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布其沙漠里的“绿林好汉”

2021-05-17 06:04
内蒙古林业 2021年4期
关键词:分场护林森林草原

在黄河中上游南岸、鄂尔多斯高原北部的库布其沙漠中段,有这么一帮“绿林好汉”,他们行走在东起准格尔旗十二连城乡三十顷地村、西至达拉特旗中和西镇官井村、东西长约148 公里、南北宽约14公里的百里风沙线上。他们肩负着绿化沙漠的时代使命,承载着保护包括现有林在内的84400 公顷森林资源安全、确保6015.80 万元林木资产不受损失的历史责任,活跃在人迹罕至的大漠深处,造林治沙,保护森林资源,这就是鄂尔多斯市造林总场所属7 个分场104 名职工组成的护林大队。他们牢记使命,无怨无悔,长年顶烈日、战严寒,用汗水和责任守护着这条在百里风沙线上筑成的“绿飘带”。

这支队伍的组成人员中90%来源于1979年建场初期参加生态建设的职工的子弟,其中有四分之一的队员为女职工,她们同接过父辈“林一代”衣钵的“林二代”们一样,同样是承载人民岁月静好希冀的负重前行者,风天一身沙,雨天一身泥,抛家守业,无私奉献在生态建设事业上,成为当之无愧的“幕后英雄”。

看好林种好树 建设百里绿色长城

从建场初期到1999年的20年间,承担这片森林管护工作的“林一代”,既是森林管护的主力军,又是造林治沙的排头兵。

建场初期,全场仅有19 名护林员从事森林资源管护工作,管护林地面积为5333 公顷。为了搞好林木管护工作,提高森林管护质量和用工效率,造林总场在1981年3月制定的全场《经营管理办法》中规定:每人护林333~666 公顷,防止人畜危害林木,发现问题及时上报;搞好本人责任范围内林木生长的调查登记、林木病虫害预报和病虫害防治的组织工作,预防森林火灾;未经技术员、领导批准,任何人不准在林地内修枝、放牧、开荒、掏沙蒿、砍伐林木,违者追究护林人员的责任;对于擅离职守、损公肥私的行为者要严加处理。这一规定的出台,不仅有力地促进了当时的林木管护工作,而且为日后制订和完善森林管护制度奠定了基础。

1984年,随着造林总场林业内部经营管理机制的改革,全场森林管护工作出现了“三个转变”。在管护机制上由过去以作业区为单位转变为以户为单位,按林地类型和管护面积签订管护合同,通过合同形式明确管护职责、权利义务和奖惩,做到“人员、责任、地块、标志、奖惩”五落实。在检查验收上由过去以作业区为主负责检查、分场定期抽查转变为由分场承包作业区的管理人员或技术员每月护林巡查一次,分场每季度护林巡查一次,总场年终对各分场林木管护进行综合检查验收。在护林员管护报酬上由过去发放固定工资转变为以林养林,即将成熟的沙柳林、能采种的柠条林、杨柴林按照“承包经营、合理利用、保证工资、上交税金”的原则,创办家庭经营林场,将合同所规定的乔灌木成、幼林地交由职工承包管护,合理经营。

管护机制、检查验收、护林人员工资报酬发放等林木管护方式的转变,不仅极大地调动了全体护林人员的积极性,而且有效地保护了国有森林资源的安全。

管护小分队在护林巡查期间组织学习交流

在建场初期,从沟心召分场的五宽、数营沙、布尔洞到白泥井分场的三眼井、黑庆壕,从九大渠分场的大滩、二马圪卜、转龙湾到王爱召作业区的南沙梁,从展旦召分场的沙母花、银肯沙到万太兴分场的万太兴、西井滩、纳林沟畔,百里风沙线上总计有14 块“沙坨子”,面积最大的有11793.3 公顷,最小的有1712.7 公顷,平均面积约4261.9 公顷,像“举目远望一片沙,大风一起瞭不见家”的“黄龙”一样横卧在库布其沙漠中东段。这里除了王爱召作业区南沙梁地势较平坦,没有特别高大的沙丘,其余都是漫漫黄沙,荒无人烟,植被稀少,鸟兽不落。“三十里明沙二十里的水”这首陕北民歌的歌词正是当时这条“黄龙”的真实写照。而这帮“绿林好汉”们在当时搞好森林管护工作的基础上,又参加了每年春秋两季造林治沙的战斗。当初来到工地,没有房住借民宿,没有电灯靠煤油点灯相伴;一架牛车、一壶水、一袋干粮、一根绳子、一把铁锹就是他们40年前进行植树造林治沙的装备。他们以树为根、以绿为魂,奋战在生态建设第一线。在每天造林的工地上,由于绕不开的沙丘挡住了牛车拉运苗木的去路,便人工背起树苗,深一脚、浅一脚走到造林地段。每天干十几个小时,中午吃不到一口热饭,只有随身携带的干粮。每个人带到工地的水是有限的,喝完了就去丘间低地挖坑找水解渴。就这样,每天往返30 多里地,大家早出晚归,脸晒黑了、手上打起了血泡也毫无怨言,最终出色地完成了每年的造林治沙任务。

春秋两季造林结束后,这帮“绿林好汉”们根据“三分造林七分管护”的原则各自回到护林岗位,紧接着进行新造林固沙和沙障维修。在固沙工作中,为了获取栽设沙障所需的沙蒿材料,护林员们要到距离造林地段二三公里的地方人工掏,牛车拉,再人工背到造林地段,汗水和着风沙,弯腰驼背,面朝黄土背朝天,每天干十三四个小时,每季需要干半个月左右,才能完成新造林固沙任务。每到大风后,护林员们又对所栽沙障全部进行检查维修,提高沙障保存率和造林成活率。

冬去春来,年复一年,“绿林好汉”们经过20年的艰苦奋战,截至“九五”期末,完成三北防护林1~3 期工程人工造林29953 公顷,造林保存面积达到24786 公顷,森林覆盖率由建场初期的6.3%提高到21.9%。

2000年以来,随着国家退耕还林工程、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的陆续启动和三北防护林4 期、5 期工程的继续实施,所在地方政府也开始推行禁牧休牧的政策,造林总场森林资源管护的力度也在不断加大。首先,随着有林地面积的不断增加,生态建设速度的加快,陆续增加森林管护人员,确保了森林资源的安全。此外,造林总场从2013年开始相继建成集森林草原防火监控、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监测、林政资源管护“三位一体”功能,通水、通电、通暖、通网的综合护林防火管护站17 个,不仅有效改善了森林管护人员吃住行等基础设施,而且助推了全场森林管护工作整体水平的提高。其次,建立了完备的总场、分场、护林站三级管理体系,实行总场负责分场森林资源管护工作的监督检查和考核管理;分场负责辖区内森林资源管理管护工作的组织实施和质量管理及护林大队和护林员的考核管理;护林大队与护林员负责森林资源的具体管护工作的三级管护目标责任制。第三,造林总场按照《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森林管护管理办法》的要求,对管护区森林类型、管护面积、目标责任、考核奖惩办法等做出了明确规定,对总场、分场及护林员的权利与任务提出了具体要求。第四,各分场根据森林资源分布及小班布局等实际情况,采取GPS 四界定位,划定每位护林员的管护范围和管护面积。第五,在实行护林员持证上岗、聘用制度的基础上,通过签订护林合同,把森林资源管护责任落实到每个护林员身上,做到林有人护、地有人管、责任有人担。

在实际护林中,每个护林员平均承担着811.5公顷的森林资源管护任务,由于管护面积大、战线长,他们每个月至少巡护22 天以上。在车辆无法行驶的地方,就需要“绿林好汉”们步行进入,每人每天需巡回往返15 公里左右。夏季早晨4 点多就出发,中午还能到护林站吃口热乎饭。冬天由于日出晚,加之天气寒冷,大家只能带上干粮和冷水在巡护区内的林地背风湾吃几口,再进行巡回检查。晚上回来还要按照造林总场做好护林员巡护记录的有关规定,将这一天的巡查管护基本情况、林分状况、森林防火及林业有害生物情况、林政案件等进行详细记录。

日出日落,年复一年,这帮“绿林好汉”们头顶蓝天,脚踏沙源,在库布其沙漠中东段里管护着一草一木,使工程区域内的林草植被得到逐步恢复,使昔日的不毛之地变成现在满目绿树葱茏、耳边鸟鸣虫叫的百里绿色长廊。

严防森林火灾 筑牢绿色长城

鄂尔多斯市造林总场森林草原防火工作起步较晚,2003年以前一直由场内森林公安兼管,没有专门的机构和工作人员。2003年,鄂尔多斯市机构编制委员会批准设立鄂尔多斯市造林总场森林草原防火办公室,健全了防火组织机构,配备了专职工作人员,从此全场森林草原防火工作走上了正轨。这帮行走在库布其沙漠百里风沙线上的“绿林好汉”们又肩负起了84400 公顷森林草原防扑火的重任,组成了8 支专业防扑火队伍。经过每年与达拉特旗人民武装部、达拉特旗森林草原防火办公室联合举行的防扑火演练,逐步提高了业务技能,达到了“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标准。

森林草原防扑火队伍组建17年来,无论是在国家规定的防火期内,还是在平时森林草原管护的岗位上,这些“森林卫士”都将森林防火和森林管护同样对待。一是通过宣传教育,增强和树立民众的防火意识。截至2020年,在交通要道和主要路口以及重点火险区设立和维修永久性防火宣传牌180 块,累计悬挂森林草原防火标语条幅128 条,印发《鄂尔多斯市人民政府森林草原防火令》、森林草原防火明白卡、提醒书、保证书等各种宣传材料16.8万份,从而实现森林草原防火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警钟长鸣。二是开展实施禁牧工作。2000年,国家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在造林总场启动,随着驻地政府禁牧工作的开展,全体护林人员随之参加了各分场的禁牧工作。大家昼夜守护在林地,积极开展禁牧工作。森林管护人员虽然辛苦,但极大地减少了由于牧工抽烟点火引发森林火灾的隐患。三是通过“人防”+“技防”的手段,解决了森林防火期看护难、工作强度大的问题。从2010年开始,在森林草原防火工作中除了最原始的“严防死守”模式外,逐步将科技应用到了森林保护工作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电子眼”。截至2020年,在总场的大力支持下,建设防火监控中心1 处、森林草原防火远程监控塔6 座,并安装了摄像监控设施,基本实现了全覆盖。另外,今年春季还要安装“林业智能巡检监控系统”信息平台终端设备,无人机、执法仪、笔记本电脑等森林草原管护工作所需的办公耗材,正在走政府采购程序。上述所有设备运行后,可以在森林草原防火工作中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极大地提高了预防森林火灾的能力。

尤其是春节、清明两个重大节假日期间,全体森林草原管护人员身兼双职,每年既要严加管护林木,又要严防森林火灾的发生。大家深有体会地说:“对于我们护林员来说,全年无休息,越是节假日,工作越忙。我们每天要在林地里走上十几公里,巡护森林,及时发现林木病虫害,管护林区火源,消除火灾隐患,制止破坏森林资源的行为……这都是我们的职责。像乌兰牧骑队员一样,我们的队员也是个个一专多能!”他们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在林地管护上既要防止牲畜啃食林木、维修被风蚀沙埋的沙障,又要防止树木盗伐、挤占林地而使林木资源流失。在森林草原防火期内,每年既要散发森林草原防火的有关法令法规及信息材料,又要“蹲沙头、守坟头”,路口堵卡收缴坟地点香用品,还要开设巩固防火隔离带,清除各类可燃物,努力消除森林草原火灾隐患。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这帮“绿林好汉”17年的努力,在森林草原防火工作中做到思想认识、宣传教育、防火值班、防火责任、火源管理、物资储备、制度落实七个方面的落实到位,管辖区内不仅没有发生较大及以上级别的森林草原火灾,也没有发生任何人员伤亡事故,有效地保护了国有森林资源,保障了国家林木资产的安全。由于保护措施得当,林区内生物多样性保存完好,野生动物群落稳定,资源蓄积量成倍增长。有付出就有回报,与建场初期相比,有344 种动物和498 种野生植物在这里安家落户。

两代人护林相传 生态事业兴

在我们纵情享受着当前生态“果实”的时候,不要忘记造林总场建场初期先后参加生态建设的大军,从他们中间产生的森林管护队伍经过20 多年的艰辛努力,撑起了这把“前人栽树”管护、“后人乘凉”接力的大伞,成为全场参加生态建设、绿化库布其沙漠的“林一代”。

从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根据国家相关政策,造林总场经过上级劳动人事主管部门批准,先后将符合政策规定条件的150 多名职工子弟招收为林场工人,形成全场后期生态建设的中坚力量,即“林二代”。现在他们正踏着父辈们的足迹,在完成他们未完成的事业上继续奋战在库布其。

退休职工杜荣华,1979年因其父亲在“文革”期间受到迫害而平反被安排工作,本应借此机会在旗里挑选一个好的单位,但由于他家里祖孙三代人长期生活在“一年多场风,从春刮到冬;春天种了一坡,秋天割上一车;打了一筐箩,煮了一锅,吃了一顿,剩的不多”的恶劣环境里,因此决定去当时的达拉特旗展旦召治沙站七里沙作业区(后期划归鄂尔多斯市造林总场,改称为展旦召分场)工作,成为一名护林员,从此开始为改变家乡环境面貌而奋斗。杜荣华参加工作期间,在搞好林木管护的基础上,先后从事了沙柳经营承包、造林固沙、幼林抚育管理等生态建设工作。由于工作成绩突出,杜荣华先后被造林总场党委评为“勤劳致富户”“五好职工”“文明户”,并于1986年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被原中共伊克昭盟委员会、原伊克昭盟行政公署授予“全盟劳动模范”荣誉称号。为了将生态建设事业传承下去,杜荣华同志在退休之前将他的二儿子杜联革安排在他所在的分场,成为“林二代”,完成他未完的事业,受到职工的好评。

白泥井分场退休职工张三根的儿子张永光,1992年11月接过父亲的接力棒,成为森林草原管护队伍中的一员,长期从事造林、育苗、林木管护工作,继续完成老父亲在岗时的未完之业。2009年,张永光被原国家林业局授予“全国优秀护林员”荣誉称号。

森林草原管护员张进才同志,1986年因父亲在“文革”期间受到迫害被平反后安排到原伊克昭盟机械化造林总场(即现今的鄂尔多斯市造林总场),同时被分配到万太兴分场。参加工作30年来,先后在万太兴、西井滩和纳林沟从事造林治沙、苗木培育、幼林抚育、森林管护等生态建设事业。30年播绿,30年无怨无悔,如今年近花甲仍然奋斗在森林草原管护和森林草原防火岗位上,哪里需要他就出现在哪里,深受职工们的好评。从1993年开始,张进才先后被造林总场党委评为“五好职工”“文明户”“全场勤劳致富能手”和“先进生产者”;2019年9月,荣获全国绿化委员会、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授予的“全国绿化奖章”称号。

截至2020年,在森林草原管护人员中有68 人次先后被造林总场党委评为“五好职工”“文明户”“勤劳致富能手”“先进生产者”和“先进护林员”,有3 个护林大队被评为“全场先进护林大队”。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帮“绿林好汉”们牢记使命,无怨无悔,决心用汗水和责任将继续守护在大漠里,为鄂尔多斯这片蓝天、白云、绿水贡献自己应有的力量。

猜你喜欢
分场护林森林草原
提高森林草原火灾治理能力四川“三州”森林草原防灭火条例获批准通过
/ 阿坝州“两会”期间开展森林草原防火宣传 /
关于加强森林草原资源管理与保护工作的几点看法
吉林省启用森林草原防火信息化科技创新系统
七万元手术费背后的故事
柬埔寨护林官员宣誓保卫国家森林资源
AC313首次进入南方航空护林市场
仿生蜻蜓护林机
分场来帮老知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