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老年人口相对贫困的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2015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

2021-05-14 09:53
中国西部 2021年1期
关键词:状况层面老年人

高 月 王 卓

一、引言

人口老龄化已成为普遍现象,是当今世界各国共同面对的共同挑战。西方发达国家率先步入老龄化社会,虽然中国步入老龄化社会的时间相对较晚,但人口老龄化程度快速加深。国务院在《“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中曾提出,预计到2020年,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增加到2.55亿人左右,占全国总人口的17.8%左右,这意味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将远超众多西方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虽然是当今世界面临的共同难题,但中国的老龄化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呈现出“未富先老”和“未备先老”的特点,这使中国比其他国家在面临人口老龄化的挑战时,需要承受更为巨大的压力。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老年人口的数量不断增加,老年群体的队伍不断壮大,这一群体的需求及困难备受关注。与中青年人口相比,大部分老年人口已脱离劳动力市场,无法获取足以支撑其正常生活的经济收入;而且老年人口很难通过改变自身禀赋条件和所处环境达到脱贫的目的,多数老年贫困是不可逆转的,这无疑增加了解决老年人口贫困问题的难度。长期以来中国政府致力于脱贫攻坚事业,高度重视缓解和消除贫困,改革开放40年来更是取得了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最快速度的大规模脱贫,并在现行标准下于2020年底实现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的目标。至此,中国扶贫工作重点将从解决绝对贫困转向缓解相对贫困。其中,老年人口作为贫困群体中的特殊弱势群体,自身脱贫能力较差,即使在摆脱绝对贫困之后,很有可能再次陷入相对贫困,其相对贫困问题将会更加突出。老年人口的相对贫困问题不仅关乎老年群体的切身利益,也事关社会协调发展和福利保障制度的建设。如何保障老年人的权益以及使他们能够享受公平公正的社会待遇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因而,在2020以后巩固精准脱贫成果和治理相对贫困的工作中,中国重视并解决老年人口的相对贫困问题尤为重要。

二、文献回顾

1.关于相对贫困的研究

自19世纪开始,人类一直致力于贫困问题的研究,从未停止过探索的脚步。从贫困的研究历史来看,对贫困的研究首先是从绝对贫困开始的。贫困大致可以划分为两种形式,即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绝对贫困主要是指物质的匮乏,不足以满足人类生存的基本需求,理论上,绝对贫困是可以消除的。而相对贫困是指人们拥有足以满足其基本生活需要的物质资源,但却不足以使其达到社会成员的平均生活水平,并且远远低于社会成员的平均生活水平。汤森认为“个人、家庭和群体被认为是贫穷的,是因为其缺乏获得饮食、住房、娱乐、参与社会活动的资源。他们的资源严重地低于个人或家庭平均所需,事实上,他们已经被排除在正常的生活方式和社会活动之外了。”〔1〕阿马蒂亚·森用权利的缺失来说明贫困的本质,低收入只是贫困的外在表现,权利的缺失造成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的缺乏才是贫困的本质〔2〕。而对于相对贫困的测量方法,学界大多采用收入比例法,以确定社会可接受的最低限度福利标准或体面生活标准,通常以一个地区的人均收入或中位收入的一定比例作为标准。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提出以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中位收入或平均收入的50%-60%作为贫困线;欧盟国家相对贫困线的测量则采取收入中位数的60%;日本则采用家庭收入十等分后的中等收入家庭组的平均收入水平的60%作为相对贫困线;中非部分国家则采取全体居民收入五等分,收入最低的20%为相对贫困〔3〕。本文采用收入比例法,将样本中研究群体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的50%作为相对贫困线。

2.关于社会排斥的研究

“社会排斥”起源于20世纪60、70年代的法国,最早使用这一概念的是法国学者勒内·勒努瓦。1974年,勒内·勒努瓦用社会排斥的概念指认那些没有受到社会保障的保护,同时又被贴上了“社会问题”标签的不同类型的人,例如精神和身体残疾者、自杀者、老年患者、受虐儿童、药物滥用者等边缘人、反社会的人和其他社会不适应者〔4〕。社会排斥理论关注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边缘化人群,分析他们窘迫的生活境遇,并探究他们贫弱的主要原因。社会排斥不仅指弱势群体因为缺少收入而被排斥在基本需求之外,还指由于制度性因素等被排斥在各项权利以及各种机会之外。而社会排斥可分为经济层面、社会层面、政治层面以及文化层面的社会排斥。经济层面的社会排斥是指人们在获得劳动和生活资料的过程中所受到的不公平待遇,经济层面的社会排斥导致的最直接后果之一则是贫穷。社会层面的社会排斥是指群体由于缺乏公民权利或社会权利、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纽带断裂而无法参与到正常的社会活动中。政治层面的社会排斥是指人们在参与政治决策的过程中权利的缺乏或剥夺〔5〕。文化层面的社会排斥是指失去社会认可或是依据占主导地位的行为、生活发展方向等价值观模式而生活的可能性。当前,学界在分析哪些因素会导致相对贫困的形成时,多运用社会排斥分析框架来进行分析。社会排斥分析框架主要从社会结构和社会制度层面来探讨致贫原因〔6〕。在既有的社会制度安排之下,部分群体,主要是贫困者会被排除在公共决策体系之外。老年群体之所以被排斥,可能是由于各种社会和个体等方面的原因,如社会地位、受教育程度、性别以及丧失劳动能力等。排斥导致老年群体无法发出自己的声音,更缺少参加各类决策的机会,相对于其他群体来说,除了他们自身所拥有的物质资本、人力资本较少之外,能够获得的社会资本则更少,因而更易陷入相对贫困。老年人群又是社会的弱势群体,由于在经济、社会、政治等诸多方面的参与度低,导致老年人口的贫困程度不断加深。基于社会排斥的理论视角来探究相对贫困的影响因素,将有助于理解并分析老年人口的相对贫困问题。

3.关于老年人口贫困影响因素的研究

国外关于老年人口的贫困研究探讨了其贫困的成因,这对于中国老年人口的贫困研究具有一定借鉴意义。老年人口的贫困成因大致可归为三个层面:个人层面、社区层面、政策层面。Tran等(1998)认为老人晚年阶段身体机能的下降与社会参与事务的减少与贫困之间存在关联〔7〕。Marjan(2013)认为退休导致的收入减少可能会引发老年人口的贫困问题〔8〕。Sari等(2014)认为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如:女性、身体疾病者、丧偶者、文化程度低的人、工作经验缺乏的老人更容易发生贫困〔9〕。Kaida等(2011)认为,因为政府的支持力不足会导致贫困的发生,而收入保障制度对于缓解老年人口的贫困具有重要意义〔10〕。

国内关于老年人口的贫困研究较为丰富,尤其是关于农村地区的贫困老年人口研究。王琳等(2006)指出中国农村老年人口存在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是个不争的事实,农村老年相对贫困化预防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在政府的主导下, 整合社会各界力量〔11〕。乔晓春等(2006)根据老年人的人口、社会、经济、健康等特征,对老年贫困问题进行了描述分析,发现中国老年人口中的女性贫困多于男性,高龄老人贫困比例高于低龄老人,受教育程度低的老人遭受贫穷的风险较高,农村老年贫困人口比例高于城市〔12〕。游欣蓓等(2016)认为农村老年人口贫困受到老年人自身、家庭、社会和国家等多个方面因素的影响。老年人自身贫困是根源,家庭贫困是直接原因,社会保障不足是主要原因〔13〕。邹华(2016)通过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中国老年人贫困的影响因素,发现老年人的经济收支、从前的职业、年龄、子女数量、健康状况、居住状态、社保状况、文化程度等因素,任何一方面存在缺失或不足,都很可能导致老年人的贫困〔14〕。刘洋洋等(2018)通过研究老年人贫困特征及影响因素,发现老年人中有24%处于贫困状态,女性、身体健康欠佳、农业户口、与子女居住、文化水平低、没有工作、缺少养老金以及高龄老人构成了贫困老年人口的主体;婚姻、性别、身体健康程度、文化水平、户口性质、是否有工作、是否有退休金以及居住方式对老年人贫困状况有显著的影响〔15〕。

综上可见,老年人口是否会发生贫困与个人、家庭、社会以及国家层面的方针政策等因素有关。但是,已有研究更多关注农村老年人的贫困状况以及绝对贫困的影响因素研究,关于老年人口的相对贫困研究不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老年人口的贫困状况也随之发生变化。对于老年人口的相对贫困来说,这些影响因素的作用需进一步分析。

由于老年人在现实生活中容易受到经济、社会、政治等诸多方面的社会排斥,本文将老年人口相对贫困的影响因素分为个人层面因素、经济层面因素、社会层面因素以及政治层面因素。个人层面因素包括年龄、性别、婚姻状况、受教育程度、健康状况、户口类型、工作状况;经济层面因素包括家庭经济状况、是否从事经济投资活动;社会层面因素包括参与社交活动状况、是否拥有养老保险;政治层面因素包括政治参与行为。文章拟以中国老年人口为研究对象,利用CGSS2015的数据,分析老年人口的相对贫困状况及影响因素,阐释老年人口发生相对贫困的原因。

三、数据来源与变量定义

1.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来源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数据库,该数据库由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调查与数据中心负责执行,对中国大陆各省市自治区10000多户家庭进行连续性横截面调查,是中国第一个展开全国性、综合性的社会调查项目。该数据库中收集了社会、社区、家庭和个人层次的数据,已成为研究中国社会最主要的数据来源,对全国性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使用2015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CGSS2015),该数据采用多阶分层抽样方法对个人和家庭进行调查,调查项目覆盖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的478村/居委会,样本总计10968个。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对老年人的定义,本文研究对象以年龄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为主,经过筛选剩余符合条件的样本共计3590个。在老年样本中,男性占比47.6%,女性占比52.4%;年龄范围从60岁至95岁;受教育程度包含“没有受过任何教育”至“研究生及以上”学历;个人全年总收入范围从0元至100万元,由此可见该样本基本覆盖了中国的各类老年群体,可以有效反映中国老年人口的状况。

2.模型设定

本文中“是否为相对贫困老年人口”是一个二分类变量,故使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具体模型如下:

(1)

式(1)中,LogitP为老年人口相对贫困概率;X1至X12为解释变量,分别为年龄、性别、婚姻状况、受教育程度、健康状况、户口类型、工作状况、家庭经济状况、是否从事经济投资活动、参与社交活动状况、是否拥有养老保险、是否有政治参与行为;β0为常数项;β1、β2…β12为系数,μ为残差。

3.变量定义

因变量为是否为相对贫困老年人口,选项为“是”与“否”,1=是,即相对贫困老年人口;0=否,即非相对贫困老年人口。

表1 变量的定义及赋值

自变量选取个人层面因素、经济层面因素、社会层面因素以及政治层面因素。个人层面因素包括年龄、性别、婚姻状况、受教育程度、健康状况、户口类型、工作状况;经济层面因素包括家庭经济状况、是否从事经济投资活动;社会层面因素包括参与社交活动状况、是否拥有养老保险;政治层面因素包括是否有政治参与行为。各变量的具体说明如表1所示。

四、结果分析

1.老年人口主要变量的描述性分析

本文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从表2中可以看出,是否为相对贫困老年人口的均值是0.406,表明相对贫困老年人口约占总样本的40.6%。样本中老年人口的年龄多在60-69岁的年龄段;老年人口男性占比47.6%,女性占比52.4%;约73.9%的老年人口有配偶;约61.4%的老年人口的户口类型为农业户口;约5.6%的老年人口从事经济投资活动;约80.8%的老年人口拥有养老保险;约56.1%的老年人口有政治参与行为。样本中老年人口的受教育程度普遍在小学及以下,健康状况多为一般及以下,多数老年人口的工作状况为无业或者务农,家庭经济状况多在平均水平及以下,大部分老年人口有时或是很少参与社交活动。以上具体情况如表2所示。

表2 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2.老年人口的相对贫困状况及构成

如前文所述,本文将样本中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中位数50%的群体视为相对贫困群体。在相对贫困老年群体中,从年龄来看,低龄老年人(60-69岁)的占比最高,这可能是由于数据库中低龄老年人的绝对数量远多于高龄老年人所致,因此具体情况还需进一步探讨。从性别来看,相对贫困老年人口中男性占比61.67%,女性老年人口在相对贫困老年人口的占比较低,为38.33%。从婚姻状况来看,无配偶的相对贫困老年人口比例远高于有配偶的老年人,占比为69.71%。从受教育程度来看,绝大多数相对贫困老年人口的受教育程度均为小学及以下,总体受教育程度偏低。从健康状况来看,相对贫困老年人口身体健康状况一般,比较不健康的老年人口占多数;从户籍类型来看,农业户籍的老年人成为相对贫困老年人口的主要构成,占比90.8%,可见相对贫困老年人口大多集中在农村地区。从工作状况来看,大部分相对贫困老年人口处于无业状态或是务农,极少数的老年人在从事非农工作。从家庭经济状况来看,约96%的相对贫困老年人认为其家庭经济状况是处于平均水平及以下。98%的相对贫困老年人没有从事任何经济投资活动,仅有1.58%的相对贫困老年人参与过经济投资活动。从参与社交活动的状况来看,大多数相对贫困老年人有时或很少参与社交活动。大部分的相对贫困老年人拥有了养老保险,但是有27.69%的相对贫困老年人没有养老保险的情况。一半多的老年人有过政治参与行为,且在调查时点的上一次居委会选举/村委会选举有参加过投票。以上分析的具体情况如表3所示。

3.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

为探索影响老年人口相对贫困因素的显著性,本文采取实证研究的方法分析这些影响因素的作用,表4报告了老年人口相对贫困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结果。模型1纳入了老年人口的个人层面的因素,包括年龄、性别、婚姻状况、受教育程度、健康状况、户口类型、工作状况等7个变量。

由回归结果可知,在个人层面因素上,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健康状况、户口类型、工作状况对老年人口的相对贫困有显著影响。其中,与低龄老年人相比,中龄和高龄老年人更易发生相对贫困;男性老年人发生相对贫困的可能性比女性老年人口降低44.1%;受教育程度对老年人口相对贫困的影响十分明显,其中受教育程度为小学的老年人口发生相对贫困的风险概率较未受任何教育的老年人口降低了38.4%,受教育程度为初中的老年人口发生相对贫困可能性仅为未受任何教育的老年人口的34.5%,受教育程度为高中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发生相对贫困的可能性更是降到了未受任何教育的老年人口的14%;健康状况同样也会影响老年人口的相对贫困状况,身体很健康的老年人口发生相对贫困的风险比身体很不健康的老年人口约降低了一倍;农业户口的老年人口发生相对贫困的可能性是非农业户口老年人口的10.2倍;工作状况为非农就业的老年人口要比无业的老年人口不易发生相对贫困,发生相对贫困的可能性是无业老年人口的36.2%;婚姻状况对是否陷入相对贫困的影响在统计上不具有显著的差异。

表3 相对贫困老年人口状况及构成

模型2在个人层面因素的基础上纳入经济、社会及政治因素。就经济层面因素而言,家庭经济情况为低于平均水平、平均水平、高于平均水平、远高于平均水平的老年人口发生相对贫困的风险均低于家庭经济情况远低于平均水平的老年人口;从事经济投资活动的老年人口发生相对贫困的可能性是未从事经济投资活动的老年人口的46.1%。就社会层面因素而言,很少或有时参与社交活动的老年人口发生相对贫困的可能性低于从不参与社交活动的老年人口发生相对贫困的可能性,而经常或非常频繁参与社交活动的老年人口发生相对贫困的可能性高于从不参与社交活动的老年人口;未拥有养老保险的老年人口发生相对贫困的风险比拥有养老保险的老年人口发生相对贫困的风险高出近一倍。就政治层面因素而言,是否有政治参与行为对老年人口的相对贫困的影响并不显著,这可能是由于老年人口虽然有一定的权利与机会参与政治投票并获得一定的益处,但这种政治参与行为对他们的影响并不大,不足以改变其相对贫困的状况。

表4 老年人口相对贫困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考虑到收入是老年人口相对贫困的重要衡量标准,按照收入变量的1%(99%)和5%(95%)水平对样本数据的极端情况进行截尾剔除,进而重新生成因变量,并对主结果进行稳健性检验。表5报告了稳健性检验结果,总体而言,估计结果与前文基本一致,说明本文研究结论稳健、可靠。

表5 稳健性检验结果

五、结论与建议

本文通过收入比例法,将样本中研究群体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的50%作为相对贫困线,计算出2015年中国老年人口相对贫困的比例为40.6%,这意味着当收入水平普遍提高,使用中位数法的相对贫困标准进行贫困人口的识别时,老年人口的贫困率将呈上升趋势,老年人口贫困形势比较严峻。通过对老年人口相对贫困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健康状况、户口类型、工作状况、家庭经济状况、是否从事经济投资活动、参与社交活动状况、是否拥有养老保险均显著影响老年人口的相对贫困。高龄、女性、受教育程度低、健康状况较差、农业户口、无业、未从事经济投资活动、没有养老保险等特点的老年人口更易陷入相对贫困之中。由于年事已高,很多高龄老年人口已经丧失劳动能力,彻底退出劳动力市场,缺乏充足的经济收入来源,因而陷入相对贫困的可能性更大;女性老年人口较多从事家庭劳动,较少参与社会活动和工作,缺少获得社会资源的机会,这导致女性老年人口在晚年缺乏必要的经济积累和收入保障,因而比男性老年人口更容易陷入相对贫困;受教育程度是影响老年人口相对贫困的重要因素,文化程度较高的老年人口往往退休之前拥有较好的工作职位和经济收入,一般在退休后也能够获得相应的社会资源与退休后的经济保障,因而相对贫困发生的风险也会低很多;健康状况同样是影响老年人口相对贫困的一个重要因素,身体健康的老年人口可以继续从事劳动活动获取劳动收入,在其自身没有患有重大疾病的前提下,医疗支出也会相对较少,家庭负担较轻,因此其相对贫困发生的概率较低;非农业户籍的老年人口发生贫困的可能性大大低于农业户籍的老年人口,这是由于农业户籍的老年人口主要从事农业活动,很多务农的老年人口没有充足的经济收入和较高金额的退休金,因而更易陷入贫困之中;无业的老年人口相较于有固定工作的老年人口来说,即使他们有固定的退休金或是国家最低生活保障的现金资助,也比有固定工作的老年人口少了一份劳动收入所得,更易陷入相对贫困;从事经济投资活动的老年人口可以依靠现有的经济财富获取更多的经济收益,相较于没有从事任何经济投资活动的老年人口,他们更不容易陷入相对贫困;此外,养老保险在老年人口的晚年生活中起了非常大的保障作用,没有养老保险的老年人口无法获取稳定的养老金,在自己无法从事劳动活动的时候,养老金则是老人们非常重要的生活保障来源,因而有养老保险的老年人口比那些没有养老保险的老年人口更不容易陷入生活的困顿之中。由此可见,老年人口自身能力、资源的匮乏以及社会保障的不足均是相对贫困产生的重要原因,而当老年人口的年龄、性别处于弱势以及受教育程度、健康状况、户口类型、工作状况、家庭经济状况、经济投资活动状况、社交活动状况、是否有养老保险等因素的任何一方面存在缺失或不足,都有可能导致老年人口的相对贫困。

由于相对贫困涉及的范围广,尚未形成统一的标准来衡量相对贫困。本文主要以收入贫困这一维度来测量相对贫困,后续研究将构建适合中国实际的相对贫困指标体系,健全老年贫困人口的识别机制,促进以收入为标准的脱贫政策转为以低收入老年人口福利为重点的多维度脱贫政策,即包括收入、健康、教育、生活质量等在内的多维度的识别。受数据库局限,本文采用2015年数据分析中国老年人口的相对贫困状况可为研究2020年后中国老年人口的相对贫困变化提供基础,以清晰地了解老年人口的相对贫困动态变化。

老年群体是中国当前社会的一大弱势群体,虽然中国2020年底实现了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全面脱贫,但绝对贫困的消除并不意味着贫困会彻底消失。当老年人口在摆脱绝对贫困后,有部分老年人有可能陷入相对贫困,并成为相对贫困治理中的重点难点。有鉴于此,本文建议:

第一,完善老年福利相关政策和社会保障制度。为确保老年人口能够过上体面且有尊严的生活,须有相应的涵盖收入保障和服务保障的政策和制度,加强法律对老年人口社会福利的支持和保护作用,健全社会福利的政策法规体系。老年群体是一个复杂的群体,尽管所有群体都需要基本的社会保障,但不同的人群对社会保障的需求有所不同,老年人口的贫困具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即老年人口很难通过自身的努力摆脱贫困。因而,社会保障的兜底作用尤为重要。在制定社会保障兜底政策时,应将高龄老年人、丧失劳动能力的老年人或因其他不可控因素致贫的老年群体纳入社会保障范围,实行全面的帮扶,有效防止和减少返贫。

第二,加大全生命周期人力资本的财政支出。老年人口贫困的发生更多与其晚年阶段之前的生活早期状态有关,而不仅仅是晚年阶段突发的结果。老年人口人力资本的匮乏是其应对晚年生活风险能力较差而陷入相对贫困的重要原因。很多老年人在其生命历程的早期由于受教育程度较低,缺乏专业的知识技能学习,自身发展能力不足,导致其在整个生命历程中积累的经济和社会资源较少,无法保障其晚年生活需求。因此,从长远考虑,政府应加大对全生命周期的人力资本投入,如儿童期、成年期的人力资本投入,除了学校教育外增加职工再教育和职业培训等,以提高劳动者的人力资本,获得较好的工作机会和经济收入,增强抵御晚年生活风险的能力,从而预防更多的人在老年时期陷入相对贫困。而对于已经陷入贫困的老年人口来说,通过自身能力无法摆脱贫困时,则需要通过政府的帮扶来干预老年人口的贫困,使其不因经济的困境而惶惶终日,能够安享晚年生活。

第三,加强公共卫生建设及其投资力度。很多老年人口的卫生健康意识薄弱,长期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容易造成疾病的产生,在无法得到及时诊断和医治的情况下,很有可能演化为重大疾病,为老年人口的晚年生活造成极大的经济负担。这就需要政府不断加强对老年人口环境卫生、饮食习惯、日常保健等方面健康知识的宣传,帮助贫困老年人口改变其不良生活习惯,提高自身的疾病预防意识,防止小病拖到大病。还需加大公共医疗卫生方面的财政支出,逐步改善老年人口的健康状况,一方面可以减少因病致贫的人数,另一方面又可以预防老年人口重返贫困。

第四,促进城乡的统筹均衡发展,扩大公共服务覆盖范围,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农村和城镇老年人口陷入相对贫困的风险差距较为悬殊的重要原因是城乡之间资源财富分配不均、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因而,要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合理配置,强化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领域的城乡对接,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标准统一、制度并轨,以减少城乡之间老年人口的相对贫困差距。

第五,完善基本养老保障制度并建立多层次养老保障制度。根据不同老年人口的年龄、自理能力以及收入和养老服务需求状况,建立多层次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努力实现城乡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均衡发展。同时,建立养老保障待遇动态调整机制,养老保障待遇还需根据工资、物价与需求的变化,及时予以调整。

第六,鼓励支持老年人口参与社交活动,提高老年人口的社会参与程度。社区应开展适宜老年人口的社交活动,鼓励老年人口积极参与,以提高老年人口的社会交往和生活质量,发挥邻里或社区在老年人晚年生活中的积极作用。还需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的宣传作用,在社会倡导“老有所为”的理念,提升政府、社会、家庭及老年人口自身对老年社会参与重要性的认识,积极营造老年社会参与的良好氛围。同时,加大对老年社会组织和相关机构的培育支持,进一步发挥其积极功能与作用,拓展老年人口的社交活动以及老年再就业等社会参与渠道。总之,在严峻的人口老龄化形势下,依靠任何单方面的力量不能有效解决老年人口的贫困问题,需要个人、家庭、社会、市场、政府等多方面共同合作,从贫困个体出发,关注其经济、社会、政治层面的致贫因素,制定系统的社会政策,积极应对并有效治理老年相对贫困问题。

猜你喜欢
状况层面老年人
认识老年人跌倒
老年人再婚也要“谈情说爱”
老年人睡眠少怎么办
声敏感患者的焦虑抑郁状况调查
2019年中国国际收支状况依然会保持稳健
越来越多老年人爱上网购
第五节 2015年法学专业就业状况
健康到底是什么层面的问题
高三化学复习的四个“层面”
策略探讨:有效音乐聆听的三层面教学研究(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