1治疗方案 本研究治疗观察时间为12个月。用药方案:(1)齐拉西酮组。齐拉西酮(江苏恩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61142,生产批号:20170801)起始剂量40 mg/d,用药1周后增加至80~160 mg/d,每天2次,平均使用剂量(128.67±21.45)mg/d。(2)利培酮组。利培酮(江苏恩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50160,生产批号:20180301)初始剂量为1~2 mg/d,用药1周后增加至2~6 mg/d,每天两次,平均使用剂量(4.63±1.30)mg/d。(3)阿立哌唑组。阿立哌唑(成都康弘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60521,生产批号:170627)初始剂量10 mg/d,用药1周后增加至10~30 mg/d,每天1次,平均使用剂量(19.67±7.54)mg/d。治疗期间可合并小剂量苯二氮类药物和苯海索治疗,不合并其他抗精神病药物、心境稳定期、抗抑郁药物或电休克治疗。
1.2.2体重指数(BMI)和糖脂代谢水平检测 基线和治疗第4周末、第8周末,治疗后第1年测量各组患者体重,采血检测血糖和血脂水平。各组患者均于检查前一晚10点以后禁食,清晨空腹采集静脉血5 mL,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和氧化酶法检测空腹血糖(FBG)、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胆固醇(HDL-C)及低密度胆固醇(LDL-C)等。
1.2.3临床评估 在基线、治疗第4周末和第8周末时采用PANSS量表评估患者精神症状的严重程度。PANSS量表主要指标包括阳性症状分、阴性症状分、一般精神病理分。量表评估经过一致性评价后,由两名高年资主治医生完成。
2.1各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各组患者间性别、年龄、受教育年限和病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各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2.2各组患者不同时间点PANSS评分比较 基线时,三组间患者PANS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4周末和第8周末,三组患者PANSS评分较基线时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27.199,P<0.01);分组因素主效应(F=1.121)及时间和分组交互作用(F=19.753)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即三组患者在不同时间点PANSS评分变化趋势不同;第4周末,三组患者PANS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761,P<0.05);利培酮组评分低于齐拉西酮组和阿立哌唑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763、4.186,P<0.05)。第8周末,三组患者PAN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814,P>0.05)。见表2。
表2 各组患者不同时间点PANSS评分比较分)
2.3各组患者治疗前后糖脂代谢指标和BMI比较 同组治疗前后比较,齐拉西酮组和利培酮组TC水平较治疗前显著升高,利培酮组LDL-C水平较治疗前显著升高,利培酮组和阿立哌唑组BMI较治疗前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三组患者FBG、TG、TC、HDL-C、LDL-C和BMI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1年后,三组患者TC、LDL-C和BMI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利培酮组TC水平显著高于齐拉西酮组和阿立哌唑组,LDL-C水平和BMI显著高于齐拉西酮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组间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各组患者治疗前后糖脂代谢指标和BMI变化比较
精神分裂症的发病危险因素尚未完全阐明,目前所有的抗精神病药物都有阻断中脑-边缘系统和中脑-皮质系统多巴胺D2受体的作用,进而发挥抗精神病的作用;但抗精神病药物也不可避免地阻断黑质-纹状体系统和结节-漏斗系统多巴胺受体,产生一定的不良反应,其中患者代谢异常普遍存在,而代谢异常将增加冠心病、脑血管病及糖尿病等的发生风险[7-8]。第二代抗精神病药对中脑-边缘系统的作用比黑质-纹状体系统的作用更具有选择性,临床作用谱广,引发锥体外系反应比率较小,在临床上广泛使用。
本研究探讨齐拉西酮、利培酮和阿立哌唑治疗精神分裂症的效果和对糖脂代谢的影响。经过治疗8周后,各组患者PANSS评分均明显降低,各组基线时和治疗8周后PANSS评分无统计学意义,提示齐拉西酮、利培酮和阿立哌唑对精神分裂症的症状控制均有效。本研究发现,利培酮组患者在第4周后PANSS评分低于齐拉西酮组和阿立哌唑组,齐拉西酮组和阿立哌唑组PAN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知,利培酮组在治疗精神分裂症时起效快于齐拉西酮和阿立哌唑,与赵晶媛等[9]研究结果一致。
不同种类的抗精神病药物对糖脂代谢和体重增加的影响不同,氯氮平和奥氮平发生体重增加的风险较高,利培酮常有中等水平的体重增加,而齐拉西酮和阿立哌唑发生体重增加的风险较低,且没有证据表明齐拉西酮和阿立哌唑可增加糖尿病的患病风险[10-11]。本研究发现,各组患者治疗前后FBG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齐拉西酮、利培酮和阿立哌唑对患者FBG无明显影响。既往研究发现,在青少年人群中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存在肥胖和胰岛素抵抗,奥氮平、利培酮和阿立哌唑治疗6周后患者体重均有上升,但奥氮平组患者体质量升高显著高于利培酮组和阿立哌唑组[12]。而本研究发现,利培酮组和阿立哌唑组患者治疗后BMI较治疗前均明显升高,提示利培酮和阿立哌唑可引起体重增加,齐拉西酮对体重增加的影响显著低于利培酮组和阿立哌唑组。本研究脂代谢指标分析提示,3种药物对TG和HDL-C无明显影响,利培酮可引起TC和LDL-C水平升高,齐拉西酮可引起TC升高;治疗后三组比较,利培酮组TC升高显著高于齐拉西酮组和阿立哌唑组,利培酮组LDL-C水平升高显著高于齐拉西酮组。肥胖可能导致各种不良的生理反应,如胰岛素抵抗和糖脂代谢改变等,抗精神病药物可使患者体重增加,利培酮发生精神分裂症患者体重增加的风险较齐拉西酮更高,发生脂代谢紊乱的风险高于齐拉西酮和阿立哌唑,与GMEZ-REVUELTA等[13]的研究结果一致。因此,全面考虑多种因素,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针对药物治疗患者应早期采取干预措施,改善生活方式和规范饮食,早日积极参加康复锻炼,对预防代谢异常极为重要。
本研究提示,齐拉西酮、利培酮和阿立哌唑可有效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精神症状,3种药物疗效相当,但利培酮对患者精神症状起效时间较早,齐拉西酮和阿立哌唑起效时间无明显差异。利培酮可能导致精神分裂症患者TC和LDL-C水平升高和体重增加,齐拉西酮对LDL-C和体重影响较小。本研究的不足:(1)未考虑精神分裂症患者临床特征与代谢异常可能存在的密切关系,如阳性症状严重程度与瘦素水平、阴性症状减少对身体的关注和焦虑抑郁情绪引起的垂体轴分泌异常[14];(2)纳入本研究的患者受教育年限平均水平偏低和病程较长,可能会导致研究结果与真实情况存在偏倚;(3)本研究每组样本量过小,研究结果不够深入,且未按性别和体重分层研究。今后将针对上述不足进一步完善后续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