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旧动能转换背景下重点产业紧缺人才需求调查分析*
——以青岛市为例

2021-05-14 12:31胡梦平李申华
中国人事科学 2021年4期
关键词:人才需求新旧青岛市

□ 胡梦平 李申华 孙 杰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兴起,世界经济格局正处于深度调整之中。未来10年将是世界经济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10年。人工智能、大数据、量子信息、生物技术等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积聚力量,催生大量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我们要抓住这个重大机遇,推动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实现跨越式发展。“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的这一判断,与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内涵是一致的。要真正实现这个阶段转换,必须着力完成一段时间以来就已面临的发展方式转变、结构调整和动力转换等重大攻关任务,必须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不断增强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

新旧动能转换的核心是产业转型升级,体现在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转型、增长动力转向、科技成果转化和体制转轨等方面。推动经济发展由依赖土地、资本、低成本劳动力转向主要依赖创新、管理和高素质人力资本。“发展是第一要务,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新旧动能的顺利转换离不开人才支撑。一方面,紧缺人才在产业转型升级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新旧动能转换也对各类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做好新旧动能转换背景下紧缺人才的需求分析,研判产业升级与人才供需变化的趋势,对于引导人才向重点产业集聚、促进产业优化升级、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实现高质量发展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青岛市新旧动能转换背景及特点分析

(一)“新旧动能转换” 概念的由来与演变

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10月召开的政府工作会议中指出,我国经济正处在新旧动能转换的艰难进程中,“新旧动能转换”一词正式出现在国家领导人讲话当中。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到,做好“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工作,要加快新旧动能接续转换,经济发展过程必然伴随“新旧动能迭代更替”。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创新管理优化服务 培育壮大经济发展新旧动能转换的意见》,是我国培育新动能、加速新旧动能转换的第一份文件。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依靠创新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和结构优化升级”。“新旧动能转换”被广泛使用,内涵也逐渐丰富和完善。

(二)新旧动能转换背景下青岛市重点产业布局

2017年全国两会期间,李克强总理参加山东代表团审议时指出,山东发展得益于新旧动能转换,望山东在国家发展中继续挑大梁,在新旧动能转换中继续打头阵。为更好地发挥山东在全国新旧动能转换中的先行先试作用,2018年1月,山东省政府向国务院提交《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并获国务院批复。同年2月,山东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推进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的实施意见》,以济南、青岛、烟台三核率先突破辐射带动,倡导大力破除低端无效供给,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领域的广泛应用和渗透融合、深入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强化人才支撑。

青岛正着力打造“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新平台,上合示范区、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青岛片区先后获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在山东省,青岛被赋予核心引领作用,承担着加快形成国家东部地区转型发展增长极的重任。青岛作为引领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的三核之一,积极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2018年5月,青岛市市委、市政府印发《关于推进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的实施意见》,提出在创新前沿、要素集聚、企业培育、产业升级方面率先突破,建设“四新”(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集聚地,打造“四化”即产业智慧化、智慧产业化、跨界融合化、品牌高端化试验区,形成国家东部地区转型发展增长极。同时,进一步明确青岛“956”产业新体系,包括:现代海洋、智能家电、轨道交通设备、汽车制造、现代金融、现代物流、现代旅游、商务服务和健康养老9 大优势特色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节能环保和文化创意5 大新兴未来产业;商贸服务、食品饮料、纺织服装、机械设备、橡胶化工和现代农业6 大传统支柱产业。

(三)青岛市实施新旧动能转换形势分析

1.实施新旧动能转换举措和成效分析

青岛市持续优化发展环境,审批效率不断提高,企业开办审批时间压缩至1 个工作日,新增减税降费280 亿元以上,出台支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55 条、支持民营经济发展22 条、创投风投10 条、促进经济稳增长32 条等惠企政策,设立总规模500 亿元的科创母基金,为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创造了良好环境。

通过深入推进“一业一策”,“956”新产业新体系建设进度明显加快。优势特色产业方面,智能家电、轨道交通装备、海洋交通运输、医药康养、影视文化、现代海洋旅游和财富管理金融7 个产业集群成为山东省首批“雁阵型”产业集群。传统支柱产业方面,各行业门类重点技改投资项目深入推进,其中制造业技改投资增长31.7%。新兴未来产业方面,6 大产业加快崛起,互联网、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集成电路等产业加快布局,战略性新兴未来产业投资增长26.5%,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101.8%,新产业、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四新”经济占生产总值比重接近30%。

2.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面临的突出困难

整体上看,青岛市正处于经济结构的深度调整期、瓶颈的突破期和新旧动能转换的胶着期。尤其是国际形势深刻变化以及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给新旧动能转换工作带来一定压力,项目建设、技术创新、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等方面受到一定制约。

一是产业升级较慢。传统支柱产业方面,特别是传统制造业总量规模不大和增速趋缓并存。全市35 个工业大类行业中,15 个行业增加值呈现下降状态。制造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不大,有研发活动的企业占全行业企业总量的比例不高,有研发机构的企业所在比例较低。新兴未来产业方面,“四新”经济没有形成具有影响力的产业集群,缺乏类似大规模集成电路等技术含量高、带动效应强、市场规模大的项目。战略性新兴未来产业增加值、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 的比重与深圳等先进城市有较大差距。

二是创新动力不足。青岛市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与北京、深圳、上海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有明显差距。青岛市有高新技术企业3 112 家,与深圳14 418 家、广州11 794 家差距甚远,“四新”企业数量仅占企业总量的1.3%。产学研结合不够紧密,高校学科布局与地方产业匹配度较低,科研院所科研能力特别是能够产业化的应用型技术研发能力未得到有效发挥,企业承接科技成果转换意愿不强、能力不足。

三是新旧动能转换进程需求与产业紧缺人才供给的结构性矛盾突出。实施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迫切需要围绕重点特色产业发展,引进和培育一批适应经济转型升级需要,具有强烈开拓精神、国际视野和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企业家;需要以专业技术人才为重点,具有国际先进和国内领先水平、掌握核心技术、引领新兴未来产业发展的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需要具有较强组织能力的学科技术带头人、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研发骨干人才、一线创新人才和青年创新人才;需要大量具备解决问题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的产业领域高技能人才;需要一支门类齐全、技艺精湛、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技能人才队伍。与上述各类人才迫切需求相比而言,当前青岛市新旧动能转换人才供给普遍存在“缺芯少核”的窘境,有核心竞争力的专业技术创新创业人才缺乏;高技能人才数量不足、结构不优、不适应新旧动能转换需要;缺乏具有强烈开拓精神、国际视野和前瞻趋势把握能力的企业家人才,迫切需要培养未来企业转型发展的“生力军”。

二、青岛市新旧动能转换背景下重点产业紧缺人才供求分析

(一)数据来源及说明

为进一步明确“956”产业体系中各产业紧缺人才职位分类和需求方向,研究基于青岛市百万家企业网络招聘大数据资源,进行了多轮职位筛选。操作中,调取了知名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数据库中青岛市2018年10月到2019年9月发布的职位数据,以职位类别、学历、薪酬等条件为指标进行筛选,剔除基础销售类、基础服务类、基础综合类等职类,优选要求大专及以上学历、月薪酬范围6 000 元及以上的职位为重点分析对象,初筛约168.1 万条职位数据、1 849.4 万份简历数据。在此基础上,通过青岛市956 产业和数据库行业类别进行匹配,以行业大类、职位名称、需求人数、学历要求、经验要求、薪酬低段、薪酬高段、投递简历量为数据提取及分析字段,调取、筛选了有效数据72.4 万条、简历数780.1 万份。

(二)青岛市“956”产业人才供需结构分析

整体来看,青岛市“956”产业人才供需趋势与青岛市人才供需总体趋势基本一致,平均每月在线职位数60 322 个,平均每月求职人数650 060 人,月平均招聘效果为10.7,即每需求一个人,有10.7 个人投递简历,供给侧大于需求侧。

从就业形势看,春节后第一个月为人才供需高峰期,上半年人才活跃度明显高于下半年。7月为应届生求职旺季,招聘效果也较好。2月临近春节,企业启动次年人才储备,但人才稳定性相对较强,招聘市场呈现职位短缺的状况。为进一步掌握城市间人才产业供需结构,厘清青岛市当前人才结构的优势与不足,选取人才工作代表性强的深圳、宁波、杭州3 个同类城市作为参照对象展开对比分析。

从2018年10月到2019年9月4个城市“956”产业的招聘效果趋势看(见图2),宁波全年招聘效果较差且相对稳定;深圳作为一线城市,人才需求及人才供给数据明显高于新一线城市,人才供给充足,招聘效果较好,但由于工作机会多,人才的稳定性相对较弱,全年招聘效果差值最大为21.4,求职市场竞争激烈。作为山东省内人才聚集高地的青岛,近年来产业发展迅速,对各类人才的吸引吸纳能力不断增强,全国各地人才呈现流入态势,招聘效果与新一线城市排名前3 的杭州处于同一水平。

图1 青岛市“956”产业紧缺人才供需趋势

图2 4 个城市招聘效果对比(“956”产业)

分析4 个城市“956”产业人才需求学历结构情况,本科和大专学历人才仍然是城市引才的主要部分,杭州、宁波、青岛、深圳4 个城市本科和大专学历人才所占比例分别为88.1%、87.9%、87%、84.1%。其中,深圳作为亚洲最大电子产业基地,电子产品制造量全国领先,对于一线操作类岗位需求量较其他城市明显偏高,大专以下学历占比达到12.3%。

图3 4 个城市人才需求学历结构分布(“956”产业)

图4 4 个城市人才需求经验结构分布(“956”产业)

按人才经验结构划分,各城市对具有1~3年工作经验的人才的需求量最大,其次为具有3~5年工作经验的人才。青岛市企业对于具有3年以下工作经验的人才需求占比高达62.9%,其次是杭州59%、深圳57.4%、宁波50.3%。近年来,青岛出台各类人才新政,以高校毕业生住房、生活补贴等为代表的政策,使青岛在同类城市中具有一定竞争优势,为用人主体引进青年人才提供了有力支撑,有3年以下工作经验的人才来青和留青发展的比例相对较高。

(三)青岛市“956”产业细分人才供求情况

为进一步掌握各产业的人才供需情况,在知名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大数据平台基础上,分别按照“956”产业名录对人才供需数据进行细分。

经过对2018年10月到2019年9月期间72.4 万条“956”产业相关职位数据进行细化分析(见图5),细分产业人才需求占956 产业人才总需求排名前十的产业中,商贸服务、现代金融、商务服务需求数量相对更大,符合青岛沿海港口城市、外贸型城市特点。

图5 956 产业细分人才需求占比(前10 名)

2018年10月到2019年9月期间,各细分产业人才供给分布情况(见图6),排在前列的依次是商贸服务、食品饮料、现代金融,人才供给和需求前10 名的产业类别基本相同。

图6 “956”产业细分人才供给占比(前10 名)

三、青岛市重点产业紧缺人才全国分布情况分析

为掌握青岛市重点产业紧缺人才在全国的分布情况,运用知名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大数据平台2018年10月以来2.01 亿海量数据资源,从中匹配全国近300 个城市符合青岛市“956”产业要求的人才信息,筛选、提取、清理有效数据共1 400.6 万条。在此基础上,以人才居住地为判断依据,对“956”各细分产业在全国的分布情况进行了分析,形成优势特色产业、新兴未来产业、传统支柱产业共20 个产业紧缺需求人才在全国的分布地图。

(一)九大优势特色产业

青岛市需要的九大优势特色产业人才主要集中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成都、天津等地,根据产业发展情况存在地区人才集聚现象,比如16.2%的轨道交通设备产业人才分布在成都,16.8%的汽车制造产业人才分布在重庆等。青岛市智能家电、轨道交通设备产业人才在全国的城市排名中相对靠前。

表1 九大优势特色产业人才全国分布情况(前10 名)

(二)五大新兴未来产业

新兴未来产业人才多集中于深圳、北京、上海等地,人才集聚效应明显。例如,深圳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人才占全国的比例高达15.6%,北京的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占全国的比例高达20.1%。相对而言,青岛市对新兴未来产业人才的吸引力尚不突出,五大新兴未来产业人才数量未进入前10。

(三)六大传统支柱产业

传统支柱产业人才多集中于深圳、上海、广州、北京等地,青岛在商贸服务、纺织服装、机械设备、橡胶化工领域人才优势较为突出,六大产业中除食品饮料、现代农业产业外,均在全国前10 行列。

表2 五大未来新兴产业人才全国分布情况(前10 名)

表3 六大传统支柱产业人才全国分布情况(前10 名)

四、部分城市重点产业紧缺人才需求目录比较分析

党的十九大报告在“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部分明确提出,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要加快建设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在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使人力资源支撑实体经济发展的作用不断优化。编制发布重点产业紧缺人才需求目录,是健全人才流动宏观调控机制的重要手段,是促进人力资源与产业协同发展的重要举措。天津、宁波、杭州、苏州、南京、重庆等国内城市相继发布了重点产业紧缺人才需求目录,粤港澳大湾区也将编制紧缺人才需求目录列入战略规划。

(一)国内城市紧缺人才需求目录编制情况对比分析

1.杭州市率先编制未来产业、数字经济紧缺人才需求目录

2018年,杭州市围绕城市未来产业紧缺人才需求编制了《杭州市2018年度未来产业(人工智能、生物技术和生命科学)紧缺专业人才需求目录》。该目录聚焦新兴未来产业中人工智能、生物技术和生命科学两个着力发展的行业。两大行业中,紧缺专业人才集中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信息与计算科学、数学与应用数学、电子信息化、信息管理与信息新系统、生物工程、生物制药、生物医学工程等专业。《杭州市2019年度数字经济紧缺专业人才需求目录》以数字经济为着眼点,聚焦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网络数据安全、集成电路和人工智能六大重点发展领域,推动杭州数字经济紧缺专业人才的引进、培养和聚集,为杭州全力打造“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积蓄力量、释放动能。

2.宁波连续发布紧缺人才指数报告

宁波市自2007年起,连续3年研究发布“紧缺人才指数体系”,在全国各级组织人事部门引起较大反响。自2010年起,宁波市结合《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宁波“3511”产业体系发展要求,连续10年发布《宁波市人才指数报告》,报告涉及各重点产业人才需求、人才流动、人才发展、人才信息等多项指标,涵盖新一代信息技术、商业与贸易、节能环保、金融服务等22 个重点产业领域。

2019年,宁波市为加快以绿色石化、汽车制造为代表的“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建设,由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组织开展人才指数调研,共涉及全市“246”产业体系相关的12 个制造业产业及7 个生产型服务业产业,形成并发布《2019年宁波市“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人才开发导向目录》。人才需求主要集中在各类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和团队、各类项目管理人才、高技能人才以及掌握核心技术的产业领军人才、科技带头人以及优秀创新团队。

3.长沙市打造22 条优势及新兴未来产业链

长沙市根据22 条优势及新兴未来产业链和长沙市“十三五”“13518”等战略规划内容,编制发布《2018年度长沙市紧缺急需人才目录》,共涉及材料、生物医药、医疗卫生等17 个行业类型。该目录中岗位数量居前列的行业分别为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和智能制造,其次是医疗卫生、互联网/电子商务、新材料、汽车及零配件等行业。

2019年,长沙市在2018年目录基础上,进一步结合22 条优势及新兴未来产业链,研究发布《2019—2020年度长沙市紧缺急需人才目录》。从行业分布情况来看,22 条产业链中入选紧缺急需人才的岗位最多的是移动互联网(24 个岗位),其次是自主可控及信息安全(20 个岗位)和航空航天/北斗(17 个岗位),另外生物医药、装配式建筑、工程机械、新型轻合金、大数据和地理信息等产业链紧缺急需人才也居多。相比于2018年,学历要求有降低趋势,人才的实际工作能力更被看重。

4.南昌市谋划发展4 大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

为贯彻落实《江西省创新驱动发展纲要》,培育壮大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及航空装备等市级重点推进的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并提供产业发展所需人才支撑,南昌市市委组织部发布《2019年南昌市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紧缺急需人才目录》。该目录共确定4 大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共90 个岗位紧缺急需人才,其中,电子信息领域数量最多。

(二)青岛市重点产业领域紧缺人才需求目录特点分析

为加快新旧动能转换进程、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打造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青岛首次聚焦工业互联网和智慧城市产业生态领域,在充分借鉴宁波、杭州、长沙等先进地区紧缺人才目录编制经验做法的基础上,依托知名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大数据平台,采集青岛市近一年来52 个行业、62 个职位大类中168.1 万条人才供需数据,开展重点企业需求调查专访,举办多场专家论证会,最终发布《青岛市重点产业领域(工业互联网、智慧城市)人才需求目录》(见表4)。

表4 青岛市重点产业领域(工业互联网、智慧城市)人才需求目录(部分)

当前,青岛市工业互联网和智慧城市产业生态领域紧缺人才需求主要聚焦在3 个层面,一是高层次工业互联网人才和团队,包括CIO(首席信息官)、平台领域主以及各类科技创新和产业领军人才;二是具备跨界协作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包括跨行业跨领域复合型人才、信息技术(IT)与数字世界与运营技术(OT)融合型人才、既了解数据分析又了解工业机制的复合型人才、工业与新一代信息技术跨界人才;三是以智能制造工程技术人员、工业互联网工程技术人员、人工智能训练师等新职业新工种为代表的大量新型技术技能人才。

该目录突出工业互联网和智慧城市产业生态两大重点产业领域紧缺人才研究。在新旧动能转换过程中,新兴未来产业是具有引领性和带动性的朝阳产业。当前,青岛市市委提出要“建设工业互联网之都和智慧城市产业生态”,就是明确青岛市优先发展的产业方向,以此树立青岛市新旧动能转换过程中的产业品牌。目录共精筛20 个职位大类、70 个重点细分职位,职位信息包括职位分类、职位名称、参考专业、参考学历、职位描述及人才分类6 个维度。职位大类包括标识解析、边缘计算、网络安全、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智慧交通、智慧物流等需求,并依据人才标准分为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3 个类别。

产业人才呈现“高精尖缺”需求导向。伴随企业转型升级浪潮的推进,创新型、复合型专业技术人才、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等“高精尖缺”核心人才需求急剧上升,文凭高、技术精、掌握尖端科学知识和技术的人才成为企业重点引才对象。该目录符合新产业、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需求,契合产业企业“高精尖缺”职位需求,以专业技术人才为主。在管理岗位上侧重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如人工智能总监、云平台产品经理等。在技术岗位上侧重研发专家和稀缺类工程师,如物联网专家、物联网解决方案工程师等。在技能岗位上侧重新职业和产业转型升级关键技术技能操作员,如区块链应用操作员、工业机器人系统操作员等。

该目录体现了适合新旧动能转换形势需要的职位标准,注重融合2019年、2020年国家发布的13 个工业互联网新职业,如大数据工程技术人员、云计算工程技术人员、区块链工程技术人员,依据国家标准及行业标准,逐条对比分析、筛选和归类,剔除产业相关度较低的通用岗位,根据同一行业相同岗位的专业要求、资历要求和能力要求等条件筛选,选取提及次数多且具有代表性的岗位进行收录,以职位的市场通用性为主,强化人才的市场化评价和实用性要求。

五、适应新旧动能转换强化紧缺人才供给的对策建议

(一)建立重点产业领域紧缺人才需求目录编制发布常态化工作机制

研究建立重点产业领域紧缺人才需求目录常态化编制和发布实施机制,根据青岛搭建重点产业链、打造产业集群的部署要求,适时推出相应行业、相关领域的人才需求目录,更好地促进产才融合、人岗相适,提升高端紧缺人才要素市场化配置水平。通过各类渠道推送到国内外重点高校和各类人才集聚区,在各大招聘平台、海外引才引智工作站、人力资源服务平台广泛宣传,促进形成重点产业领域招才引智品牌效应。结合目录编制发布,加强人才政策制定与重点产业人才需求的衔接,为重点产业领域关键核心、急需紧缺人才提供差异化、个性化政策和服务,促进政策、服务精准滴灌。

(二)放大优势产业对全球人才的感召力

以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956”产业体系为基础,充分发挥青岛建设上合示范区、自贸试验区、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打造“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新平台等战略叠加优势,释放“投资青岛就是投资国家战略”招才引智效能,掀起新一轮的招才引智高潮。借鉴深圳的“鹏程英才计划”、宁波“3315 计划”等政策品牌先进做法,升级人才政策品牌。放大蓝洽会、博士研修营、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效应,按照专业化、市场化、国际化方向,争取将青岛引才载体平台提升为国家级招才引智平台。举办“中国青岛国际人力资源服务高峰会”,集聚优质人力资源服务创新要素。实施鼓励中介引才奖励政策,发挥猎头公司的作用,整合同乡会和境外青岛商会等市场资源,发挥驻青高校校友会力量,广泛拓展招才引智渠道。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将战略愿景、产业品牌、人才政策等信息有效输送到国内外重点高校和各类人才集聚区,将青岛打造成为人才近悦远来的知名城市。

(三)搭建重点产业人才集聚发展平台

围绕建设上合示范区、打造“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新平台和自贸试验区等一系列国之重任,推进人力资源自由便利化流动,统筹资源搭建人力资源服务对接平台,构建现代海洋、国际贸易、航运物流、现代金融、先进制造等产业人才政策洼地。围绕招商引资、招才引智产业集群和重点产业链,编制发布城市紧缺人才需求目录,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构建重点产业人才高地。依托高端研发机构,搭建有利于人才集聚、科研创新、成果转化的创新创业平台,畅通高端创新创业人才成长渠道。围绕高校毕业生、博士后、留学归国人员、高层次人才、院士等各类人才群体的创业需求,以培育“新锐”企业为主导方向,实施差异化创业政策,搭建全过程、全链条创业平台体系。引导国有企事业单位、民营企业借鉴华为先进人才管理做法,建立适应经营管理、研发创新、实用技术等类型人才成长平台,畅通人才发展通道。

(四)促进重点产业人才区域协同发展

主动对接京津冀、长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等经济区域,将重点产业领域的高端人才要素和创新创业资源更多引入青岛。对于引进难度大的领军人才,纳入柔性引进政策范畴,支持产业内头部企业在发达城市建立创新研发中心和人才“飞地”,为青岛贡献关键智力支持。推动胶东半岛城市群人力资源共建共享共赢,建立胶东半岛地区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联盟,建立人力资源机构与企业沟通合作一体化融合的人力资源产业对接平台,围绕集聚区域内紧缺人才,开展信息交流、业务合作、资源共享、资格互认等活动,形成产业引才聚才合力。发挥山东省技工教育联盟作用,推进胶东经济圈优质技工教育资源共享,开展就近入学、层次递进、优势互补的联合办学合作。围绕青岛市人力资源产业对接平台在黄河流域、东北西北等地区推广,协同做好人力资源开发使用工作。

(五)壮大重点产业需要的青年基础人才队伍

实施更有针对性的青年紧缺人才政策措施,全面落实青年人才一次性安家费、高校毕业生住房补贴、优秀人才安家补贴等政策,推进“金种子”人才储备工程落地见效,真正让“好政策”发挥出“好效果”。创新完善博士后培养留青计划,将博士后安家补贴、建站资助、科研资助等全链条升级。搭建香港、澳门行政区招才引智对接平台,畅通香港、澳门生源青年人才来青创业发展渠道。顺应海外人才回流潮,在欧美留学生集聚的国家或地区搭建招才引智工作站,加大留学归国人员来青就业对接力度。搭建以招才引智名校行、百场高校毕业生专场招聘、全球博士青岛研修营等活动为主的青年人才招聘平台,在高校设置招才引智工作站或就业创业服务工作站,推动更多优秀青年人才加速集聚。

(六)实施重点产业紧缺人才精准支持政策举措

全面优化人才政策体系,打造契合重点产业发展需要的人才政策体系和精准服务机制。充分发挥企业人才开发市场主体作用,创新人才政策落实机制,把人才奖励、生活住房、绿卡服务等一系列人才优惠政策交给用人团队和企业。根据青岛市重点产业紧缺人才需求目录,配套实施精准引育支持政策,对企业引进培养使用的关键核心、紧缺人才在激励奖励、生活补助、住房、教育、居留、出入境等方面实行差异化政策供给。实施“青岛雁归工程”,引导人才中介、商协会、高校校友会等组织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吸引一批在重点产业领域有影响力的人才和团队返青创业。实施高端人才项目定制化支持实施办法,针对重点产业领域高端人才,构建灵活、开放、高效的补充兜底机制,实施个性化、定制化的政策支持。实施“未来之星”工程,聚焦高端人才培养、新锐人才托举和“金种子”人才储备,遴选一批发展潜力大、成长性高的优质人才,加强跟踪培养,助力创新创业。引导重点领域代表性企业,打破传统薪酬管理办法,建立融工资、奖金、股权、期权于一体,基于绩效与贡献的现代薪酬及绩效考核体系,通过使用多元激励模式,引进留住优秀人才。

(七)创新跨界协作复合型人才引育模式

推动政府、领军企业、驻青高校联合,在先进制造业集聚区域共建人才实训基地。引导高校、职业院校、技工院校调整设置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学科专业,编写融合教材。以市场化手段,引导市场主体充分利用华为、腾讯、科大讯飞、商汤科技、竹云科技、青软实训等企业与驻青高校合作,运用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人才教育培训,跨行业跨专业协同培养数字身份安全、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等方面人才。推进复合型人才专业职称和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匹配度,提高工业运营、数字化软件、人机交互、机器运维、危险感知、系统集成等多种人才的操作能力。创新人才使用机制,探索畅通高校、科研院所、企业间人才流动渠道的机制,引导建立人才要素跨行业、跨领域以及产业链上下游之间的交流锻炼机制。探索搭建人才跨界融合交流平台,围绕行业和人才发展趋势,在各工业门类行业和新一代信息技术、金融、经贸等领域举办综合性、专业性论坛峰会,汇集企业高管、风投机构、专业领军人才和技术项目,提升人才的融合发展思维,促进人才与资本、产业互联互通、融合发展。

猜你喜欢
人才需求新旧青岛市
2022年冬奥会冰雪体育人才需求与培养路径研究
耕读事 新旧人
2019青岛市科创板发展现状
新旧全球化
能源行业网络安全人才需求与培养探讨
关于青岛市地下城市空间开发的思考
新旧桂系决裂之变
艺术没有新旧之分,只有好坏之别
青岛市市立醫院(集团)
中国海归人才需求地图