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体腔内注射雷珠单抗联合复合式小梁切除对晚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眼压控制的影响观察

2021-05-17 03:10王亚飞赵星星
哈尔滨医药 2021年2期
关键词:虹膜眼压生长因子

王亚飞 赵星星 李 杰

(河南省濮阳市油田总医院眼科,河南濮阳457001)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属于难治性青光眼,有研究显示其致盲率高达92.4%[1],有研究表明新生血管的形成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存在直接关联[2],因此有学者认为患眼玻璃体腔内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能产生更好的清除新生血管效果[3]。雷珠单抗为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可建立新的房水通道,本文旨在探讨玻璃体腔内注射雷珠单抗与复合式小梁切除术联合治疗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收集2017 年1 月至2020 年2 月本院诊断为晚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整合分析,以治疗方式差异分为观察组(38 例,40 眼)和对照组(29 例,30 眼)。观察组中男性21 例(23 眼),女性17 例(17 眼);年龄18~68 岁,平均(50.09±4.02)岁;病因分型中,眼外伤2 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20 例、视网膜静脉周围炎8 例、视网膜静脉阻塞8 例。对照组中男性18例(18 眼),女性11 例(12 眼),年龄17~69(50.67±3.65)岁;其中眼外伤1 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16例、视网膜静脉周围炎5 例、视网膜静脉阻塞7 例。两组基础资料具有同质性,可用于研究。

1.2 方法:67 例患者(70 眼)均接受全视网膜光凝术治疗,微脉冲激光仪光斑直径150~3000um,单次曝光时间0.3~0.5s,激光能量150~300mW,点数300~400 点。对照组29 例患者(30 眼)接受全视网膜光凝术后7d 进行透巩膜睫状体光凝术,半导体激光仪能量选择2000W,眼压超过40mmHg 的患者光凝40~50 点,眼压小于40mmHg 者,光凝30~40点。观察组38 例患者(40 眼)按要求先后进行玻璃体腔内注射雷珠单抗及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无菌操作下行玻璃体注射,麻醉后抽取0.05mL 雷珠单抗,于患者颞下方后3.5~4.0mm 睫状体平坦部以垂直角度进针,确认针头在玻璃体腔后注射,退出注射器后稍按压,并于局部涂红霉素软膏,术眼包扎4h后继续抗炎治疗;评估角膜水肿情况、眼压变化情况及虹膜新生血管消退情况,分次进行全视网膜光凝术,术后进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所有患者均接受为期6 个月随访,并能遵医用药与健康用眼。

1.3 观察指标:应用非接触式眼压计测量手术前、手术后1 周、1 个月、3 个月、6 个月时眼压,并进行对比;于术后2d、4d、7d 及1 个月分别记录两组患者常规裂隙灯检查虹膜新生血管结果,并对比虹膜新生血管消退率;比较6 个月裂隙灯复查时虹膜新生血管复发率;统计并比较两组治疗中发生的并发症。

1.4 统计学分析:运用SPSS 22.0 软件处理数据,治疗前后眼压变化采用重复测量数据方差分析,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 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虹膜新生血管消退情况、复发情况及并发症用百分比表示,进行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干预治疗前后眼压的比较:两组患者经手术治疗后眼压较治疗前有明显降低(P<0.05)。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1 周时眼压基本相当(P>0.05);观察组治疗后1 个月、3 个月及6 个月时复查眼压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眼压比较 (±s)

表1 两组治疗前后眼压比较 (±s)

组别 眼数 治疗前 治疗后1 周 1 个月 3 个月 6 个月观察组 40 65.53±6.21 13.26±2.13 14.56±3.82 15.26±3.13 16.11±3.45对照组 30 66.00±5.78 14.22±3.01 19.01±3.21 23.55±5.24 27.21±4.28 t 值 - 0.323 1.563 5.157 8.245 12.012 P 值 - 0.748 0.123 0.000 0.000 0.000

2.2 两组虹膜新生血管情况、复发情况比较:观察组所有患者虹膜新生血管在术后7d 内全部消失,对照组术后7d 内仍有4 例患者虹膜新生血管部分消失,于术后1 个月内消退,两组虹膜新生血管消退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时,观察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虹膜新生血管消退情况及复发情况比较

2.3 两组并发症比较:两组均未发生视网膜脱落等严重并发症,并发症均以前房积血、浅前房为主,并发症发生情况无统计学差异(χ2值=0.607,P 值=0.738),详见表3。

表3 两组并发症比较

3 讨论

全视网膜光凝术虽能一定程度上解决虹膜、前房角的新生血管,但一方面该手术有局限性,另一方面术后虹膜前粘连并未完全解决、高眼压得不到完全缓解,需建立新的房水流通通道或减少房水生成,因此在全视网膜光凝术后1 周,对照组进行了透巩膜睫状体光凝术治疗,利用激光产生的热凝固效应破坏睫状体上皮及组织上的毛细血管,减少房水分泌,进而降低眼压,缓解患者症状,对照组术后眼压有了显著降低,86.67%的虹膜新生血管在术后7d 内完全消退,4 例未完全消退者在术后1 个月内消退,表明全视网膜光凝术+透巩膜睫状体光凝术的可行性。但与观察组相比,后者虹膜新生血管在术后7d 内全部消退,消退率100.00%,且在术后1、3、6 个月眼压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新生血管的形成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有密切关系,因此近年来抑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药物逐渐应用于临床,有动物研究证明[4],玻璃体腔内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能快速的消退新生血管,药物代谢后新生血管仍可复发,但为后期治疗提供了窗口期,雷珠单抗是玻璃体腔内注射法中的一种药物,专用于眼科新生血管性疾病的治疗,对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 有靶向作用,能高效抑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 与其受体结合,阻碍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及新生血管的形成,减少血管渗漏、减轻眼内水肿,观察组应用雷珠单抗注射进一步消除虹膜上的现有新生血管,阻止虹膜新生血管进展为新生血管性青光眼,为后续治疗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晚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的巩膜损伤更为明显,新生血管可分布于小梁网、房角等位置,阻碍了房水流通,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建立了新的房水引流通路,巩膜板层对引流口进行覆盖,限制房水的流出量,维持稳定的眼压。

在并发症的统计中,观察组出现3 例浅前房,与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后早期滤过较强有关,在加压包扎及应用扩瞳药物后明显好转。2 例前房积血患者出现相对较高的眼压,积血5d 后完全吸收,在积血吸收后眼压下降。

综上所述,对于晚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采用玻璃体腔内注射雷珠单抗并联合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可有效消除新生血管、降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达到降低眼压的目的,对眼压的持续控制有积极作用,可用于临床推广。

猜你喜欢
虹膜眼压生长因子
24h眼压的重复性测量及夜间坐卧位眼压的差别
双眼虹膜劈裂症一例
探讨浓缩生长因子(CGF)在糖尿病足溃疡创面治疗中对溃疡创面愈合的作用
用生长因子美容险毁容
眼压自测法——指测法
基于轮廓匹配和多项式拟合的虹膜分割算法
骨髓中缺氧诱导因子1α和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表达
一种基于虹膜识别技术的车辆启动系统
轻压眼球自测眼压
“刷眼”如何开启孩子回家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