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 林
(四川民族学院 体育学院 康巴民族民间体育研究所,四川 康定 626001)
2020年因新冠肺炎疫情延期开学使大学生寒假时间增加,外出减少。大学生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强健的体魄,较高的抵抗力,消除焦虑、不良的情绪,对共同抵抗新冠肺炎及社会发展至关重要。2020年1月30日,国家体育总局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大力推广居家科学健身方法的通知》要求各地体育部门要结合当地实际,推出简便易行、科学有效的居家健身方法。了解民族院校大学生新型疫情期间居家健身状况,对更好地提高民族院校大学生身体素质,促进学生健康,为学校体育改革及全民健身提供思路,为未来突发事件情况下民族院校大学生健身情况提供参考显得格外重要。
以四川民族学院334名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
1.2.1 问卷调查法
自编调查问卷,共31道题目。包括人口学基本资料、新冠肺炎的了解和关注情况、心理状况及居家日常情况、居家健身情况。通过问卷星平台发放问卷,学生在线填写。发放334份问卷,回收334份,回收率100%,有效334份,有效率100%。
1.2.2 数理统计法
运用Excel201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
在调查的334名大学生中,男生120人(35.93%),女生214人(64.07%);大一251人(75.15%),大二15人(4.49%),大三15人(4.49%),大四53人(15.87%);大学生来自藏区或偏远山区32人(9.58%),农村198人(59.28%),城镇104人(31.14%);大学生居住地多数属于疫情不严重地区共258人(77.25%);通过适度关注和了解疫情防疫知识有助于积极有效应对疫情,调查发现大学生了解疫情途径主要是通过微博、知乎、抖音、豆瓣、快手等,共167人(50%),其次是看电视,共75人(22.46%);每天关注疫情时间多数是在0-1小时250人(74.85%);主要关注内容集中在疫情扩散情况(310人,92.81%)、治疗进展(253人,75.75%)、个人防护(251人,75.15%)、隔离中的温暖与感动(189人,56.59%);疫情出现后大学生出现了焦虑担心(194人,58.08%)、无聊郁闷(147人,44.01%)等情况。居家隔离期间大学生每天生活安排主要是听音乐、刷社交软件(微博、微信、抖音等)、看电影电视动漫、专业学习、打游戏、提升厨艺等。通过调查发现,学生通过浏览网络信息,观看电视等渠道对新型冠状病毒有一定认知,同时也引起大学生心理波动,可能会因自己偶尔咳嗽几下疑似病例而出现焦虑,或者看到公布病例的行动轨迹等信息,担心自己或家人感染而害怕等。疫情期间,参与居家健身的有181人。
2.2.1 健身知识学习途径及居家健身方式选择
大学生是移动互联网应用的最庞大群体,他们对新技术、新事物更为感兴趣,以手机为主的各式各样高端智能移动终端设备和相应的应用软件极大地吸引了他们对移动网络的使用兴趣,不断满足他们上网获取信息、休闲娱乐和学习的需要[2]。健身类APP指的是能够指导健身训练、分析健身运动数据、倡导健康理念、引导健康生活等功能的智能手机或可穿戴设备的第三方应用程序[3]。据艾瑞移动 APP指数的2018年排行数据,健身类产品中位列前3位的分别是KEEP、咕咚、悦动圈[4],这3款 APP是国内比较成熟的健身产品,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健身APP操作简单,只需通过智能手机下载,就可以科学指导健身。
表1 民族院校大学生健身知识获得途径(n=181)
图1 民族院校大学生居家健身方式选择
由表1可知,民族院校大学生通过健身App获取健身知识途径使用者占 67.96%。抖音、快手等短视频知识传播成为一种广受受众喜爱的新途径,健身类型的视频占比高达51.2%,健身达人通过自媒体对身体各部分增肌或减脂,改善假胯宽、瘦小腿、蜜桃臀、塑形、改善骨盆前倾等健身知识动作示范、讲解录制视频或直播教学,实用性强,方便易学,有助于改善体型及增进健康状况[5],研究发现通过自媒体(抖音、快手)网课学习占 48.07%。调查显示,通过学校积累的技能和知识获得健身知识者占 25.97%;通过健身公众号或者电视节目学习占 22.10%;通过同学或朋友分享者获取占15.47%;家长教授者占5.52%,通过其他方式者占1.10%。抗阻力训练是完全依靠自身力量克服一定外界阻力,研究表明抗阻训练和有氧训练对身体成分、身体机能以及身体素质改善有积极作用[6]。通过图1发现,在居家健身方式选择上,大学生通过健身软件进行抗阻训练最多,占69.06%;通过自媒体软件或者跑步等方式进行有氧训练占 38.67%;选择柔韧性训练占31.49%;球类运动占22.1%;其他占2.21%。
2.2.2 居家健身时间、频率、强度情况
表2 民族院校大学生居家健身每次锻炼时间情况(n=181)
表3 民族院校大学生居家健身每周锻炼频率情况(n=181)
图3 民族院校大学生居家健身强度情况
我国体育人口的标准是每周身体活动频率3次或3次以上,每次活动时间 30min以上,每次强度中等程度以上[7]。1990年美国运动医学会将运动强度按照最大心率的百分比分为:低于本人最大心率的35%为很轻松;达到本人最大心率的35%-59%为轻松;达到本人最大心率的60%-79%为稍费力;达到本人最大心率的80%-89%为费力;达到本人最大心率的90%以上为很费力[8]。运动强度影响健身的效果,运动强度过小,健康促进和增强体质不明显,运动强度过大,可能出现运动损伤。由表2、表3、图2、图3可知,民族院校大学生居家健身时间段选择下午和晚上居多;每周运动1-2次或者 3-4次居多;每次运动时间小于 30min最多,31-60min次之,60min以上较少;运动强度轻松和稍费力达79.01%,很轻松、费力、很费力占20.99%,说明疫情期间,民族院校大学生参与运动的时间、强度和频率均相对不高。
2.2.3 居家健身动机情况
表4 大学生居家健身动机(n=181)
由表4可知,春节期间因疫情不能出门,摄入过多代谢消耗过少容易引起脂肪堆积,减肥塑形、控制体重成为民族院校大学生居家健身的主要动机,占 67.40%;居家健身可以增强体质,强身健体,抵抗细菌病毒入侵,以强身健体、居家抗疫为动机的比例占 54.70%;29.83%选择居家健身缓解焦虑、放松心情,其原因主要是由于疫情扩散,自己或家人偶尔打喷嚏或咳嗽加剧了担心疑似感染的猜测,出现焦虑,研究表明不论是一次性锻炼还是长期锻炼都可以降低焦虑水平和抑郁水平[9];因不能外出打发时间者占25.41%;兴趣爱好健身习惯占25.97%;其他占1.10%。
2.2.4 影响居家健身因素
表5 民族院校大学生居家健身影响因素(n=334)
由表5可知,家里场地设备受限是影响民族院校大学生居家健身的主要原因,占 68.26%;因缺乏较强的动力和毅力而影响健身,占49.40%;疫情期间“停课不停学”,因上网课没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而影响居家健身占 44.61%;因缺乏明确的锻炼计划或自身懒惰影响居家健身均占 39.52%;因缺乏专业指导和技能知识影响居家健身者占 32.63%。由此发现疫情期间,影响民族院校大学生居家健身的主要因素有场地设备受限、缺乏动力或毅力、时间不充分、没有明确的锻炼计划、自身懒惰等。
疫情期间民族院校大学生参与居家健身的比例不高;参与居家健身者多选择抗阻训练,时间多为下午和晚上,频率多为1-2次,时间30分钟以内居多,强度不高;居家健身动机多以减肥塑形控制体重、强身健体居家抗疫为主;健身知识获取主要通过健身 APP,自媒体(抖音、快手等)等;影响居家健身的主要因素有场地设备受限、缺乏动力或毅力、时间不充分、没有明确的锻炼计划、自身懒惰等。
学校等相关部门可提供心理咨询帮助及通过自媒体或公众号等进行居家健身知识讲解,提高民族院校大学生对健身运动的认知水平,同时需自己安排好作息的规律,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积极开展线上云健身运动或比赛,呼吁学生积极参加,提高健身积极性;提高其体育素养增进健身主动性;民族院校大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为健身创造有利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