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红涛
在济南市槐荫区槐村街73号,坐落着一个“铁路大厂”。
这个名字,已被济南人叫了一百多年。
“铁路大厂”原本是1909年由德国工程司设计、勘探兴建的津浦铁路济南机厂,现为中车山东机车车辆有限公司。它与远在几百公里外的青岛“四方机厂”一起,构成了当年维护胶济铁路机车的生命线。
如今,作为济南近代工业文明的遗存地标,它不仅保存着完好的近代德国建筑群,还封存着整座城市的红色记忆——山东省第一个产业工会、第一个企业党支部就诞生在这里。
“公所”来了个年轻人
晚清历史浪潮中,旧中国如同失了桅杆的古船,在四周坚船利炮的虎视眈眈下茫然无措。1908年,光绪、慈禧相继离世,溥仪即位,年号宣统。与彼时的朝廷大事相比,津浦铁路全路开工仪式显得并不那么重要。即便如此,为满足建成后的津浦铁路机、客、货车修理的需要,济南修理工厂的建设工作还是很快展开了。
1909年,德国工程司进驻济南城西三公里的大槐树庄,开始了建厂勘探、设计和筹建工作。1913年4月1日,“交通部直辖津浦铁路局济南机器厂”建成并正式投产。
当时,厂区占地总面积57万多平方米,厂房总面积3万多平方米,设备82台(具),工人411名。无论是规模还是设备配置,都比同时期的浦镇厂、天津厂胜出一筹。这里的产业工人们有一定的文化技术素质,使用国外进口的先进机器设备,按照工序和工艺连续生产,各工种紧密配合,成为新生产力的代表。
然而,从1910年建厂到1920年间,因为军阀的压迫,工头、监工的剥削,机厂工人的生活可谓困顿。
据《山东革命历史档案资料选编》第二辑载:“济南的产业概况,以济南津浦大厂为最大,新城兵工厂次之。工人们的生活最苦,每天工作时间在14至16小时以上。”《济南通史》近代卷载:“津浦大厂工人月薪几元至几十元,而德人的月薪是二百五十至五百元。1914年,津浦大厂花车场为反对监工和把头无故打人,工人们纷纷找把头们‘算账,引发了全厂的罢工。”
然而,这些为保护权益而生的斗争零星而缺乏组织,不仅没得到工厂响应,带头工人反而被开除或者干脆失联。
工厂处在铁路动脉线上,来往人很多,全国各地劳工运动的消息都能很快地传播到厂里,尤其是亲身经历了五四运动后,工友们感觉到了斗争的必要性。
在工厂里,有一个姓张的钳工师傅,不仅能说会道,还会几路拳脚。张师傅看到工人如此苦闷,非常痛心。每天下了班吃过饭,他就把几个工人招到自己家里,给他们讲《三国演义》《水浒传》,把自己所会的拳脚功夫传授给他们,和他们拉家常,开导他们。
时间一长,到张家院里来的人越来越多,不久,这里自发地形成了一个自娱自乐的公共场所。工友们还自己动手为张家大院盖了门楼,并在门楼上挂出了“公所”的牌子。大家共同制定规矩:“一不信教,二不拜佛,三不吸烟,四不喝酒,五不赌钱,六不嫖娼。”
一日,公所迎来了一个年轻人。这个年轻人是山东省诸城市人,名叫王尽美。
彼时,济南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王尽美等组织创办济南劳动周刊社,并出版《济南劳动周刊》来指导和推动山东的工人运动。为了宣传马克思主义、启发工人阶级的觉悟,发动工人起来抗争。王尽美来到大槐树机厂后,通过“公所”活动积极分子,了解到工人的工作和生活情况,认为大槐树机厂具备开展工人运动的条件。于是,他也来到“公所”,给工友们介绍苏俄的情况,并号召工人组织起来,争取做社会的主人。
由于张家大院是红砖砌成的群众宿舍,“红房子公所”便成为铁路大厂早期工会组织的雏形。
“俱乐部”里燃起星火
1921年夏,津浦铁路浦镇机车厂中华工会会长王荷波也来到“公所”。了解“公所”的情况后,王荷波认为:“公所”虽然挺红火,也联络了工友感情,但是“穷欢乐”是解决不了根本问题的,要设法引导工人学习文化。
于是,在王尽美和王荷波的组织下,利用“公所”的场地,工友们组建起工友学习班。很快,工人中就涌现出了李广义、薛文英、宋子元、黄锦荣、刘乃泮等骨干力量。
不久,工友们从一本名叫《工人周刊》的书中了解到,北京共产党早期组织在长辛店组织成立了工人俱乐部,把工人组织起来娱乐和学习,教导大家抱成团与欺负工人的恶监工、领班斗争。大家决定凑盘缠,派李广义和黄锦荣前去学习。
在长辛店,李广义和黄锦荣受到了长辛店工人俱乐部的热情接待,眼界大开。回到济南,他们迅速向王尽美和王荷波汇报了参观学习的情况,并把进步工友召集起来进行了宣讲,大家当场决定组建自己的俱乐部。
1921年6月,在王尽美和王荷波的领导下,津浦铁路大槐树机厂工人俱乐部正式成立,成为山东省第一个具有工会性质的组织。
这个“时髦”的俱乐部在济南引起很大反响。后来,工人们又办起了四处工人补习学校,称“工人夜校”。就这样,全厂300多名进步工友就在工人俱樂部和工人夜校以合法的身份组织起来了。
7月9日,由《济南劳动周刊》改名《山东劳动周刊》复出的创刊号上,刊载了大槐树机厂工会成立的消息,全文刊登了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山东分部的祝词,还全文刊发名为“大槐树机车厂一个工人告厂友书”的文章。
7月26日,成立仅一个月的工会组织全厂1000余名工人为改善生活条件而举行罢工,坚持了7天,并3次派代表去天津路局请愿,迫使当局答应了大部分条件。这是在党的领导下,齐鲁大地掀起的第一次产业工人的大罢工。
“饭团”里边传递消息
1924年冬,党派化名刘俊才的刘子久到工厂领导工运。刘子久经常利用午饭时间在小饭铺里,向李广义他们传达全国工人斗争的形势和上级指示,然后再由他们到厂里进行宣传、联络。不久,工友们就在刘子久的帮助下,在中大槐树组织了自办食堂——“饭团”。“饭团”是当时工人运动的一种活动方式,就是中午各场的工友聚到一个地方一起吃饭,饭是自己带的,只是借这个机会交流感情,传递消息。
很快,厂里出现了一些宣传党的活动的传单和小册子,号召工人团结起来,为争取减少劳动时间、改善待遇而斗争。这些小册子和传单都是由刘子久写好后,工运骨干趁把门的不注意带进厂里的。
刘子久还积极发展党员。铁路大厂史料记载了这一情景:刘子久将先进工人领到一间房子里,从木头箱子里拿出一块红布,用别针别上用硬纸板剪成的锤子和镰刀,让工人举起拳头对着红布宣誓,并对他说“从今天起,你就是中国共产党的党员了”。到1924年12月,刘子久和李广义先后在厂里发展了14名党员。
1925年1月11日,党的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大会决定在全国建立和加强党的组织,以适应革命大发展的需要。2月7日,全国铁路总工会在郑州召开第二次代表大会,李广义、薛文英代表工厂工会参加,回厂传达会议指示后,大家一致决议成立工厂党支部。
1925年2月,在充分准备并报请中共济南地方执行委员会批准后,中共津浦铁路大槐树机厂支部正式成立,据刘子久后来回忆,成立地点是在中大槐树北街程炳忠家。
这是山东省成立的第一个企业党支部。党支部成立后,经常召集支部成员开会,或布置任务或学习。为了躲避敌人的视线,党支部活动地点非常不固定,厂里管的不严时就在铁路线上待修的车厢里,管的严时就到附近党员的家中,有时党员的家属还得负责放哨。
同一时期,除了党组织代表刘子久,团地委也派李春荣到工厂,厂里出现了党、团、工会共同开展工作的局面,工人运动呈现新高潮。
“红色印迹”从未改变
铁路大厂工会组织和党组织的建立,为推动济南市乃至山东省工人运动和党的活动的开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中国工运史、党史上都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渐渐地,铁路大厂党支部由地下全面转向公开,党的领导始终在不断加强,先后领导抢修了“江南号”和“新中国号”。
据铁路大厂老职工介绍,“解放初期,敌机隔三差五就来扫射和轰炸,工人们白天抢修被炸毁的厂房和设备,夜间坚持生产”。
1949年4月21日,为庆祝江南地区解放,铁路大厂决定创造“死车复活”奇迹,抢修一辆废弃多年的机车,并命名为“江南号”。因零部件缺失严重,工人把济南解放前偷拿回家的材料主动拿回来。经过9天奋战,完成抢修任务。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在党支部领导下,铁路大厂召开第一次青年代表座谈会。青工周德乔提议利用业余时间,从报废机车里抢修一台“新中国号”火车头向新中国献礼,随即有人提议修复一辆二等客车,让“新中国号”火车头永远拉着“新中国号”客车跑。
经过夜以继日奋战,“新中国号”火车头和客车仅1个多月就恢复了雄姿。1949年11月17日,铁路大厂举行“新中国号”抢修成功的典礼。
1949年10月25日,铁路大厂党总支根据济南铁路局党委要求,首次进行党员大会。会上,党总支书记王世忠报告了党的历史,宣讲了党的主张,两个月后,工厂新增党员60名。
1950年1月10日,济南市委组织部发出《关于公开党组织的通知》。1月16日,铁路大厂召开党员大会,公布全体党员名单,成为济南第一个公开的中共支部。
时光荏苒,“铁路大厂”成立至今已111年,先后15次变更单位名称,21次变更所属单位,然而,“红色印记”从未改变。
1993年,“铁路大厂”转产铁路货车;2009年以来,公司坚定不移实施“两个转型”战略,走“多元化、专业化、国际化”发展之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走深走实可持续发展之路,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上持续发力,用全新的現代化企业形象彰显“国之大者”。
今天的“铁路大厂”新名字叫中车山东机车车辆有限公司。近年来,公司党委全面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党的组织路线,持续打造党建与业务融合标杆,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
“十三五”期间,公司营业收入年均增幅17.18%,净利润年均增长52.49%,其中营业收入继2019年突破50亿元后,2020年实现营业收入71.46亿元,位居中国中车货车企业第一,经营绩效评价实现“四连A”,多元产业收入连续四年超过50%,产品出口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中车“红”渲染了齐鲁大地,中车“金名片”在新时代下,更加熠熠生辉。
编辑/车玉龙 统筹/徐姝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