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天浩
(华东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0241)
中国新闻传播学学术发展不仅需要新闻传播学理论资源,还离不开各类有益于中国新闻传播学学术发展的知识成果。在这些知识成果当中,马克思著作无疑占据极为重要的地位,其在推进中国新闻传播学学术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借助以信息技术为依托的文献计量学来研究马克思著作在中国新闻传播学学术发展中的影响力,是时代发展与理论研究的结合点,也是分析马克思著作推进中国新闻传播学学术发展研究的新视角。缘于此,本文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以2000—2020 年间CSSCI 来源期刊收录且引用马克思著作的125 篇新闻传播学学术论文为样本,对马克思著作在此一时期中国新闻传播学学术发展过程中的影响力进行系统分析。
本研究对近20 年来发表在CSSCI 来源期刊上引用马克思著作进行中国新闻传播学学术研究的学术论文进行了统计,以期找到成果借鉴、历史背景和学科发展的结合点,为马克思著作推进中国新闻传播学学术发展聚焦研究的热点和方向。
近年来,有不少学者以文献计量学为依托,研究知识成果对科学研究发展的影响。在自然科学方面,代表性的学者有赵晓春、刘仲林等,他们对研究热点和最受关注的研究论文及引用频次等进行了系统分析[1]。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有学者借助文献计量学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进行了研究,代表性学者有王志强、王跃等。他们或选取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博学位论文选题为研究对象[2],或选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科研成果选题作为研究对象[3]。王林春、朱军文等学者,选取了汉译高等教育名著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在中国学术界影响力的变化趋势等[4];还有学者以马克思著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马克思著作对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影响力[5]。本文选取的样本和数据是125 篇引用了马克思著作且发表在CSSCI 来源期刊(2000—2020)上的新闻传播学论文。其中,时间段选取2000 年为开端,是因为2000 年开始,马克思著作对中国新闻传播学学术发展影响较为明显,学术成果数量增长较为显著;文献选择CSSCI 来源期刊,是因为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2019—2020)收录的来源期刊(含扩展版)作为人文社会科学的核心期刊,是衡量学术研究能力的重要指标,其刊载的以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为署名单位的学术研究成果,代表了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学术研究水平,也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引领了中国新闻传播学的学术研究方向。为此,本文以文献计量分析法为研究方法,并运用图悦、CiteSpace、Excel 等软件,对所选取样本进行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通过对刊载于CSSCI 来源期刊(含扩展版)的学术研究成果进行计量分析,以期对马克思著作在推进中国新闻传播学学术发展过程中的学术影响力进行科学阐释。
马克思著作是马克思主义精髓的文本显现,是马克思进行科学研究所得到的宝贵思想财富,指引着科学理论的创新和人类社会的发展,正如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 周年的讲话中指出的那样,“马克思的一生,是不畏艰难险阻、为追求真理而勇攀思想高峰的一生。”[6]中国新闻传播学是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学术发展历程中取得的丰硕成果不仅得益于中国新闻传播的具体实践,也得益于对马克思著作的借鉴与学习(见表1)。马克思著作蕴含的关于新闻传播学的理论,是马克思本人在其革命实践中积累的丰富经验的理论总结,其对新时代推进中国新闻传播学学术发展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根据统计,2000—2020 年发表在CSSCI 来源期刊,且引用马克思著作的新闻传播学论文共计125 篇,引用马克思著作的论文年度数量分布呈上升趋势。特别是中共十九大召开以来,这方面的论文成果显著增加,其中研究成果最多的年份是马克思诞辰200 周年和《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周年的2018 年。另一方面,马克思著作被引用的篇目种类共计35 种,被引用频次为2 及以上的篇目共计20 种,其中被引用频次10 以上的篇目种类共计4 种。第1 位是《资本论》,共计被引用频次为43 次;第2 至4 位依次为《共产党宣言》《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德意志意识形态》,其被引用频次依次为17、15、15。
总之,近20 年来,中国新闻传播学学术研究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把中国新闻传播事业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结合起来,把提高中国新闻传播学理论素养同提高意识形态工作水平有机结合起来,使得马克思著作在中国新闻传播学的学术发展进程中,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
综观20 年来CSSCI 来源期刊刊载的中国新闻传播学学术论文可见,论文并没有只是提及马克思著作和论述,而是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实践,浚源马克思著作,以推动中国新闻传播学学术研究的发展。本文借用文献计量学进行研究分析的主要内容是,马克思著作推进中国新闻传播学学术发展的发文情况分布、高频热点关键词分布、发文刊物分布、作者分布、单位分布、下载频次分布和引用频次分布。
“学术论文是学术研究发展的科学总结和重要记录,也是表述与传播科学研究成果的最快途径之一。”[7]20 年来,中国新闻传播学一直处于不断创新与发展中,中共中央、教育部等相继召开多次大会,并出台了促进中国新闻传播学学术发展的政策以顺应时代的变化发展。这些会议及会议产生的文本一经发表,即刻便会引起学界的热烈讨论。此一时期,学界发表的学术论文中引用马克思著作的论文有437 篇。特别是2016 年5月19 日习近平出席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以来,学界掀起了学习《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的热潮。其中,中国新闻传播学引用了马克思著作的论文共计243 篇,占总发表论文的56%,这其中CSSCI 来源期刊论文有125 篇。
借助以网络信息技术为依托的图悦软件对发表在CSSCI 来源期刊上且引用了马克思著作的125 篇中国新闻传播文献进行高频热点词的分析,可以筛选出引用马克思著作的中国新闻传播学学术的关注热点(见表2)。根据表2 可以发现:20年来,引用马克思著作且发表在CSSCI 来源期刊上中国新闻传播学学术论文的关注热点主要集中在“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新闻学”“新闻观”“新闻传播”,出现的频次依次为58、52、46 和31,这反映了20 年来引用马克思著作的中国新闻传播学学界的关注热点和学术研究的鲜明特征;“创新”“视野”“实践”等高频词也显现着学界对马克思精神品格的传承;“习近平”“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等高频词的出现,充分宣示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新闻传播学学术研究中的指导地位和社会主义的鲜亮底色;“新时代”“融合”“学科”等高频词表明,时代发展成为中国新闻传播学学术研究的新视野;“理论”“实践”“宣传”“媒介”“时代”“高校”等高频词,蕴含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的内在逻辑。
表2 高频词分布
论文所载刊物的水平素来都是评价科研人员学术成果的重要影响因子,其中,学术奖励、职称晋升与考核、学位申请等都需要考量科研人员发表论文的刊物水平。解读马克思著作推进中国新闻传播学学术发展研究的发文刊物分布,不仅可以了解当前中国新闻传播学学术研究引用马克思著作的期刊分布情况,还有助于相关期刊进行选题策划,使之载文视角更为聚焦和专业。根据分析,125 篇引用了马克思著作的中国新闻传播学学术论文分布于46 种CSSCI 来源期刊上,其中载文量在2 篇及以上的期刊有21 种(见表3)。载文量最多的期刊是由上海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等创办的《新闻记者》,载文量为10 篇;其次是《新闻与传播研究》《当代传播》《新闻界》《国际新闻界》,载文量均为9 篇;载文量第三位的是《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载文量为6 篇。这些期刊均为新闻学与传播学学科期刊。载文量2篇及以上的期刊中,有4 种综合性社科类期刊、3种高校学报类期刊、1 种教育类期刊,还有2 种马克思主义理论类期刊。这说明浚源马克思著作的中国新闻传播学学术研究,在推动新闻学与传播学学科的学术发展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并促进了中国新闻传播学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等学科的学术交流和视角借鉴。
发文作者是运用马克思著作推进中国新闻传播学学术研究发展的关键和核心因素,活跃作者的稳定性,更是深刻地影响着学术研究成果的数量和质量。为了清晰了解引用马克思著作的中国新闻传播学学术论文的发文作者情况,本文对刊载在CSSCI 来源期刊上的125 篇论文作者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显示:这125 篇论文分布在90 位作者中,发文1 篇的作者有77 位;发文2 篇及以上的作者有13 位,其中,发文5 篇及以上的作者有4 位(见表4)。发文5 篇及以上的作者分别是: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的童兵教授,发文8 篇;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朱清河教授,发文6篇;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的郑保卫教授和陈力丹教授,发文均为5 篇。从发文分布来看,发文5 篇及以上的4 位作者不仅是引用马克思著作研究中国新闻传播学的活跃作者,同时也是目前中国新闻传播学学术界颇具学术创造力的学者,是推动中国新闻传播学学术繁荣发展的中坚力量。从发文作者的单位来看,发文人数最多的是在最新一轮全国高校学科评估中获得A+的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这说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在中国新闻传播学学术研究中发挥了示范和带头的作用,其研究代表了中国新闻传播学研究的最高水平。从发文作者的身份来看(见图1),教授职称的作者85 位,副教授职称的作者15 位,博士研究生10 位。这反映出当前引用马克思著作推动中国新闻传播学学术发展的最重要的作者还是那些有教授职称的学者,他们在很大程度上引领了中国新闻传播学学术的发展。
表3 刊文2 篇及以上期刊分布
表4 发文2 篇及以上作者分布
图1 发文作者身份分布
建设中国一流的新闻传播学学科,需要马克思著作蕴含的科学理论和宽广视角。多年来,中国新闻传播学的学术研究逐渐形成了几个比较明显的区域研究中心,即以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为核心的京津冀研究圈,以陕西师范大学为核心的西北地区研究圈,以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为核心的华东地区研究圈,以西南政法大学为代表的西南地区研究圈,以暨南大学为代表的东南地区研究圈等,其共同推进着中国新闻传播学学术研究的发展。通过解析引用马克思著作推进中国新闻传播学学术发展研究发文的单位分布(见表5),可以发现,建设新闻传播学一流学科的中国人民大学和中国传媒大学,始终都是引用马克思著作推动中国新闻传播学学术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排在引用马克思著作推动中国新闻传播学学术发展研究单位的首位,显现出其在中国新闻传播学学术研究领域中的实力和地位。从作者单位的属性来看,研究单位的分布较为广泛,共有63 家。其中综合类大学占多数,其次为师范类大学,可见综合类院校和师范类院校是引用马克思著作推动中国新闻传播学学术发展的主要阵地。从发文作者所属二级单位看,有马克思主义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出版社、杂志社等,这说明从马克思著作中浚源,推动中国新闻传播学学术发展已经引起了中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广泛关注。从大的区域位置看,南方高校的新闻传播学学术发展水平要高于北方高校的,东部高校的要高于西部高校的。
表5 发文2 篇及以上作者单位分布
分析学术论文的引用频次,有助于掌握相关研究的学术水平和影响力。马克思著作推进中国新闻传播学学术发展研究发文的引用频次,是发现和了解当前中国新闻传播学学术研究热点和动向的晴雨表,有助于发现引用马克思著作进行中国新闻传播学学术研究的活跃作者。通过对发表在CSSCI 来源期刊上引用马克思著作推进中国新闻传播学学术发展相关的125 篇学术论文的分析,可以发现,引用频次最高的学术论文是中国人民大学郑保卫教授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形成与特点》一文,其引用频次为69;其次为中国人民大学杨保军和上海市新闻学会的丁法章会长所发表的学术论文,这两篇论文的引用频次分别为49和40(见表6)通过分析引用频次前10 位的发表论文,可以发现,发文作者的署名单位均属于新闻传播学学科水平较高的研究单位,且作者职称绝大多数为正高级职称。从发文题目和内容来看,当前引用马克思著作研究中国新闻传播学的学术热点主要集中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的解读与传播”等方面。从新闻传播学二级学科的归属来看,引用马克思著作的中国新闻传播学研究主要集中在新闻学和传播学两个二级学科;其中,新闻学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概念、形成和特点进行解读,传播学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马克思主义传播的社会背景、现实挑战等进行探析。
表6 引用频次前10 论文分布
论文下载频次是评价学术论文是否聚焦研究热点,形成研究领域内关注度和影响力的重要指标。以现有的研究成果为借鉴,以马克思著作为主体,以中国新闻传播学学术发展为对象,以CSSCI 来源期刊发文(2000—2020)的125 篇论文为客体,借助文献计量学对当下马克思著作推进中国新闻传播学学术发展发文的下载频次进行分析(如表7),可以发现:下载频次在总研究样本中前10 位的学术论文,其下载频次均在2000以上;下载频次最高的是中国人民大学杨保军发表的《当前我国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核心观念及其基本关系》一文,下载频次为5479;其次为中国人民大学束开荣和广西大学郑保卫发表的学术论文,下载频次分别为5016、4798。下载频次表明,引用马克思著作研究中国新闻传播学的核心单位是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结合发文的作者分布和引用频次分布,不难发现,这是一个是以杨保军、郑保卫、陈力丹等为核心作者的研究群;其研究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者作的新闻思想、马克思主义经典者作新闻思想中国化及其传播等方面。
表7 下载频次前10 论文分布
20 年来,中国新闻传播学学术界对马克思著作进行了有意义的探索,取得了许多理论成果,但从中国新闻传播学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来说,其还需要进一步发展。
分析发表在CSSCI 来源期刊上引用马克思著作推进中国新闻传播学学术发展研究的125 篇学术论文发现,当前,马克思著作在中国新闻传播学中的学术影响力研究主要以新闻学和传播学为基础展开,学科视野和学科内容相对较为单一。虽然也有不少学者基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历史学和哲学等学科视野对马克思著作在中国新闻传播学研究中的学术影响力进行了深入探讨,但其研究广度、研究领域都还有待拓展。比如目前关于马克思著作内蕴的新闻学和传播学理论研究,主要还是集中于对经典篇目及其部分观念的引用,而没有形成系统化、体系化的研究。其实,马克思著作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的基础性理论,也是中国新闻传播学等所有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理论基础。
另一方面,回溯中国新闻传播学学科引用马克思著作在推进学术研究的研究过程,可以发现,当前研究仍然无法突破各二级学科马克思著作研究的视角,因而难以在各二级学科研究方面体现对马克思著作的引用。至少从研究成果的表象看,新闻学、广播电视新闻学、广告学、编辑出版学、传播学、媒体创意专业、新媒体与信息网络专业等7 个二级学科中,只有新闻学和传播学的学术研究引用了马克思著作。另外,研究内容也不充分,中国新闻传播学学界引用马克思著作的学术成果主要聚焦在马克思主义的新闻观上,且研究的内容、层次不够。新时代,推进中国新闻传播学学术发展,既需要从文本解读的视角去深层次发掘马克思的新闻传播思想及其中国化的理论内容,还需要结合中国的现实实践、历史文化,增强中国新闻传播学学科对马克思著作的引用和研究。
从学科发展来看,学术重镇为凝练学术方向,往往形成研究集群。这不是固化与单一,恰恰是学术资源集中和学术方向凝练的结果,学术史上的法兰克福学派、伯明翰学派、芝加哥学派等等,都是比较典型的研究集群。学术研究既要关注其学术研究集群,更要关注此种集群能否不断推进学术研究的深化,设置学术议题,引领学界同行持续关注某一学术议题,持续推进学术进步,因而未来我们需要加强质化研究、补充思辨研究。分析发表在CSSCI 来源期刊上引用马克思著作推进中国新闻传播学学术发展研究的125 篇学术论文发现,发表论文所属作者有标注教授、副教授、讲师、编辑、助教等职称者,也有博士后、博士研究生、秘书长、会长等无标注职称者。其中,引用马克思著作推进中国新闻传播学学术发展研究的作者中,有教授职称者85 位,占比68%,占比最高;其次为副教授和博士研究生,占比分别为12%、8%。通过分析,发现作者所属单位主要为新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社会发展学院等二级学院引用马克思著作研究中国新闻传播学的发文频次太少。这其中还有部分作者身兼数职,他们主要的研究方向是新闻传播学理论,而非马克思著作。这种现状自然会影响到马克思著作推进中国新闻传播学学术发展的效果,因此我们应该加强质化研究,补充思辨研究。
研究单位是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的平台依托,肩负着推动学术研究的重要使命。通过分析20 年来引用马克思著作推进中国新闻传播学学术研究的发文作者单位,可以发现,不同地区发文单位占比严重失衡。在发文的63 家单位中,西部地区只有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西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广西大学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中心、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大学新闻学院、四川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四川大学新闻学院等9 个发文单位,占全国总比的14%。相对而言,东部发达地区的发文单位占比要高出很多。新时代,要想在更深层次上助力中国新闻传播学学术发展,必须实现各地区研究单位的携手共进,形成中国新闻传播学学术研究的“共同体”。
回望马克思著作推进中国新闻传播学学术研究的历程,可以看到,中国新闻传播学学术研究日益繁荣,相关专家学者不仅将“新闻传播”作为研究的关键词,也在长期以马克思著作为理论借鉴的学术研究中推进了中国新闻传播学学术的发展。新时代,推进中国新闻传播学学术发展需要理论结合实践,需要与时俱进,借鉴多学科研究的宽广视角,促进学科的交融发展,为“凝聚共识、谋划未来”贡献力量;推进中国新闻传播学的学术发展,需要各类基金、CSSCI 来源期刊,加大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新闻传播学学科融合视域下学术研究项目和科研论文的支持力度;推进中国新闻传播学的学术发展,需要继续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学术人才的支持力度,以形成中国新闻传播学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共同体”;推进中国新闻传播学的学术发展,还需要出台相关政策,加大对副教授、讲师和博士研究生等各类研究人员学术研究的支持力度,以形成“老中青”三代科研人员的赓续等。
参考文献:
[1] 赵晓春,刘仲林.自然科学部类交叉学科发生状况的计量分析[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8,24(11):101-105.
[2] 王志强,王 跃.近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研究视阈与展望:基于对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博学位论文选题的计量分析[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6(9):128-136.
[3] 张天浩. 2017 年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科研论文的研究动向:基于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在CSSCI来源期刊上发文的计量分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8,34(4):153-160.
[4] 王林春,朱军文.汉译高等教育名著影响力的文献计量分析[J].现代大学教育,2017(4):39-47.
[5] 孟 凯,王东波,白 云.马克思著作对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影响力分析:基于CSSCI(1998—2016)数据[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8(8):133-145.
[6] 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5(2).
[7] 王凤基,杨文珠.我国示范性高职院校科研产出能力的比较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2,32(16):7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