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小玲
福建省漳州市芗城区妇幼保健院妇产科,福建漳州363000
妊娠期糖尿病是孕妇妊娠期间较为常见的并发症,也是增加母婴不良结局发生率的重要因素[1]。多数患者多饮、多食、多尿、体重降低等症状表现并不明显,部分患者伴有外阴瘙痒、胎儿过大等症状,如对其关注度不够,极容易被忽略,从而加重病情,使母体出现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泌尿系统感染等问题,增加难产、产后出血等风险[2]。同时,妊娠期糖尿病易增加子代不良结局发生率,如新生儿低血糖、脑损伤、巨大儿、早产儿、畸形儿等,严重影响子代生长发育,降低母婴生存质量[3]。有研究表示[4],通过糖尿病筛查可尽早发现妊娠期糖尿病,给予患者早预防、早控制、早治疗,降低妊娠期糖尿病对母婴的近远期影响。有报道指出60%~80%妊娠期糖尿病可通过饮食控制维持血糖水平正常,获取良好治疗效果[5]。基于此,该研究以2019年1月—2020年1月收治的100例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就饮食控制与糖尿病筛查应用作用进行了探究,现报道如下。
该次研究纳入医院收治妊娠期糖尿病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均分成两组进行对照研究。50例对照组中初产妇30例,经产妇20例;年龄最小23岁;年龄最大35岁,平均年龄(26.69±3.11)岁;孕周34~49周,平均孕周(37.47±2.21)周。50例观察组中初产妇28例,经产妇22例;年龄24~36岁,平均年龄(26.69±3.11)岁;孕周34~49周,平均孕周(37.44±2.19)周。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纳入标准:①妊娠期糖尿病确诊病例[6];②无剖宫产史、无认知功能障碍病例;③研究知情并前述知情同意书病例。
排除标准:①双胎或多胎妊娠病例;②治疗依从性极差病例;③存在剖宫产手术绝对性指征病例。
葡萄糖筛查主要是在妊娠24~28周开始,以葡萄糖耐量试验为主,即试验开始前孕妇应禁食8~12 h,在清晨空腹状态下抽取静脉血检查空腹血糖,并在静脉血抽取后饮用200~300 mL含有75 g无水葡萄糖的糖水,要求糖水在3~5 min内匀速饮完。于1、2 h后分别抽取静脉血进行血糖检查,在等待过程中尽可能静坐,不做剧烈运动,不饮食。如受试者空腹血糖≥5.1 mmol/L或葡萄糖耐量试验中1 h血糖≥10.0 mmol/L或2 h血糖≥8.5 mmol/L,视为阳性,基本确定受试者患有妊娠期糖尿病。
1.2.1 对照组妊娠期糖尿病治疗方法 密切关注患者血糖指标变化情况,通过降糖药物、胰岛素合理使用进行血糖水平控制。例如,患者餐后2 h血糖超过9.2 mmol/L时,通过皮下注射生物合成人胰岛素注射(国药准字J20160057)进行控制,每日三餐前15 min给药,4 IU/次,临近生产时适当减少药物用量。
1.2.2 观察组妊娠期糖尿病治疗方法 为患者实施饮食控制与糖尿病筛查治疗,具体表现为:通过糖尿病筛查全面了解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血糖情况,并针对检验结果为阳性的患者制定个体化饮食控制方案。
饮食控制过程中,需要对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体重、身高、体型、日活动量、饮食习惯、生活习惯等具有全面了解,以保证所制定饮食控制方案的合理性、科学性、有效性。在对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进行饮食控制时,需要保证其餐后2 h血糖始终处于8.83~9.20 mmol/L之间。通常情况下,在妊娠前4个月控制中,总热量控制在30.0~35.0 kcal/kg范围内,脂肪控制在0.6~1.0 g/kg之间,蛋白质控制在1.0~1.2 g/kg范围内。孕妇饮食模式更改为大小三餐联合模式,大三餐占95%(早、中、晚各占20%、35%、30%),小三餐占5%,分布在大三餐之间。食物成分以优质蛋白质食物为主,碳水化合物为辅。妊娠4个月之后,适当增加热量摄入量,每餐供应量保持不变。具体饮食方案需要根据孕妇情况、胎儿生长发育情况制定与调整。
对血糖指标变化情况(包括治疗前后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水平)、患者分娩方式(包括自然分娩率、剖宫产率)以及围生儿异常情况(包括早产儿、巨大儿、新生儿低血糖、新生儿窒息等发生率)进行观察、统计和比较。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予以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和百分比(%)表示,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治疗后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血糖指标变化情况比较[(±s),mmol/L]
表1 两组血糖指标变化情况比较[(±s),mmol/L]
组别 时间 空腹血糖 餐后2 h血糖对照组(n=50)组内t值组内P值观察组(n=50)组内t值组内P值治疗后组间t值治疗后组间P值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9.41±1.26 8.32±1.78 3.534 0.001 9.42±1.33 7.51±0.66 9.096<0.001 3.017 0.003 11.45±1.37 10.02±1.43 5.106<0.001 11.46±1.48 9.35±0.85 8.742<0.001 2.848 0.005
观察组自然分娩率高于对照组,剖宫产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分娩方式比较[n(%)]
观察组围生儿不良结局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围生儿异常情况比较[n(%)]
对孕妇而言,对孕期饮食的错误认知、日常活动量的减少、妊娠至胰岛素敏感性的增加、糖尿病家族史等均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妊娠期糖尿病的风险[7]。如控制不当,容易对母婴健康与生命安全带来严重影响。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妊娠期糖尿病发生率在5%左右,并呈现出逐年上升趋势。因此,面对近些年妊娠女性数量的不断增加,有必要做好妊娠期糖尿病诊疗工作,尽早发现妊娠期糖尿病并给予患者有效控制,降低糖尿病对患者及其子代的不利影响。
该研究将糖尿病筛查与饮食控制有机结合应用于妊娠期糖尿病患者治疗中,结果显示:对照组与观察组治疗后空腹血糖分别由(9.41±1.26)mmol/L、(9.42±1.33)mmol/L降至(8.32±1.78)mmol/L、(7.51±0.66)mmol/L,餐 后2 h血 糖 由 (11.45±1.37)mmol/L、(11.46±1.48)mmol/L降至(10.02±1.43)mmol/L、(9.35±0.85)mmol/L,可见两组患者血糖在治疗下均得到改善,但观察组控制效果要好于对照组。说明糖尿病筛查与饮食控制具备妊娠期糖尿病血糖控制作用,其所产生的治疗效果在一定程度上要好于常规治疗。糖尿病筛查根据孕妇在孕第24~28周容易发生糖尿病这一特征,利用诊断效能较好的葡萄糖耐受试验进行妊娠期糖尿病诊断[8]。可及时判断孕妇是否患有妊娠期糖尿病,实现该疾病的早发现、早诊断,为妊娠期糖尿病早治疗提供有益指导。同时要求根据孕产妇血糖情况,结合其饮食生活习惯、胎儿生长发育营养需求、产妇体格状况等多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制定科学、合理、个体的饮食控制方案[9],从而在保证营养摄入充足的基础上,有效控制空腹及餐后2 h血糖水平,达到血糖指标降低或抑制作用。刘振燕等[10]学者研究发现对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给予个体化饮食控制管理后患者空腹血糖降至(4.61±0.47)mmol/L、餐后2 h血糖降至(6.12±0.33)mmol/L,改善效果明显好于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注射的患者。其指标值较该研究更低,研究结论基本一致。观察组自然分娩率达到76.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8.00%(P<0.05)。提示妊娠期糖尿病本身虽然不属于剖宫产指征,但如果血糖控制不佳,容易出现巨大儿、胎位异常、胎儿宫内窘迫等其他剖宫产手术指征,提高剖宫产率[11-12]。该研究结果提示糖尿病筛查与饮食控制具有较好血糖控制效果,利于分娩方式改善。观察组围生儿不良结局发生率仅为4.00%,低于对照组的26.00%(P<0.05)。提示糖尿病筛查与饮食控制的合理应用可有效控制高血糖对胎儿发育的影响,改善围生儿结局[13]。
综上所述,在妊娠期糖尿病治疗中饮食控制与糖尿病筛查的作用是显著的,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