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信息技术应用创新能力“三融合”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

2021-05-14 12:27徐福荫黄慕雄胡小勇张学波吴鹏泽
中国电化教育 2021年5期
关键词:信息技术应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能力

徐福荫 黄慕雄 胡小勇 张学波 吴鹏泽

关键词: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信息技术应用;创新能力

一、问题提出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同时,为响应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意见》[1]《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意见》[2]《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3]和《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4]、面向核心素养的《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5]等文件要求,强化新时代教育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充分发挥新中国第一个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1983年),教育部第一批国家级特色专业(2007年)、第一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19年),教育技术学国家级重点学科的优势和特色,从2015年起以“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协同培养”的教育理念为指导,对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的人才培养路径不断进行了深入改革,融合校内外资源和创新力量,突破传统人才培养机制壁垒,提升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的信息技术应用创新能力。

二、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信息技术应用创新能力培养需要破解的难题

面对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以及提高全体国民素质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新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课程改革,于2013年启动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修订工作。即为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的需求,进一步明确了普通高中教育的定位,培养目标是进一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着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使学生具有理想信念和社会责任感,具有科学文化素养和终身学习能力,具有自主发展能力和沟通合作能力[6]。与此相衔接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及人才培养模式也逐步凸显出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念、促进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适应学生未来发展需求的信息化环境下教学改革特征。2019年《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意见》颁布,进一步强调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新时代高素质教师的核心素养,在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改进教学意识和能力提高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信息化教学创新能力,主动适应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变革,积极有效开展教育教学[7]。《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在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方面,对强化组织机构功能,支持教育信息化整体绩效水平的提升,鼓励不断调整深化多元社会力量的参与方式,形成协同育人合力。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信息技术应用创新能力培养距离国家要求和社会需求还存在较大差距,主要存在着以下需要破解的难题:(1)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培养,在培养目标和定位上尚不明确,还不能完全适应匹配面向核心素养的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改革的要求,在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上尚不完善;(2)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培养,在培训实践体系上还不完善,与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要求存在脱节现象;(3)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培养,未能很好融合校内外资源和创新力量,协同创新培养本专业人才,协同育人机制还不完善,还不能很好的突破传统人才培养机制壁垒,聚合产学研培养创新人才的要素。

针对这些难题,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专业以“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协同培养”的教育理念为指导,遵照《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和面向核心素养的《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 . 0 的意见》《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等政策要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面向新时期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需求,顶层设计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1)遵照《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与面向核心素养的《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结合教育信息化发展需求,在广泛调研基础上升级教育技术学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方案;(2)通过对信息技术领域发展趋势和中小学校人才需求调研,明确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确定人才培养规格;(3)结合教育部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教指委、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基础教育部门和中小学校、信息技术企业等部门,共同研究制订教育技术学专业培养方案,强化信息技术应用创新能力培养。

三、提升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信息技术应用创新能力“三融合”培养模式构建

为了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和面向核心素养的《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意见》《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等政策要求,构建提升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信息技术应用创新能力“三融合”培养模式,如图1所示:(1)融合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改革需求,构建提升学生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的“五结合”高水平课程体系;(2)融合以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为抓手,构建师生共同参与的“四位一体”信息技术应用创新能力培训实践体系;(3)融合以协同创新理念为指导,构建提升信息技术应用创新能力的产学研“六结合”协同育人机制。

(一)构建融合普通高中信息技術课程改革需求,提升学生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的“五结合”高水平课程体系

为了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和面向核心素养的《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构建融合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改革需求,提升学生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的“五结合”高水平课程体系,如下页图2所示:(1)结合立德树人的课程思政价值观,以“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协同培养”为理念的课程设计理念[8];(2)结合高中信息技术学科“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核心素养达成为目标;(3)结合信息技术学科领域的新理论、新技术和学术前沿成果,设置“学科基础课程群、专业主干课程群、专业高级课程群”,形成了满足普通高中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要求的三类型课程群;(4)课程内容覆盖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模块:“数据与计算、信息系统与社会”必修模块,“数据与数据结构、网络基础、数据管理与分析、人工智能初步、三维设计与创意、开源硬件项目设计”选择性必修模块,“算法初步、移动应用设计”选修模块,更新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内容;(5)结合“知识单元、项目活动、立体资源”的在线课程支撑,建设各类高水平专业课程和课程资源。

(二)构建融合以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为抓手,师生共同参与的“四位一体”信息技术应用创新能力培训实践体系

构建融合以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为抓手,师生共同参与的“四位一体”信息技术应用创新能力培训实践体系,如图3所示:(1)以专业教师为指导带领学生,教师承担项目招标及培训工作,学生承担辅导教学工作,共享发达和欠发达地区资源开展培训,培养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与培训中小学教师;(2)将课程教学、校内实践、培训服务的实践途径相结合,提升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创新能力;(3)依托信息技术形成“面授+在线+混合”多样化培训实践方式;(4)鼓励学生到基础教育部门、中小学校、培训机构、电化教育馆、IT企业等多元实践基地开展应用,将知识技能学习转为问题解决能力发展,提升教育技术专业人才应用信息技术解决综合问题的实践创新能力[9]。

(三)构建融合以协同创新理念为指导,提升学生信息技术应用创新能力的产学研“六结合”协同育人机制

坚持协同育人理念,构建学生提升信息技术应用创新能力的产学研“六结合”协同育人机制,如下页图4所示:(1)机构协同:将校内资源和地方教育部门、中小学校、电教馆、教育信息化产业等校外机构相协同,突破人才培养资源壁垒;(2)双师协同:将校内专任导师与校外兼职导师指导相协同;(3)知能协同:将专业理论知识传授与技术应用能力培养相协同;(4)任务协同:将教师负责培训项目招标与学生提供教学辅导服务相协同;(5)实践协同:将校内模拟场景实践与校外真实任务实践相协同;(6)评价协同:将方案设计、应用案例、实践作品等多元项目评价相协同,提升教育技术专业人才信息技术应用创新能力。在协同育人过程中,鼓励学生学以致用,积极参与各类培训课程资源的开发制作和建设;应对2020年新冠疫情,鼓励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以实际问题为导向,发挥专长协同社会力量参与各级各类学校的“停课不停学”线上抗疫教学活动,提供信息技术应用服务。

四、创新培养实践效果

(一)成果支撑条件饱满、应用范围广

本成果支撑条件饱满,教育技术学专业2018年获教育部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创新培训平台(对口支援西藏林芝地区)、2019年获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本成果主持人徐福荫教授是教育部“国培计划”专家库高中信息技术(教育技术能力/信息技术能力)学科专家、国家教材委员会专家委员审核通过的粤教版普通高中信息技术教科书主编,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都使用他主编的粤教版普通高中信息技术教科书;本成果应用范围广,在教育部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院长系主任论坛、教育技术国际论坛、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广西师大、南宁师大、陕西师大、西北师大等学术会议上交流与推广,并获得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评价。

(二)成果科学性好、方向性先进

本成果以《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意见》和面向核心素养的《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等政策为依据,构建提升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信息技术应用创新能力“三融合”培养模式、“五结合”高水平课程体系、“四位一体”的培训实践体系、产学研“六结合”协同育人机制,适应基础教育教学改革和教育信息化建设发展的应用人才需求[10],符合国家的教育政策。

(三)成果实施效果好、社会反响好,评价高

近年来,本专业学生参与专任教师的课程资源制作,获批了系列中国大学MOOC高质量的优质在线开放课程,包括2020年度8门国家一流本科课程,建设了4门省级教师教育在线课程和10多门校级在线开放课程,构建基本覆盖全部专业核心课程的在线开放课程体系。

近年来本专业师生共承担广东省各地、开展“班班通”项目、国家创新平台林芝项目等近百余项培训项目,累计覆盖培训近6万多人次。包括:(1)2016年,佛山市能力提升工程7600人、汕尾能力提升工程27692人、潮州市能力提升工程5265人、肇庆市强师工程项目5600人、云浮市校长信息化领导力培训、骨干教师信息化教学应用培训150人、阳江名校长名教师培训项目240人;(2)2017年广州市智慧应用能力提升工程528人、清远校长信息化领导力培训264人、海南省海口市教研员培训100人、广西来宾56人、合肥教师164人、新疆兵团50人、省培项目各地市100人;(3)2018年白云区管理干部信息化领导力123人、南宁市信息化领导力50人、汕头濠江区教师260人、新疆兵团50人、湖南校长140人、广州市智慧教育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0人、苏州市校长50人;(4)2019年山西长治信息化专家76人、海口教研员55人、浙江教研员56人、江苏教研员50人、泉州学科骨干103人;(5)2019—2021年开展“班班通”项目揭阳教师6254人、国家创新平台林芝项目240人、云浮教研员50人、长沙教师50人、汕头南澳校长50人、省培全省各地市150人。

在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本专业师生参与了“停课不停学”在线资源开发与教学实践指导工作,服务校内外、全省乃至全国高校。例如组织了《学会在线教学》直播公益课,即时观看直播人数超过10万人次。师生共同组织了“同心抗疫助教学”等多项公益活动,成果获得全国高校教育技术学教指委、广东省在线教学抗疫优秀成果一等奖、二等奖。

近五年来,本专业师生获得一批各类高水平奖励,在全国Iteach比赛、全国多媒体课件制作大赛、国家级“挑战杯”教学比赛、广东省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等国家和省级竞赛中获奖40多项,学生专业技能和创新实践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同时,培养了大批适应广东乃至全國基础教育改革和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需要的高水平信息技术师资并获用人单位好评。

猜你喜欢
信息技术应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能力
拓展探究实验 培养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探析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的应用
信息技术在电网运维中的应用
校企合作下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信息技术在小学体育课中的应用
数学课堂教学应用信息技术的策略
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