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祖君 冯 倩 杨加裕 王 理
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最早起源于19世纪的欧洲,20世纪80年代在欧美国家发展成熟,并在我国等亚洲国家开始萌芽和起步。自2010年国家农业农村部与文化和旅游部提出创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后,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开始在我国受到重视。特别是2015年后,中央一号文件连续多次提出要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更加明确了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在乡村产业振兴中的突出作用。
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都立足于农业资源和农业生产,满足城市居民观光、度假、体验等游玩需求,具有季节性明显、参与性强等特点,且与居民收入、消费增长呈正相关〔1〕。在实际发展过程中,二者关联性较强,融合发展已经成为基本趋势甚至是必然趋势〔2-5〕。国家农业农村部在《2020年乡村产业工作要点》也明确提出要推动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协同发展。目前,现有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揭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内涵、联系及发展意义〔6-7〕;二是探讨具体区域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发展路径〔8-9〕;三是对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协同发展等进行理论分析〔10-14〕。大多学者都将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分开研究,针对二者的联系进行探讨的成果相对较少且不深刻。
2020年初,突然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给全球经济带来了巨大冲击,对国内外各行各业造成的影响持续至今。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在此次疫情中也遭受重创,至今仍在恢复过程中。但仅有少数作者及时对新冠肺炎疫情对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的影响进行了思考〔15-17〕,即一方面居民消费需求放缓,经营主体前期投入损失巨大;另一方面线上消费呈逆势增长,游客消费更加理性,对品质旅游需求更加强烈。
成都市是我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发源地,在此诞生了全国第一家“农家乐”。作为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市,成都市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2019年,成都市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总收入达489.2亿元,超过全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综合经营收入(1605亿元)的30%(1)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四川休闲农业稳步健康发展‘五·一’假期再添20条美丽乡村休闲旅游精品线路”,http://www.moa.gov.cn/xw/qg/202004/t20200429-6342729.htm;四川日报,“探索公园城市乡村表达成都绘就现代农业农村新画卷”,2020-05-13(06)。。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将农村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在支撑乡村产业振兴的同时;也助推了乡村生态环境保护、乡村治理水平现代化、乡土文化传承与弘扬以及农民增收,对促进成都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等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深入研究新冠肺炎疫情对成都休闲农业和农村旅游发展带来的影响,把握契机并积极探寻应对之策,对全市在后疫情时代推进乡村振兴和高质量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1.总体情况
当前,成都市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业集群发展已初具规模,创收能力逐年增强,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特别是2015-2019年,成都市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迅速,接待人次与经营收入均保持持续上升趋势。2019年,全市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接待游客达1.32亿人次,比2015年增长38.5%,占全市旅游业总接待人次的47.14%;收入达到489.2亿元,为2015年的2.45倍,占全市旅游收入的10.49%,占全市经济总量的2.88%(详见表1)。成都市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品牌培育较快提升。截至2020年,全市共有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示范点8个,省级示范农业主题公园17个,省级示范休闲农庄40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10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9个(2)数据来源:依据2011-2018年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示范点名单等整理得到。。
表1 2015-2019年成都市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情况
2.重点区域发展情况
本文依据常洁等(2018)对成都市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四大产业集群的区域划分〔18〕,主要分析温郫都花木产业金三角(温江区、郫都区、都江堰市),龙泉山伏季水果产业带(青白江区、龙泉驿区),环主城平坝粮油区(邛崃、大邑、新津),蒙顶山茶叶产区(蒲江县)等区域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情况。
(1)温郫都花木产业金三角。温江区不仅是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区),也是全国花木生产示范基地,花木生产已具规模,形成了川派盆景、花木编艺等特色产品,并推出了和盛土桥紫薇双创公园、五月玫瑰园、柏萃西部花木村等花卉旅游精品项目。2019年,全区花木种植面积达到17.3万亩(3)数据来源:成都市公园城市建设管理局发布的《2019年成都市森林资源与林业生态状况公告》。,花木产业总产值达66亿元,直接销售收入为20.85亿元(4)数据来源:四川省花卉协会常务副会长刘照高在2020年5月22日开幕的“西部(温江)云上花木节”的讲话内容。。郫都区是我国盆景之乡,成都市鲜花基地,拥有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友爱镇农科村。农科村作为中国农家乐起源地,村内刘氏庄园、徐家大院等多处景点全国知名,花卉种植面积超过2300亩。截至2019年,农科村已拥有乡村酒店40余家,其中星级乡村酒店9家(5)数据来源:成都日报,“从中国农家乐第一家看成都乡村旅游创新发展”,2019-08-13。。都江堰市绿化苗木种植规模达到10万亩(6)数据来源:都江堰市农业农村局公布的《2019年都江堰市绿色循环优质高效特色农业促进项目实施方案》。,居于成都市前四位。其中,安龙镇是四川省最大的海棠种植基地,被誉为全省“盆景之乡”,居民70%的收入都来源于花卉盆景产业。全镇盆景、桩头、花卉苗木达1.9万亩,现已成功塑造了“中国盆景艺术小镇”“中国海棠艺术第一村”两大地标品牌。2019年海棠花节,安龙镇接待游客近130万人次。(7)数据来源:实地调研时相关部门提供。
(2)龙泉山伏季水果产业带。青白江区福洪镇是我国南方最大的优质杏基地,“福洪杏”已成功申报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福洪镇依托龙泉山伏季水果、赏花等项目和节庆活动,打造了独具地方特色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品牌。2019年,福洪镇全年接待游客达215余万人次,旅游收入达1.65亿元(8)同③。。龙泉驿区以水蜜桃、枇杷、葡萄三大伏季水果产业发展为重点,通过举办“桃花节”“枇杷节”等节庆活动带动观光农业发展。目前,龙泉驿区建成了全国最大的桃花主题公园,桃花观赏线路达到230余公里。2019年,全区实现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总收入72.59亿元,同比增长15.2%,占全市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总收入的14.84%。(9)同③。
(3)环主城平坝粮油区。邛崃市当前已经形成了以稻田综合种养为主,辅以蔬菜、果林的农旅融合产业区。2019年,全市粮油规模种植21万亩、发展稻渔综合种养基地1.5万亩,初步建成6500多亩稻渔共生示范区(10)同③。,还成功打造了冉义万亩高标准农田及粮经复合产业示范观光区。大邑县依托粮油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大力发展大地景观,当前汇集农业观光、民俗体验、休闲农场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林盘+湿地+绿道+农田大地景观”农业公园社区形态已基本成型。2019年,全县共接待国内游客2005.26万人次,综合收入达到80.75亿元(11)同③。。新津县宝墩镇作为成都平原稻作文明的发源地,是天府农博园天府农耕文明传播的重要承载区。该镇粮油种植规模达到3万亩,并形成了1.3万亩“稻-虾”优质粮油基地。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带动当地农民大幅增收。2019年,宝墩镇实现农民人均增收2000元以上,农民人均收入25376元,同比增长9.7%(12)同③。。
(4)蒙顶山茶叶产区。成佳镇是蒲江县茶产业核心基地,拥有茶园2.2万亩,至今仍然保留着一段长约2公里的茶马古道,是“中国采茶节”的举办地,也是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近年来,成佳全境打造茶文化观光休闲区,建设以茶文化主题的研学游项目,2018年实现旅游收入5475万元(13)数据来源:实地调研时相关部门提供。。
1.新冠肺炎疫情对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各产业发展的影响评价
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基础是农业产业,离开农业产业空谈旅游,只会建成“空中楼阁”。下面将分别分析新冠肺炎疫情对温郫都花木产业、龙泉山水果产业、环主城平坝粮油产业、蒙顶山茶叶产业的影响。
温郫都花木产业在疫情期间受到重挫。由于疫情管控带来物流中断,全国各地的苗木交易场所全部关停,大多交易活动被迫取消,员工无法上岗上工。这一方面导致花木采购者无法实地看苗、无法订货,另一方面也致使企业给农户无法卖苗。多数花木企业对2020年全年经营持悲观态度,认为亏损不可避免。根据我们课题组2020年3月份对成都市花木企业的调研,53.33%的企业预计收入同比减少60%以上,24.44%的企业预计收入同比减少40%-60%,15.56%的企业预计收入同比减少20%-40%,仅有6.67%的企业表示收入减少幅度不大。
龙泉山水果产业受到了疫情较大的冲击,果农尤其是时令水果种植户损失较大。根据我们课题组2020年3月份对种植户的调研,61.29%的企业预计收入同比减少60%以上,17.74%的企业预计收入同比减少40%-60%,12.91%的企业预计收入同比减少20%-40%,仅有8.06%的企业表示收入减少幅度不大。新冠肺炎疫情通过以下两条途径影响水果产业:一是交通不畅。在疫情期间,全国各地交通闭塞,时令水果的运输与交易成为难题,加之一般规模的种植户不具备大批量储藏或加工能力,造成大量水果因滞销而腐败甚至直接被倾倒和填埋。二是招工难。在各地纷纷采取疫情防控措施的情况下,本地劳动力资源不足,外地工人难以流动,招工难、用工难问题使得水果产业生产效率大幅降低。
新冠肺炎疫情对环主城平坝粮油产业影响较小。根据我们课题组2020年3月份对粮油企业的调研,2.53%的企业预计收入同比减少30%以上,29.11%的企业预计收入同比减少10%-20%,59.49%的经营者表示收入减少幅度不大。一是粮油生产。在2020年3月成都平原进入春耕期时,国内疫情已经基本稳定,作物耕种基本恢复如常。因而,此次疫情基本未对全市粮油生产造成严重影响。二是粮油流通和加工。在疫情之中,为保障群众基本生活需要,以花中花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为代表的国家级粮油龙头企业迅速恢复生产,全力保障粮食供应和稳定粮油价格,为整个疫情防控做出积极贡献,也为粮油企业疫后发展奠定了较好的信誉和舆论基础。
新冠肺炎疫情对蒲江茶叶的整体影响不大,仅存在暂时性、局部性影响。根据我们课题组2020年3月份对茶叶种植户的调研,12.07%的种植户预计收入同步减少60%以上,15.52%的种植户预计收入同比减少40%-60%,31.03%的种植户表示收入减少幅度不大。一是采茶工紧缺。成都春茶采摘期基本为每年2月到4月,对外来采茶工需求较大。2020年,在疫情防控影响下人员流通受限、采茶工人紧缺,“嘉竹一号”(14)嘉竹一号:蒲江县选育的早茶新品种,被誉为川内“最早春茶”,一般于二月初开始采摘。等早熟春茶鲜叶采摘工作难以及时开展,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损失。但随着疫情的控制,外地采茶工的复工问题基本得以解决,晚熟春茶采摘基本恢复常态。二是茶叶加工受到影响。茶叶加工企业运营面临着招工难等多重困难,加之散户茶农加工能力不足,早熟春茶生产受到制约。三是茶叶销售也受到影响。一方面未能及时售出的茶青在压价售卖的情况,仍然出现了滞销现象。另一方面由于茶市闭市、经销店和茶馆等停业、采茶节等大型主题产销活动停摆,干茶需求量大幅降低,最终导致干茶单价低、产品堆积、企业资金周转压力不断加大。但由于线上销售渠道在疫情中分担了部分压力,随着国内疫情防控形势的稳定发展,干茶价格逐步回升,茶叶行业迅速回暖。
2.新冠肺炎疫情对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整体影响评价
(1)经济损失严重,经营状况不乐观。自2020年1月底疫情暴发起到2020年2月底疫情基本得到控制这段期间,成都市休闲农业、乡村民宿、观光采摘等旅游项目全部叫停,时令水果滞销、应季花卉枯萎,居民消费基本为零。在疫情基本稳定后,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经营状况普遍不乐观,经济损失惨重。从企业规模来看,小微型企业由于经营内容单一,抗风险能力较弱,面临生存困境,短时期难以恢复运营。大中型企业虽经营领域较多,风险分担能力相对较强,但这也意味着需要承担更大的管理维护成本,面临着更大的现金流压力。从经营内容来看,在客流量明显减少的情况下,处于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业链前端的农产品种植户、加工企业虽仍能继续开展生产经营活动,但其产量明显下降,产品销售受到抑制;而处于产业链中后端以旅游接待为主营业务的企业则运营完全停摆,经济损失惨重。
从短期来看,根据我们课题组2020年3月份调研结果,只有17.22%的经营者经营受到的影响较小,2.31%的经营者没有受到影响,剩下80%左右的经营者的生产经营受到了严重影响。从长期来看,随着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阶段,成都市大力助推旅游产业复苏,旅游消费需求得到进一步释放,文旅市场正逐步回暖,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市场呈加快恢复态势。与2020年3月的调研结果相对比,2020年9月份相应经营者的经营状况已总体改善,受疫情影响较小的经营者比例从17.22%增加到了51.66%,而面临倒闭、经营停顿、勉强维持的经营者比例已大幅下降,较高的刚性成本支出使处于经营停顿、勉强维持的经营者承受着巨大的经济压力。
(2)对民宿业影响巨大。春节前后是乡村民宿的重要盈利期,春节前后的收入一般能占到乡村民宿业全年收入的1/4左右〔19〕。新冠肺炎疫情的突然暴发,导致成都市全域所有乡村民宿错过了春节前后的旅游黄金期,而运营、管理、维护等固定支出仍然存在。入不敷出的经营状况使得大多民宿经营者出现资金链断裂、现金流不足的生存危机,其中个体运营的乡村民宿更是面临着倒闭风险,相关从业人员因收入受到影响而逐渐退出民宿行业,乡村民宿业人才流失严重。
(3)行业投资信心受挫。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在此次疫情中受损严重,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行业整体的抗风险能力不足。这将直接影响投资者对未来发展的预判及信心,拒绝投资或持观望态度导致相关项目建设减少,市场活跃度降低,行业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小规模经营主体对疫情的判断会更悲观,仅3.97%的小规模经营主体会考虑追加投资。而规模较大的经营者,具有更大的抗风险能力,会考虑长期的行情,17.88%的大规模投资者愿意追加投资,预期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行业可能迎来“报复性消费”。总体来看,不同规模的经营者中对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选择观望及减少投资的都占大多数。
3.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业也面临着重振的巨大机遇
(1)政府出台了大量疫后产业复苏的政策措施。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给旅游业带来的重大损失,中央、省、市均出台了大量政策措施,推动旅游业尽快复工复产。乡村旅游作为受疫情影响较大的旅游产业之一,在税收减免、招商引资等方面都得到了大力支持(详见表2)。
表2 旅游产业疫后支持政策
(2)爆发性旅游需求将会在疫后得到集中释放。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居民外出受到严格限制,其旅游需求、消费需求在短期内被强行压制,但超过半数的市民已经有了疫情之后出游的想法或者安排,这将极大地促进旅游业的迅速反弹。这在2020年“五一”以及“十一”期间已经得到了印证。
(3)乡村旅游产品特性迎合了疫后居民的旅游需求。一方面,此次疫情使人们切身体会到健康、卫生、安全的重要性,在旅游目的地选择上会更倾向于自然山水、田园风光和参与体验性旅游项目,因而一日游、周边游、自驾游、家庭亲子游以及小团队国内旅游等旅游方式将会成为消费者首选。另一方面,出于疫情防控考量,大规模的人员聚集和流动仍然受限,相较于跨省游、国际游等跨区域旅游,以近郊游、省内游为主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路线应该更受欢迎。
(4)游客需求改变倒逼乡村旅游产业提质升级。旅游的脆弱性提高了行业的危机意识,加之疫后人们旅游需求的升级和旅游市场竞争的加剧,倒逼乡村旅游丰富发展内涵。产品的丰富度及线路的独特性、体验感等将成为未来决定旅游产业市场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业的提质升级迫在眉睫。因此,推动旅游与教育、养老、文创、农业等多产业融合将成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新冠肺炎疫情对成都市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业造成的负面影响不是通过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则就能自行解决的,而是需要政府部门与各经营主体通力合作才能消除。对此,政府和经营主体都应该思考和探寻快速恢复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方法及路径。
1.政府层面:重点是要加大支持保障力度
(1)短期内要有效降低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发展成本。一是提高政府综合服务能力。充分发挥线上线下平台作用,及时解决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企业生产经营中的难题,提供融资支持、用工保障、市场开拓等精准高效服务。完善各级管理平台,落实复工复产动态及时汇总报送,及时堵住漏洞、排除隐患。二是加大对经营主体金融财政政策的扶持力度。降低经营主体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融资成本,加强保险产品开发,争取实现保险产品覆盖所有经营主体,并对小规模经营者购置保险进行补贴,提高其抗风险能力。帮助疫情期间因客观因素违约失信的企业尽快修复信用,缓解企业资金压力。减轻经营主体的税费负担,通过缓缴社保、减免房租、实行水电气费用优惠等措施,增强经营主体的发展信心和内生动力。三是加快推进复工稳岗。强化防控分类指导,做好复工流程备案,通过实施企业失业保险稳岗返还、中小微企业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等措施推动稳定就业。
(2)中长期内要加快促进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健康发展。一是构建产业健康发展长效机制。取消不生态、不文明、不健康的产品与服务,创新相关体制机制与政策,推进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由粗放数量型发展向精细质量型发展转变,满足人们健康消费需求。二是全面提升乡村旅游公共卫生服务水平。疫情之后,公共卫生水平必将成为游客选择乡村旅游目的地的首要考虑因素。推进农村污水处理、垃圾回收等环保基础设施以及公共厕所等公共卫生设施建设,改善乡村旅游接待条件。加强对经营主体尤其是涉及畜禽养殖、加工、销售等经营主体的监督和管理,着力加强畜禽疫病防控,严厉打击非法野生动物交易行为,确保游客消费健康安全。加大乡村公共卫生应急专项资金投入,加强相关从业人员公共卫生知识培训,重视乡村公共卫生安全督查工作,构建完善乡村旅游公共卫生应急制度体系。
(3)对花木、水果产业加大政策倾斜力度。针对花木产业,帮助花木企业有效争取政策支持,让企业在补助补贴申领、银行贷款申请等各个方面切实享受到政策性支持。加大科技创新扶持力度,搭建花木科技成果转化平台。鼓励企业创建花木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品牌、驰(著)名商标等,积极组建全市花木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品牌集群联盟。针对水果产业,全面统计果农及果企因疫情所遭受的损失情况,制定有差异性的补贴及帮扶政策,同时构建政策执行监督机制,确保政策支持在规定时间内落实。帮助果农及果企对疫情期间的损失进行索赔,并帮助其选择适宜的保险产品,在减少损失的同时降低运营风险。定期对相关从业人员进行田间、果园技术等的培训,提升其风险预判及危机应对能力。加快推进水果产地保鲜、储藏、加工等设施建设,完善物流运输体系,进一步推进水果全产业链构建,提升水果产业的综合竞争力。
2.经营主体层面:重点是要化危为机转型发展
(1)短期内要灵活机动地调整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策略。一是及时把握市场动态。经营主体可通过网络问卷等调查方式,充分了解疫情后游客对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提前规划和组织生产,设计更加人性化的旅游产品,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在正常经营后迅速打开市场做好充分准备。二是合理调整经营规划。采取暂停公共就餐区、提供“点对点”用餐服务等措施,以“非接触”“非聚集”的灵活服务方式,确保消费者的安全。三是适时调整发展重点。以农业产业为依托的休闲农业经营主体应回归农业本质,夯实一产根基,适当调整种植结构,种植适于全年观赏的植物或其他经济作物。其他经营主体则应积极挖掘适合自身的特色旅游项目,推动生产、交通、服务、环卫、信息服务等设施的提档升级,增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功能性、乡土性和时代性。
(2)中长期内要下大力气实现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一是营造健康消费环境。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经营主体复工复产后,要加强自身软硬件设施特别是卫生设施建设,同时也要维护其他消费场景中公共空间的卫生安全。二是加快推进自身经营转型升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各类经营主体应主动抓抢需求升级的发展机遇,着力打造特色优质的旅游产品及个性化的游玩项目,及时收集各方反馈意见,灵活变通,实时优化。三是拓展乡村旅游网络发展渠道。灵活运用抖音、快手、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时下热门的网络平台,以绿色、健康、养生、安全为重点,积极宣传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正面形象,重建游客及投资主体的信心。有意识将5G、VR、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融入到乡村旅游产品开发中,培养游客通过虚拟旅行、VR实景线上感知乡村旅游魅力的消费习惯,从而降低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给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业运营带来的不利影响。在盘活传统乡村旅游资源的基础上,进一步深挖地方文化资源、乡村生态资源,打造独具特色的精品旅游路线,提升乡村旅游附加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