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李艾伦
(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公共教学与实践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5)
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我国恢复高考,大学英语教学开始逐步复苏。近四十年来,英语教学工作者们前赴后继地展开了大学英语的教学改革,教学理念和方法也发生了一系列改变。从最初的只重视语言输出而轻交际能力培养的“填鸭式教学”,到考虑学生个体性和差异性而实施的“分层教学”,再到为提高学生专业交流能力而推广的“EGP(公共英语)+ESP(专门用途英语)”的融合教学,乃至倡导将英语分为知识、技能、拓展的“模块教学”等,大学英语教学呈现出向能力化、技能化、多样化、信息化发展的态势。但这些改革很难获得立竿见影的成效,不仅需要教师系统性的研究调整和监督管理,也需要校方长期的支持和配合。但随着高职院校实践环节的不断增加,公共英语课程普遍面临课时被压缩的境遇。
翻转课堂的出现有效地调整了学生课内外时间,在计算机和网络环境的支持下,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碎片化学习,课前完成知识的内化,课上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独立式或协作式探究活动,课后通过线上平台及时复习并反馈问题,不仅节省了课时,而且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主体,提升其内在动力,增强其综合素质。翻转课堂自2007年在美国兴起以来,其热浪影响到全球。在我国,以重庆市聚奎中学为代表的许多中小学率先进行了翻转课堂的教学实验,并取得了不错的成效。随着例如世界大学城云平台、中国大学MOOC平台、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平台等高校云平台的搭建和完善,以及智慧教室、自主学习中心等学习场所的创建和普及,翻转课堂的实施具备了技术资源上的支撑和保障。但对其实施的效果一直褒贬不一。本文旨在通过对已实施翻转课堂的班级从学习态度、能力提升、满意度等多个维度展开效果调查,找出影响教学效果的制约因素,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方案。
武汉交通职业学院于2015年至2018年正式启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大学英语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经过数年的建设,于2018年9月在该校数字平台上线,并选取2018级部分试点班级进行混合式教学。本课题研究正是基于该校的在线课程平台,在对2018级会计(1)(2)两个班展开了为期一学年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于本学年结束后通过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对高职公共英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效果进行调查研究,找出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课程的可持续性发展奠定基础。
本次调查问卷共设计了22道题,主要涉及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一部分是学生学习态度的调查,包括对翻转课堂的认知、学习目标和配合情况等方面的调查;第二部分是学生能力提升的调查,包括对自学能力、实际应用能力、合作能力、交流反思能力和文化素养能力提升等方面的调查;第三部分是学生满意度调查,包括对教学设备、教学过程和总体满意度等方面的调查;第四部分为开放式多选题和简答题,包括对翻转课堂实施制约因素和实施建议等方面的调查,并结合随机访谈了解学生对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真实感受和实际诉求,弥补调查疏漏之处。
问卷中的题目基本采用李克特五级量表计分,“5”分表示“完全符合”,“4”分表示“符合”,“3”分表示不确定,“2”分表示“不符合”,“1”分表示“完全不符合”。
本次问卷的调查对象为我校2018级会计(1)(2)班的全日制学生,为了收发的便捷,全部使用问卷星平台展开调查。一共发放问卷110份,收回问卷106份。问卷全部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和分析。
1.对学习态度维度的调查
学生在学习态度维度中的均值是四个维度中最高的,且方差最小,表明学生总体持积极态度。由表1可以看出,在“对翻转课堂认知”一项中,均值高达4.51,而在前期调查中仅有31.63%的学生表明对翻转课堂有一定了解,说明学生对于新型的教学模式有较好的接受性和适应性。在对“学习目标”的调查中,均值达到4.46。在翻转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实验组老师主要采用课前发放学习目标和任务清单的方式让学生明确需要记忆和理解的知识要点,自主完成知识的内化。数据表明,通过这种方式学生的确能提升对每个章节学习目标的认知度,为后续课堂活动的有序开展奠定了基础。在对“配合度”一项的调查中,均值为4.41,表明绝大多数学生都能保质保量地观看并完成线上资源和练习,这与线上资源设计的丰富性、合理性和监管力度有着密切的联系。
表1 学习态度维度调查结果
2.对能力提升维度的调查
由表2可以看出,学生在能力提升维度的效果总体是认可的,均值都在4.30以上,且方差较小。尤其在“协同合作能力”一项中得分最高,这表明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要点的前提下,愿意也能够进行小组活动,由被动的语言输入转为积极的语言输出。其次获得提升的能力是自主学习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说明在教师的引导下大多数学生能有效完成从知识内化到探究运用的阶段,尤其在分组中基础较好的同学能带动其他组员,起到示范鼓励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在“交流反思能力”提升中,均值相对较低,且方差最大,说明学生在课后拓展和反馈活动中,两极分化较为明显。大多数学生积极交流和解决问题的意愿较低,质疑、释疑的能力还有待加强,但也有部分学生愿意展开师生交流,应予以引导。此外,学生的“文化素养能力”提升体验较差,表明教师在引导学生语言学习的同时,还应渗透人文教育,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全球视野。
表2 能力提升维度调查结果
3.对满意度维度的调查
通过表3我们发现,学生对“教学环境”总体满意度较高,这与学校对网络平台的持续维护和积极响应、对教学场所的加强建设以及教师对网络教学资源的不断丰富都密不可分。但在“教学过程”中的满意度相对较低,方差波动也较大。说明教师在课堂气氛的营造和教学效果的呈现中,需要更全面地考虑到每个学生的需求和参与度。学生对课程的总体评价较为积极,尤其对“提高学习效率”这一点,感受最为明显。
表3 满意度维度调查结果
4.对课程后续发展维度的调查
在对课程后续发展维度的调查中发现,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听说能力的提升最为显著,随后依次是阅读能力、翻译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提升。不可否认,翻转课堂增加了学生在课堂上运用英语的机会,学生通过小组探究、成果展示等环节能更好地学会表达和倾听,提升了听说技能。而且在课前自学、任务资料查阅、收集和整理等过程中,学生无形中增加了词汇量,提升了阅读、翻译和写作水平,形成了良性互动循环(见附表1)。
附表1 课程后续发展维度调查结果
创建高效课堂、提高学生课内外的参与性是翻转课堂实施的关键[1]。根据问卷调查发现,影响翻转课堂有效实施的因素中,36.98%的学生选择了“教学活动设计不足”。而课前和课中教学活动设计是整个设计的关键。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经历,对这两个环节的教学活动设计和开发提出以下建议。
1.课前
课前教学活动是学生提前获取知识,教师掌握学情并合理开展后续课堂活动的基石[2]。通过访谈,笔者了解到微视频是学生比较喜爱的课前学习形式,但由于微视频往往只是被动讲授型,缺乏及时交流互动和反馈,从而学习效果并不佳。教师在制作或选择微视频时要注意每个视频开头要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让学生能清晰认识自己需要掌握什么知识点并对后续的学习活动有合理的心理准备。在制作微视频内容时,教师可以结合本节课的教学需求,决定是采用主题讲授型还是解题答疑型,亦或是实验操作型,综合考虑学生课前已具备该学科内容的基础,穿插灵活多样的交互活动来及时了解学生的起点水平和掌握情况,从而确定本次教学起点。微视频的内容要精炼,节奏要紧凑,通过提问性、引发认知冲突的语言和点按拖拽等界面操作增加趣味性,让学生在有一个明确的学习思路的同时,带着疑问和好奇继续学习新知识。
2.课中
课堂活动的设计通常表现为任务的设计,其不仅是学习目标的载体,也是学习者要完成的具体事务[3]。因此良好的任务设计是保障学习效果的关键,也最能体现教师的创造性。而在翻转课堂的学习活动设计中任务的序列性是设计的重点。设计者要结合教学内容和学习者特点,以学习目标为导向,由易到难地设计任务,既有基础性的简易任务,也有爬坡式的挑战项目。问卷调查显示,对于教学过程中的“课堂氛围”一项,方差值较大。因此教师在课堂探究活动中,除了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角色,丰富课堂活动形式,调动其学习主动性之外,在小组成员分配时,既要考虑个体的知识能力基础,也要顾及学生在学习风格、个性和学习态度等方面的差异,通过有效的协作对话建立良好的情感体验,消除基础较差学生的不自信感和消极态度,让其产生一定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从而创建学习共同体。此外,教师要对小组活动成果或作品集中展示,并给予及时的评价和记录,激励学生重视课堂活动,反馈课堂学习效果。
翻转课堂的课堂活动具有复杂性、连续性、多样性的特点,而很多学生对这一课堂模式了解甚微,出现抗拒或抵触的情绪,这些都是正常的。教师在各阶段实施教学活动时都要加强监管力度,关注活动的动态性和完整性。例如对于课前学习资源的观看,学习设置时长要求,课前测试规定最低正确率并对不合格学生要求重新提交;课堂活动中轮流设置小组长负责阶段评价,定期发放学习评价单,老师给出清晰的评价标准,通过组内外竞争和适当的奖惩规则来激励学生。
通过本次实施效果调查发现,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确更有利于学生能力的提升,增强课堂中的交互性,促进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但本次研究主要选取的是基础较好、女生较多、班级规模较少的小班,对于翻转课堂是否适用于大班教学,性别差异对学习效果是否有显著影响,都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