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玲珂
【摘 要】在古诗教学实践中,通过诗中鲜活生动、真实可感的意象,不仅可以深入诗境、深度对话诗人,“见到一种诗的境界”,而且因为“象”的真切可感,学生更容易由此理解“意”,从而轻松地走进古诗,理解古诗,获得思维、审美以及诗词文化的发展与积淀。
【关键词】意象;古诗;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93-2099(2021)10-0107-02
A Case Study on Teaching Strategies of Ancient Poetry Based on Imagery
——Take "Xugongdian, Suxin City" as An Example
(Basic Education Teaching Research Office, Luohe City, Henan Province,China) PAN Lingke
【Abstract】In the practice of teaching ancient poems, through the vivid, real and sensible images in the poems, not only can we go deep into the poetic realm, have a deep dialogue with the poet, and "see a realm of poetry", but also because of the real and sensible "image", students It is easier to understand "meaning" from this, so that we can easily walk into ancient poems, understand ancient poems, and gain the development and accumulation of thinking, aesthetics, and poetry culture.
【Keywords】Imagery;Ancient poems;Teaching strategy
鲁枢元言:意象分析是解读鉴赏诗作的重要途径。在古诗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通过诗中鲜活生动、真实可感的意象,不仅可以深入诗境、深度对话诗人,“见到一种诗的境界”(朱光潜语),而且“象”的真切可感,可以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意”,从而轻松地走进古诗,理解古诗,获得思维、审美以及诗词文化的发展与积淀。我们该如何基于意象展开古诗词教学呢?以下以《宿新市徐公店》为例,谈谈具体策略。
这首词中有很多种物象,如“篱落”“径”“树”“菜花”“儿童”“蝴蝶”,还有“黄”“绿”等色彩意象。在如此众多的“象”之中,哪些意象是诗人杨万里情志的载体和聚焦点呢?“一径”“儿童”、色彩无疑是点亮古诗的闪光點,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清新自然、愉悦生动的暮春图景。“一径”描绘了静态的、广阔的、宁静的自然景色,“儿童”的出现化静为动,描绘了一幅扑蝶的欢乐场面,作者的喜悦之情跃然纸上。动、静皆是画,愈看愈神往。而树之“绿”和菜花“黄”,无疑使这幅生动画面更加赏心悦目、心情舒畅,是诗人“情”动的体现。因此,我们认为,“一径”“儿童”、色彩正是这首词作的核心意象。
一、借助阅读积累,开启意象记忆
小学生对古诗意境的体悟是有难度的,而把握意象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诗词的意境、风格及作者的情感,因此,意象是学生深入古诗意境的关键。比如在学习《宿新市徐公店》这首诗之前,教师以一组图片引领学生唤起阅读积累,回忆《池上》等儿童组诗,通过对比发现“儿童”意象,并感受由儿童的天真活泼所带来的喜悦、轻松和诗人闲适的心情。学生对“儿童”这一鲜活意象,在学诗之初就有了鲜明的感知,形成初步的感性认知,为古诗学习营造了一种欢快的感情基调,也为品味意象、感受意境做了很好地铺垫。
二、聚焦核心意象,深入古诗意境
(一)品“一径”之幽深
“径”,在古诗词中我们时常遇到,“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花径不曾缘客扫”等等,有“径”处意境皆幽远。杨万里的“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新绿未成阴”,寥寥文字,却极为鲜明地勾勒出“篱”“径”“树”的特点,篱笆疏朗,小径幽深,树头叶片新绿,几笔绘就了一幅静谧的乡村山野图。诗人以此“径”为画的轴心,把乡村的恬淡幽深、温和清丽展现得淋漓尽致。
我们的教学就要循着这一核心意象去展开。“这是一条什么样的小径?”学生的想象发散开来,弯弯曲曲的、幽深的、悠长的、菜花深处的、绿树掩映的……结合着自身的认知体会,这条“径”被学生赋予多种色彩,学生的脑中、眼中不断忆起越来越多的春天景物,这条小径已不是单纯的小路,而是春天的胜景,蕴含无限的春光。由一个字而铺开一幅画,这就是意象教学带来的奇妙魅力。展开想象说画面的教学重点,就这样随着意象的品读自然而然地得以完美突破。
(二)赏“儿童”之妙趣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由静到动,后两句诗虽画风陡转,但毫不突兀,因为“一径深”所带来的想象给足了“儿童”出现的铺垫。“儿童”意象极富张力,带给学生诸多的情趣和想象,通过“儿童”,我们还看到了含笑而立的诗人杨万里。紧扣“儿童”意象入诗,不仅会让学生触摸到文字的温度,体察到诗句的精妙,也会让我们的古诗教学充满了诗意之美、文化之味。古诗中的儿童向来都是自在的、顽皮的、可爱的,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急走”体会儿童急急忙忙的热闹情景;通过“寻”,体会儿童东张西望的可爱模样;再通过“无处寻”,体会追蝶儿童寻不到黄蝶时脸上的心情和表情。诗人笔下的14个字,不过一个简短的镜头,但从中却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如此生动有趣的画面,童真童趣呼之欲出,让人不禁慨叹诗人遣词用字的精准生动。至此,在意象的引领下,学生对古诗诗情、诗味的体察和感受真切、自然,脑海中那生机蓬勃的乡村春色和踏花追蝶的儿童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幅动静相宜、春光烂漫的“儿童扑蝶图”,妙趣横生,而又极富田园诗意,这种美感,才应是诗文真正想要表达的。
(三)醉“黄”“绿”之春色
古诗教学的视线不能仅仅局限于文字,还要落在文字的背后。这首诗是有趣的,儿童追蝶是其情趣,“飞入菜花无处寻”是其理趣。为何“无处寻”?因为菜花是黄的,暮春时节是菜花开的最茂盛的时候,金黄金黄的一片连着一片,满眼满坡都是。“儿童急走追黄蝶”中儿童奔跑着追的是黄色的蝴蝶,那蝶儿飞入菜花,哪里还寻得见呢?满眼的金黄菜花都是春天特有的,清新的树头新绿也饱含着春的气息。“黄、绿”这是春的意象,也是春的色彩。我们的教学通过色彩意象的学习和品悟,让诗中多种“象”有了一种真正的融合感,将篱、径、树、儿童、菜花、蝴蝶这些意象完全地融合在一起。这首诗很美,最大的美就是这样一种整体场景的意境之美。
三、溯源比较阅读,发现意象之秘
对于意象,我们不需要告知学生这个概念,而只是引导由诗中“物”到作者“意”的一种学习思维,在探究中完成对古诗意境的一种体会。这种思维方法不是一首诗就能领会和掌握的,我们的教学还需要将这种学习方式发展为一种规律,从同种意象中去探寻诗词文化的脉络和根系,从而有效强化学生的感受和认知。在教学《宿新市徐公店》的最后一个环节,我们就可以围绕核心意象“径”“儿童”“黄绿”进行同类意象的溯源对比,让学生去发现去体会意象的象征含義。关于“儿童”,有许多诗词提及,比如《所见》中悠闲自在的小牧童,比如《清平乐·村居》里顽皮的小儿……这些古诗中的儿童,个个生动活泼,天真有趣,从诗人刻画的这些儿童形象中,我们可以揣摩出诗人当下的心境。
四、结语
中国古代诗人精心挑选意象,重视“象”的鲜活玲珑和“意”的耐人寻味,“古诗之妙,专求意象”。教师要捕捉意象对蕴含其间的丰富内涵进行品味,但这需要一定的文化素养和诗词鉴赏能力。因此作为语文教师,一定要尽可能多地阅读相关书籍,了解我国古代人文精神,明了诗词创作的手法、背景等,这样才能更加深入地把握诗词的情感内蕴和诗词渲染的意境美,也只有教师自己领悟透彻,有了丰富的审美体验,才能引领学生畅游在古诗词的海洋,在发展思维的同时拥有更高层次的审美感受,使审美发展得更好。
注:本文为2019年度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项目“小学古诗意象教学的研究与运用”(课题编号JCJYB19021132)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鲁枢元.汉语言的诗性资质[J].文艺理论研究,1989(05).
[2]黎烈南.物象 景象 意象[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14.
(责任编辑 范娱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